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读小说网 www.wdxsw.com,帝国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敏求早就听说丁酉科的进士第一人已经被提前召回京师,皇帝亲自在御书房诏试入馆阁。崇文院中一些准馆职年轻官员都想要结识这位年轻的状元郎,只是宋敏求对此并不在意――他是真正做学问的人,在崇文院这样的书海中正是如鱼得水,良好的家世能够支持他维持清心寡yu的生活,而不必像其他年轻馆职官员那样谋求外任。
不过王景范的年轻还是让宋敏求感到非常惊讶,而对方的学识更是让其惊异不已。这一路走来两人言谈甚欢,他们之间能够如此融洽还是话题能够谈到一起去――宋敏求官职也许不高但学问高,三言两语旁征博引,一般人还真的难以应付的过来,也只有王景范这样同是读书破万卷的同道才会与他谈得来。不过出于馆阁前辈,宋敏求还是隐约劝诫王景范,希望他能够专精一些,莫要一味的求广博。
王景范听得懂宋敏求话中的意思,不过只可惜两人的追求不同。说起来王景范还是非常羡慕宋敏求的,这样的人一生纯粹简单,他也非常向往这样的书斋生活,而且若是他也走这条路一定会比宋敏求更有潜力。宋敏求是集贤校理,而王景范是直史馆,宋敏求只是带着王景范在崇文院的范围内走了走,顺便讲解了一下崇文院内所设的三馆秘阁一些简单的规矩,两人在一同吃过午饭之后便分手了。
通过与宋敏求的交谈,王景范对于三馆秘阁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同时对于未来的工作他也算有了大致的了解。虽然三馆秘阁各有各的不同,不过大体上而言工作的内容都是颇为相近的,无非是访书求书、著作之庭、校文之所,再有便是育才储才之事了,只是这当中还是以著作和校书为主,其余的事情不可能落到他的头上的。
今ri王景范到了崇文院才知晓自己会得到宰相富弼的接见,同时也是按照规矩每有外官除授馆职,三馆秘阁必然会要集体宴请一番。不过今天显然是不行了,因为政事堂那边临时有事而作罢,改为明天。对于王景范这样的初入馆阁便挂上翰林shi读头衔的新成员,旁人是不会太过为难他的,他也巴不得清闲一下――对于富弼的接见他可没有抱什么不太切合实际的想法,只是想着富弼千万不要那他当枪使,虽然他已经做好入局的准备,但如此被动的卷入局中会让他感到十分尴尬。
“先生一时两加荣命,足为学者光耀,然学士与shi读,何者为美?”于文传笑着问道。
王景范一回到家便得到家仆禀报,于文传和俞樾回来了正在中厅等候,没想到一见面于文传没有先恭喜自己反倒是先问自己翰林shi读和馆职哪个自己最满意。一入三馆秘阁虽有正准馆职之分,但上自昭文馆大学士,下至秘阁校勘统称馆职,而又有“三馆学士”或是干脆称之谓“学士”是以于文传让王景范选择馆职和shi读哪个更好。
“寿道莫非是乾曜?而我则为贺公?”王景范笑着反问道:“学士也好i读也罢,岂非皆是文学高选?哪能分出高下?”
类似于馆阁这样的皇家图书馆机构,事实上从先秦时代便已经有了,从中走出的名人数不胜数,而馆阁作为典籍之西昆,育才之蓬山,使得馆职为人所重,只是前者历代皆有,而育才则是实打实的从大宋才发扬光大的。不过即便如此这并不妨碍前人对馆职的独钟其情。于文传的问题其实是脱胎于唐时故事,贺知章自太常少卿迁礼部shi郎,兼集贤学士,当时乾曜和张说秉政,乾曜便问过shi郎与学士之间哪个更美,贺知章的回答自然是学士第i郎第二,这也足以反映出唐人对三馆学士的认同。唐时尚且如此,到了大宋更是登峰造极,只是贺知章的集贤学士乃是真学士,王景范的直史馆虽也称“学士”但哪个更货真价实一眼便知。
王景范自然是知道这则典故的,以乾曜比于文传,而自比贺知章,这哪里让于文传受得了?当下于文传一辑到地笑着说道:“老师莫要怪罪学生!”
“三馆秘阁,地望清切,非名流不得处。昔年范景仁为馆阁校勘当迁校理,宰相庞籍就曾有言:‘范镇有异才,恬于进取。’乃除直秘阁。”王景范笑着走上前去将于文传扶起说道:“各人有各人的道,我之道非在馆阁,不过是一个经历而已,一入馆阁遂成名流,非名流不足以问鼎仕宦坦途,奈何我也只得走上一遭”
于文传在那里装模作样实则是恭喜王景范获得这个职位,而俞樾就显得有些木讷,只是躬身拜道:“恭贺老师!”
王景范双手扶住俞樾手臂笑着说道:“不用这么多礼,萌甫与寿道亦会有如此经历”
于文传和俞樾去年在渭州参加发解试,榜文一出便占据了头两名。在京师开封这等人文荟萃之地他们两人自然是翻不起什么浪花的,而在渭州他们与王景范的关系并不是什么隐秘之事,榜文一出当然是引起了轰动――王景范可是上一次chun闱大比的状元,而眼见一直与他形影不离的于文传和俞樾这么轻易的通过了发解试,难免给人一丝别样遐想。
“老师一入馆阁本是美事,只是ri后到了书院难免要遭国子监博士的冷眼啊!”于文传笑着说道。
王景范摆摆手答道:“数月不见,寿道见闻又是大涨,莫非这几月时间寿道除了应考之外,还有闲情翻阅典籍?李觉之事已然过去了几十年,早已往事如烟,至今尚有几人记得?只是回想当年国子监已无李觉时那番鼎盛,若想恢复旧观难矣!”
当年朝廷选择国子监博士李觉属以修撰二朝政事,崇文院王禹?上史馆吕相公书中对此提出异议,认为馆阁文人久事文学完全可以胜任此事,甚至提出崇文院馆职官员与国子监博士同台竞技一比高下。也难怪王禹?如此ji愤,在他们眼中能够与文事沾边尤其是这种修史之事馆阁当之无愧的是首选,国子监插了一手确实是将馆阁ji怒了,为了维护馆阁的神圣和权威,王禹?在上书中难免有些意气用事,不过反过来读吧bi到如此地步,李觉也是当之无愧的第一人。
王景范看得出来于文传两次引经据典似乎别有深意,看来这次渭州发解试他们两人考得确实不错,而于文传多少有些踌躇满志,似乎这一科已经志在必得一般。不过王景范却并不这么乐观,丁酉年chun闱他都知道试题尚且考得如此艰难,唯一的解释便是运道够好。能够通过发解试并不能说明什么问题,更何况渭州与两浙和川蜀的发解试竞争烈度没得比,能够从南方的发解试杀出来的考生绝对是优中选优,才学运道都不会差到哪里去,能够在渭州称雄也许放到那些南方考生当中根本不值一提。
况且于文传根本就不知道中书门下已经开始对科举入仕的官员授官将要采取严厉的限制,以进士第一人的荣耀尚且几乎禁绝迅速升迁之路,更何论普通进士?王景范根本不敢去想连进士第一若无特别机遇还要在地方上干六年才得以入馆阁,那普通进士该怎么办?昔年进士第一几乎不出六年就可为两制,十年亦有步入执政的,这次中书门下无论商议出个什么条陈,对于升迁神速的进士来说都是一个沉重的打击,就是不知道于文传听后会作何感想?!
bk
b
敏求早就听说丁酉科的进士第一人已经被提前召回京师,皇帝亲自在御书房诏试入馆阁。崇文院中一些准馆职年轻官员都想要结识这位年轻的状元郎,只是宋敏求对此并不在意――他是真正做学问的人,在崇文院这样的书海中正是如鱼得水,良好的家世能够支持他维持清心寡yu的生活,而不必像其他年轻馆职官员那样谋求外任。
不过王景范的年轻还是让宋敏求感到非常惊讶,而对方的学识更是让其惊异不已。这一路走来两人言谈甚欢,他们之间能够如此融洽还是话题能够谈到一起去――宋敏求官职也许不高但学问高,三言两语旁征博引,一般人还真的难以应付的过来,也只有王景范这样同是读书破万卷的同道才会与他谈得来。不过出于馆阁前辈,宋敏求还是隐约劝诫王景范,希望他能够专精一些,莫要一味的求广博。
王景范听得懂宋敏求话中的意思,不过只可惜两人的追求不同。说起来王景范还是非常羡慕宋敏求的,这样的人一生纯粹简单,他也非常向往这样的书斋生活,而且若是他也走这条路一定会比宋敏求更有潜力。宋敏求是集贤校理,而王景范是直史馆,宋敏求只是带着王景范在崇文院的范围内走了走,顺便讲解了一下崇文院内所设的三馆秘阁一些简单的规矩,两人在一同吃过午饭之后便分手了。
通过与宋敏求的交谈,王景范对于三馆秘阁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同时对于未来的工作他也算有了大致的了解。虽然三馆秘阁各有各的不同,不过大体上而言工作的内容都是颇为相近的,无非是访书求书、著作之庭、校文之所,再有便是育才储才之事了,只是这当中还是以著作和校书为主,其余的事情不可能落到他的头上的。
今ri王景范到了崇文院才知晓自己会得到宰相富弼的接见,同时也是按照规矩每有外官除授馆职,三馆秘阁必然会要集体宴请一番。不过今天显然是不行了,因为政事堂那边临时有事而作罢,改为明天。对于王景范这样的初入馆阁便挂上翰林shi读头衔的新成员,旁人是不会太过为难他的,他也巴不得清闲一下――对于富弼的接见他可没有抱什么不太切合实际的想法,只是想着富弼千万不要那他当枪使,虽然他已经做好入局的准备,但如此被动的卷入局中会让他感到十分尴尬。
“先生一时两加荣命,足为学者光耀,然学士与shi读,何者为美?”于文传笑着问道。
王景范一回到家便得到家仆禀报,于文传和俞樾回来了正在中厅等候,没想到一见面于文传没有先恭喜自己反倒是先问自己翰林shi读和馆职哪个自己最满意。一入三馆秘阁虽有正准馆职之分,但上自昭文馆大学士,下至秘阁校勘统称馆职,而又有“三馆学士”或是干脆称之谓“学士”是以于文传让王景范选择馆职和shi读哪个更好。
“寿道莫非是乾曜?而我则为贺公?”王景范笑着反问道:“学士也好i读也罢,岂非皆是文学高选?哪能分出高下?”
类似于馆阁这样的皇家图书馆机构,事实上从先秦时代便已经有了,从中走出的名人数不胜数,而馆阁作为典籍之西昆,育才之蓬山,使得馆职为人所重,只是前者历代皆有,而育才则是实打实的从大宋才发扬光大的。不过即便如此这并不妨碍前人对馆职的独钟其情。于文传的问题其实是脱胎于唐时故事,贺知章自太常少卿迁礼部shi郎,兼集贤学士,当时乾曜和张说秉政,乾曜便问过shi郎与学士之间哪个更美,贺知章的回答自然是学士第i郎第二,这也足以反映出唐人对三馆学士的认同。唐时尚且如此,到了大宋更是登峰造极,只是贺知章的集贤学士乃是真学士,王景范的直史馆虽也称“学士”但哪个更货真价实一眼便知。
王景范自然是知道这则典故的,以乾曜比于文传,而自比贺知章,这哪里让于文传受得了?当下于文传一辑到地笑着说道:“老师莫要怪罪学生!”
“三馆秘阁,地望清切,非名流不得处。昔年范景仁为馆阁校勘当迁校理,宰相庞籍就曾有言:‘范镇有异才,恬于进取。’乃除直秘阁。”王景范笑着走上前去将于文传扶起说道:“各人有各人的道,我之道非在馆阁,不过是一个经历而已,一入馆阁遂成名流,非名流不足以问鼎仕宦坦途,奈何我也只得走上一遭”
于文传在那里装模作样实则是恭喜王景范获得这个职位,而俞樾就显得有些木讷,只是躬身拜道:“恭贺老师!”
王景范双手扶住俞樾手臂笑着说道:“不用这么多礼,萌甫与寿道亦会有如此经历”
于文传和俞樾去年在渭州参加发解试,榜文一出便占据了头两名。在京师开封这等人文荟萃之地他们两人自然是翻不起什么浪花的,而在渭州他们与王景范的关系并不是什么隐秘之事,榜文一出当然是引起了轰动――王景范可是上一次chun闱大比的状元,而眼见一直与他形影不离的于文传和俞樾这么轻易的通过了发解试,难免给人一丝别样遐想。
“老师一入馆阁本是美事,只是ri后到了书院难免要遭国子监博士的冷眼啊!”于文传笑着说道。
王景范摆摆手答道:“数月不见,寿道见闻又是大涨,莫非这几月时间寿道除了应考之外,还有闲情翻阅典籍?李觉之事已然过去了几十年,早已往事如烟,至今尚有几人记得?只是回想当年国子监已无李觉时那番鼎盛,若想恢复旧观难矣!”
当年朝廷选择国子监博士李觉属以修撰二朝政事,崇文院王禹?上史馆吕相公书中对此提出异议,认为馆阁文人久事文学完全可以胜任此事,甚至提出崇文院馆职官员与国子监博士同台竞技一比高下。也难怪王禹?如此ji愤,在他们眼中能够与文事沾边尤其是这种修史之事馆阁当之无愧的是首选,国子监插了一手确实是将馆阁ji怒了,为了维护馆阁的神圣和权威,王禹?在上书中难免有些意气用事,不过反过来读吧bi到如此地步,李觉也是当之无愧的第一人。
王景范看得出来于文传两次引经据典似乎别有深意,看来这次渭州发解试他们两人考得确实不错,而于文传多少有些踌躇满志,似乎这一科已经志在必得一般。不过王景范却并不这么乐观,丁酉年chun闱他都知道试题尚且考得如此艰难,唯一的解释便是运道够好。能够通过发解试并不能说明什么问题,更何况渭州与两浙和川蜀的发解试竞争烈度没得比,能够从南方的发解试杀出来的考生绝对是优中选优,才学运道都不会差到哪里去,能够在渭州称雄也许放到那些南方考生当中根本不值一提。
况且于文传根本就不知道中书门下已经开始对科举入仕的官员授官将要采取严厉的限制,以进士第一人的荣耀尚且几乎禁绝迅速升迁之路,更何论普通进士?王景范根本不敢去想连进士第一若无特别机遇还要在地方上干六年才得以入馆阁,那普通进士该怎么办?昔年进士第一几乎不出六年就可为两制,十年亦有步入执政的,这次中书门下无论商议出个什么条陈,对于升迁神速的进士来说都是一个沉重的打击,就是不知道于文传听后会作何感想?!
bk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