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九 (1/2)
吾读小说网 www.wdxsw.com,宋史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五行四
金
从革,金性也。金失其性,则为变怪。旧说以僣咎、恒旸、诗妖、民讹、毛虫之孽,白眚、白祥之类皆属之金,今从之。
建隆二年七月,晋州神山县北谷中有铁随水流出,方二丈三尺,其重七千斤。
太平兴国四年九月,夹江县民王谊得黑石二,皆丹文,其一云"君王万岁",其二云"赵二十一帝",缄其石来献。
至道二年二月,桂阳监熔银自涌成山峰状。
咸平四年十二月,亳州太清宫钟自鸣。
乾兴元年四月甲戌,修奉山陵总管言:皇堂隧道穿得铜锅,有两耳,又于寝宫三门下穿得铜盂一、铁瓮一、铁甲叶三。
天圣元年三月庚辰,涪陵县相轧寺夜有光出阿育王塔之旧址,发之,得金铜像三百二十七。五年七月壬寅,辽山县旧河凌地摧塔,获古钱一百四十六千五百四十三文。
明道元年五月壬午,汉州江岸获古钟一。
庆历四年五月乙亥,金溪县得生金山,重三百二十四两。
皇祐四年,乾宁军渔人得小钟二于河滨。五年二月己亥,乾宁军又进古钟一。
至和二年四月甲午,浏阳县得古钟一。
熙宁元年至元丰元年,横州共获古铜鼓一十七。
元丰三年八月,岳州永庆寺获铜钟一、铜磬二。六年,南溪县穿土得铜钱五万四千有奇。七年三月,筠州获古铜钟一。十一月,宾州获铜鼓一。八年,昌元县通盐井得铜锅九、铜盆一、铜盘一。
崇宁五年十月,荆南获古铜鼎。
政和二年,玄圭始出。晋州上一石,绿色,方三尺余,当中有文曰"尧天正",其字如掌大而端楷类手画者,"尧"字居右,"天正"字缀行于左。都堂验视,砻石三分而字画愈明,又于"尧"字之下隐约出一"瑞"字,位置始均,盖曰"天正尧瑞"云。或谓晋阳,尧都也,方玄圭出,乃有此瑞。四年,府畿、汝、蔡之间,连山大小石皆变为玛瑙,尚方取为宝带、器玩甚富。五年正月,湖南提举常平刘钦言:芦荻冲出生金,重九斤八两,状类灵芝祥云;又淘得碎金四百七两有奇。十一月,越州民拾生金。湟州丁羊谷金坑仅千余眼得矿,成金共四等,计一百三十四两有奇。
重和元年十二月,孝感县楚令尹子文庙获周鼎六。
宣和四年后,御府所藏,往往复变为石,而色类白骨,此与周宝圭占略同。五年,荥阳县贾谷山麒麟谷采石修明堂,得一石有文曰"明",百官表贺。五年四月,又获甗鼎三。
崇宁四年三月,铸九鼎,用金甚厚,取九州水土内鼎中。既奉安于九成宫,车驾临幸,遍礼焉,至北方之宝鼎,忽漏水溢于外。刘炳谬曰:"正北在燕山,今宝鼎但取水土于雄州境,宜不可用。"其后竟以北方致乱。
建炎元年,南京留守朱胜非夜防城,见南门外火光烛地,掘之,得铜印,有文曰"朱胜私印"。火铄金,金所畏也。后拜相,有明受之变,卒坐眨。三年,吉州修城,役夫得髑髅弃水中,俄浮一钟,有铭五十六字,大略云:"唐兴元年,吾子没,瘗庐陵西垒,后当火德五九之际,世衰道败,浙、梁相继丧乱,章贡康昌之日,吾亦复出是邦,东平鸠工,复使吾子同河伯听命水官。"郡守命录其辞,录毕而钟自碎。
绍兴十一年三月庚申,长安兵刃皆生火光。二十六年,郫县地出铜马,高三尺,制作精好,风雨夜嘶。绍兴中,耕者得金瓮重二十四钧于秦桧别业。
乾道二年三月丙午夜,福清县石竹山大石自移,声如雷。石方可九丈,所过成蹊,才四尺,而山之木石如故。
庆元二年十二月,吴县金鹅乡铜钱百万自飞。
建隆二年,京师夏旱,冬又旱。三年,京师春夏旱。河北大旱,霸州苗皆焦仆。又河南、河中府、孟、泽、濮、郓、齐、济、滑、延、隰、宿等州并春夏不雨。四年,京师夏秋旱。又怀州旱。
乾德元年冬,京师旱。二年正月,京师旱。夏,不雨。是岁,河南府、陕、虢、麟、博、灵州旱,河中府旱甚。四年春,京师不雨。江陵府、华州、涟水军旱。五年正月,京师旱;秋,复旱。
开宝二年夏至七月,京师不雨。三年春夏,京师旱。邠州夏旱。五年春,京师旱;冬,又旱。六年冬,京师旱。七年,京师春夏旱;冬又旱。河南府、晋、解州夏旱。滑州秋旱。八年春,京师旱。是岁,关中饥,旱甚。
太平兴国二年正月,京师旱。三年春夏,京师旱。四年冬,京师旱。五年夏,京师旱;秋又旱。六年春夏,京师旱。七年春,京师旱。孟、虢、绛、密、瀛、卫、曹、淄州旱。九年夏,京师旱。秋,江南大旱。
雍熙二年冬,京师旱。三年冬,京师旱。四年冬,京师旱。
端拱二年五月,京师旱,秋七月至十一月,旱,上忧形于色,蔬食致祷。是岁,河南、莱、登、深、冀、旱甚,民多饥死,诏发仓粟贷之。
淳化元年正月至四月,不雨,帝蔬食祈雨。河南、凤翔、大名、京兆府、许、沧、单、汝、乾、郑、同等州旱。二年春,京师大旱。三年春,京师大旱;冬,复大旱。是岁,河南府、京东西河北河东陕西及亳建淮阳等三十六州军旱。四年夏,京师不雨,河南府、许汝亳滑商州旱。五年六月,京师旱。
至道元年,京师春旱。二年春夏,京师旱。
咸平元年春夏,京畿旱。又江浙、淮南、荆湖四十六军州旱。二年春,京师旱甚。又广南西路、江、浙、荆湖及曹、单、岚州、淮阳军旱。三年春,京师旱。江南频年旱。四年,京畿正月至四月不雨。
景德元年,京师夏旱,人多暍死。三年夏,京师旱。
大中祥符二年春夏,京师旱。河南府及陕西路、潭、邢州旱。三年夏,京师旱。江南诸路、宿州、润州旱。八年,京师旱。九年秋,京师旱。大名府、澶州、相州旱。
天禧元年,京师春旱,秋又旱。夏,陕西旱。四年春,利州路旱。夏,京师旱。五年冬,京师旱。
天圣二年春,不雨。五年夏秋,大旱。六年四月,不雨。
明道元年五月,畿县久旱伤苗。二年,南方大旱。景祐三年六月,河北久旱,遣使诣北岳祈雨。
庆历元年九月丁未朔,遣官祈雨。二年六月戊寅,祈雨。三年,遣使诣岳渎祈雨。四年三月丙寅,遣内侍两浙、淮南、江南祠庙祈雨。五年二月,诏:天久不雨,令州县决淹狱,又幸大相国寺、会灵观、天清寺、祥源观祈雨。六年四月壬申,遣使祈雨。七年正月,京师不雨。二月丙寅,遣官岳渎祈雨。三月辛丑,西太乙宫祈雨。
皇祐元年五月丁未,遣官祈雨。三年,恩、冀诸州旱。三月,分遣朝臣诣天下名山大川祠庙祈雨。
至和二年四月甲午,遣官祈雨。
嘉祐五年,梓州路夏秋不雨。七年三月甲子,罢春燕,以久旱故也。辛丑,西太乙宫祈雨。
治平元年春,京师逾时不雨。郑、滑、蔡、汝、颍、曹、濮、洺、磁、晋、耀、登等州、河中府、庆成军旱。二年春,不雨。
熙宁二年三月,旱甚。三年,诸路旱。六月,畿内旱。八月,卫州旱。五年五月,北京自春至夏不雨。七年,自春及夏河北、河东、陕西、京东西、淮南诸路久旱。九月,诸路复旱。时新复洮河亦旱,羌户多殍死。八年四月,真定府大旱。八月,淮南、两浙、江南、荆湖等路旱。九年八月,河北、京东、京西、河东、陕西旱。十年春,诸路旱。
元丰二年春,河北、陕西、京东西诸郡旱。三年春,西北诸路旱。五年,亢旱。六年夏,畿内旱。
元祐元年春,诸路旱。正月,帝及太皇太后车驾分日诣寺观祷雨。是冬,复旱。二年春,旱。三年秋,诸路旱,京西、陕西尤甚。四年春,京师及东北旱,罢春燕。八年秋,旱。
绍圣元年春,旱,疏决四京畿县囚。三年,江东大旱,溪河涸竭。四年夏,两浙旱。
元符元年,东南旱。二年春,京畿旱。
建中靖国元年,衢、信等州旱。
大观二年,淮南、江东西诸路大旱,自六月不雨,至于十月。
政和元年,淮南旱。三年,江东旱。四年旱,诏振德州流民。
宣和元年二月,诏汝、颍、陈、蔡州饥民流移,常平官勒停。秋,淮南旱。四年,东平府旱。五年夏,秦凤路旱。是岁,燕山府路旱。
建炎二年夏,旱。
绍兴二年,常州大旱。帝问致旱之由,中书舍人胡交修奏守臣周祀残酷所致,寻以属吏坐赃及杀不辜,窜岭南。三年四月,旱,至于七月,帝蔬食露祷,乃雨。五年五月,浙东、西旱五十余日。六月,江东、湖南旱。秋,四川郡国旱甚。六年,夔、潼、成都郡县及湖南衡州皆旱。七年春,旱七十余日,时帝将如建业,随所在分遣从臣,有事于名山大川。六月,又旱,江南尤甚。八年冬,不雨。九年六月,旱六十余日,有事于山川。十一年七月,旱。戊申,有事于岳渎。乙卯,祷雨于圜丘、方泽、宗庙。十二年三月,旱六十余日。秋,京西、淮东旱。十二月,陕西旱。十八年,浙东、西旱,绍兴府大旱。十九年,常州、镇江府旱。二十四年,浙东、西旱。二十九年二月,旱七十余日。秋,江、浙郡国旱。三十年春,阶、成、凤、西和州旱。秋,江、浙郡国旱,浙东尤甚。
隆兴元年,江、浙郡国旱,京西大旱。二年,台州春旱。兴化军、漳、福州大旱,首种不入,自春至于八月。
乾道三年春,四川郡县旱,至于秋七月,绵、剑、汉州、石泉军尤甚。四年夏六月,旱,帝将撤盖亲祷于太乙宫而雨。时襄阳、隆兴、建宁亦旱。八月,诏颁皇祐祀龙法于郡县。五年夏秋,淮东旱,盱眙、淮阴为甚。六年夏,浙东、福建路旱,温、台、福、漳、建为甚。七年春,江西东、湖南北、淮南、浙、婺秀州皆旱;夏秋,江、洪、筠、潭、饶州、南康、兴国、临江军尤甚,首种不入。冬,不雨。九年,婺、处、温、台、吉、赣州、临江、南安诸军、江陵府皆久旱,无麦苗。
淳熙元年,浙东、湖南郡国旱,台、处、郴、桂为甚。蜀关外四州旱。二年秋,江、淮、浙皆旱,绍兴、镇江、宁国、建康府、常、和、滁、真、扬州、盱眙、广德军为甚。三年夏,常、昭、复随郢金洋州、江陵德安兴元府、荆门汉阳军皆旱。四年春,襄阳府旱,首种不入。五年,常、绵州、镇江府及淮南、江东西郡国旱,有事于山川群望。六年,衡、永、楚州、高邮军旱。七年,湖南春旱,诸道自四月不雨,行都自七月不雨,皆至于九月。绍兴、隆兴、建康、江陵府、台、婺、常、润、江、筠、抚、吉、饶、信、徽、池、舒、蕲、黄、和、浔、衡、永州、兴国、临江、南康、无为军皆大旱,江、筠、徽、婺州、广德军、无锡县尤甚,祷雨于天地、宗庙、社稷、山川群望。八年正月甲戌,积旱始雨。七月,不雨,至于十一月:临安、镇江、建康、江陵、德安府、越、婺、衢、严、湖、常、饶、信、徽、楚、鄂、复、昌州、江阴、南康、广德、兴国、汉阳、信阳、荆门长宁军及京西、淮郡皆旱。九年夏五月,不雨,至于秋七月,江陵、德安、襄阳府、润、婺、温、处、洪、吉、抚、筠、袁、潭、鄂、复、恭、合、昌、普、资、渠、利、阆、忠、涪、万州、临江、建昌、汉阳、荆门、信阳、南平、广安、梁山军、江山、定海、象山、上虞、嵊县皆旱。十年六月旱,至于七月,江淮、建康府、和州、兴国军、恭、涪、泸、合、金、州、南平军旱。十一年四月,不雨,至于八月,兴元府、吉、赣、福、泉、汀、漳、潮、梅、循、邕、宾、象、金、洋、西和州、建昌军皆旱,兴元、吉尤甚。冬,不雨,至于明年二月。十四年五月,旱。六月戊寅,有事于山川群望。甲申,帝亲祷于太乙宫。七月己酉,大雩于圜丘,望于北郊,有事于岳、渎、海凡山川之神。时临安、镇江、绍兴、隆兴府、严、常、湖、秀、衢、婺、处、明、台、饶、信、江、吉、抚、筠、袁州、临江、兴国、建昌军皆旱,越、婺、台、处、江州、兴国军尤甚,至于九月,乃雨。十五年,舒州旱。
绍熙元年,重庆府、蕲、池州旱。二年五月,真、扬、通、泰、楚、滁、和、普、隆、涪、渝、遂、高邮、盱眙军、富顺监皆旱,简、资、荣州大旱。三年夏,郢、扬、和州大旱;秋,简、资、普、荣、叙、隆、富顺监亦大旱。四年,绵州大旱,亡麦。简、资、普、渠、合州、广安军旱。江、浙自六月不雨,至于八月,镇江、江陵府、婺、台、信州、江西、淮东旱。五年春,浙东、西自去冬不雨,至于夏秋,镇江府、常、秀州、江阴军大旱,庐、和、濠、楚州为甚,江西七郡亦旱。
庆元二年五月,不雨。三年,潼、利、夔路十五郡旱,自四月至于九月,金、蓬、普州大旱;四月壬子,祷于天地、宗庙、社稷。六年四月,旱;五月辛未,祷于郊丘、宗社。镇江府、常州大旱,水竭,淮郡自春无雨,首种不入,及京、襄皆旱。
嘉泰元年五月,旱。丙辰,祷于郊丘、宗社。戊辰,大雩于圜丘。浙西郡县及蜀十五郡皆大旱。二年春,旱,至于夏秋。七月庚午,大雩于圜丘,祈于宗社。浙西、湖南、江东旱,镇江、建康府、常、秀、潭、永州为甚。四年五月,不雨,至于七月。浙东西、江西郡国旱。
开禧元年夏,浙东、西不雨百余日,衢、婺、严、越、鼎、沣、忠、涪州大旱。二年,南康军、江西、湖南北郡县旱。三年二月,不雨;五月己丑,祷于郊丘、宗社。
嘉定元年夏,旱,闰月辛卯,祷于郊丘、宗社。二年夏四月,旱,首种不入,庚申,祷于郊丘、宗社。六月乙酉,又祷,至于七月乃雨。浙西大旱,常、润为甚。淮东西、江东、湖北皆旱。四年,资、普、昌、合州旱。六年五月,不雨,至于七月,江陵、德安、汉阳军旱。入年春,旱,首种不入。四月乙未,祷于太乙宫。庚子,命辅臣分祷郊丘、宗社。五月康申,大雩于园丘,有事于岳、渎、海、至于八月乃雨。江、浙、淮、闽皆旱,建康、宁国府、衢、婺、温、台、明、徽、池、真、太平州、广德、兴国、南康、盱眙、安丰军为甚,行都百泉皆竭,淮甸亦然。十年七月,不雨,帝日午曝立,祷于宫中。十一年秋,不雨,至于冬,淮郡及镇江、建宁府、常州、江阴、广德军旱。十四年,浙、闽、广、江西旱,明、台、衢、婺、温、福、赣、吉州、建昌军为甚。十五年五月,不雨,岳州旱。
嘉熙元年夏,建康府旱。三年,旱。四年,江、浙、福建旱。
淳祐七年,旱。十一年,闽、广及饶州旱。
咸淳六年,江南大旱。十年,庐州旱,长乐、福清二县大旱。
建隆中,京师士庶及乐工、少年竞唱歌曰五来子。自建隆、开宝,凡平荆、湖、川、广、江南,五国皆来朝。时西川孟昶赋敛无度,射利之家配率尤甚,既乏缗钱,唯仰在质物。乃竞书简札揭于门曰:"今召主收赎。"又每岁除日,命翰林为词题桃符,... -->>
五行四
金
从革,金性也。金失其性,则为变怪。旧说以僣咎、恒旸、诗妖、民讹、毛虫之孽,白眚、白祥之类皆属之金,今从之。
建隆二年七月,晋州神山县北谷中有铁随水流出,方二丈三尺,其重七千斤。
太平兴国四年九月,夹江县民王谊得黑石二,皆丹文,其一云"君王万岁",其二云"赵二十一帝",缄其石来献。
至道二年二月,桂阳监熔银自涌成山峰状。
咸平四年十二月,亳州太清宫钟自鸣。
乾兴元年四月甲戌,修奉山陵总管言:皇堂隧道穿得铜锅,有两耳,又于寝宫三门下穿得铜盂一、铁瓮一、铁甲叶三。
天圣元年三月庚辰,涪陵县相轧寺夜有光出阿育王塔之旧址,发之,得金铜像三百二十七。五年七月壬寅,辽山县旧河凌地摧塔,获古钱一百四十六千五百四十三文。
明道元年五月壬午,汉州江岸获古钟一。
庆历四年五月乙亥,金溪县得生金山,重三百二十四两。
皇祐四年,乾宁军渔人得小钟二于河滨。五年二月己亥,乾宁军又进古钟一。
至和二年四月甲午,浏阳县得古钟一。
熙宁元年至元丰元年,横州共获古铜鼓一十七。
元丰三年八月,岳州永庆寺获铜钟一、铜磬二。六年,南溪县穿土得铜钱五万四千有奇。七年三月,筠州获古铜钟一。十一月,宾州获铜鼓一。八年,昌元县通盐井得铜锅九、铜盆一、铜盘一。
崇宁五年十月,荆南获古铜鼎。
政和二年,玄圭始出。晋州上一石,绿色,方三尺余,当中有文曰"尧天正",其字如掌大而端楷类手画者,"尧"字居右,"天正"字缀行于左。都堂验视,砻石三分而字画愈明,又于"尧"字之下隐约出一"瑞"字,位置始均,盖曰"天正尧瑞"云。或谓晋阳,尧都也,方玄圭出,乃有此瑞。四年,府畿、汝、蔡之间,连山大小石皆变为玛瑙,尚方取为宝带、器玩甚富。五年正月,湖南提举常平刘钦言:芦荻冲出生金,重九斤八两,状类灵芝祥云;又淘得碎金四百七两有奇。十一月,越州民拾生金。湟州丁羊谷金坑仅千余眼得矿,成金共四等,计一百三十四两有奇。
重和元年十二月,孝感县楚令尹子文庙获周鼎六。
宣和四年后,御府所藏,往往复变为石,而色类白骨,此与周宝圭占略同。五年,荥阳县贾谷山麒麟谷采石修明堂,得一石有文曰"明",百官表贺。五年四月,又获甗鼎三。
崇宁四年三月,铸九鼎,用金甚厚,取九州水土内鼎中。既奉安于九成宫,车驾临幸,遍礼焉,至北方之宝鼎,忽漏水溢于外。刘炳谬曰:"正北在燕山,今宝鼎但取水土于雄州境,宜不可用。"其后竟以北方致乱。
建炎元年,南京留守朱胜非夜防城,见南门外火光烛地,掘之,得铜印,有文曰"朱胜私印"。火铄金,金所畏也。后拜相,有明受之变,卒坐眨。三年,吉州修城,役夫得髑髅弃水中,俄浮一钟,有铭五十六字,大略云:"唐兴元年,吾子没,瘗庐陵西垒,后当火德五九之际,世衰道败,浙、梁相继丧乱,章贡康昌之日,吾亦复出是邦,东平鸠工,复使吾子同河伯听命水官。"郡守命录其辞,录毕而钟自碎。
绍兴十一年三月庚申,长安兵刃皆生火光。二十六年,郫县地出铜马,高三尺,制作精好,风雨夜嘶。绍兴中,耕者得金瓮重二十四钧于秦桧别业。
乾道二年三月丙午夜,福清县石竹山大石自移,声如雷。石方可九丈,所过成蹊,才四尺,而山之木石如故。
庆元二年十二月,吴县金鹅乡铜钱百万自飞。
建隆二年,京师夏旱,冬又旱。三年,京师春夏旱。河北大旱,霸州苗皆焦仆。又河南、河中府、孟、泽、濮、郓、齐、济、滑、延、隰、宿等州并春夏不雨。四年,京师夏秋旱。又怀州旱。
乾德元年冬,京师旱。二年正月,京师旱。夏,不雨。是岁,河南府、陕、虢、麟、博、灵州旱,河中府旱甚。四年春,京师不雨。江陵府、华州、涟水军旱。五年正月,京师旱;秋,复旱。
开宝二年夏至七月,京师不雨。三年春夏,京师旱。邠州夏旱。五年春,京师旱;冬,又旱。六年冬,京师旱。七年,京师春夏旱;冬又旱。河南府、晋、解州夏旱。滑州秋旱。八年春,京师旱。是岁,关中饥,旱甚。
太平兴国二年正月,京师旱。三年春夏,京师旱。四年冬,京师旱。五年夏,京师旱;秋又旱。六年春夏,京师旱。七年春,京师旱。孟、虢、绛、密、瀛、卫、曹、淄州旱。九年夏,京师旱。秋,江南大旱。
雍熙二年冬,京师旱。三年冬,京师旱。四年冬,京师旱。
端拱二年五月,京师旱,秋七月至十一月,旱,上忧形于色,蔬食致祷。是岁,河南、莱、登、深、冀、旱甚,民多饥死,诏发仓粟贷之。
淳化元年正月至四月,不雨,帝蔬食祈雨。河南、凤翔、大名、京兆府、许、沧、单、汝、乾、郑、同等州旱。二年春,京师大旱。三年春,京师大旱;冬,复大旱。是岁,河南府、京东西河北河东陕西及亳建淮阳等三十六州军旱。四年夏,京师不雨,河南府、许汝亳滑商州旱。五年六月,京师旱。
至道元年,京师春旱。二年春夏,京师旱。
咸平元年春夏,京畿旱。又江浙、淮南、荆湖四十六军州旱。二年春,京师旱甚。又广南西路、江、浙、荆湖及曹、单、岚州、淮阳军旱。三年春,京师旱。江南频年旱。四年,京畿正月至四月不雨。
景德元年,京师夏旱,人多暍死。三年夏,京师旱。
大中祥符二年春夏,京师旱。河南府及陕西路、潭、邢州旱。三年夏,京师旱。江南诸路、宿州、润州旱。八年,京师旱。九年秋,京师旱。大名府、澶州、相州旱。
天禧元年,京师春旱,秋又旱。夏,陕西旱。四年春,利州路旱。夏,京师旱。五年冬,京师旱。
天圣二年春,不雨。五年夏秋,大旱。六年四月,不雨。
明道元年五月,畿县久旱伤苗。二年,南方大旱。景祐三年六月,河北久旱,遣使诣北岳祈雨。
庆历元年九月丁未朔,遣官祈雨。二年六月戊寅,祈雨。三年,遣使诣岳渎祈雨。四年三月丙寅,遣内侍两浙、淮南、江南祠庙祈雨。五年二月,诏:天久不雨,令州县决淹狱,又幸大相国寺、会灵观、天清寺、祥源观祈雨。六年四月壬申,遣使祈雨。七年正月,京师不雨。二月丙寅,遣官岳渎祈雨。三月辛丑,西太乙宫祈雨。
皇祐元年五月丁未,遣官祈雨。三年,恩、冀诸州旱。三月,分遣朝臣诣天下名山大川祠庙祈雨。
至和二年四月甲午,遣官祈雨。
嘉祐五年,梓州路夏秋不雨。七年三月甲子,罢春燕,以久旱故也。辛丑,西太乙宫祈雨。
治平元年春,京师逾时不雨。郑、滑、蔡、汝、颍、曹、濮、洺、磁、晋、耀、登等州、河中府、庆成军旱。二年春,不雨。
熙宁二年三月,旱甚。三年,诸路旱。六月,畿内旱。八月,卫州旱。五年五月,北京自春至夏不雨。七年,自春及夏河北、河东、陕西、京东西、淮南诸路久旱。九月,诸路复旱。时新复洮河亦旱,羌户多殍死。八年四月,真定府大旱。八月,淮南、两浙、江南、荆湖等路旱。九年八月,河北、京东、京西、河东、陕西旱。十年春,诸路旱。
元丰二年春,河北、陕西、京东西诸郡旱。三年春,西北诸路旱。五年,亢旱。六年夏,畿内旱。
元祐元年春,诸路旱。正月,帝及太皇太后车驾分日诣寺观祷雨。是冬,复旱。二年春,旱。三年秋,诸路旱,京西、陕西尤甚。四年春,京师及东北旱,罢春燕。八年秋,旱。
绍圣元年春,旱,疏决四京畿县囚。三年,江东大旱,溪河涸竭。四年夏,两浙旱。
元符元年,东南旱。二年春,京畿旱。
建中靖国元年,衢、信等州旱。
大观二年,淮南、江东西诸路大旱,自六月不雨,至于十月。
政和元年,淮南旱。三年,江东旱。四年旱,诏振德州流民。
宣和元年二月,诏汝、颍、陈、蔡州饥民流移,常平官勒停。秋,淮南旱。四年,东平府旱。五年夏,秦凤路旱。是岁,燕山府路旱。
建炎二年夏,旱。
绍兴二年,常州大旱。帝问致旱之由,中书舍人胡交修奏守臣周祀残酷所致,寻以属吏坐赃及杀不辜,窜岭南。三年四月,旱,至于七月,帝蔬食露祷,乃雨。五年五月,浙东、西旱五十余日。六月,江东、湖南旱。秋,四川郡国旱甚。六年,夔、潼、成都郡县及湖南衡州皆旱。七年春,旱七十余日,时帝将如建业,随所在分遣从臣,有事于名山大川。六月,又旱,江南尤甚。八年冬,不雨。九年六月,旱六十余日,有事于山川。十一年七月,旱。戊申,有事于岳渎。乙卯,祷雨于圜丘、方泽、宗庙。十二年三月,旱六十余日。秋,京西、淮东旱。十二月,陕西旱。十八年,浙东、西旱,绍兴府大旱。十九年,常州、镇江府旱。二十四年,浙东、西旱。二十九年二月,旱七十余日。秋,江、浙郡国旱。三十年春,阶、成、凤、西和州旱。秋,江、浙郡国旱,浙东尤甚。
隆兴元年,江、浙郡国旱,京西大旱。二年,台州春旱。兴化军、漳、福州大旱,首种不入,自春至于八月。
乾道三年春,四川郡县旱,至于秋七月,绵、剑、汉州、石泉军尤甚。四年夏六月,旱,帝将撤盖亲祷于太乙宫而雨。时襄阳、隆兴、建宁亦旱。八月,诏颁皇祐祀龙法于郡县。五年夏秋,淮东旱,盱眙、淮阴为甚。六年夏,浙东、福建路旱,温、台、福、漳、建为甚。七年春,江西东、湖南北、淮南、浙、婺秀州皆旱;夏秋,江、洪、筠、潭、饶州、南康、兴国、临江军尤甚,首种不入。冬,不雨。九年,婺、处、温、台、吉、赣州、临江、南安诸军、江陵府皆久旱,无麦苗。
淳熙元年,浙东、湖南郡国旱,台、处、郴、桂为甚。蜀关外四州旱。二年秋,江、淮、浙皆旱,绍兴、镇江、宁国、建康府、常、和、滁、真、扬州、盱眙、广德军为甚。三年夏,常、昭、复随郢金洋州、江陵德安兴元府、荆门汉阳军皆旱。四年春,襄阳府旱,首种不入。五年,常、绵州、镇江府及淮南、江东西郡国旱,有事于山川群望。六年,衡、永、楚州、高邮军旱。七年,湖南春旱,诸道自四月不雨,行都自七月不雨,皆至于九月。绍兴、隆兴、建康、江陵府、台、婺、常、润、江、筠、抚、吉、饶、信、徽、池、舒、蕲、黄、和、浔、衡、永州、兴国、临江、南康、无为军皆大旱,江、筠、徽、婺州、广德军、无锡县尤甚,祷雨于天地、宗庙、社稷、山川群望。八年正月甲戌,积旱始雨。七月,不雨,至于十一月:临安、镇江、建康、江陵、德安府、越、婺、衢、严、湖、常、饶、信、徽、楚、鄂、复、昌州、江阴、南康、广德、兴国、汉阳、信阳、荆门长宁军及京西、淮郡皆旱。九年夏五月,不雨,至于秋七月,江陵、德安、襄阳府、润、婺、温、处、洪、吉、抚、筠、袁、潭、鄂、复、恭、合、昌、普、资、渠、利、阆、忠、涪、万州、临江、建昌、汉阳、荆门、信阳、南平、广安、梁山军、江山、定海、象山、上虞、嵊县皆旱。十年六月旱,至于七月,江淮、建康府、和州、兴国军、恭、涪、泸、合、金、州、南平军旱。十一年四月,不雨,至于八月,兴元府、吉、赣、福、泉、汀、漳、潮、梅、循、邕、宾、象、金、洋、西和州、建昌军皆旱,兴元、吉尤甚。冬,不雨,至于明年二月。十四年五月,旱。六月戊寅,有事于山川群望。甲申,帝亲祷于太乙宫。七月己酉,大雩于圜丘,望于北郊,有事于岳、渎、海凡山川之神。时临安、镇江、绍兴、隆兴府、严、常、湖、秀、衢、婺、处、明、台、饶、信、江、吉、抚、筠、袁州、临江、兴国、建昌军皆旱,越、婺、台、处、江州、兴国军尤甚,至于九月,乃雨。十五年,舒州旱。
绍熙元年,重庆府、蕲、池州旱。二年五月,真、扬、通、泰、楚、滁、和、普、隆、涪、渝、遂、高邮、盱眙军、富顺监皆旱,简、资、荣州大旱。三年夏,郢、扬、和州大旱;秋,简、资、普、荣、叙、隆、富顺监亦大旱。四年,绵州大旱,亡麦。简、资、普、渠、合州、广安军旱。江、浙自六月不雨,至于八月,镇江、江陵府、婺、台、信州、江西、淮东旱。五年春,浙东、西自去冬不雨,至于夏秋,镇江府、常、秀州、江阴军大旱,庐、和、濠、楚州为甚,江西七郡亦旱。
庆元二年五月,不雨。三年,潼、利、夔路十五郡旱,自四月至于九月,金、蓬、普州大旱;四月壬子,祷于天地、宗庙、社稷。六年四月,旱;五月辛未,祷于郊丘、宗社。镇江府、常州大旱,水竭,淮郡自春无雨,首种不入,及京、襄皆旱。
嘉泰元年五月,旱。丙辰,祷于郊丘、宗社。戊辰,大雩于圜丘。浙西郡县及蜀十五郡皆大旱。二年春,旱,至于夏秋。七月庚午,大雩于圜丘,祈于宗社。浙西、湖南、江东旱,镇江、建康府、常、秀、潭、永州为甚。四年五月,不雨,至于七月。浙东西、江西郡国旱。
开禧元年夏,浙东、西不雨百余日,衢、婺、严、越、鼎、沣、忠、涪州大旱。二年,南康军、江西、湖南北郡县旱。三年二月,不雨;五月己丑,祷于郊丘、宗社。
嘉定元年夏,旱,闰月辛卯,祷于郊丘、宗社。二年夏四月,旱,首种不入,庚申,祷于郊丘、宗社。六月乙酉,又祷,至于七月乃雨。浙西大旱,常、润为甚。淮东西、江东、湖北皆旱。四年,资、普、昌、合州旱。六年五月,不雨,至于七月,江陵、德安、汉阳军旱。入年春,旱,首种不入。四月乙未,祷于太乙宫。庚子,命辅臣分祷郊丘、宗社。五月康申,大雩于园丘,有事于岳、渎、海、至于八月乃雨。江、浙、淮、闽皆旱,建康、宁国府、衢、婺、温、台、明、徽、池、真、太平州、广德、兴国、南康、盱眙、安丰军为甚,行都百泉皆竭,淮甸亦然。十年七月,不雨,帝日午曝立,祷于宫中。十一年秋,不雨,至于冬,淮郡及镇江、建宁府、常州、江阴、广德军旱。十四年,浙、闽、广、江西旱,明、台、衢、婺、温、福、赣、吉州、建昌军为甚。十五年五月,不雨,岳州旱。
嘉熙元年夏,建康府旱。三年,旱。四年,江、浙、福建旱。
淳祐七年,旱。十一年,闽、广及饶州旱。
咸淳六年,江南大旱。十年,庐州旱,长乐、福清二县大旱。
建隆中,京师士庶及乐工、少年竞唱歌曰五来子。自建隆、开宝,凡平荆、湖、川、广、江南,五国皆来朝。时西川孟昶赋敛无度,射利之家配率尤甚,既乏缗钱,唯仰在质物。乃竞书简札揭于门曰:"今召主收赎。"又每岁除日,命翰林为词题桃符,...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