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宅 (1/2)
吾读小说网 www.wdxsw.com,垂钓1967文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闲来和父亲小坐,谈及本姓家族历史,才知道自己的祖籍并非现今的山西永济,而是陕西华阴县。
原来,在清光绪年间,祖上是一朝廷大官,家族庞大很是兴旺,却因朝党纷争,排除异己,被皇上下旨满门抄斩。为了活命,家族人丁四下逃散,上海、南京、四川、河南,到处都有,而我爷爷则过了黄河逃到了现在的山西永济。
当时爷爷落魄在一座破弃的小庙之中,一家老少几口人,又是外来人姓,不会务农也没有田地,生活相当窘迫。为了生存爷爷便走村窜巷给别人做零工、打短工、弹棉花;奶奶则给大户人家缝缝补补,洗洗涮涮,做鞋衲底帮衬着爷爷挣钱养家糊口。
尽管如此,奶奶一生养育儿女七八个之多,迫于生计也曾将两三个送养了别姓人家,只留下四儿一女在身边。经过几年不懈地辛勤劳作,也是两位老人的淳朴善良,为人真诚厚道,感化了邻近村落并收留了爷爷一家,从此搬出了破败的庙堂,盖起了自己的房屋院落,也就是现在的老宅。
父亲的哥哥姐姐都分别成家立户后,按照习俗排行最小的父亲便和两位老人一起在老宅居住,这老宅从某种意义上讲自然也归属于父亲了。
然而,十五岁那年,时值国内战乱,父亲三哥的部队解放西安时路过家乡,由于病痛而无力行军参战,于是,父亲就顶替去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这一去就是三十年。
我从未见过爷爷和奶奶,因为在我出生前两位老人已先后去世,但是在我八岁那年,父亲领着我和弟弟回了趟老家,也就是从那时起我才对老宅有了些许的印象。挺大挺长的院落,南北被一堵院墙分隔。后院是猪圈和茅厕,栽有几棵石榴树和枣树;前院三间西厢房,还是早年盖就的低矮土坯瓦屋:两间住人的屋内依旧留有土炕,一间是灶房,古老的风箱上落满了历史的灰尘。老宅在爷爷奶奶过世后就少有人居住,多亏有伯父一家经常过来打理,否则院落恐怕早已是杂草丛生,不象个样子了。
四年之后,也就是我十二岁那年,我们一家随父亲转业回到了老家,却也一直未曾在老宅住过,只是偶尔回去转转看看。然而,父母亲对老宅是有深厚感情的,闲暇之日便回去找来亲友,把屋里院外打扫的干干净净,并种上山楂树和枝叶茂盛的桐树。也有家境困窘者,父亲和母亲便同意其暂时在老宅居住,也好帮着看护树木、打理院落
一晃二十多年过去了,父亲已经离休多年,而且年事已高,七十多岁的人了,那种传承华夏子孙美德、“追宗恋祖”“叶老归根”的愿望也是越来越强烈。老人时不时地提及,并希望回老家将老宅翻修一新,也好将来有个安身之地。
对此我是极不赞成的。因为论居住条件,市政府给了优惠政策,现在老人和弟弟一家住在离街心花园很近,享受着二楼三室一厅的待遇,而且周围有一帮老哥们做伴儿,闲来可以下下棋,打打麻将,早晚还可以随意去环境优美的花园散散步锻炼身体。如果说是嫌楼房太憋闷得慌,老人完全可以来我这里居住。因为我是独门小院,也早为二老准备有专门的房间。尽管远离市区,但是离山很近,空气清新,没事也可以到山上转转,开阔一番心胸,未尝不是好事。
论人气氛围,少年离开家乡,几十年在外从军工作,过去熟悉的伙伴好友,现在多也七老八十,有的已不在人世,仅靠几个亲戚邻里,难以沟通产生共鸣不说,吃喝住行也多有不便。
何况,对于养老送终,也就是老人百年之后的事情,我也早有自己的想法,而且考虑再三,并和母亲详细商讨过。我原本计划在城郊的半山腰上的陵园里买块墓地,将来就不再回归祖坟,毕竟多年在外生活,对于老家多少也有一些“人生地不熟”的感觉了;再者新时期新风尚,也不必苛求“叶老归根”而且逢年过节,我们做儿女的缅怀祭拜也很方便。母亲到是非常赞同我的意见,并也相帮着去说服父亲,但是结果很不... -->>
闲来和父亲小坐,谈及本姓家族历史,才知道自己的祖籍并非现今的山西永济,而是陕西华阴县。
原来,在清光绪年间,祖上是一朝廷大官,家族庞大很是兴旺,却因朝党纷争,排除异己,被皇上下旨满门抄斩。为了活命,家族人丁四下逃散,上海、南京、四川、河南,到处都有,而我爷爷则过了黄河逃到了现在的山西永济。
当时爷爷落魄在一座破弃的小庙之中,一家老少几口人,又是外来人姓,不会务农也没有田地,生活相当窘迫。为了生存爷爷便走村窜巷给别人做零工、打短工、弹棉花;奶奶则给大户人家缝缝补补,洗洗涮涮,做鞋衲底帮衬着爷爷挣钱养家糊口。
尽管如此,奶奶一生养育儿女七八个之多,迫于生计也曾将两三个送养了别姓人家,只留下四儿一女在身边。经过几年不懈地辛勤劳作,也是两位老人的淳朴善良,为人真诚厚道,感化了邻近村落并收留了爷爷一家,从此搬出了破败的庙堂,盖起了自己的房屋院落,也就是现在的老宅。
父亲的哥哥姐姐都分别成家立户后,按照习俗排行最小的父亲便和两位老人一起在老宅居住,这老宅从某种意义上讲自然也归属于父亲了。
然而,十五岁那年,时值国内战乱,父亲三哥的部队解放西安时路过家乡,由于病痛而无力行军参战,于是,父亲就顶替去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这一去就是三十年。
我从未见过爷爷和奶奶,因为在我出生前两位老人已先后去世,但是在我八岁那年,父亲领着我和弟弟回了趟老家,也就是从那时起我才对老宅有了些许的印象。挺大挺长的院落,南北被一堵院墙分隔。后院是猪圈和茅厕,栽有几棵石榴树和枣树;前院三间西厢房,还是早年盖就的低矮土坯瓦屋:两间住人的屋内依旧留有土炕,一间是灶房,古老的风箱上落满了历史的灰尘。老宅在爷爷奶奶过世后就少有人居住,多亏有伯父一家经常过来打理,否则院落恐怕早已是杂草丛生,不象个样子了。
四年之后,也就是我十二岁那年,我们一家随父亲转业回到了老家,却也一直未曾在老宅住过,只是偶尔回去转转看看。然而,父母亲对老宅是有深厚感情的,闲暇之日便回去找来亲友,把屋里院外打扫的干干净净,并种上山楂树和枝叶茂盛的桐树。也有家境困窘者,父亲和母亲便同意其暂时在老宅居住,也好帮着看护树木、打理院落
一晃二十多年过去了,父亲已经离休多年,而且年事已高,七十多岁的人了,那种传承华夏子孙美德、“追宗恋祖”“叶老归根”的愿望也是越来越强烈。老人时不时地提及,并希望回老家将老宅翻修一新,也好将来有个安身之地。
对此我是极不赞成的。因为论居住条件,市政府给了优惠政策,现在老人和弟弟一家住在离街心花园很近,享受着二楼三室一厅的待遇,而且周围有一帮老哥们做伴儿,闲来可以下下棋,打打麻将,早晚还可以随意去环境优美的花园散散步锻炼身体。如果说是嫌楼房太憋闷得慌,老人完全可以来我这里居住。因为我是独门小院,也早为二老准备有专门的房间。尽管远离市区,但是离山很近,空气清新,没事也可以到山上转转,开阔一番心胸,未尝不是好事。
论人气氛围,少年离开家乡,几十年在外从军工作,过去熟悉的伙伴好友,现在多也七老八十,有的已不在人世,仅靠几个亲戚邻里,难以沟通产生共鸣不说,吃喝住行也多有不便。
何况,对于养老送终,也就是老人百年之后的事情,我也早有自己的想法,而且考虑再三,并和母亲详细商讨过。我原本计划在城郊的半山腰上的陵园里买块墓地,将来就不再回归祖坟,毕竟多年在外生活,对于老家多少也有一些“人生地不熟”的感觉了;再者新时期新风尚,也不必苛求“叶老归根”而且逢年过节,我们做儿女的缅怀祭拜也很方便。母亲到是非常赞同我的意见,并也相帮着去说服父亲,但是结果很不...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