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读小说网 www.wdxsw.com,狼烟晚明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第二十章 能吏
忙碌了几乎整整一夜的人们依然沉浸在巨大的喜悦之中。
孙杰的辅兵队已经和城里的木匠们连夜赶制出几百架独轮车。此刻,全城的丁壮都被组织起来,络绎不绝的将关盛云的军粮运往城里。
尽管官府没有公开宣布,但所有百姓都知道,城里存粮不多了。协助守城的百姓丁壮,每日两顿饭已经由一干一稀变成两餐稀粥、兵丁衙役们在里正的带领下挨门挨户征存粮已经来过三次了,态度一次比一次恶劣,听说最近还打伤了人,这在宋府尊的治下可是极为罕见的情形、尤其最近,晚间每隔几条街便有兵丁守在房顶彻夜瞭望,只要发现哪家的灶台烟囱里冒出火星,随即便会被巡街的兵丁破门而入……种种迹象提醒着人们,全城已经面临断粮的绝望境地。
城里一度人心惶惶,尤其妇孺,更是陷入无边的恐惧:百姓们既怕贼兵攻陷庐州府屠城,更怕宋明议和孙杰要做张巡和许远!
张巡和许远是唐朝睢阳守将,安史之乱时叛军围城。粮食尽、鼠雀食尽,张巡,许远便将自己的小妾、奴僮杀掉煮给守城将士们做军粮!随后,守军吃光了城中四万老弱妇孺——然后……把睢阳丢了!最后,杀人、吃人的张许二位绣像进了凌烟阁~大皇帝们都喜欢这种宁可吃光百姓也绝不投降敌人的忠臣,历朝历代都被尊为楷模,而被吃的几万人则统统化为粪土——好吧,反正他们要么是铜墙铁壁,要么,本就是粪土。
无论怎么说,没有人心甘情愿成为满嘴“大义”者的口中肉,腹中食。所以,百姓们才会在误信援军将至时,表现得举城若狂。
而此刻,见到从天而降的几十万石优质军粮,无论用什么词汇表达大家的欣喜都远远不够,这不仅仅是自己脱离饥饿的救命粮,更是免死券——再也不需要时刻提心吊胆着父母妻儿乃至自己成为“保卫者”的“粮食”了!
府城的粮库规模属于中等水平:有20个容量50万斤的廪仓,全部塞得满当当的,连空地都堆上了。再把军械库腾出来大半(苦战过后,箭矢硝石等消耗量大半,本来也没剩下多少库存了),又硬塞了两千多万斤粮食进去,居然还剩下差不多三分之一!
宋明议与孙杰商议后当即决定:给百姓们分掉!
当然,具体执行的细节也要注意。
这是能吏和庸吏的重要区别所在。
先根据以前“征粮”的记录把百姓们“捐助”的粮归还,余下的粮食分三份,城里的人拿一份,城外失去家园的人拿两份——这个好理解:毕竟灾民连栖身的家都被毁了,需要更多的帮助才能度过未来的劫后难关。
粮食人人可领,但需要以盖着庐州知府大印的“义民据”为凭。衙役们被派到乡下各居民点,每人手里都攥着大把的“义民据”:只要你盖房子,不管是自家盖还是给素不相识的人帮忙,干上半天,就能领一张——每张“义民据”可以换50斤粮食。
但是!
不管你手里有多少张,每次,只能兑换一张——只要你跑得动,来了就给,随你来多少次。
你说你有力气能扛200斤一次用4张?
不行!
每次只能一张:就是50斤。
有力气就多跑几趟吧。
仅凭这个规定,便可以看出,宋明议这个知府是凭着真本事一步一个脚印走过来的:
前朝曾有过流寇攻下某省城,自己抢够了,实在拿不动了索性开仓放粮——结果,没多久,便造成整个地区饿死一多半人的惨剧!
扶老携幼饿怕了的饥民们都是能装多少拿多少,唯恐少拿一粒米,一路向家里走。走着走着实在背不动拖不动了,只好忍痛把口袋倒出来一些继续赶路、再走一段又拖不动了,再倒出来一些……于是,从省城向外放射的所有官道、小路上,沿途百余里,到处是一堆又一堆被人弃之于道的白花花的粮食!没几天的时间,风雨鸟兽便将这些救命之物侵食一空!
然后……“是岁大饥,人相食”!
粮食有限,先到先领,发完为止——而领粮则要先干活!宋明议的这一招“义民据”,不仅让城郊被毁的民居以肉眼可见的速度迅速恢复重建起来,而且毫不夸张地说,没有一粒粮食被糟蹋掉。
马队逼近了。
关盛云等喜出望外的辨认出熟悉的标识:黑色... -->>
第二十章 能吏
忙碌了几乎整整一夜的人们依然沉浸在巨大的喜悦之中。
孙杰的辅兵队已经和城里的木匠们连夜赶制出几百架独轮车。此刻,全城的丁壮都被组织起来,络绎不绝的将关盛云的军粮运往城里。
尽管官府没有公开宣布,但所有百姓都知道,城里存粮不多了。协助守城的百姓丁壮,每日两顿饭已经由一干一稀变成两餐稀粥、兵丁衙役们在里正的带领下挨门挨户征存粮已经来过三次了,态度一次比一次恶劣,听说最近还打伤了人,这在宋府尊的治下可是极为罕见的情形、尤其最近,晚间每隔几条街便有兵丁守在房顶彻夜瞭望,只要发现哪家的灶台烟囱里冒出火星,随即便会被巡街的兵丁破门而入……种种迹象提醒着人们,全城已经面临断粮的绝望境地。
城里一度人心惶惶,尤其妇孺,更是陷入无边的恐惧:百姓们既怕贼兵攻陷庐州府屠城,更怕宋明议和孙杰要做张巡和许远!
张巡和许远是唐朝睢阳守将,安史之乱时叛军围城。粮食尽、鼠雀食尽,张巡,许远便将自己的小妾、奴僮杀掉煮给守城将士们做军粮!随后,守军吃光了城中四万老弱妇孺——然后……把睢阳丢了!最后,杀人、吃人的张许二位绣像进了凌烟阁~大皇帝们都喜欢这种宁可吃光百姓也绝不投降敌人的忠臣,历朝历代都被尊为楷模,而被吃的几万人则统统化为粪土——好吧,反正他们要么是铜墙铁壁,要么,本就是粪土。
无论怎么说,没有人心甘情愿成为满嘴“大义”者的口中肉,腹中食。所以,百姓们才会在误信援军将至时,表现得举城若狂。
而此刻,见到从天而降的几十万石优质军粮,无论用什么词汇表达大家的欣喜都远远不够,这不仅仅是自己脱离饥饿的救命粮,更是免死券——再也不需要时刻提心吊胆着父母妻儿乃至自己成为“保卫者”的“粮食”了!
府城的粮库规模属于中等水平:有20个容量50万斤的廪仓,全部塞得满当当的,连空地都堆上了。再把军械库腾出来大半(苦战过后,箭矢硝石等消耗量大半,本来也没剩下多少库存了),又硬塞了两千多万斤粮食进去,居然还剩下差不多三分之一!
宋明议与孙杰商议后当即决定:给百姓们分掉!
当然,具体执行的细节也要注意。
这是能吏和庸吏的重要区别所在。
先根据以前“征粮”的记录把百姓们“捐助”的粮归还,余下的粮食分三份,城里的人拿一份,城外失去家园的人拿两份——这个好理解:毕竟灾民连栖身的家都被毁了,需要更多的帮助才能度过未来的劫后难关。
粮食人人可领,但需要以盖着庐州知府大印的“义民据”为凭。衙役们被派到乡下各居民点,每人手里都攥着大把的“义民据”:只要你盖房子,不管是自家盖还是给素不相识的人帮忙,干上半天,就能领一张——每张“义民据”可以换50斤粮食。
但是!
不管你手里有多少张,每次,只能兑换一张——只要你跑得动,来了就给,随你来多少次。
你说你有力气能扛200斤一次用4张?
不行!
每次只能一张:就是50斤。
有力气就多跑几趟吧。
仅凭这个规定,便可以看出,宋明议这个知府是凭着真本事一步一个脚印走过来的:
前朝曾有过流寇攻下某省城,自己抢够了,实在拿不动了索性开仓放粮——结果,没多久,便造成整个地区饿死一多半人的惨剧!
扶老携幼饿怕了的饥民们都是能装多少拿多少,唯恐少拿一粒米,一路向家里走。走着走着实在背不动拖不动了,只好忍痛把口袋倒出来一些继续赶路、再走一段又拖不动了,再倒出来一些……于是,从省城向外放射的所有官道、小路上,沿途百余里,到处是一堆又一堆被人弃之于道的白花花的粮食!没几天的时间,风雨鸟兽便将这些救命之物侵食一空!
然后……“是岁大饥,人相食”!
粮食有限,先到先领,发完为止——而领粮则要先干活!宋明议的这一招“义民据”,不仅让城郊被毁的民居以肉眼可见的速度迅速恢复重建起来,而且毫不夸张地说,没有一粒粮食被糟蹋掉。
马队逼近了。
关盛云等喜出望外的辨认出熟悉的标识:黑色...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