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读小说网 www.wdxsw.com,叮灵阳文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每一年,临近假期,总会有一些人问我什么时候回家。
我说,我不想回家。
为什么?
因为那个家给不了我,家的温暖。
(一)命运
读了十几年的书,每一年总会要我填写家庭成员情况,在父母的职业栏里,我一直都是写着“务农”很不情愿的,一写就是写了十几年。说真的,我可以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却选择不了我出生的背景。
祖祖辈辈都是一代贫民百姓(是贫民,不是简简单单的平民)。面朝黄土背朝天,任劳任怨惜天怜。祖辈大字不识一个,父辈小学也没毕业。我辈,肩负着“知识改变命运”的重任。即使再贫困,杨家也要出一名像样的大学生!叔伯的儿女,我的兄弟姐妹,只读了初中就停学了。而这个重任很自然地落在了我的身上。所以我比其他人付出的汗水都要多,承受的挫折都要多。
人可以穷,但志绝对不能穷,只有争气才能改变命运。
(二)回家
放假了。舍友们都忙着收拾行李,被铺蚊帐,衣裤鞋袜,书笔电脑,装了一袋又一袋,一箱又一箱的。而我只是简单地把两本书一甩,一套衣服一卷,塞进背包挂上,拍拍两手。ok!舍友们问我:“就这样简单?”我说:“背着简单的行李,带着不简单的头脑,回家,真的足够了。”
(此省略号,为帮班里同学,社团朋友搬行李送行的过程,不用交代也罢。)
车站等车无奈,路上晕车厉害,好不容易的回到家(晚上六点多)。
同父母打声招呼。(因为雨天,父母提前“下班”)
父亲默不作声,面无表情。母亲却过作的惊讶,和那一句一百年不变的台词:“放假了?你回来了?”
“恩恩。”(郁闷,这不是明摆着的吗?)
“呦!为什么脸尖了那么多的?瘦了那么多呀!”母亲看着我的脸。我心里一阵温暖。因为我在外读书读了十几年,每次回家都没遇上过这一台词,平生第一次呀!
“是学校饭堂的伙食很差吗?都瘦成这样子了。”(又一阵温暖流遍全身。)
“没有呀,不是啦(其实我很想说,不是饭堂的伙食差,只是我平时的伙食比别人差而已。)
我刚刚放下行李。还没坐下。
“你在学校里为什么就那么大手大脚呀,你妹不是给你生活费了吗?还整天打电话说欠债欠债,只会问家里要钱。平时电话也不打个回来问候一声爸妈,一点孝心也没有。打回来只知道问拿钱。现在两角钱斤菜呀,你以为我们挣钱容易吗?你以为钱是天掉下来的吗?”
“嗯”我无语以对,刚才的温暖早已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阵阵的心寒。母亲的脸竟可以像四月天一样说变就变。
我默默地挨着骂。一句话也没说。说了,只会越抹越黑。
(在学校里,电费网费饮水费样样要钱,班级活动社团活动一样要钱,而我还报了高办考证,全国自考,就连这次回家也是借了同学的一百多元。)
钱不是万能,但没有钱也不见得万万都能。
父母的累。我完全可以理解,所以我选择了沉默,带着无奈加心酸。
而儿子的苦,作为父母的却永远也读不懂。两代人之间的隔膜已累得我无话可说。言语无法沟通,沟通无法从心开始。所以一学期只打过一次电话回去。
家家都有一本难念的经。
其实,有谁不羡慕少华他们,每个星期打一次电话回家,永远都有讲不完的话题。
家庭和睦,温暖是福。而我,家庭不和,半句也嫌多。
但少打电话回去,也并不代表我没孝心呀。至少在学校里,我没有给你们两老丢脸呀。就算成绩不好,也懂得争气,努力向其他方面发展呀。
我选择不了家庭与出身,但我可以选择爱的方式。不是把孝心放在嘴上,而是放在心上。
(三)关于“三迁”(深圳——东莞——南海)
孟母三迁,是为了孟子的学业。而我父母的“三迁”却是为了生活。简单的生存方式。
自从我读小学三年级起,父母就走上了菜农这一行业,这个辛苦得不能再辛苦的行业。
菜农一般是选择大城市的郊区租地种菜,种出的菜一般过给菜贩,自己去卖的很少。
菜农的居住条件也是很简单的,因为是临时性的家,但求能遮风挡雨就行了。几根竹子,石棉瓦,沥青纸一盖就是了。这种房屋往往是夏热冬寒。
这些年,父母在哪,我的家就在哪。
父母最早是在深圳某乡镇租地种菜,无奈深圳是个繁荣的城市,发展速度快,土地征收也快。不到两年时间就搬到隔壁乡村。
最难忘的是那一年暑假,因为当地乡镇府提前征收土地,租地合同期未满,就动工强行性拆除了我们的房屋,20几户菜农露宿菜地。因为不服气,我们20几户菜农联名上诉,走访区政府,市政府,可谓实实在在的“民告官”但是政府都不受理。无奈,我们继续上诉省政府。那一年是我第一次上广州,第一次看到省政府的大楼。不知道是我们法律意识不够,还是民告官,根本就告不了。所以那次我们不但没有上诉成功,反而大败了下来,连当初的那一小份赔款,乡政府也不给了。
那一刻,20多户菜农一脸的憔悴,而我却看到了母亲的眼泪。那种场面,那种苦泪,就算是到我永远闭合眼睛的那一天,也是不会忘记的。
那一年我才刚刚小学六年级毕业,却过早的承受了生活的挫折、世态的炎凉。
当我读初中的时候,父母已搬到东莞厚街,厚街镇的工业较发达,土地年年征收,所以在东莞里呆不到三年,父母又搬家了。
当我去读高中的时候,父母已搬到南海西樵。西樵是个好地方,在西樵镇呆了几年,也没上过西樵山。就是因为门票太贵了,不舍得。
那一年寒假,菜价萧条,记得那一天是年初五,菜芯低到一角钱斤。无奈的是当时菜芯占据了整个西樵市场,供过与求,非常难卖。我和父亲从凌晨等到三点才遇上买主,9分钱一斤全要了。劳苦了一天加一晚,三百几斤菜芯也不到30元。心酸。更难过的是前天的菜篮被无良的菜贩骗走了,再也拿不回来,一个菜篮30几元吖!很心酸。(劳累了一整天,白干了不说,还是亏本了。)回家的时候,我载着父亲。踏着的三轮车却异常的沉重,因为我似乎看到了父亲的泪光。
此一经历,我把它写成了寒假见闻,高二的语文老师(曾秀),当堂表扬我写的文章不错,写出了真情实感。而曾秀老师也给了我很经典的评语:车轮辗转,声声传情。
那一刻,我差点哭了,因为老师是真正看懂了我的文章,所以曾秀老师是我一生中最敬重的老师。
我读高三时,又是因为土地征收的问题,父母搬到了隔壁的丹灶镇,一直到现在。
最后的心酸是2006年的暑假,8月份三次连续性的台风暴雨,南海区、三水区水灾严重,菜地更是成了一片海洋,房屋过顶,我们和相邻的几家菜农户住上了乡里的难民营,市政府还派发了我们每户十几斤的救济粮。
当洪水退去后,已是四夜五天的事了。菜地寸草不生,损失惨重。
所以在九月份临开学时,我拿了一大叠1元、2元、5元、10元、20元的钞票存学费时,银行的姐姐满是同情的目光。
其实,太多同情的目光,反而会让我很不自在。我只要你们的理解,纯粹的理解就行了。
农家的孩子,心酸是免不了的。(所以,回家时遭到母亲的骂,也就是那么情有可原。)
每次回到故乡(阳春)的时候,亲戚们问得最多的是,我父母什么时候起楼安家。
我说家穷,没钱起楼。
“出外几十年了,还赚不到钱起楼,丢不丢脸呀”
在忍无可忍的时候,我反驳了。
“你以为我们容易吗?这十几年来,搬家就搬了好几次,而培养我这样的大学生容易吗?这一切都容易吗?!”
顿时,亲戚们无话可说。
(四)一天的24小时
一天有24小时,那花在农活上的到底有多少小时呢?
其实这个答案,作为菜农一般是不会去考究的。
因为农活是不定时不定量的,有多少,做多少;能做多少,就多少。
菜农没有什么假不假期,每一天也是差不多这样过。说得上有空的应该是除夕那晚,吃团年饭。但年初一的下午都去割菜,年初二开市。(我说,一年之中,最有空的应该是8月份遇上水灾的那几天。)
我在家里时,一天基本上是这样度过的:
早上7点多起床,8点多洗完全家的衣服。吃早餐,淋菜、间菜、锄地、铲草。
中午做午饭,休息一会,或打点一些家务。
下午割菜、割菜、割菜。
晚上做晚饭,打点一些家务。
每天周而复始地循环着这一规律,只是有时天气问题,工作量与工作时间有所不同而已。与我的同学相比,他们是幸福多了,他们回家是度假的。而我却刚好相反,在学校反而更觉得象度假。
左邻右里的人都说我勤奋。其实我也觉得是。父母能做的农活,我都做了,大人们的活,我都扛了。能体会的都尽量去体会了。
其实,菜农最辛苦的是工作不定量,三餐不定时。没有受过苦的人,往往很容易得肠胃炎。当城里人喝下午茶的时候,就是我们吃午饭的时候,城里人吃宵夜的时候,就是我们吃晚饭的时候。所以阿姨打电话来时总会问我们吃宵夜了没有。我都会很郁闷。
每一年回校,同学们都会问我回家看过书了没有。而我总会说没时间看。他们总会说我懒,还会骗人。
我那个委屈呀。如果一天超过24小时的话,我一... -->>
每一年,临近假期,总会有一些人问我什么时候回家。
我说,我不想回家。
为什么?
因为那个家给不了我,家的温暖。
(一)命运
读了十几年的书,每一年总会要我填写家庭成员情况,在父母的职业栏里,我一直都是写着“务农”很不情愿的,一写就是写了十几年。说真的,我可以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却选择不了我出生的背景。
祖祖辈辈都是一代贫民百姓(是贫民,不是简简单单的平民)。面朝黄土背朝天,任劳任怨惜天怜。祖辈大字不识一个,父辈小学也没毕业。我辈,肩负着“知识改变命运”的重任。即使再贫困,杨家也要出一名像样的大学生!叔伯的儿女,我的兄弟姐妹,只读了初中就停学了。而这个重任很自然地落在了我的身上。所以我比其他人付出的汗水都要多,承受的挫折都要多。
人可以穷,但志绝对不能穷,只有争气才能改变命运。
(二)回家
放假了。舍友们都忙着收拾行李,被铺蚊帐,衣裤鞋袜,书笔电脑,装了一袋又一袋,一箱又一箱的。而我只是简单地把两本书一甩,一套衣服一卷,塞进背包挂上,拍拍两手。ok!舍友们问我:“就这样简单?”我说:“背着简单的行李,带着不简单的头脑,回家,真的足够了。”
(此省略号,为帮班里同学,社团朋友搬行李送行的过程,不用交代也罢。)
车站等车无奈,路上晕车厉害,好不容易的回到家(晚上六点多)。
同父母打声招呼。(因为雨天,父母提前“下班”)
父亲默不作声,面无表情。母亲却过作的惊讶,和那一句一百年不变的台词:“放假了?你回来了?”
“恩恩。”(郁闷,这不是明摆着的吗?)
“呦!为什么脸尖了那么多的?瘦了那么多呀!”母亲看着我的脸。我心里一阵温暖。因为我在外读书读了十几年,每次回家都没遇上过这一台词,平生第一次呀!
“是学校饭堂的伙食很差吗?都瘦成这样子了。”(又一阵温暖流遍全身。)
“没有呀,不是啦(其实我很想说,不是饭堂的伙食差,只是我平时的伙食比别人差而已。)
我刚刚放下行李。还没坐下。
“你在学校里为什么就那么大手大脚呀,你妹不是给你生活费了吗?还整天打电话说欠债欠债,只会问家里要钱。平时电话也不打个回来问候一声爸妈,一点孝心也没有。打回来只知道问拿钱。现在两角钱斤菜呀,你以为我们挣钱容易吗?你以为钱是天掉下来的吗?”
“嗯”我无语以对,刚才的温暖早已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阵阵的心寒。母亲的脸竟可以像四月天一样说变就变。
我默默地挨着骂。一句话也没说。说了,只会越抹越黑。
(在学校里,电费网费饮水费样样要钱,班级活动社团活动一样要钱,而我还报了高办考证,全国自考,就连这次回家也是借了同学的一百多元。)
钱不是万能,但没有钱也不见得万万都能。
父母的累。我完全可以理解,所以我选择了沉默,带着无奈加心酸。
而儿子的苦,作为父母的却永远也读不懂。两代人之间的隔膜已累得我无话可说。言语无法沟通,沟通无法从心开始。所以一学期只打过一次电话回去。
家家都有一本难念的经。
其实,有谁不羡慕少华他们,每个星期打一次电话回家,永远都有讲不完的话题。
家庭和睦,温暖是福。而我,家庭不和,半句也嫌多。
但少打电话回去,也并不代表我没孝心呀。至少在学校里,我没有给你们两老丢脸呀。就算成绩不好,也懂得争气,努力向其他方面发展呀。
我选择不了家庭与出身,但我可以选择爱的方式。不是把孝心放在嘴上,而是放在心上。
(三)关于“三迁”(深圳——东莞——南海)
孟母三迁,是为了孟子的学业。而我父母的“三迁”却是为了生活。简单的生存方式。
自从我读小学三年级起,父母就走上了菜农这一行业,这个辛苦得不能再辛苦的行业。
菜农一般是选择大城市的郊区租地种菜,种出的菜一般过给菜贩,自己去卖的很少。
菜农的居住条件也是很简单的,因为是临时性的家,但求能遮风挡雨就行了。几根竹子,石棉瓦,沥青纸一盖就是了。这种房屋往往是夏热冬寒。
这些年,父母在哪,我的家就在哪。
父母最早是在深圳某乡镇租地种菜,无奈深圳是个繁荣的城市,发展速度快,土地征收也快。不到两年时间就搬到隔壁乡村。
最难忘的是那一年暑假,因为当地乡镇府提前征收土地,租地合同期未满,就动工强行性拆除了我们的房屋,20几户菜农露宿菜地。因为不服气,我们20几户菜农联名上诉,走访区政府,市政府,可谓实实在在的“民告官”但是政府都不受理。无奈,我们继续上诉省政府。那一年是我第一次上广州,第一次看到省政府的大楼。不知道是我们法律意识不够,还是民告官,根本就告不了。所以那次我们不但没有上诉成功,反而大败了下来,连当初的那一小份赔款,乡政府也不给了。
那一刻,20多户菜农一脸的憔悴,而我却看到了母亲的眼泪。那种场面,那种苦泪,就算是到我永远闭合眼睛的那一天,也是不会忘记的。
那一年我才刚刚小学六年级毕业,却过早的承受了生活的挫折、世态的炎凉。
当我读初中的时候,父母已搬到东莞厚街,厚街镇的工业较发达,土地年年征收,所以在东莞里呆不到三年,父母又搬家了。
当我去读高中的时候,父母已搬到南海西樵。西樵是个好地方,在西樵镇呆了几年,也没上过西樵山。就是因为门票太贵了,不舍得。
那一年寒假,菜价萧条,记得那一天是年初五,菜芯低到一角钱斤。无奈的是当时菜芯占据了整个西樵市场,供过与求,非常难卖。我和父亲从凌晨等到三点才遇上买主,9分钱一斤全要了。劳苦了一天加一晚,三百几斤菜芯也不到30元。心酸。更难过的是前天的菜篮被无良的菜贩骗走了,再也拿不回来,一个菜篮30几元吖!很心酸。(劳累了一整天,白干了不说,还是亏本了。)回家的时候,我载着父亲。踏着的三轮车却异常的沉重,因为我似乎看到了父亲的泪光。
此一经历,我把它写成了寒假见闻,高二的语文老师(曾秀),当堂表扬我写的文章不错,写出了真情实感。而曾秀老师也给了我很经典的评语:车轮辗转,声声传情。
那一刻,我差点哭了,因为老师是真正看懂了我的文章,所以曾秀老师是我一生中最敬重的老师。
我读高三时,又是因为土地征收的问题,父母搬到了隔壁的丹灶镇,一直到现在。
最后的心酸是2006年的暑假,8月份三次连续性的台风暴雨,南海区、三水区水灾严重,菜地更是成了一片海洋,房屋过顶,我们和相邻的几家菜农户住上了乡里的难民营,市政府还派发了我们每户十几斤的救济粮。
当洪水退去后,已是四夜五天的事了。菜地寸草不生,损失惨重。
所以在九月份临开学时,我拿了一大叠1元、2元、5元、10元、20元的钞票存学费时,银行的姐姐满是同情的目光。
其实,太多同情的目光,反而会让我很不自在。我只要你们的理解,纯粹的理解就行了。
农家的孩子,心酸是免不了的。(所以,回家时遭到母亲的骂,也就是那么情有可原。)
每次回到故乡(阳春)的时候,亲戚们问得最多的是,我父母什么时候起楼安家。
我说家穷,没钱起楼。
“出外几十年了,还赚不到钱起楼,丢不丢脸呀”
在忍无可忍的时候,我反驳了。
“你以为我们容易吗?这十几年来,搬家就搬了好几次,而培养我这样的大学生容易吗?这一切都容易吗?!”
顿时,亲戚们无话可说。
(四)一天的24小时
一天有24小时,那花在农活上的到底有多少小时呢?
其实这个答案,作为菜农一般是不会去考究的。
因为农活是不定时不定量的,有多少,做多少;能做多少,就多少。
菜农没有什么假不假期,每一天也是差不多这样过。说得上有空的应该是除夕那晚,吃团年饭。但年初一的下午都去割菜,年初二开市。(我说,一年之中,最有空的应该是8月份遇上水灾的那几天。)
我在家里时,一天基本上是这样度过的:
早上7点多起床,8点多洗完全家的衣服。吃早餐,淋菜、间菜、锄地、铲草。
中午做午饭,休息一会,或打点一些家务。
下午割菜、割菜、割菜。
晚上做晚饭,打点一些家务。
每天周而复始地循环着这一规律,只是有时天气问题,工作量与工作时间有所不同而已。与我的同学相比,他们是幸福多了,他们回家是度假的。而我却刚好相反,在学校反而更觉得象度假。
左邻右里的人都说我勤奋。其实我也觉得是。父母能做的农活,我都做了,大人们的活,我都扛了。能体会的都尽量去体会了。
其实,菜农最辛苦的是工作不定量,三餐不定时。没有受过苦的人,往往很容易得肠胃炎。当城里人喝下午茶的时候,就是我们吃午饭的时候,城里人吃宵夜的时候,就是我们吃晚饭的时候。所以阿姨打电话来时总会问我们吃宵夜了没有。我都会很郁闷。
每一年回校,同学们都会问我回家看过书了没有。而我总会说没时间看。他们总会说我懒,还会骗人。
我那个委屈呀。如果一天超过24小时的话,我一...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