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读小说网 www.wdxsw.com,赵四娘家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不过,要在医馆附近买到合适的饭食也是件挺困难的事儿。
这条街上就只有一家小饭馆,里面菜肴的价格可不是每个患者的家庭都能负担得起的。故而,他们中很多不住在附近的人不得不走出这条街去寻些便宜的饭食,最普遍的做法就是带些包子大饼回来。原因无他,这些东西便于携带,其他汤面之类的吃食即便同样廉价,没有食器的他们也不方便带回来。
只是,在这里需要留院的患者绝大多数都是来生孩子的,而剩下的一小部分病患通常都病得很重,相比起包子大饼,他们往往更适合吃些热粥之类的流食。
于是,赵四娘就生出了开粥铺的想法,并在几经思考后,她还决定让粥铺提供食器租赁服务。这样一来,不但可以让病患的家属把热乎乎的粥带回去,若是病患想吃其他的饭菜汤食,也可以用罐子拎回来,极大地方便了他们。所以,赵四娘家的粥铺虽然处于街尾,还是家没什么名气的新铺子,但一打出免费借用食器的旗号,就受到了很多客人的欢迎。当光顾过的客人们发现她家的粥美味又实惠,一传十十传百,粥铺很快就打响了名声。
“四娘,这样的罐子五文钱怕是买不回来吧?要是客人不要押金,直接拿走可怎么好呢?那你家岂不是要折本了?”宋氏有些担忧地问道。
宋氏听姐妹俩提起罐子,便仔细地打量了一下周遭。不看不知道,一看才发现,买粥带走的客人中除了一个是端着碗离开的,其他都是拎着罐子走的。那些罐子款式相同。应当就是从粥铺里借出去的。
别看宋氏被困老赵家多年,但世情她还是知道一些的。据她所知,在长乐镇这样周正的带盖陶罐少说得卖两文钱一个,赵四娘家的罐子是瓷的还上了彩釉,价格就得翻上好几番。虽然离得远只能分辨出瓷罐是白底的,上面画着大朵大朵的花儿,貌似还写着字。无法看清釉上得好不好。但只要是上了彩釉,做工再怎么一般,没有八文钱绝对拿不下来。当然了。那是镇集上的价格,在物价很高的府城怕是给十文钱都买不到。
相比起宋氏的担忧,赵四娘没有表露出丝毫的忧虑,反倒笑吟吟地说道:“要是客人都愿意出五文钱直接拿走的话。我就乐了。”
赵四娘是张记窑场的最大的股东,她当然很清楚这些瓷罐的成本价。五文钱的话。虽然赚不了多少,但绝对不会亏本。
赵四娘知道宋氏母女俩都是藏得住话的人,有些秘密告诉她们不用担心会被泄露给不相干的人知道。于是,她便把这家张记窑场是由张和泉开的事实透露给了她们。还把他在李家面临的窘境也提了提。毕竟这事儿赵四娘一直埋在心里,连赵永忠都没敢告诉,就怕他知道后会对张和泉有想法。总想着能瞒一天是一天。可总埋在心里怪难受的,她便借此机会向宋氏母女倾诉了一番。
“你四婶。还有你四婶的娘亲,她们都不是那种容不下人的啊!你张叔叔是不是对她们有啥误会呀?”
宋氏和李家人也算相识多年,万不相信李家二房会为了争家产而排挤大房的人。
“或许吧?”赵四娘叹了口气,说道:“不过‘空穴来风,未必无因’。说实话,自打听说肖家……”
说到这儿,赵四娘只觉左脚被人轻轻踩了一下,便下意识地看了眼坐在自己左手边的姜荷莲子,但见她给自己猛使眼色,立刻悟到姜荷莲子向来将她娘保护得很好,估计到现在都没告诉她娘肖永业回乡的消息。
于是,赵四娘立刻绕过肖家,说道:“听说老宅那些人总是闹腾,就没个安生的时候。虽说咱如今离得远了,可怕就怕他们哪天在家闹得不过瘾,会跑来闹咱,所以我就让庆丰楼的汪掌柜帮忙留意一下他们的动向。要说赵家老铺里我二伯母为了些针头线脑和二伯有时候会顶两句,这不稀奇。可汪掌柜偶然发现,赵家老铺不远处的李记里也不太平。这家小小的饭馆分成了两派,两边的人三天两头就拌嘴。李家二房也就是我四婶的娘亲和弟弟妹妹,他们的嘴皮子显然没有大房的人利索,我四婶就经常来助威,帮着他们二房挤兑大房的人。听她那话里话外的意思,仿佛是嫌弃大房拖累了二房,两房最好还是尽早分家为好。”
“分家?不会吧?”宋氏眉头微蹙,努力回想一番后,迟疑道:“我好想听说过,你四婶的祖父在临终时交代过不许分家。”
“的确,是有这么一回事儿!”赵四娘点头肯定道。
“那李家还闹分家?要真分了,那岂不是有违先祖遗训?”姜荷莲子也不可思议道。
在她的认知中,四叔的岳家是仁厚之家,两世都是如此。犹记得前世里,自己被肖永业卖去当贡女,当时除了身上穿着的那身破衣烂衫外,一无所有。她那些所谓的亲人中,唯有刚嫁来不久的四婶李翠萍在她临行前悄悄送了二两银子。钱虽然不多,但这份心意却让她两世不忘。方才赵四娘所言,可以说是颠覆了她两世的认知。
“李家奶奶还在,她是不可能答应的!”宋氏越想越不可能,补充道:“前些年日子那么难过,李家都没提分家,一家人都和和气气地聚在一起过日子。如今好过了很多,怎么反倒要分起家来了呢?这没道理呀!”
赵四娘似笑非笑道:“一家人嘛,按道理是该要同甘共苦。可实际上,又有多少人能做到呢?即便有些人家能够做到‘同甘苦’,可要始终坚持‘共富贵’怕就难了。坦率地讲,当初我也不信李家二房会这样,心里头直犯嘀咕。可我知道汪掌柜办事所来稳妥,肯定是打探清楚后才会告诉我。绝不会胡编乱造。再加上,前几日我又让梁研查证了一番,后来他也证实确有其事,这就不由得我不信了。
“想想也是,以前李家一门的大人几乎都是寡妇,就只有大房的张和泉是个壮劳力,全是些老弱妇孺的二房当然不会提分家。可如今不同了。二房有了得力的女婿。唯一的男丁也即将长大成人,大可不必再靠张... -->>
不过,要在医馆附近买到合适的饭食也是件挺困难的事儿。
这条街上就只有一家小饭馆,里面菜肴的价格可不是每个患者的家庭都能负担得起的。故而,他们中很多不住在附近的人不得不走出这条街去寻些便宜的饭食,最普遍的做法就是带些包子大饼回来。原因无他,这些东西便于携带,其他汤面之类的吃食即便同样廉价,没有食器的他们也不方便带回来。
只是,在这里需要留院的患者绝大多数都是来生孩子的,而剩下的一小部分病患通常都病得很重,相比起包子大饼,他们往往更适合吃些热粥之类的流食。
于是,赵四娘就生出了开粥铺的想法,并在几经思考后,她还决定让粥铺提供食器租赁服务。这样一来,不但可以让病患的家属把热乎乎的粥带回去,若是病患想吃其他的饭菜汤食,也可以用罐子拎回来,极大地方便了他们。所以,赵四娘家的粥铺虽然处于街尾,还是家没什么名气的新铺子,但一打出免费借用食器的旗号,就受到了很多客人的欢迎。当光顾过的客人们发现她家的粥美味又实惠,一传十十传百,粥铺很快就打响了名声。
“四娘,这样的罐子五文钱怕是买不回来吧?要是客人不要押金,直接拿走可怎么好呢?那你家岂不是要折本了?”宋氏有些担忧地问道。
宋氏听姐妹俩提起罐子,便仔细地打量了一下周遭。不看不知道,一看才发现,买粥带走的客人中除了一个是端着碗离开的,其他都是拎着罐子走的。那些罐子款式相同。应当就是从粥铺里借出去的。
别看宋氏被困老赵家多年,但世情她还是知道一些的。据她所知,在长乐镇这样周正的带盖陶罐少说得卖两文钱一个,赵四娘家的罐子是瓷的还上了彩釉,价格就得翻上好几番。虽然离得远只能分辨出瓷罐是白底的,上面画着大朵大朵的花儿,貌似还写着字。无法看清釉上得好不好。但只要是上了彩釉,做工再怎么一般,没有八文钱绝对拿不下来。当然了。那是镇集上的价格,在物价很高的府城怕是给十文钱都买不到。
相比起宋氏的担忧,赵四娘没有表露出丝毫的忧虑,反倒笑吟吟地说道:“要是客人都愿意出五文钱直接拿走的话。我就乐了。”
赵四娘是张记窑场的最大的股东,她当然很清楚这些瓷罐的成本价。五文钱的话。虽然赚不了多少,但绝对不会亏本。
赵四娘知道宋氏母女俩都是藏得住话的人,有些秘密告诉她们不用担心会被泄露给不相干的人知道。于是,她便把这家张记窑场是由张和泉开的事实透露给了她们。还把他在李家面临的窘境也提了提。毕竟这事儿赵四娘一直埋在心里,连赵永忠都没敢告诉,就怕他知道后会对张和泉有想法。总想着能瞒一天是一天。可总埋在心里怪难受的,她便借此机会向宋氏母女倾诉了一番。
“你四婶。还有你四婶的娘亲,她们都不是那种容不下人的啊!你张叔叔是不是对她们有啥误会呀?”
宋氏和李家人也算相识多年,万不相信李家二房会为了争家产而排挤大房的人。
“或许吧?”赵四娘叹了口气,说道:“不过‘空穴来风,未必无因’。说实话,自打听说肖家……”
说到这儿,赵四娘只觉左脚被人轻轻踩了一下,便下意识地看了眼坐在自己左手边的姜荷莲子,但见她给自己猛使眼色,立刻悟到姜荷莲子向来将她娘保护得很好,估计到现在都没告诉她娘肖永业回乡的消息。
于是,赵四娘立刻绕过肖家,说道:“听说老宅那些人总是闹腾,就没个安生的时候。虽说咱如今离得远了,可怕就怕他们哪天在家闹得不过瘾,会跑来闹咱,所以我就让庆丰楼的汪掌柜帮忙留意一下他们的动向。要说赵家老铺里我二伯母为了些针头线脑和二伯有时候会顶两句,这不稀奇。可汪掌柜偶然发现,赵家老铺不远处的李记里也不太平。这家小小的饭馆分成了两派,两边的人三天两头就拌嘴。李家二房也就是我四婶的娘亲和弟弟妹妹,他们的嘴皮子显然没有大房的人利索,我四婶就经常来助威,帮着他们二房挤兑大房的人。听她那话里话外的意思,仿佛是嫌弃大房拖累了二房,两房最好还是尽早分家为好。”
“分家?不会吧?”宋氏眉头微蹙,努力回想一番后,迟疑道:“我好想听说过,你四婶的祖父在临终时交代过不许分家。”
“的确,是有这么一回事儿!”赵四娘点头肯定道。
“那李家还闹分家?要真分了,那岂不是有违先祖遗训?”姜荷莲子也不可思议道。
在她的认知中,四叔的岳家是仁厚之家,两世都是如此。犹记得前世里,自己被肖永业卖去当贡女,当时除了身上穿着的那身破衣烂衫外,一无所有。她那些所谓的亲人中,唯有刚嫁来不久的四婶李翠萍在她临行前悄悄送了二两银子。钱虽然不多,但这份心意却让她两世不忘。方才赵四娘所言,可以说是颠覆了她两世的认知。
“李家奶奶还在,她是不可能答应的!”宋氏越想越不可能,补充道:“前些年日子那么难过,李家都没提分家,一家人都和和气气地聚在一起过日子。如今好过了很多,怎么反倒要分起家来了呢?这没道理呀!”
赵四娘似笑非笑道:“一家人嘛,按道理是该要同甘共苦。可实际上,又有多少人能做到呢?即便有些人家能够做到‘同甘苦’,可要始终坚持‘共富贵’怕就难了。坦率地讲,当初我也不信李家二房会这样,心里头直犯嘀咕。可我知道汪掌柜办事所来稳妥,肯定是打探清楚后才会告诉我。绝不会胡编乱造。再加上,前几日我又让梁研查证了一番,后来他也证实确有其事,这就不由得我不信了。
“想想也是,以前李家一门的大人几乎都是寡妇,就只有大房的张和泉是个壮劳力,全是些老弱妇孺的二房当然不会提分家。可如今不同了。二房有了得力的女婿。唯一的男丁也即将长大成人,大可不必再靠张...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