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读小说网 www.wdxsw.com,大地狮文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人吃肉类,麋鹿吃青草,蜈蚣喜欢吃小蛇,猫头鹰与乌鸦喜欢吃老鼠:这四者,谁知道真正可口的味道是什么?猵狙与雌猿交配,麋与鹿做伴,泥鳅与鱼共游。毛嫱、丽姬是众人欣赏的美女,但是鱼见了她们就潜入水底,鸟见了她们就飞向高空,麋鹿见了她们就迅速逃跑:这四者,谁知道天下真正悦目的美色是什么?
——傅佩荣解读庄子(台湾大学哲学系教授)
一、“绝对时空”与“相对时空”
科学发展史上,对时间和空间的论断,英国科学家牛顿所代表的“绝对时空观”一直占据主流。牛顿继承了之前的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对时间的绝对判定论,他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中说:“绝对空间,就其本性来说,与任何外在的情况无关,始终保持着相似和不变绝对时间,就其本性来说,与任何外在的情况无关,始终均匀地流逝。”匀速阔步前行的时间精准勾勒出宇宙中的连续片断,分化为“过去、现在和未来”牛顿的“绝对时空观”相当常识化,大众对此没有任何理解上的困窘,空间不可改变,时间不能逆转,面对时间的绝对单向性,人类只能随时间之“波”逐流,正如美国比较宗教史权威埃利亚代在他的代表作永恒回归的神话中的描述:“生活于时间中的人们,不管他愿意与否,都会被迫随时间前行,他无法回到过去的哪怕某一瞬间。他不由自主地前行,却丝毫不受惊吓。”
直到爱因斯坦的出现,这种“绝对时空观”在人类观念中的统御地位才被彻底打破。爱因斯坦在他的狭义相对论中说,时间和空间并不是绝对量,而是相对量,时间可以减速,空间可以弯曲,运动的尺会变短,运动的钟会变慢。难怪诗人们喜欢把时间比作流水,逝者如斯夫,而天才的爱因斯坦却把时间视为静止的钟楼。根据爱因斯坦相对论的公式:l=l0?sqrt(1-v 2/c 2),其中l为物体运动时的长度,l0为物体静止时的长度,v为物体速度,c为光速。以此公式来做个演绎推理,当物体的速度达到或超过光速后,物体的长度变为零,对于地球上的人来说,这个物体似乎消失了。有些人妙想天开,认为这可能是物体通过改变运行速度,进入了“时光隧道”从现在进入了未来,或者回到了过去。试想一种情况,如果我们正在以光速行走,那么,我们将什么也看不见,四大皆空,而时间也将停止,不复存在,此时,时空已变成了“无”而当下生活中的时空原来是“幻相”这种推测并非毫无道理,据说,爱因斯坦也曾得出过“过去、现在和未来同时存在”的惊人结论。
时空变化
爱因斯坦说:“上帝像个小孩子,虽然淘气,但是并不邪恶,他经常会把真理象皮球一样踢向更深处,然后转过身向人们扮个鬼脸。”爱因斯坦认为,大自然微妙无比,且相当高傲,它不让世人轻易揭示它的神秘面纱。爱因斯坦的“时空相对论”甫一问世,就被视为科学异端,不被接受。但一百年下来,随着验证条件的越来越完备,最新的科学实验却在不断证明爱因斯坦相对论的正确性。正是由于爱因斯坦对人类的观念影响至深,所以,有人忍不住要称爱因斯坦是“最接近上帝的人”
二、“相对论”的生命体验
宗教所说的“禅定”境界对这种时空“相对”的感觉有很明显的体验。印度哲学家奥修讲过一个故事:
据说有一个哈希德派的神秘家,他的名字叫作木西德,当他成道的时候,墙上的时钟突然停止了,它或许发生了,或许没有发生,因为那是可能的,但是那个象征很清楚。当你的头脑停止,时间就停止了;当钟摆停止,时钟就停止了。从那个时候开始,它就一直显示同样的时间。
这种观点让常人难以接受,大家经常听说的是关于“老僧入定”的奇事。老僧真正入定到某一种境界之后,完全感受不到时空的限制。他坐在那里,神游四海,心驰六合,一坐七八天、一个月,他自己只感觉是弹指间而已。关于“时空相对”的这种感觉,佛教中有很详尽的诠释。佛法言“凡所有相,皆是虚幻”“万法唯心造”佛法认为,大千世界的万事万物,甚至时间和空间,都是人类自己的意识所造的幻相。佛教吉藏大师于中观论疏里阐述:“三界为长夜之宅,心识为大梦之主。今之所见群有,皆于梦中所见。其于大梦既觉,长夜获晓,即倒惑识灭,三界都空。”就清楚说明了“皆是虚幻”这种道理。宣扬“不打诳语”的佛法对宇宙时空的这种“超常规”评断,确实有些“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感觉。但若武断视此为迷信和胡说,却又不免犯了“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错误。据说,当今时代的科学探索正渐渐和宗教接轨,并取得了一定进展,科学家最近发现,在比夸克还小的层面,宇宙连为一体,无时间,无生死探究下去,这些问题会变得更加深奥,笔者没有能力,也没有勇气继续叙说下去了。
实际上,不止是禅定境界“相对论”所要说明的道理,在日常的生活体验中也会有所呈现。心理学研究显示,人类最长的梦不超过五秒钟。在梦境中,见到自己从小长到大,饱经沧桑,直到最后走进坟墓,惊醒后,泪水流湿了枕头,在梦中经过几十年光阴,实际却只有三秒钟。我们对照一下梦境与现实,就可初步了解时间和空间的相对性。
宇宙大千世界中,人类出现之后,制订了各种标准,就已经把世界套上了“相对”的框架。生活在地球上的人类,活动范围难出地球,寿命不过百年,地球对人类来说,可谓何其广大,百年对个人来说,也可谓相当长远。以人类的标准作为一个起点,向大来说,地球不过太阳系一个小成员,银河系一微尘,宇宙中一分子也,而人类的寿命相对于几十亿年的天体来说,不过白驹过隙,相当短暂,天体生命中的“一天”时间,可能就是人类的万世万生;向小来说,人体八万四千虫,相对于寄居其中的微生物来说,人体可谓何其广大,堪比宇宙,而人类生命中的一天时间,就是许多小生物的万世万生。庄子。秋水篇说:“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井底之蛙不可以同它谈海,因为它受到空间的拘束;夏天的虫不可以同它谈冰,因为它受到时间的限制。说明了同一个道理。从这种角度来分析,宇宙时空本就是相对的,没什么奇怪之处。
三、东方文化中的“相对论”
从庄子所说“夏虫不可以语于冰”的典故,顺手牵羊探究下去,可知,两千年前的中国文化中不缺乏“相对论”所想阐述的道理。对于熟悉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来说“相对论”可不是什么新玩意儿,他们更不赞同“相对论”是爱因斯坦的首创发明,爱因斯坦只不过是把这种理论运用在了科学的发展上,并给出了具体的计算公式。这... -->>
人吃肉类,麋鹿吃青草,蜈蚣喜欢吃小蛇,猫头鹰与乌鸦喜欢吃老鼠:这四者,谁知道真正可口的味道是什么?猵狙与雌猿交配,麋与鹿做伴,泥鳅与鱼共游。毛嫱、丽姬是众人欣赏的美女,但是鱼见了她们就潜入水底,鸟见了她们就飞向高空,麋鹿见了她们就迅速逃跑:这四者,谁知道天下真正悦目的美色是什么?
——傅佩荣解读庄子(台湾大学哲学系教授)
一、“绝对时空”与“相对时空”
科学发展史上,对时间和空间的论断,英国科学家牛顿所代表的“绝对时空观”一直占据主流。牛顿继承了之前的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对时间的绝对判定论,他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中说:“绝对空间,就其本性来说,与任何外在的情况无关,始终保持着相似和不变绝对时间,就其本性来说,与任何外在的情况无关,始终均匀地流逝。”匀速阔步前行的时间精准勾勒出宇宙中的连续片断,分化为“过去、现在和未来”牛顿的“绝对时空观”相当常识化,大众对此没有任何理解上的困窘,空间不可改变,时间不能逆转,面对时间的绝对单向性,人类只能随时间之“波”逐流,正如美国比较宗教史权威埃利亚代在他的代表作永恒回归的神话中的描述:“生活于时间中的人们,不管他愿意与否,都会被迫随时间前行,他无法回到过去的哪怕某一瞬间。他不由自主地前行,却丝毫不受惊吓。”
直到爱因斯坦的出现,这种“绝对时空观”在人类观念中的统御地位才被彻底打破。爱因斯坦在他的狭义相对论中说,时间和空间并不是绝对量,而是相对量,时间可以减速,空间可以弯曲,运动的尺会变短,运动的钟会变慢。难怪诗人们喜欢把时间比作流水,逝者如斯夫,而天才的爱因斯坦却把时间视为静止的钟楼。根据爱因斯坦相对论的公式:l=l0?sqrt(1-v 2/c 2),其中l为物体运动时的长度,l0为物体静止时的长度,v为物体速度,c为光速。以此公式来做个演绎推理,当物体的速度达到或超过光速后,物体的长度变为零,对于地球上的人来说,这个物体似乎消失了。有些人妙想天开,认为这可能是物体通过改变运行速度,进入了“时光隧道”从现在进入了未来,或者回到了过去。试想一种情况,如果我们正在以光速行走,那么,我们将什么也看不见,四大皆空,而时间也将停止,不复存在,此时,时空已变成了“无”而当下生活中的时空原来是“幻相”这种推测并非毫无道理,据说,爱因斯坦也曾得出过“过去、现在和未来同时存在”的惊人结论。
时空变化
爱因斯坦说:“上帝像个小孩子,虽然淘气,但是并不邪恶,他经常会把真理象皮球一样踢向更深处,然后转过身向人们扮个鬼脸。”爱因斯坦认为,大自然微妙无比,且相当高傲,它不让世人轻易揭示它的神秘面纱。爱因斯坦的“时空相对论”甫一问世,就被视为科学异端,不被接受。但一百年下来,随着验证条件的越来越完备,最新的科学实验却在不断证明爱因斯坦相对论的正确性。正是由于爱因斯坦对人类的观念影响至深,所以,有人忍不住要称爱因斯坦是“最接近上帝的人”
二、“相对论”的生命体验
宗教所说的“禅定”境界对这种时空“相对”的感觉有很明显的体验。印度哲学家奥修讲过一个故事:
据说有一个哈希德派的神秘家,他的名字叫作木西德,当他成道的时候,墙上的时钟突然停止了,它或许发生了,或许没有发生,因为那是可能的,但是那个象征很清楚。当你的头脑停止,时间就停止了;当钟摆停止,时钟就停止了。从那个时候开始,它就一直显示同样的时间。
这种观点让常人难以接受,大家经常听说的是关于“老僧入定”的奇事。老僧真正入定到某一种境界之后,完全感受不到时空的限制。他坐在那里,神游四海,心驰六合,一坐七八天、一个月,他自己只感觉是弹指间而已。关于“时空相对”的这种感觉,佛教中有很详尽的诠释。佛法言“凡所有相,皆是虚幻”“万法唯心造”佛法认为,大千世界的万事万物,甚至时间和空间,都是人类自己的意识所造的幻相。佛教吉藏大师于中观论疏里阐述:“三界为长夜之宅,心识为大梦之主。今之所见群有,皆于梦中所见。其于大梦既觉,长夜获晓,即倒惑识灭,三界都空。”就清楚说明了“皆是虚幻”这种道理。宣扬“不打诳语”的佛法对宇宙时空的这种“超常规”评断,确实有些“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感觉。但若武断视此为迷信和胡说,却又不免犯了“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错误。据说,当今时代的科学探索正渐渐和宗教接轨,并取得了一定进展,科学家最近发现,在比夸克还小的层面,宇宙连为一体,无时间,无生死探究下去,这些问题会变得更加深奥,笔者没有能力,也没有勇气继续叙说下去了。
实际上,不止是禅定境界“相对论”所要说明的道理,在日常的生活体验中也会有所呈现。心理学研究显示,人类最长的梦不超过五秒钟。在梦境中,见到自己从小长到大,饱经沧桑,直到最后走进坟墓,惊醒后,泪水流湿了枕头,在梦中经过几十年光阴,实际却只有三秒钟。我们对照一下梦境与现实,就可初步了解时间和空间的相对性。
宇宙大千世界中,人类出现之后,制订了各种标准,就已经把世界套上了“相对”的框架。生活在地球上的人类,活动范围难出地球,寿命不过百年,地球对人类来说,可谓何其广大,百年对个人来说,也可谓相当长远。以人类的标准作为一个起点,向大来说,地球不过太阳系一个小成员,银河系一微尘,宇宙中一分子也,而人类的寿命相对于几十亿年的天体来说,不过白驹过隙,相当短暂,天体生命中的“一天”时间,可能就是人类的万世万生;向小来说,人体八万四千虫,相对于寄居其中的微生物来说,人体可谓何其广大,堪比宇宙,而人类生命中的一天时间,就是许多小生物的万世万生。庄子。秋水篇说:“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井底之蛙不可以同它谈海,因为它受到空间的拘束;夏天的虫不可以同它谈冰,因为它受到时间的限制。说明了同一个道理。从这种角度来分析,宇宙时空本就是相对的,没什么奇怪之处。
三、东方文化中的“相对论”
从庄子所说“夏虫不可以语于冰”的典故,顺手牵羊探究下去,可知,两千年前的中国文化中不缺乏“相对论”所想阐述的道理。对于熟悉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来说“相对论”可不是什么新玩意儿,他们更不赞同“相对论”是爱因斯坦的首创发明,爱因斯坦只不过是把这种理论运用在了科学的发展上,并给出了具体的计算公式。这...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