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时代的农民起义 (1/2)
吾读小说网 www.wdxsw.com,cfwriting文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从秦扫六合起,到辛亥革命前,历史便进入帝国时代。西周封建建立起的邦国时代退出历史舞台“一个天下,许多国家,独立主权,共奉天子”的封建制被“一个天下,中央集权,一个国家,分级管理”的郡县制所替代。“国”和“家”合并,国家联盟演变成“统一国家”绝对皇权的树立,导致“专制”进一步膨胀,于是,这样一种状况下,帝国时代的起义就如同雨后春笋,在历史的舞台上你方唱罢我登台,留下了一长串颇值得玩味的历史记忆。
起义,词典释义:进步的革命的公开武装行动。起义,是一种进步的潮流,一种开放的意识,是一种追求的信仰,更是一场进步同腐败、先进与保守的残酷厮杀,一场理想与现实、正义与邪恶的激烈较量。无数仁人志士用鲜血与生命换来的代价,均在的腥风血雨中或多或少地推动着历史车轮的前进。
1
春秋战国,诸侯混战,天下大乱,秦王嬴政顺应天时,十年时间连灭六国,结束近500年的割据混战局面,完成统一大业。北击匈奴的大获全胜,万里长城的雄壮浩大,焚书坑儒的骄横跋扈,泰山封禅的威风隆重,阿房宫的富丽堂皇,骊山陵的旷古烁今,均让雄图大略的嬴政不可一世,他自诩“德兼三皇,功过五帝”去王号改称“始皇”做着“死孙后代,万世承袭”的春秋美梦。
可惜,人算不如天算。公元前210年,二公子胡亥勾结赵构、李斯发动沙丘(今河北平乡东北)之变,阴谋篡夺皇位。指鹿为马的赵构得势后便开始祸国殃民之勾当,使得本来就对秦王朝暴政怨声载道、不堪重负的劳苦大众忍无可忍,矛盾终于在秦二世继位后第二年爆发,愤怒的火焰在大泽乡被点燃。“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警世之言迅速在已误军期的戍边将士中流传,不甘心被斩首的农民军高喊“大楚兴,陈胜王”揭竿而起,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闪亮登场。在陈胜、吴光的率领下,天下民众云集响应,一路攻城略地势如破竹,起义队伍不断扩张,声势十分浩大,给腐朽的秦王朝以致命的打击。
奈何,农民军终究敌不过正规军,义军后被秦将章邯镇压。但是,楚王、假王虽死,起义的步伐却丝毫没有停止,公元前208年,项羽率反秦义军渡漳河,破釜沉舟,与秦军九战,大败章邯,取得巨鹿之战具有决定性的胜利,彻底消灭了秦军主力,不久秦帝国便悍然倒塌。不知道始皇帝若地下有知,他精心建立的万代帝业这么快就功亏一篑了,该做如何感想?
苏辙在过秦论中写道:灭六国者六国也。其实,灭秦者秦也。陈胜、吴广的大泽乡起义不是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却是秦朝灭亡的直接原因。这次起义开农民起义之先河,激发了农民的抗争精神,农民觉醒了,读懂了“死”这个字的真正内涵: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既然横竖都是个死字,窝窝囊囊的被砍头还不如轰轰烈烈地战死。故尔,后世朝代的农民在被逼入绝境时,均会走上起义这条道路,因为若干年前有人早已给他们树立了榜样。
2
秦灭亡后,天下依旧不太平,楚汉争霸开始上演。刚愎自用、骄傲自大的楚霸王根本不是工于心计、善于权谋的刘汉王的对手,先是鸿门宴上错失良机,放虎归山,后更是被刘邦暗度陈仓打了个措手不及,狼狈不堪。公元前202年垓下之围,项羽四面楚歌,兵败别姬,自刎乌江。
刘邦称帝,建立西汉王朝。立国之初,匈奴屡次挑衅南犯,为血洗白登之耻,永绝北方祸患,大汉王朝在休养生息的同时,厉兵秣马,对猖獗的匈奴重拳出击,强硬征讨。卫青七战匈奴屡战屡胜令匈奴闻风而逃,飞将军李广百步穿杨则让匈奴谈虎色变,霍去病更是以秋风扫落叶之势大破匈奴,封狼居胥,打通河西走廊。
即便到了“黯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争鸣”元帝时期,陈汤再接再厉,奔袭三千里,征战西域,灭北匈奴,留下传世名言:犯强汉者,虽远必诛!
强汉虽彻底打垮了匈奴的嚣张气焰,但在内部统治上却没有这么光彩夺目。七国之乱,损伤国气;连年征战,耗费国力;士族腐败,动摇国基。危机四起,社会动荡,大汉与日剧下,威严不再。公元前1年,王莽结党营私,篡汉自立,建立“新”朝,为革弊病,王莽雄心勃勃地托古改制,但却适得其反,残酷压榨与天灾人祸,引发更大的社会危机。17年,荆州饥荒,饿殍遍野,新市人王匡、王凤聚众起义,隐蔽在绿林山中,因而被称为“绿林军”人心思汉,绿林军乘势发展壮大,建立更始政权,经昆阳大战一役,攻入长安,新朝灭亡。就在绿林起义第二年,琅琊人樊崇率领饥民在莒县起义,因作战时方便与敌人相区别,将眉毛涂红,人称“赤眉军”赤眉军多方转战,越战越勇,成昌大捷后,扭转了被动局面,从战略防御变为传略进攻,乘胜向西发展,沉重打击了王莽政权。
绿林、赤眉起义,虽然最终失败了,却成为光武中兴的源头。公元22年刘秀兄弟起义,与绿林军联合作战,屡次大败王莽军,后被更始帝猜忌,兄长刘寅被杀,刘秀忍辱负重、明哲保身,一年后在河北称帝,建立东汉王朝。
光武帝奋战十年,统一全国,励精图治,缓和社会矛盾,政局稳定,经济好转,出现了“光武中兴”然而,好景不长,这些来之不易的大好局面很快就昙花一现。从汉和帝开始,东汉的皇帝大多年幼即位,外戚和宦官相继专权,他们横征暴敛,卖官鬻爵,压榨农民,兼并土地,把朝廷弄得乌烟瘴气,将天下弄得乱七八糟,一场地动山摇的暴风雨正在民间孕育。
公元184年,天下大旱,颗粒不收而赋税不减,在死亡线上挣扎的劳苦大众急需寻找其精神归宿。此时,一个“既无剥削压迫,也无饥寒病灾,更无诈骗偷盗,人人自由幸福”的“太平世界”出现,以“致太平”为基本教义和宗教理想的太平道,让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民众重新燃起对生活的信心与渴望。张角,这位带领他们脱离苦海的精神领袖,振臂高呼“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数十万太平道信徒顶礼追随。七州28郡的信众以黄巾为标志同时举起正义大旗,声讨暗无天日的黑暗世道。起义军声势浩大,一路攻城夺邑,京师震动,给腐朽的东汉王朝一记毁灭性的重拳。
虽然农民义军存在自身弱点,短短九个月就被各个击破,但是起义所造成的影响却是不可小觑的,它对东汉王朝的腐朽统治产生了巨大的冲击,逐步导致了东汉的灭亡与三国时期的到来。
3
东汉末年,统治更加腐朽落败,社会更加动荡不安,尤其是董卓之乱后,汉献帝已经沦落为割据军阀的傀儡,天下无主,势必群雄并起,逐鹿中原。于是,英雄辈出的三国登上历史舞台。这段历史虽仅有一甲子时光,但足够的波澜壮阔。但是,这段动荡的岁月带给老百姓的却是无穷的灾难,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夷陵之战,三大战役不知带走多少亡魂,多少民众在战乱中妻离子散、家破人亡。当然,相比较而言,魏、蜀、吴三国统治者较为开明,注重治国安民,注重休养生息,百姓在渴望国家统一、安居乐业的期盼中,信仰着,奋斗着,牺牲着。是故,三国鼎力,战乱不断,却并没有大规模农民起义爆发。
公元265年,曹魏灭蜀汉。两年后司马家族篡位称帝,建立西晋,十五年后西晋灭东吴,本来很有希望的天下一统,却被门阀制度断送掉。本来极度腐朽的朝廷经不起八王之乱和永嘉之乱的折腾,短命的西晋很快谢幕,退出历史舞台。随着司马睿率众南渡定都建康建立东晋,北方的广袤土地陷入历史上最黑暗、最恐怖、最混乱的时期。东晋王朝的羸弱,自身都难保更别说顾及北方的同胞,曾经被汉人欺压剥削的胡人开始进行血腥的报复和大规模扩张,并用武力征服汉人,主宰者天下。五胡乱中华,草菅人命,杀人如麻,惨绝人寰,胡人的野蛮与凶残使得北方沦陷为“悲惨的世界”汉人几乎惨遭灭种。在这种高压态势之下,汉民毫无尊严,任人鱼肉,根本无还手之力,只能坐以待毙。东晋十六国,这时段极度混乱的时期,农民不是不反,而是根本无力造反。
公元386年,拓跋鲜卑建立的北魏政权,此时南方也进行一系列平乱、反叛、统一的战争,历史进入南北朝对立时期。北魏几经征战,最终统一北方;南朝宋在刘裕的苦心经营下,国力日趋昌盛“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南宋辛弃疾这首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里写的正是刘宋开国皇帝刘裕。但是,南北两朝隔江对峙,此消彼长,谁也无法灭亡谁,天下依旧分裂。北朝的北魏分裂为西魏和东魏,并最终被北周和北齐取代;南朝先后经历宋、齐、梁、陈四朝的起伏更迭,在这种铁血战火不断的动荡政局下,农民只是战争的棋子,在强权统治下,听天由命。
魏晋南北朝370余年的历史,是一段复杂的动荡史。这段漫长的历史插曲中,或是因为统治者比较开明,或是外族的极度凶残,或是战争太过频繁,也或者因为农民本身太过弱小,反正整个魏晋南北朝没有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发生。
4
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分裂太久,农民对于结束战乱、天下一统的渴望越来越强烈。北方的少数民族政权在连年征战过程中,开始走向没落,不得不重新启用汉人来主导局面,府兵制的出台让汉人重新登上最高统治的宝座。乱世出英雄,在民族大团结、大融合的趋势下,英雄人物杨坚粉墨登场,代周后革除弊政,清简法令,北周先灭北齐,统一北方;后平陈朝,南北统一。公元581年,杨坚废周自立,建立隋朝。兴科举、设义仓、肃户籍、增赋税,一系列有力的改革措施,使得隋初朝政稳定,经济复苏,国泰民安,社会开始繁荣起来。
只可惜,好景不长。仁寿宫之变,次子杨广杀父继位,开始了其饱受争议的一生。隋炀帝壮志雄心,效法秦皇汉武,欲建立彪炳史册的千古功绩。开凿大运河,平定吐谷浑,修建东都洛阳,重走丝绸之路,隋朝国力达到鼎盛之后迅速走向衰败。杨广好大喜功、穷奢极侈,巡游无度,猜忌诛杀功臣,引发黎阳兵变。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置天下苍生不顾,横征暴敛,执政苛暴,人神共愤。后来三征高丽,均损兵折将,无功而返,国本开始动摇。
隋炀帝的暴政让农民不堪重负。公元611年,死里逃生的翟让召集一批贫苦农民,在河南瓦岗寨起义,队伍不断壮大。五年后,原本追随杨玄感反隋,兵败被俘后逃出来的李密归附翟让。在李密的谋划下,翟让合并附近各路义军抗争,瓦岗军的实力与战斗力大增。次年,隋朝派兵镇压,大军压境,李密献计,隋军全军覆灭。李密威望陡增,翟让让位于李密,并在洛口建立政权,正式竖起反隋的大旗。在李密的领导下,瓦岗军屡败随军,攻占兴洛仓,放粮赈济饥民,围攻洛阳,列隋炀帝十大罪状,天下震动,百姓纷纷投奔,各地农民起义遥相呼应。而此时,正在亲征高丽的隋炀帝已是众叛亲离,从东都狼狈逃亡江都,路上部下宇文化及发动兵变,不可一世的炀帝落了个缢杀的下场,短命的隋朝遂灭亡。
瓦岗起义是颠覆隋朝的直接原因。只不过,瓦岗军后来内讧,小肚鸡肠的李密在瓦岗军蒸蒸日上之际杀死翟让,瓦岗军开始走向衰落,后被王世充所败后,余部全部投降李渊,一大批文臣武将成为盛唐的开国元勋。
5
在瓦岗军席卷中原、隋王朝摇摇欲坠的时候,远在太原的李渊在晋阳起兵反隋,先后败王世充、降窦建德,收拾隋朝残局,建立大唐王朝。李渊建唐,兴唐的却是次子李世民。通过玄武门兵变登上最高宝座的李世民,没有辜负天下黎民苍生的厚望,在“房谋杜断”等大批贤臣名将的辅佐下,修律令,置科举,改善吏治,减轻赋役,虚心纳谏,国力昌盛,社会升平,政治清明,史称“贞观之治”
不过,太宗的儿子高宗没有保住祖宗的江山社稷,死后皇后武则天称帝,建立武周政权,开创女皇摄政之先河。对此等有悖国法天理、大逆之道的行径,李唐旧臣纷纷起兵讨伐,但都被镇压。虽有狄仁杰等贤臣的辅助,终究敌不过封建伦理纲常的力量,中宗复辟,武则天还政于李唐。不过,紧接着韦后乱政,发动宫廷政变的唐玄宗成为太宗之后的有一圣君“开元盛世”使得大唐进入鼎盛时期。奈何成也玄宗,败也玄宗,晚年的玄宗皇帝日渐骄奢,贪图享乐,宠李林甫、杨国忠,朝政腐败,国库空虚,终致酿成“安史之乱”这场长达八年的内乱是大唐由盛转衰的转折点,从此盛唐风光不再。
唐朝晚年,节度使拥兵自重,藩镇割据泛滥,先后爆发了仆固、怀恩叛乱,奉天之乱,大唐开始走向没落。其后,宦官专权,牛李朋党之争,引发甘露之变,永贞革新终究于事无补,虽然有短暂的元和中兴,唐朝已是行将就木,终究无力回天。终于,公元875年濮州(今河南范县)的盐贩王仙芝发动起义,与此同时曹州冤句(今山东菏泽)的盐贩黄巢起兵响应,后王仙芝战死,黄巢挑起反唐重担,自称冲天大将军,队伍迅速扩展十万余众,腐朽的唐朝已不堪一击。六年后,黄巢率领义军攻克长安,唐僖宗仓皇逃至成都避难,黄巢入宫称帝,建国号大齐。由于唐残余势力的反扑围剿,义军被迫退出长安,起义最终失败,黄巢兵败自刎。
唐朝统治在黄巢起义的沉重打击下,已经名存实亡了。尽管黄巢起义没有最... -->>
从秦扫六合起,到辛亥革命前,历史便进入帝国时代。西周封建建立起的邦国时代退出历史舞台“一个天下,许多国家,独立主权,共奉天子”的封建制被“一个天下,中央集权,一个国家,分级管理”的郡县制所替代。“国”和“家”合并,国家联盟演变成“统一国家”绝对皇权的树立,导致“专制”进一步膨胀,于是,这样一种状况下,帝国时代的起义就如同雨后春笋,在历史的舞台上你方唱罢我登台,留下了一长串颇值得玩味的历史记忆。
起义,词典释义:进步的革命的公开武装行动。起义,是一种进步的潮流,一种开放的意识,是一种追求的信仰,更是一场进步同腐败、先进与保守的残酷厮杀,一场理想与现实、正义与邪恶的激烈较量。无数仁人志士用鲜血与生命换来的代价,均在的腥风血雨中或多或少地推动着历史车轮的前进。
1
春秋战国,诸侯混战,天下大乱,秦王嬴政顺应天时,十年时间连灭六国,结束近500年的割据混战局面,完成统一大业。北击匈奴的大获全胜,万里长城的雄壮浩大,焚书坑儒的骄横跋扈,泰山封禅的威风隆重,阿房宫的富丽堂皇,骊山陵的旷古烁今,均让雄图大略的嬴政不可一世,他自诩“德兼三皇,功过五帝”去王号改称“始皇”做着“死孙后代,万世承袭”的春秋美梦。
可惜,人算不如天算。公元前210年,二公子胡亥勾结赵构、李斯发动沙丘(今河北平乡东北)之变,阴谋篡夺皇位。指鹿为马的赵构得势后便开始祸国殃民之勾当,使得本来就对秦王朝暴政怨声载道、不堪重负的劳苦大众忍无可忍,矛盾终于在秦二世继位后第二年爆发,愤怒的火焰在大泽乡被点燃。“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警世之言迅速在已误军期的戍边将士中流传,不甘心被斩首的农民军高喊“大楚兴,陈胜王”揭竿而起,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闪亮登场。在陈胜、吴光的率领下,天下民众云集响应,一路攻城略地势如破竹,起义队伍不断扩张,声势十分浩大,给腐朽的秦王朝以致命的打击。
奈何,农民军终究敌不过正规军,义军后被秦将章邯镇压。但是,楚王、假王虽死,起义的步伐却丝毫没有停止,公元前208年,项羽率反秦义军渡漳河,破釜沉舟,与秦军九战,大败章邯,取得巨鹿之战具有决定性的胜利,彻底消灭了秦军主力,不久秦帝国便悍然倒塌。不知道始皇帝若地下有知,他精心建立的万代帝业这么快就功亏一篑了,该做如何感想?
苏辙在过秦论中写道:灭六国者六国也。其实,灭秦者秦也。陈胜、吴广的大泽乡起义不是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却是秦朝灭亡的直接原因。这次起义开农民起义之先河,激发了农民的抗争精神,农民觉醒了,读懂了“死”这个字的真正内涵: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既然横竖都是个死字,窝窝囊囊的被砍头还不如轰轰烈烈地战死。故尔,后世朝代的农民在被逼入绝境时,均会走上起义这条道路,因为若干年前有人早已给他们树立了榜样。
2
秦灭亡后,天下依旧不太平,楚汉争霸开始上演。刚愎自用、骄傲自大的楚霸王根本不是工于心计、善于权谋的刘汉王的对手,先是鸿门宴上错失良机,放虎归山,后更是被刘邦暗度陈仓打了个措手不及,狼狈不堪。公元前202年垓下之围,项羽四面楚歌,兵败别姬,自刎乌江。
刘邦称帝,建立西汉王朝。立国之初,匈奴屡次挑衅南犯,为血洗白登之耻,永绝北方祸患,大汉王朝在休养生息的同时,厉兵秣马,对猖獗的匈奴重拳出击,强硬征讨。卫青七战匈奴屡战屡胜令匈奴闻风而逃,飞将军李广百步穿杨则让匈奴谈虎色变,霍去病更是以秋风扫落叶之势大破匈奴,封狼居胥,打通河西走廊。
即便到了“黯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争鸣”元帝时期,陈汤再接再厉,奔袭三千里,征战西域,灭北匈奴,留下传世名言:犯强汉者,虽远必诛!
强汉虽彻底打垮了匈奴的嚣张气焰,但在内部统治上却没有这么光彩夺目。七国之乱,损伤国气;连年征战,耗费国力;士族腐败,动摇国基。危机四起,社会动荡,大汉与日剧下,威严不再。公元前1年,王莽结党营私,篡汉自立,建立“新”朝,为革弊病,王莽雄心勃勃地托古改制,但却适得其反,残酷压榨与天灾人祸,引发更大的社会危机。17年,荆州饥荒,饿殍遍野,新市人王匡、王凤聚众起义,隐蔽在绿林山中,因而被称为“绿林军”人心思汉,绿林军乘势发展壮大,建立更始政权,经昆阳大战一役,攻入长安,新朝灭亡。就在绿林起义第二年,琅琊人樊崇率领饥民在莒县起义,因作战时方便与敌人相区别,将眉毛涂红,人称“赤眉军”赤眉军多方转战,越战越勇,成昌大捷后,扭转了被动局面,从战略防御变为传略进攻,乘胜向西发展,沉重打击了王莽政权。
绿林、赤眉起义,虽然最终失败了,却成为光武中兴的源头。公元22年刘秀兄弟起义,与绿林军联合作战,屡次大败王莽军,后被更始帝猜忌,兄长刘寅被杀,刘秀忍辱负重、明哲保身,一年后在河北称帝,建立东汉王朝。
光武帝奋战十年,统一全国,励精图治,缓和社会矛盾,政局稳定,经济好转,出现了“光武中兴”然而,好景不长,这些来之不易的大好局面很快就昙花一现。从汉和帝开始,东汉的皇帝大多年幼即位,外戚和宦官相继专权,他们横征暴敛,卖官鬻爵,压榨农民,兼并土地,把朝廷弄得乌烟瘴气,将天下弄得乱七八糟,一场地动山摇的暴风雨正在民间孕育。
公元184年,天下大旱,颗粒不收而赋税不减,在死亡线上挣扎的劳苦大众急需寻找其精神归宿。此时,一个“既无剥削压迫,也无饥寒病灾,更无诈骗偷盗,人人自由幸福”的“太平世界”出现,以“致太平”为基本教义和宗教理想的太平道,让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民众重新燃起对生活的信心与渴望。张角,这位带领他们脱离苦海的精神领袖,振臂高呼“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数十万太平道信徒顶礼追随。七州28郡的信众以黄巾为标志同时举起正义大旗,声讨暗无天日的黑暗世道。起义军声势浩大,一路攻城夺邑,京师震动,给腐朽的东汉王朝一记毁灭性的重拳。
虽然农民义军存在自身弱点,短短九个月就被各个击破,但是起义所造成的影响却是不可小觑的,它对东汉王朝的腐朽统治产生了巨大的冲击,逐步导致了东汉的灭亡与三国时期的到来。
3
东汉末年,统治更加腐朽落败,社会更加动荡不安,尤其是董卓之乱后,汉献帝已经沦落为割据军阀的傀儡,天下无主,势必群雄并起,逐鹿中原。于是,英雄辈出的三国登上历史舞台。这段历史虽仅有一甲子时光,但足够的波澜壮阔。但是,这段动荡的岁月带给老百姓的却是无穷的灾难,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夷陵之战,三大战役不知带走多少亡魂,多少民众在战乱中妻离子散、家破人亡。当然,相比较而言,魏、蜀、吴三国统治者较为开明,注重治国安民,注重休养生息,百姓在渴望国家统一、安居乐业的期盼中,信仰着,奋斗着,牺牲着。是故,三国鼎力,战乱不断,却并没有大规模农民起义爆发。
公元265年,曹魏灭蜀汉。两年后司马家族篡位称帝,建立西晋,十五年后西晋灭东吴,本来很有希望的天下一统,却被门阀制度断送掉。本来极度腐朽的朝廷经不起八王之乱和永嘉之乱的折腾,短命的西晋很快谢幕,退出历史舞台。随着司马睿率众南渡定都建康建立东晋,北方的广袤土地陷入历史上最黑暗、最恐怖、最混乱的时期。东晋王朝的羸弱,自身都难保更别说顾及北方的同胞,曾经被汉人欺压剥削的胡人开始进行血腥的报复和大规模扩张,并用武力征服汉人,主宰者天下。五胡乱中华,草菅人命,杀人如麻,惨绝人寰,胡人的野蛮与凶残使得北方沦陷为“悲惨的世界”汉人几乎惨遭灭种。在这种高压态势之下,汉民毫无尊严,任人鱼肉,根本无还手之力,只能坐以待毙。东晋十六国,这时段极度混乱的时期,农民不是不反,而是根本无力造反。
公元386年,拓跋鲜卑建立的北魏政权,此时南方也进行一系列平乱、反叛、统一的战争,历史进入南北朝对立时期。北魏几经征战,最终统一北方;南朝宋在刘裕的苦心经营下,国力日趋昌盛“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南宋辛弃疾这首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里写的正是刘宋开国皇帝刘裕。但是,南北两朝隔江对峙,此消彼长,谁也无法灭亡谁,天下依旧分裂。北朝的北魏分裂为西魏和东魏,并最终被北周和北齐取代;南朝先后经历宋、齐、梁、陈四朝的起伏更迭,在这种铁血战火不断的动荡政局下,农民只是战争的棋子,在强权统治下,听天由命。
魏晋南北朝370余年的历史,是一段复杂的动荡史。这段漫长的历史插曲中,或是因为统治者比较开明,或是外族的极度凶残,或是战争太过频繁,也或者因为农民本身太过弱小,反正整个魏晋南北朝没有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发生。
4
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分裂太久,农民对于结束战乱、天下一统的渴望越来越强烈。北方的少数民族政权在连年征战过程中,开始走向没落,不得不重新启用汉人来主导局面,府兵制的出台让汉人重新登上最高统治的宝座。乱世出英雄,在民族大团结、大融合的趋势下,英雄人物杨坚粉墨登场,代周后革除弊政,清简法令,北周先灭北齐,统一北方;后平陈朝,南北统一。公元581年,杨坚废周自立,建立隋朝。兴科举、设义仓、肃户籍、增赋税,一系列有力的改革措施,使得隋初朝政稳定,经济复苏,国泰民安,社会开始繁荣起来。
只可惜,好景不长。仁寿宫之变,次子杨广杀父继位,开始了其饱受争议的一生。隋炀帝壮志雄心,效法秦皇汉武,欲建立彪炳史册的千古功绩。开凿大运河,平定吐谷浑,修建东都洛阳,重走丝绸之路,隋朝国力达到鼎盛之后迅速走向衰败。杨广好大喜功、穷奢极侈,巡游无度,猜忌诛杀功臣,引发黎阳兵变。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置天下苍生不顾,横征暴敛,执政苛暴,人神共愤。后来三征高丽,均损兵折将,无功而返,国本开始动摇。
隋炀帝的暴政让农民不堪重负。公元611年,死里逃生的翟让召集一批贫苦农民,在河南瓦岗寨起义,队伍不断壮大。五年后,原本追随杨玄感反隋,兵败被俘后逃出来的李密归附翟让。在李密的谋划下,翟让合并附近各路义军抗争,瓦岗军的实力与战斗力大增。次年,隋朝派兵镇压,大军压境,李密献计,隋军全军覆灭。李密威望陡增,翟让让位于李密,并在洛口建立政权,正式竖起反隋的大旗。在李密的领导下,瓦岗军屡败随军,攻占兴洛仓,放粮赈济饥民,围攻洛阳,列隋炀帝十大罪状,天下震动,百姓纷纷投奔,各地农民起义遥相呼应。而此时,正在亲征高丽的隋炀帝已是众叛亲离,从东都狼狈逃亡江都,路上部下宇文化及发动兵变,不可一世的炀帝落了个缢杀的下场,短命的隋朝遂灭亡。
瓦岗起义是颠覆隋朝的直接原因。只不过,瓦岗军后来内讧,小肚鸡肠的李密在瓦岗军蒸蒸日上之际杀死翟让,瓦岗军开始走向衰落,后被王世充所败后,余部全部投降李渊,一大批文臣武将成为盛唐的开国元勋。
5
在瓦岗军席卷中原、隋王朝摇摇欲坠的时候,远在太原的李渊在晋阳起兵反隋,先后败王世充、降窦建德,收拾隋朝残局,建立大唐王朝。李渊建唐,兴唐的却是次子李世民。通过玄武门兵变登上最高宝座的李世民,没有辜负天下黎民苍生的厚望,在“房谋杜断”等大批贤臣名将的辅佐下,修律令,置科举,改善吏治,减轻赋役,虚心纳谏,国力昌盛,社会升平,政治清明,史称“贞观之治”
不过,太宗的儿子高宗没有保住祖宗的江山社稷,死后皇后武则天称帝,建立武周政权,开创女皇摄政之先河。对此等有悖国法天理、大逆之道的行径,李唐旧臣纷纷起兵讨伐,但都被镇压。虽有狄仁杰等贤臣的辅助,终究敌不过封建伦理纲常的力量,中宗复辟,武则天还政于李唐。不过,紧接着韦后乱政,发动宫廷政变的唐玄宗成为太宗之后的有一圣君“开元盛世”使得大唐进入鼎盛时期。奈何成也玄宗,败也玄宗,晚年的玄宗皇帝日渐骄奢,贪图享乐,宠李林甫、杨国忠,朝政腐败,国库空虚,终致酿成“安史之乱”这场长达八年的内乱是大唐由盛转衰的转折点,从此盛唐风光不再。
唐朝晚年,节度使拥兵自重,藩镇割据泛滥,先后爆发了仆固、怀恩叛乱,奉天之乱,大唐开始走向没落。其后,宦官专权,牛李朋党之争,引发甘露之变,永贞革新终究于事无补,虽然有短暂的元和中兴,唐朝已是行将就木,终究无力回天。终于,公元875年濮州(今河南范县)的盐贩王仙芝发动起义,与此同时曹州冤句(今山东菏泽)的盐贩黄巢起兵响应,后王仙芝战死,黄巢挑起反唐重担,自称冲天大将军,队伍迅速扩展十万余众,腐朽的唐朝已不堪一击。六年后,黄巢率领义军攻克长安,唐僖宗仓皇逃至成都避难,黄巢入宫称帝,建国号大齐。由于唐残余势力的反扑围剿,义军被迫退出长安,起义最终失败,黄巢兵败自刎。
唐朝统治在黄巢起义的沉重打击下,已经名存实亡了。尽管黄巢起义没有最...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