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吾读小说网 www.wdxsw.com,答案随着枫叶飘文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离家不远有一所学校,专供品学兼优的贫困生读书。偶尔,我从学校门前经过,耳畔总会传来孔子的话语:“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诲焉。”孔子温和而坚韧的一视同仁令我感怀;“品学兼优”四字则激起我略带沉重的思索。翻检记忆,蓦然发现潜意识里,贫困生是必须与品学兼优画等号的。“我们”固执地认为,匮乏只能是你的动力,你若为贫困击倒,就不配“我们”的救助。我有些惶惑;我知道贫困会怎样把人折磨成一具活尸。

    初中时班上有一个同学,父母重病缠身,全家依赖微薄的救济金度日。由于营养不良,他瘦如枯柴,矮小的躯体长年蜷缩于脏兮兮的校服。他很穷,穷到检别人摔碎的镜片看黑板的程度;他很封闭,不会主动走近谁,那碎片映射出的影像,仿佛是他的整个世界。不能说同学们鄙薄他,但的确,他与大多数人很远很远--从衣着到思维方式。“我们”也会找他“帮忙”那是为了逃避值日,付给他一毛钱李代桃僵“我们”心安理得。老师自然非常关照他,学费全免,补课费也不收,还经常在课堂上公开鼓励他,最常说的话是“人穷志不穷”但他的成绩永远是倒数几位,无论“我们”如何“恨铁不成钢”他只是逐渐屈从命运。就这样他进入中专,我没见过他。后来听说内向的他工作没有着落,只能呆在家里,神经慢慢出了问题。再后来有同学去他家探访,未及敲门,透过窗户见他手举菜刀,呆滞地坐在床沿。同学转身逃跑

    一股悲哀向我涌来,我想象那个场景,也想起约翰多恩的诗句(李敖译)——

    没有人能自全,没有人是孤岛,每个人都是大陆一片,要为本土应卯。那便是一块土地,那便是一方海角,那便是一座庄园,不论是你的、还是朋友的,一旦海水冲走,欧洲就要变小。任何人的死亡,都是我的减少,作为人类的一员,我与生灵共老。丧钟在为谁敲,我本茫然不晓,不为幽明永隔,它正为你哀悼。

    诗句紧紧敲打心扉,我若有所悟。包括老师在内,当年“我们”给予了他一些帮助,但他依然是他“我们”依然是“我们”观念根深蒂固“我们”何曾做过反思?一遍遍重复穷困的磨砺作用的“我们”真正关注他内心的苦楚吗?“我们”用歧视贫困的态度鼓励他(即人为凸现他的贫困身份,强化他的贫困意识),没料到这根毒针深深刺伤了他。不要说什么“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他们在奋斗,也在被淹没--被“我们”有意无意的歧视淹没。将贫穷和贫穷者分开会好些吗?无济于事:贫穷就附着在贫穷者身上,关键是歧视本身就是错误。贫穷是吃人的,既然“我们”把憎恶、歧视视作摆脱它的最佳动力,又怎能收获正常的人性?

    更令我不安的是,不知何时开始,学生也被分成三六五等。据说,全国的“差生”有5000万。这其中确有纨绔子弟,但我相信更多的是穷孩子。难道仅仅因为个人的渺小无力达到品学兼优“他们”便要被排斥在正规教育之外吗?或许是我过苛,教育者也有苦衷。何况,这类学校的建立,至少说明日益疯狂的社会尚未全盘抛弃自己的义务。可悲的是履行义务的方式:先剔除“差生”再将幸运儿从大众中剥离,送上“孤岛”“我们”容不得贫穷,要拯救贫穷,于是突出贫穷以显示“恩惠”学校的围墙不仅是抵挡失学的堤坝,也成为划分“他们”和“我们”的栅栏。“我们”生活于灯红酒绿,而“他们”生活于“我们”所营造的菁菁校园。“他们”和“我们”其实是隔膜的,作为高傲的施与者“我们”缺乏耐性去体会媒体的闪光灯背后“他们”那一颗颗脆弱而倔强的灵魂。

    和“民工子弟学校”相比“他们”终究是城里人,还是“我们”民工子弟才是不折不扣的“他们”对“民工子弟学校”这个名词,我一直况味复杂。电视里介绍过这些学校,我的第一印象是脏...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