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读小说网 www.wdxsw.com,危险的移动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近分到住房的东方文化出版中心职工都住在这个家属院。
吴运韬的儿子吴宁和父母一道欢迎胡杨的光临。吴宁和他父亲一样个头不高,正在美术学院油画系学习。他身上已经有了作为艺术家的标记:穿着很不讲究,一件松松垮垮的毛衣,袖子极长,即使挽着也已经遮没了手背,苍白的手指上戴着硕大的戒指。小伙子满头长发,面部线条清晰,一双大眼睛闪烁着青年人特有的光亮。
马铃尽可能地打扮了自己,看上去就像是要出门访客的人。总的来说,她应付得很好,但是胡杨和费黧都看出,她对胡杨一无所知。马铃寒暄几句之后就到厨房忙活去了,其他人坐在客厅里。
吴宁紧挨父亲坐着,眼睛始终在看胡杨,好像在研究怎样把这个人落在画布上。苏北作为半个主人,时不时站起来给大家斟水,吴宁就抢夺,让苏叔叔去坐。苏北非常喜欢吴宁,聊天中间,提议吴宁把他的油画作品拿来让大家欣赏。吴运韬满脸笑意,说:“孩子的东西,不值得看。”但是他对苏北的提议非常满意。获得父亲的首肯以后,吴宁就到他的房间抱来一摞油画习作,递到胡杨和费黧面前的茶几上。吴运韬拉过来一只小板凳,帮助胡杨翻阅。
(3)
油画大部分是风景写生,苏北看出有北海、景山、颐和园等,也有几幅人体,但是画得不是很好。
胡杨和费黧都说不错不错,说孩子前程远大。吴运韬就说:“嗨!谁知道!”
马铃过来说,饭好了,吴运韬请胡杨和费黧坐到餐桌前,苏北坐在吴运韬身边,再下来是坐在胡杨身边的吴宁,费黧执意让马铃来坐,马铃就坐在了费黧和吴运韬之间。
马铃的面条的确做得好,胡杨赞不绝口,说在外面吃了半个多月,就这顿饭是一顿饭。
饭后,吴宁捧出一摞胡杨的作品请他签名,他是受同学之托,专程从学校赶回来的。胡杨一一签上了自己的名字。
送胡杨、费黧,还有苏北出来,站在大门口,吴运韬心情非常好,加上刚才浅酌了几盅白酒,现在他面色红润,他身边的吴宁大大方方地和叔叔们告别,圆满结束了这次家宴。吴运韬拉住苏北的手,说:“苏北你也要注意休息。”
苏北什么都没说,但是他很感激吴运韬的这句话。
胡杨行程很紧,第二天他和费黧就要回k省,吴运韬安排了车,苏北送他们到首都机场。王岚本来也要来的,后来给胡杨打来电话,说被堵在半路了怕是赶不过来。路上,胡杨又对苏北嘱咐了一些关于最后一片戈壁的事情,尤其是防盗版问题,然后就进入到朋友间的谈话状态,问苏北是不是有时间写东西。
苏北说:“不行,没有时间。”
“你不该放下创作,苏北,”胡杨说“在咱们k省,你是非常有创作实力的作家之一,你放下创作太可惜了。”
“没办法,”苏北说“我总得向人证明,吴运韬把我调到东方文化出版中心是对的。我非常感激吴运韬”
费黧打断他,说:“你这个人道德感过于沉重。”
胡杨理解苏北,说:“苏北其实也对,知遇之恩嘛!”
“不知道会不会有时间,”苏北看着远处说“如果有时间,我当然想写东西。”
费黧问道:“你不是陷到名利场上去了吧?”
“什么名利场?”
“不是有那么一句话吗?广东人看外地人,全是客商;东北人看外地人,全是自家兄弟;山西人看外地人,全是来咱大院的亲戚;上海人看外地人,全是乡巴佬;北京人看外地人,全是下级。到北京不当官可就枉作北京人了”
“费黧难道你不了解我?我是不是想当官的人?”
费黧笑了———他和苏北共事多年,深知苏北其人。如果苏北不是苏北,他早就成为k省一家出版社的社长兼总编辑了。苏北坚决谢绝了上级的安排,理由很简单:“我不是弄那种事情的人。”也就是说,他害怕官场上那套东西。他从来不认为刊物主编是官儿。他不愿意脱离这个身份。
当时费黧对此很有看法,劝他说:“别,苏北。人家争着抢着还当不上哩,你咋把给你的位置推开了?不管怎么着先当上,就是你想弄文学,不是可以好好做事情了?”
苏北很固执,笑了笑,不改初衷。
所以,费黧当然不认为苏北不竭余力地抓胡杨的稿子在政治上有什么企图。
谢绝当社长、总编辑之后不久,苏北就提出调回北京的申请。
“回北京就那么重要?”费黧越来越难以理解苏北“到一个陌生的地方,一切都重新开始,我们又都到了一定岁数你千万别把这看得太简单了。直到现在,我也认为你不当社长是一个错误的决定。这事放下,不当就不当了,哦,连刊物主编也不干了做一个大型文学刊物的主编,刊物在全国有很大影响,这是多好的一个局面?你总不能说当主编也不是你想干的事情吧?这可是你当初争取来的”
苏北说:“我知道,费黧。我离开k省和这无关,纯粹是为了女儿。”
“我又不同意了,”费黧又回到了当初讨论苏北要不要当社长时的状态“k省三千万人民,都有自己的女儿,怎么别人不担心女儿的教育问题?”
费黧又想到了这件事情,愤愤地说:“归根结底,你不应当回来”
胡杨阻拦费黧:“叶落归根,想回到度过童年的地方,人之常情。我就经常想回老家农村去,养几只鸡,几只鹅”
“北京是养鸡养鹅的地方吗?”费黧有时候说话很不客气,直直地盯视在苏北。“大地方复杂,苏北,你可千万小心,咱都不是弄那号事情的人”
苏北说:“哪号事情?”
“争权夺利,是是非非你不是那样的人,可是,只要你在人群里,就少不了这些事情。”
苏北笑道:“费黧你放心。”
“不过话说回来,”胡杨说“稳住了以后,我看你还是要写东西,否则的话,真是太可惜了。”
苏北说:“我也这样想。最终我还要落在写作上。”
胡杨和费黧也就不再说什么,聊起了别的。
王岚终究没有赶到机场。胡杨在电话里说:“那就算了,别来了。”
苏北想象王岚让出租车掉转方向的情形,非常后悔没先到远东文艺出版社去接她。不知为什么,他很想和她见上一面,即使不说什么,见一面也好。
(4)
东方文化出版中心开始紧锣密鼓操作最后一片戈壁的出版。
那段时间,吴运韬把全部精力都放到了这本书的运作上,把全中心所有相关部门都调动了起来:在排版、印制等环节上采取严密的防盗版措施,动员发行部门采取一切可能的措施扩大发行,总编办公室制定和实施全套宣传方案苏北俨然成了吴运韬的助手,介入了一切有关工作,在一些关键环节上提出了重要建议,吴运韬当即采纳,布置落实。办公室主任沈然对苏北的工作非常支持,联络了所有能够联络到的媒体,按照苏北拟定的方案一步步进行宣传,等到最后一片戈壁在短短一个月之内完成三十万册印制任务之时,读书界已经被吊足了胃口,书商和各地新华书店唯恐进不到货,把东方文化出版中心发行部挤得密不透风,发货之前,预付款已全部到齐。从来都在为无米下锅着急的财务处长马缃把吴运韬主任拉到一边,兴奋地说:“你知道我有多少钱到账了吗?”
吴运韬问:“多少?”
“!”
吴运韬闭住眼想了一下,认真点点头,说:“我知道了。”
“苏北这人可真行啊,看上去不起眼儿,真的做大事情呢!”
吴运韬拍拍马缃的手:“钱的事,不要声张。”
“我知道,我知道。”
发行部制定的发行策略是:三个库房同一时间开始发货。发货那天,拉货的卡车排成一公里长龙,北京所有能够外运图书的火车站和汽车站都挤满了满头大汗的书商。三十多个小时不间断的工作以后,三十万册最后一片戈壁一扫而光,创造了出版界图书发行的奇迹!
苏北常常感叹说,东方文化出版中心有一支非常好的职工队伍,绝不是虚词,他是从实际感受中确认这一点的。在以后的岁月里,无论他以什么身份在工作中遇到困难,都从来没有抱怨过这支队伍。他对所有为最后一片戈壁的成功运作付出汗水和辛劳的人心存感激。
吴运韬认为,最后一片戈壁的成功不仅仅在于为东方文化出版中心带来了至关重要的将近二百万元利润,更重要的是以此带动起了中心的员工队伍,使他们知道了在出版工作、尤其是在抓畅销书这项工作中应当做什么和怎样做。他专门组织中层干部召开总结会议,对有关问题进行深入讨论,最后形成了一个纪要,呈递给z部党组。
z部党组对最后一片戈壁的成功运作非常重视,廖济舟专门打电话约请吴运韬到z部了解有关情况,对吴运韬鼓励有加。这是吴运韬和廖济舟建立密切联系的开始。
对于吴运韬来说,这件事的意义要远远大于最后一片戈壁的成功运作本身。更为重要的是,z部党组成员像突然发现了新大陆一样发现了吴运韬,各种各样的信息在向邱小康那里汇集。
近分到住房的东方文化出版中心职工都住在这个家属院。
吴运韬的儿子吴宁和父母一道欢迎胡杨的光临。吴宁和他父亲一样个头不高,正在美术学院油画系学习。他身上已经有了作为艺术家的标记:穿着很不讲究,一件松松垮垮的毛衣,袖子极长,即使挽着也已经遮没了手背,苍白的手指上戴着硕大的戒指。小伙子满头长发,面部线条清晰,一双大眼睛闪烁着青年人特有的光亮。
马铃尽可能地打扮了自己,看上去就像是要出门访客的人。总的来说,她应付得很好,但是胡杨和费黧都看出,她对胡杨一无所知。马铃寒暄几句之后就到厨房忙活去了,其他人坐在客厅里。
吴宁紧挨父亲坐着,眼睛始终在看胡杨,好像在研究怎样把这个人落在画布上。苏北作为半个主人,时不时站起来给大家斟水,吴宁就抢夺,让苏叔叔去坐。苏北非常喜欢吴宁,聊天中间,提议吴宁把他的油画作品拿来让大家欣赏。吴运韬满脸笑意,说:“孩子的东西,不值得看。”但是他对苏北的提议非常满意。获得父亲的首肯以后,吴宁就到他的房间抱来一摞油画习作,递到胡杨和费黧面前的茶几上。吴运韬拉过来一只小板凳,帮助胡杨翻阅。
(3)
油画大部分是风景写生,苏北看出有北海、景山、颐和园等,也有几幅人体,但是画得不是很好。
胡杨和费黧都说不错不错,说孩子前程远大。吴运韬就说:“嗨!谁知道!”
马铃过来说,饭好了,吴运韬请胡杨和费黧坐到餐桌前,苏北坐在吴运韬身边,再下来是坐在胡杨身边的吴宁,费黧执意让马铃来坐,马铃就坐在了费黧和吴运韬之间。
马铃的面条的确做得好,胡杨赞不绝口,说在外面吃了半个多月,就这顿饭是一顿饭。
饭后,吴宁捧出一摞胡杨的作品请他签名,他是受同学之托,专程从学校赶回来的。胡杨一一签上了自己的名字。
送胡杨、费黧,还有苏北出来,站在大门口,吴运韬心情非常好,加上刚才浅酌了几盅白酒,现在他面色红润,他身边的吴宁大大方方地和叔叔们告别,圆满结束了这次家宴。吴运韬拉住苏北的手,说:“苏北你也要注意休息。”
苏北什么都没说,但是他很感激吴运韬的这句话。
胡杨行程很紧,第二天他和费黧就要回k省,吴运韬安排了车,苏北送他们到首都机场。王岚本来也要来的,后来给胡杨打来电话,说被堵在半路了怕是赶不过来。路上,胡杨又对苏北嘱咐了一些关于最后一片戈壁的事情,尤其是防盗版问题,然后就进入到朋友间的谈话状态,问苏北是不是有时间写东西。
苏北说:“不行,没有时间。”
“你不该放下创作,苏北,”胡杨说“在咱们k省,你是非常有创作实力的作家之一,你放下创作太可惜了。”
“没办法,”苏北说“我总得向人证明,吴运韬把我调到东方文化出版中心是对的。我非常感激吴运韬”
费黧打断他,说:“你这个人道德感过于沉重。”
胡杨理解苏北,说:“苏北其实也对,知遇之恩嘛!”
“不知道会不会有时间,”苏北看着远处说“如果有时间,我当然想写东西。”
费黧问道:“你不是陷到名利场上去了吧?”
“什么名利场?”
“不是有那么一句话吗?广东人看外地人,全是客商;东北人看外地人,全是自家兄弟;山西人看外地人,全是来咱大院的亲戚;上海人看外地人,全是乡巴佬;北京人看外地人,全是下级。到北京不当官可就枉作北京人了”
“费黧难道你不了解我?我是不是想当官的人?”
费黧笑了———他和苏北共事多年,深知苏北其人。如果苏北不是苏北,他早就成为k省一家出版社的社长兼总编辑了。苏北坚决谢绝了上级的安排,理由很简单:“我不是弄那种事情的人。”也就是说,他害怕官场上那套东西。他从来不认为刊物主编是官儿。他不愿意脱离这个身份。
当时费黧对此很有看法,劝他说:“别,苏北。人家争着抢着还当不上哩,你咋把给你的位置推开了?不管怎么着先当上,就是你想弄文学,不是可以好好做事情了?”
苏北很固执,笑了笑,不改初衷。
所以,费黧当然不认为苏北不竭余力地抓胡杨的稿子在政治上有什么企图。
谢绝当社长、总编辑之后不久,苏北就提出调回北京的申请。
“回北京就那么重要?”费黧越来越难以理解苏北“到一个陌生的地方,一切都重新开始,我们又都到了一定岁数你千万别把这看得太简单了。直到现在,我也认为你不当社长是一个错误的决定。这事放下,不当就不当了,哦,连刊物主编也不干了做一个大型文学刊物的主编,刊物在全国有很大影响,这是多好的一个局面?你总不能说当主编也不是你想干的事情吧?这可是你当初争取来的”
苏北说:“我知道,费黧。我离开k省和这无关,纯粹是为了女儿。”
“我又不同意了,”费黧又回到了当初讨论苏北要不要当社长时的状态“k省三千万人民,都有自己的女儿,怎么别人不担心女儿的教育问题?”
费黧又想到了这件事情,愤愤地说:“归根结底,你不应当回来”
胡杨阻拦费黧:“叶落归根,想回到度过童年的地方,人之常情。我就经常想回老家农村去,养几只鸡,几只鹅”
“北京是养鸡养鹅的地方吗?”费黧有时候说话很不客气,直直地盯视在苏北。“大地方复杂,苏北,你可千万小心,咱都不是弄那号事情的人”
苏北说:“哪号事情?”
“争权夺利,是是非非你不是那样的人,可是,只要你在人群里,就少不了这些事情。”
苏北笑道:“费黧你放心。”
“不过话说回来,”胡杨说“稳住了以后,我看你还是要写东西,否则的话,真是太可惜了。”
苏北说:“我也这样想。最终我还要落在写作上。”
胡杨和费黧也就不再说什么,聊起了别的。
王岚终究没有赶到机场。胡杨在电话里说:“那就算了,别来了。”
苏北想象王岚让出租车掉转方向的情形,非常后悔没先到远东文艺出版社去接她。不知为什么,他很想和她见上一面,即使不说什么,见一面也好。
(4)
东方文化出版中心开始紧锣密鼓操作最后一片戈壁的出版。
那段时间,吴运韬把全部精力都放到了这本书的运作上,把全中心所有相关部门都调动了起来:在排版、印制等环节上采取严密的防盗版措施,动员发行部门采取一切可能的措施扩大发行,总编办公室制定和实施全套宣传方案苏北俨然成了吴运韬的助手,介入了一切有关工作,在一些关键环节上提出了重要建议,吴运韬当即采纳,布置落实。办公室主任沈然对苏北的工作非常支持,联络了所有能够联络到的媒体,按照苏北拟定的方案一步步进行宣传,等到最后一片戈壁在短短一个月之内完成三十万册印制任务之时,读书界已经被吊足了胃口,书商和各地新华书店唯恐进不到货,把东方文化出版中心发行部挤得密不透风,发货之前,预付款已全部到齐。从来都在为无米下锅着急的财务处长马缃把吴运韬主任拉到一边,兴奋地说:“你知道我有多少钱到账了吗?”
吴运韬问:“多少?”
“!”
吴运韬闭住眼想了一下,认真点点头,说:“我知道了。”
“苏北这人可真行啊,看上去不起眼儿,真的做大事情呢!”
吴运韬拍拍马缃的手:“钱的事,不要声张。”
“我知道,我知道。”
发行部制定的发行策略是:三个库房同一时间开始发货。发货那天,拉货的卡车排成一公里长龙,北京所有能够外运图书的火车站和汽车站都挤满了满头大汗的书商。三十多个小时不间断的工作以后,三十万册最后一片戈壁一扫而光,创造了出版界图书发行的奇迹!
苏北常常感叹说,东方文化出版中心有一支非常好的职工队伍,绝不是虚词,他是从实际感受中确认这一点的。在以后的岁月里,无论他以什么身份在工作中遇到困难,都从来没有抱怨过这支队伍。他对所有为最后一片戈壁的成功运作付出汗水和辛劳的人心存感激。
吴运韬认为,最后一片戈壁的成功不仅仅在于为东方文化出版中心带来了至关重要的将近二百万元利润,更重要的是以此带动起了中心的员工队伍,使他们知道了在出版工作、尤其是在抓畅销书这项工作中应当做什么和怎样做。他专门组织中层干部召开总结会议,对有关问题进行深入讨论,最后形成了一个纪要,呈递给z部党组。
z部党组对最后一片戈壁的成功运作非常重视,廖济舟专门打电话约请吴运韬到z部了解有关情况,对吴运韬鼓励有加。这是吴运韬和廖济舟建立密切联系的开始。
对于吴运韬来说,这件事的意义要远远大于最后一片戈壁的成功运作本身。更为重要的是,z部党组成员像突然发现了新大陆一样发现了吴运韬,各种各样的信息在向邱小康那里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