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读小说网 www.wdxsw.com,六韬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武王问太公曰:“吾欲未战先知敌人之强弱,预见胜负之征,为之奈何?”
太公曰:“胜负之征,精神先见,明将察之,其效在人。谨候敌人出入进退,察其动静,言语妖祥,士卒所告。凡三军说怿,士卒畏法,敬其将命,相喜以破敌,相陈以勇猛,相贤以威武,此强征也。三军数惊,士卒不齐,相恐以敌强,相语以不利,耳目相属,妖言不止,众口相惑,不畏法令,不重其将,此弱征也。
“三军齐整,阵势已固,深沟高垒,又有大风甚雨之利,三军无故,旌旗前指,金铎之声扬以清,鼙鼓之声扬以清,鼙鼓之声宛以鸣,此得神明之助,大胜之征也。行陈不固,旌旗乱而相绕,逆大风甚雨之利,士卒恐惧,气绝而不属,戎马惊奔,兵车折轴,金铎之声下以浊,鼙鼓之声湿以沐,此大败之征也。
“凡攻城围邑:城之气色如死灰,城可屠;城之气出而北,城可克;城之气出而西,城必降;城之气出而南,城不可拔;城之气出而东,城不可攻;城之气出而复入,城主逃北;城之气出而覆我军上,军必病;城之气出高而无所止,用兵长久。凡攻城围邑,过旬不雷不雨,必亟去之,城必有大辅,此所以知可攻而攻,不可攻而止。”武王曰:“善哉!”
<b>译文</b>
武王问太公说:“我想在未交战之前就先知道敌人的强弱,预见战争胜负的征兆,应该怎么办?”
太公答道:“胜败的征兆,首先在敌人精神上表现出来。精明的将帅能够察觉,但能否利用征兆打败敌人,则在于人的主观努力。周密地侦察敌人出入进退的情况,观察它的动静,言中谈论的吉凶预兆和士卒们相互议论的事情。凡是全军喜悦,士卒畏惧法令,尊重将帅命令,相互以破敌为喜,相互以勇猛为荣,相互以威武为誉,这是军队战斗力强大的征兆;如果全军上下不断惊动,士卒散乱行列不整,相互之间被敌人的强悍所恐吓,相互传播作战不利的消息,相互之间议论纷纷,谣言四起不能制止,互相煽惑欺蒙,不畏惧法令,不尊重将帅,这是军队战斗力虚弱的征兆;全军步调一致,阵势坚固,沟深垒高,又凭借大风大雨的有利气候条件,三军不待命令而旌旗指向前方,金铎之声高扬而清晰,鼙鼓之声婉转而嘹亮,这是军队得到神明的帮助,必将取得大胜的征兆;行阵不稳固,旌旗纷乱而方向不明,又逆着大风大雨的不利气候条件,士卒震骇恐惧,士气衰竭而涣散,军马惊骇乱奔,战车轴木折断,金铎之声低沉而混浊,鼙鼓之声沉闷而压抑,这是军队大败的征凡是攻打包围城市:如果城上的气是死灰之色,城可被毁灭;如果城上的气出而向北流动,城可被攻克;如果城上的气出而向西流动,城可能投降:如果城上的气出而向南流动,城就坚不可拔;如果城上的气出而向东流动,城就不能进攻;如果城上的气出而又人,守城的主将必定逃亡败北;如果城上的气出而覆盖我军,我军必遭不利;如果城上的气高升而不停止,作战一定历时长久。凡是攻城围邑,如果过了十天仍不打雷下雨,必须迅速撤围,因为城中一定有贤能的辅助。这样,就可以知道为什么可攻就攻,不可攻就停止的道理了。”
武王说:“好啊!”
<b>例证</b>
“胜负之征,精神先见”通过对敌军士气、阵势、军纪的了解,可以判断敌人的强弱胜败。长勺之战中,鲁国就是以此取得胜利的。
齐国和鲁国都是西周初年分封的重要诸侯国,又是近邻。在诸侯兼并、大国争霸的形势下,不免发生矛盾;公元前 686 年冬,齐国宫廷内部发生动乱,流亡在外的公子小白和其兄公子纠都想乘机回国继承王位,于是双方展开了一场争夺君位的斗争。结果,小白获胜,抢占了君位,他就是齐桓公。在这场齐国内部的斗争中,鲁国站在公子纠一边,并曾公开出兵支持公子纠回国争夺君位。齐桓公对此耿耿于怀,不肯善罢干休。公元前 684 年春,齐桓公自恃实力强大,不顾管仲谏劝,兴师伐鲁,企图一举征服鲁国。鲁庄公闻讯,动员全国军队,决定同齐军一决胜负,双方大战就此展开。
就在鲁庄公准备发兵应战之前,鲁国有一名叫曹刿的人,毛遂自荐,要求参与军事。鲁庄公答应了他的请求,让他同自己一起来到军中。两军在长勺(今山东曲阜北,一说莱芜东北)相遇,待布阵完毕后,鲁庄公准备传令擂鼓出击,希望能先发制人,曹判见状忙加以劝阻,建议庄公坚守阵地,以逸待劳,伺机破敌,被庄公采纳,齐军求胜心切,凭恃强大的兵力优势,向鲁率发起猛烈进攻。但接连三次出击都在鲁军的严密防御下遭到了挫败,不仅未能达到预期目的,反而造成自己战力衰落,士气沮丧。曹刿见时机已到,建议进行反击,庄公传令全线出击。鲁军于是凭借高昂的士气,迅速勇猛地冲向敌军,冲垮了齐军的车阵,大败敌军。庄公见齐军败退,急欲下令发起追击,又被曹刿所劝阻,曹刿下车仔细察看,发现齐军的车辙痕迹紊乱;又登车远望,望到齐军的旗帜东倒西歪,判明了齐军确是败溃,这才建议鲁庄公实施追击。于是庄公下令追击,进一步重创齐军,将其赶出了鲁国国境,鲁军至此取得了长勺之战的最终胜利。
战争结束后,鲁庄公向鲁刿询问取胜的原因,曹刿回答说:“用兵打仗凭恃的是士气。第一次击鼓冲锋时士气最为旺盛,第二次击鼓冲锋时士气开始消退,等到第三次击鼓冲锋时士气就完全衰竭了。齐军三通鼓罢,士气丧失殆尽,而我军士气正十分旺盛,这时反击,自然能一举打败齐军。”接着曹刿又说明未立即发起追击的原因:齐国实力强大,不可等闲视之,因此要谨防其佯败设伏,引我上当。后来看到他们的车辙紊乱,旌旗歪斜,才知他们确实溃败,这时追击必可获胜。曹刿的这些分析,应证了本篇所言:“行阵不周,旌旗乱而相绕”“士卒恐惧,气绝而不属,戎马惊奔,兵车折轴”“此大败之征也”
武王问太公曰:“吾欲未战先知敌人之强弱,预见胜负之征,为之奈何?”
太公曰:“胜负之征,精神先见,明将察之,其效在人。谨候敌人出入进退,察其动静,言语妖祥,士卒所告。凡三军说怿,士卒畏法,敬其将命,相喜以破敌,相陈以勇猛,相贤以威武,此强征也。三军数惊,士卒不齐,相恐以敌强,相语以不利,耳目相属,妖言不止,众口相惑,不畏法令,不重其将,此弱征也。
“三军齐整,阵势已固,深沟高垒,又有大风甚雨之利,三军无故,旌旗前指,金铎之声扬以清,鼙鼓之声扬以清,鼙鼓之声宛以鸣,此得神明之助,大胜之征也。行陈不固,旌旗乱而相绕,逆大风甚雨之利,士卒恐惧,气绝而不属,戎马惊奔,兵车折轴,金铎之声下以浊,鼙鼓之声湿以沐,此大败之征也。
“凡攻城围邑:城之气色如死灰,城可屠;城之气出而北,城可克;城之气出而西,城必降;城之气出而南,城不可拔;城之气出而东,城不可攻;城之气出而复入,城主逃北;城之气出而覆我军上,军必病;城之气出高而无所止,用兵长久。凡攻城围邑,过旬不雷不雨,必亟去之,城必有大辅,此所以知可攻而攻,不可攻而止。”武王曰:“善哉!”
<b>译文</b>
武王问太公说:“我想在未交战之前就先知道敌人的强弱,预见战争胜负的征兆,应该怎么办?”
太公答道:“胜败的征兆,首先在敌人精神上表现出来。精明的将帅能够察觉,但能否利用征兆打败敌人,则在于人的主观努力。周密地侦察敌人出入进退的情况,观察它的动静,言中谈论的吉凶预兆和士卒们相互议论的事情。凡是全军喜悦,士卒畏惧法令,尊重将帅命令,相互以破敌为喜,相互以勇猛为荣,相互以威武为誉,这是军队战斗力强大的征兆;如果全军上下不断惊动,士卒散乱行列不整,相互之间被敌人的强悍所恐吓,相互传播作战不利的消息,相互之间议论纷纷,谣言四起不能制止,互相煽惑欺蒙,不畏惧法令,不尊重将帅,这是军队战斗力虚弱的征兆;全军步调一致,阵势坚固,沟深垒高,又凭借大风大雨的有利气候条件,三军不待命令而旌旗指向前方,金铎之声高扬而清晰,鼙鼓之声婉转而嘹亮,这是军队得到神明的帮助,必将取得大胜的征兆;行阵不稳固,旌旗纷乱而方向不明,又逆着大风大雨的不利气候条件,士卒震骇恐惧,士气衰竭而涣散,军马惊骇乱奔,战车轴木折断,金铎之声低沉而混浊,鼙鼓之声沉闷而压抑,这是军队大败的征凡是攻打包围城市:如果城上的气是死灰之色,城可被毁灭;如果城上的气出而向北流动,城可被攻克;如果城上的气出而向西流动,城可能投降:如果城上的气出而向南流动,城就坚不可拔;如果城上的气出而向东流动,城就不能进攻;如果城上的气出而又人,守城的主将必定逃亡败北;如果城上的气出而覆盖我军,我军必遭不利;如果城上的气高升而不停止,作战一定历时长久。凡是攻城围邑,如果过了十天仍不打雷下雨,必须迅速撤围,因为城中一定有贤能的辅助。这样,就可以知道为什么可攻就攻,不可攻就停止的道理了。”
武王说:“好啊!”
<b>例证</b>
“胜负之征,精神先见”通过对敌军士气、阵势、军纪的了解,可以判断敌人的强弱胜败。长勺之战中,鲁国就是以此取得胜利的。
齐国和鲁国都是西周初年分封的重要诸侯国,又是近邻。在诸侯兼并、大国争霸的形势下,不免发生矛盾;公元前 686 年冬,齐国宫廷内部发生动乱,流亡在外的公子小白和其兄公子纠都想乘机回国继承王位,于是双方展开了一场争夺君位的斗争。结果,小白获胜,抢占了君位,他就是齐桓公。在这场齐国内部的斗争中,鲁国站在公子纠一边,并曾公开出兵支持公子纠回国争夺君位。齐桓公对此耿耿于怀,不肯善罢干休。公元前 684 年春,齐桓公自恃实力强大,不顾管仲谏劝,兴师伐鲁,企图一举征服鲁国。鲁庄公闻讯,动员全国军队,决定同齐军一决胜负,双方大战就此展开。
就在鲁庄公准备发兵应战之前,鲁国有一名叫曹刿的人,毛遂自荐,要求参与军事。鲁庄公答应了他的请求,让他同自己一起来到军中。两军在长勺(今山东曲阜北,一说莱芜东北)相遇,待布阵完毕后,鲁庄公准备传令擂鼓出击,希望能先发制人,曹判见状忙加以劝阻,建议庄公坚守阵地,以逸待劳,伺机破敌,被庄公采纳,齐军求胜心切,凭恃强大的兵力优势,向鲁率发起猛烈进攻。但接连三次出击都在鲁军的严密防御下遭到了挫败,不仅未能达到预期目的,反而造成自己战力衰落,士气沮丧。曹刿见时机已到,建议进行反击,庄公传令全线出击。鲁军于是凭借高昂的士气,迅速勇猛地冲向敌军,冲垮了齐军的车阵,大败敌军。庄公见齐军败退,急欲下令发起追击,又被曹刿所劝阻,曹刿下车仔细察看,发现齐军的车辙痕迹紊乱;又登车远望,望到齐军的旗帜东倒西歪,判明了齐军确是败溃,这才建议鲁庄公实施追击。于是庄公下令追击,进一步重创齐军,将其赶出了鲁国国境,鲁军至此取得了长勺之战的最终胜利。
战争结束后,鲁庄公向鲁刿询问取胜的原因,曹刿回答说:“用兵打仗凭恃的是士气。第一次击鼓冲锋时士气最为旺盛,第二次击鼓冲锋时士气开始消退,等到第三次击鼓冲锋时士气就完全衰竭了。齐军三通鼓罢,士气丧失殆尽,而我军士气正十分旺盛,这时反击,自然能一举打败齐军。”接着曹刿又说明未立即发起追击的原因:齐国实力强大,不可等闲视之,因此要谨防其佯败设伏,引我上当。后来看到他们的车辙紊乱,旌旗歪斜,才知他们确实溃败,这时追击必可获胜。曹刿的这些分析,应证了本篇所言:“行阵不周,旌旗乱而相绕”“士卒恐惧,气绝而不属,戎马惊奔,兵车折轴”“此大败之征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