吾读小说网 www.wdxsw.com,海上升明帝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南京。
紫禁宫,奉天殿广场左侧,武英殿。
朱以海自正式入驻南京紫禁城皇宫后,对宫城进行了简单的修整。宫中三大殿,奉天殿是举行盛典和接受百官朝拜的地方,也就是金銮殿了。
后面是华盖殿,面阔五间进深五间,先前春节和元宵节,朱以海都是在这里先接受内阁大臣和宫廷执事人员的参拜,然后才去奉天殿接受百官朝贺。
再后面是谨身殿,是朱以海上朝更换朝服的地方。
奉天殿前广场两侧有文华殿和武英殿,文华殿原是朱元璋日常办公的地方,后来成为皇太子日常办公之所,殿试阅卷也是在文华殿举行。
后来朱元璋便搬到了武英殿日常办公。
三大殿往北,过乾清门就是内宫了。
乾清宫是朱以海的寝宫,面阔九间,进深五间,合九五至尊之数。后面坤宁宫则是张皇后寝宫。
再之后是东六宫和西六宫,柔仪殿等,这里现在就是五妃四嫔所居之所,公主也在这里,将来皇子公主们再出生也是住这边。
后面还有藏书阁等。
不过平时朱以海都并不住在乾清宫,他主要还是在前朝,日常在武英殿办公,有时则在文华殿召见阁臣等举行廷议。
有时则在乾清门广场御门听政。
内阁就设在文华殿前的文渊阁这边。
总体来说,大明的南京和北京的宫城都叫禁紫城,北京紫禁城,本来就基本上是按南京紫禁城复刻的,基本相似布局。
在武英殿批阅奏章到午后,朱以海又去了文华殿,在此召见了内阁和司礼监的大学士和太监们,沿习祖宗制度,如今仍是内阁拟票司礼监批红,不过有所不同的是,皇帝亲政,事事都绕不过皇帝。
这场文华殿的召见,也不过是阁监的一个例行简报,把一些重要事务报告,然后朱以海也把自己处置的一些重要事务告之他们,让他们奉旨办理。
给大臣们赐了些点心后,朱以海便回乾清宫了。
宋之普一路送到乾清门广场,倒不是这位元从跟皇帝关系特别好,非要送到后宫门口,而是朱以海在乾清宫门外广场还设了一个总理处。
这个总理处其实就是之前的御前会议,更早叫总务处,如今叫总理处或总理房等,这是一个非正式机构,也没有正式官员,但却仍然是总揽军、政大权,掌有中枢最高决策的机关。
当然,这个决策权,其实还是辅佐皇帝决策,这就相当于是皇帝的秘书处,但又非一般秘书处。
因为总理处里的官员,正式的头衔是总理处值守或叫御书房行走。
名义上内阁依然是大明最高政务机关,司礼监也仍是重要的内朝,皇帝的秘书班子。朱以海此前北伐在外,内阁和司礼监都无法全部随驾,所以重要决策,都是皇帝与身边的随驾大臣商议,参与者就是御前会议的成员。
如今南京执政,朱以海却还没放弃这一套,并没有还政于内阁和司礼监,恢复明朝经过多年形成的一个权力格局。
说白了这个总理处,其实就是类似于朱元璋的内阁。
就如当年朱元璋废丞相,设内阁一样,是皇权侵夺相权,侵夺外朝权力,如今的朱以海也一样,内阁在大明经过多年,也形成了全新的外朝中心,是事实上的宰相,虽然后来司礼监批红,形成皇帝的有力助手,成为内外朝相制。
但朱以海对此并不满意,他在乾清门外设总理处,比内阁更靠内,理由嘛是皇帝寝宫在乾清门内,在后宫,内阁在外朝距离太远,一旦有事,特别是晚上有事,可能就来不及禀报皇帝,没法及时商议决策。
所以皇帝在乾清门外设立这么一个总理处,安排大臣在此日夜值班,有事就可及时商议。
实际上,还是通过这种手段,君权进一步的削弱、侵夺外朝权力,特别是如今为一品的内阁大臣们的权力。
历朝历代,中枢权力机构总是这样不断的交替变动,本质上其实是不变的,仍是最高中枢权力的争夺。
汉朝有外朝和内朝,外朝有宰相三公,内朝也有尚书省等,到了隋唐时,尚书门下中书这些本来的内朝,完全变成了朝廷外朝中枢,于是唐朝后来又有了翰林院、枢密院等这些新的内朝来制衡外朝。
大明开始有丞相,后来废丞相制度,外朝直接就是六部,再后来皇帝忙不过来,设内阁协助。
内阁渐渐重新演变成外朝中枢,于是大明天子们又搞出司礼监代天子批红,成为新的内朝。
但阁监虽然达到平衡,却也有些权力失控。
朱以海可不喜欢那套。
总理处也就势在必行,不仅得以保留,权力还再次加强。
虽然总理处还没设什么总理大臣,仅以总理处值守或御书房行走的名头,但成员却是皇帝亲自指定的,如今的几个总理处值守大臣,便是首辅宋之普,大学士张国维、京营总督王之仁,户部尚书虞大复,大宗令、邓王朱聿键... -->>
南京。
紫禁宫,奉天殿广场左侧,武英殿。
朱以海自正式入驻南京紫禁城皇宫后,对宫城进行了简单的修整。宫中三大殿,奉天殿是举行盛典和接受百官朝拜的地方,也就是金銮殿了。
后面是华盖殿,面阔五间进深五间,先前春节和元宵节,朱以海都是在这里先接受内阁大臣和宫廷执事人员的参拜,然后才去奉天殿接受百官朝贺。
再后面是谨身殿,是朱以海上朝更换朝服的地方。
奉天殿前广场两侧有文华殿和武英殿,文华殿原是朱元璋日常办公的地方,后来成为皇太子日常办公之所,殿试阅卷也是在文华殿举行。
后来朱元璋便搬到了武英殿日常办公。
三大殿往北,过乾清门就是内宫了。
乾清宫是朱以海的寝宫,面阔九间,进深五间,合九五至尊之数。后面坤宁宫则是张皇后寝宫。
再之后是东六宫和西六宫,柔仪殿等,这里现在就是五妃四嫔所居之所,公主也在这里,将来皇子公主们再出生也是住这边。
后面还有藏书阁等。
不过平时朱以海都并不住在乾清宫,他主要还是在前朝,日常在武英殿办公,有时则在文华殿召见阁臣等举行廷议。
有时则在乾清门广场御门听政。
内阁就设在文华殿前的文渊阁这边。
总体来说,大明的南京和北京的宫城都叫禁紫城,北京紫禁城,本来就基本上是按南京紫禁城复刻的,基本相似布局。
在武英殿批阅奏章到午后,朱以海又去了文华殿,在此召见了内阁和司礼监的大学士和太监们,沿习祖宗制度,如今仍是内阁拟票司礼监批红,不过有所不同的是,皇帝亲政,事事都绕不过皇帝。
这场文华殿的召见,也不过是阁监的一个例行简报,把一些重要事务报告,然后朱以海也把自己处置的一些重要事务告之他们,让他们奉旨办理。
给大臣们赐了些点心后,朱以海便回乾清宫了。
宋之普一路送到乾清门广场,倒不是这位元从跟皇帝关系特别好,非要送到后宫门口,而是朱以海在乾清宫门外广场还设了一个总理处。
这个总理处其实就是之前的御前会议,更早叫总务处,如今叫总理处或总理房等,这是一个非正式机构,也没有正式官员,但却仍然是总揽军、政大权,掌有中枢最高决策的机关。
当然,这个决策权,其实还是辅佐皇帝决策,这就相当于是皇帝的秘书处,但又非一般秘书处。
因为总理处里的官员,正式的头衔是总理处值守或叫御书房行走。
名义上内阁依然是大明最高政务机关,司礼监也仍是重要的内朝,皇帝的秘书班子。朱以海此前北伐在外,内阁和司礼监都无法全部随驾,所以重要决策,都是皇帝与身边的随驾大臣商议,参与者就是御前会议的成员。
如今南京执政,朱以海却还没放弃这一套,并没有还政于内阁和司礼监,恢复明朝经过多年形成的一个权力格局。
说白了这个总理处,其实就是类似于朱元璋的内阁。
就如当年朱元璋废丞相,设内阁一样,是皇权侵夺相权,侵夺外朝权力,如今的朱以海也一样,内阁在大明经过多年,也形成了全新的外朝中心,是事实上的宰相,虽然后来司礼监批红,形成皇帝的有力助手,成为内外朝相制。
但朱以海对此并不满意,他在乾清门外设总理处,比内阁更靠内,理由嘛是皇帝寝宫在乾清门内,在后宫,内阁在外朝距离太远,一旦有事,特别是晚上有事,可能就来不及禀报皇帝,没法及时商议决策。
所以皇帝在乾清门外设立这么一个总理处,安排大臣在此日夜值班,有事就可及时商议。
实际上,还是通过这种手段,君权进一步的削弱、侵夺外朝权力,特别是如今为一品的内阁大臣们的权力。
历朝历代,中枢权力机构总是这样不断的交替变动,本质上其实是不变的,仍是最高中枢权力的争夺。
汉朝有外朝和内朝,外朝有宰相三公,内朝也有尚书省等,到了隋唐时,尚书门下中书这些本来的内朝,完全变成了朝廷外朝中枢,于是唐朝后来又有了翰林院、枢密院等这些新的内朝来制衡外朝。
大明开始有丞相,后来废丞相制度,外朝直接就是六部,再后来皇帝忙不过来,设内阁协助。
内阁渐渐重新演变成外朝中枢,于是大明天子们又搞出司礼监代天子批红,成为新的内朝。
但阁监虽然达到平衡,却也有些权力失控。
朱以海可不喜欢那套。
总理处也就势在必行,不仅得以保留,权力还再次加强。
虽然总理处还没设什么总理大臣,仅以总理处值守或御书房行走的名头,但成员却是皇帝亲自指定的,如今的几个总理处值守大臣,便是首辅宋之普,大学士张国维、京营总督王之仁,户部尚书虞大复,大宗令、邓王朱聿键...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