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读小说网 www.wdxsw.com,鬼谷子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中经”谓振穷趋急,施之能言厚德之人。救拘执,穷者不忘恩也。能言者,俦善博惠,施德者,依道;而救拘执者,养使小人。盖士,当世异时,或当因免阗坑,或当伐害能言,或当破德为雄,或当抑拘成罪,或当戚戚自善,或当败败自立。
故道贵制人,不贵制于人也;制人者握权,制于人者失命。是以见形为容,象体为貌,闻声和音,解仇斗郄,缀去却语,摄心守义。本经纪事者,纪道数,其变要在持枢、中经。
“见形为容,象体为貌”者,谓爻为之生也,可以影响、形容、象貌而得之也。有守之人,目不视非、耳不听邪,言必言必诗、书,行不僻淫,以道为形,以德为容,貌庄色温,不可象貌而得也,如是隐情塞郄而去之。
“闻声和音”谓声气不同,则恩爱不接。故商角不二合,微羽不相配。能为四声主,其唯宫乎?故音不和则不悲,不是以声散伤丑害者,言必逆于耳也。虽有美行盛誉,下可比目,合翼相须也,此乃气不合、音不调者也。
“解仇斗郄”谓解赢微之仇。斗郄者,斗强也。强郄既斗,称胜者,高其功,盛其势。弱者哀其负,伤其卑,污其名,耻其宗。故胜盅,闻其功势,苟进而不知退。弱者闻哀其负,见其伤则强大力倍,死为是也。郄无极大,御无强大,则皆可胁而并。
“缀去”者,谓缀已之系言,使有余思也。故接贞信者,称其行、厉其志,言可为可复,会之期喜,以他人之庶,引验以结往,明款款而去之。
“却语”者,察伺短也。故言多必有数短之外,议其短验之。动以忌讳,示以时禁,其人因以怀惧,然后结以安其心,收语尽藏而却之,无见己之所不能于多方之人。
“摄心”者,谓逢好学伎术者,则为之称远方验之,敬以奇怪,人系其心于已。效之于人,验去乱其前,吾归于诚已。遭淫色酒者,为之术音乐动之,以为必死,生日少之忧。喜以自所不见之事,终可以观漫澜之命,使有后会。
“守义”者,谓守以人义。探心在内以合也。探心深得其主也。从外制内,事有系由而随也。故小人比人则左道,而用之至能败家辱国。非贤智,不能守家以义,不能守国以道,圣人所贵道微妙者,诚以其可以转危为安,救亡使存也。
<b>译文及注释</b>
译文
“中经”所说的是那些救人危难,给人教诲和施以大恩大德的人。如果他们救助了那些拘捕在牢房的人,那些被救者,是不会忘记其恩德的。能言之士,能行善而广施恩惠,有德之人,按照一定的道义准则去救助那些被拘押的人,被拘押的人一旦被救,就会感恩而听命了。一些士人,生不逢时,在乱世里侥幸免遭兵乱;有的因善辩而受残害;有的起义成为英雄,更遭受陷害;有的恪守善道;有的虽遭失败,却自强自立。
因此,恪守“中经”之道的人,推重以“中经”之道施于人,而不要被他人控制。控制他人者掌握主动权,而一旦被他人控制,就会失掉许多机遇。“中经”之道就是关于“见形为容,象体为貌,闻声和音,解仇斗郄,缀去却语,摄心守义”的原则探讨。本经中记载的理论,权变的要旨,均在持枢、中经两篇中。
所谓“见形为容,象体为貌”是因人而变化的人的行为,可以影响形容和相貌。伪狡者,仅凭他们的形容和外貌就可以识别他们;而恪守道德的有为之人,他们不看非礼的东西,他们不听邪恶之言,他们谈论的都是诗经、尚书之类,他们没有乖僻淫乱行为。他们以道为外貌,以德为容颜,相貌端庄、儒雅,不是光从外貌就能识别他们的。常常是隐名埋姓而回避人世。
“闻声和音”听到声音是否与之相合,也是一种方法。如果说人与人意气不相投:也就不接受对方的恩爱友好。就如同在五音中,商与角不相和,徵与羽不相配一样。能成为四声的主音唯有宫声而已。所以说,音声不和谐,悲伤韵律是不会产生的,散、伤、丑、害都是不和之音,如果把它表现出来一定是很难入耳的。如果有美好的言行,高尚的声誉,却不能象比目鱼或比翼鸟那样和谐,也是因为气质不和,音不调协所致。
所谓“解仇斗郄”就是解决矛盾。“解仇”是调解两个弱小者的不和;“斗郄”则是当两个强大的国家不和时,使他们相争的策略。强大敌手相斗时,得胜的一方,夸大其功业,虚张声势。而失败的一方,则因兵败力弱,玷污了自己声名,有侮于祖先而痛心。所以,得胜者,一听到人们称赞他的威势,就会轻敌而贸然进攻。而失败者,听到有人同情他的不幸时,反而会努力支撑,拼死抵抗。敌人虽然强大,往往有弱点,对方虽说有防御,而实际力量并不一定强大。我方是可以用强大的兵势胁迫对方,让他们服从,吞并其国家。
所谓... -->>
“中经”谓振穷趋急,施之能言厚德之人。救拘执,穷者不忘恩也。能言者,俦善博惠,施德者,依道;而救拘执者,养使小人。盖士,当世异时,或当因免阗坑,或当伐害能言,或当破德为雄,或当抑拘成罪,或当戚戚自善,或当败败自立。
故道贵制人,不贵制于人也;制人者握权,制于人者失命。是以见形为容,象体为貌,闻声和音,解仇斗郄,缀去却语,摄心守义。本经纪事者,纪道数,其变要在持枢、中经。
“见形为容,象体为貌”者,谓爻为之生也,可以影响、形容、象貌而得之也。有守之人,目不视非、耳不听邪,言必言必诗、书,行不僻淫,以道为形,以德为容,貌庄色温,不可象貌而得也,如是隐情塞郄而去之。
“闻声和音”谓声气不同,则恩爱不接。故商角不二合,微羽不相配。能为四声主,其唯宫乎?故音不和则不悲,不是以声散伤丑害者,言必逆于耳也。虽有美行盛誉,下可比目,合翼相须也,此乃气不合、音不调者也。
“解仇斗郄”谓解赢微之仇。斗郄者,斗强也。强郄既斗,称胜者,高其功,盛其势。弱者哀其负,伤其卑,污其名,耻其宗。故胜盅,闻其功势,苟进而不知退。弱者闻哀其负,见其伤则强大力倍,死为是也。郄无极大,御无强大,则皆可胁而并。
“缀去”者,谓缀已之系言,使有余思也。故接贞信者,称其行、厉其志,言可为可复,会之期喜,以他人之庶,引验以结往,明款款而去之。
“却语”者,察伺短也。故言多必有数短之外,议其短验之。动以忌讳,示以时禁,其人因以怀惧,然后结以安其心,收语尽藏而却之,无见己之所不能于多方之人。
“摄心”者,谓逢好学伎术者,则为之称远方验之,敬以奇怪,人系其心于已。效之于人,验去乱其前,吾归于诚已。遭淫色酒者,为之术音乐动之,以为必死,生日少之忧。喜以自所不见之事,终可以观漫澜之命,使有后会。
“守义”者,谓守以人义。探心在内以合也。探心深得其主也。从外制内,事有系由而随也。故小人比人则左道,而用之至能败家辱国。非贤智,不能守家以义,不能守国以道,圣人所贵道微妙者,诚以其可以转危为安,救亡使存也。
<b>译文及注释</b>
译文
“中经”所说的是那些救人危难,给人教诲和施以大恩大德的人。如果他们救助了那些拘捕在牢房的人,那些被救者,是不会忘记其恩德的。能言之士,能行善而广施恩惠,有德之人,按照一定的道义准则去救助那些被拘押的人,被拘押的人一旦被救,就会感恩而听命了。一些士人,生不逢时,在乱世里侥幸免遭兵乱;有的因善辩而受残害;有的起义成为英雄,更遭受陷害;有的恪守善道;有的虽遭失败,却自强自立。
因此,恪守“中经”之道的人,推重以“中经”之道施于人,而不要被他人控制。控制他人者掌握主动权,而一旦被他人控制,就会失掉许多机遇。“中经”之道就是关于“见形为容,象体为貌,闻声和音,解仇斗郄,缀去却语,摄心守义”的原则探讨。本经中记载的理论,权变的要旨,均在持枢、中经两篇中。
所谓“见形为容,象体为貌”是因人而变化的人的行为,可以影响形容和相貌。伪狡者,仅凭他们的形容和外貌就可以识别他们;而恪守道德的有为之人,他们不看非礼的东西,他们不听邪恶之言,他们谈论的都是诗经、尚书之类,他们没有乖僻淫乱行为。他们以道为外貌,以德为容颜,相貌端庄、儒雅,不是光从外貌就能识别他们的。常常是隐名埋姓而回避人世。
“闻声和音”听到声音是否与之相合,也是一种方法。如果说人与人意气不相投:也就不接受对方的恩爱友好。就如同在五音中,商与角不相和,徵与羽不相配一样。能成为四声的主音唯有宫声而已。所以说,音声不和谐,悲伤韵律是不会产生的,散、伤、丑、害都是不和之音,如果把它表现出来一定是很难入耳的。如果有美好的言行,高尚的声誉,却不能象比目鱼或比翼鸟那样和谐,也是因为气质不和,音不调协所致。
所谓“解仇斗郄”就是解决矛盾。“解仇”是调解两个弱小者的不和;“斗郄”则是当两个强大的国家不和时,使他们相争的策略。强大敌手相斗时,得胜的一方,夸大其功业,虚张声势。而失败的一方,则因兵败力弱,玷污了自己声名,有侮于祖先而痛心。所以,得胜者,一听到人们称赞他的威势,就会轻敌而贸然进攻。而失败者,听到有人同情他的不幸时,反而会努力支撑,拼死抵抗。敌人虽然强大,往往有弱点,对方虽说有防御,而实际力量并不一定强大。我方是可以用强大的兵势胁迫对方,让他们服从,吞并其国家。
所谓...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