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读小说网 www.wdxsw.com,口号万岁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很高兴来到你们这遥远的、神秘的、充满艺术气息的北京广播学院。我从北大到北广,觉得有点像从少林寺来到桃花岛。桃花岛上藏龙卧虎,有许多高手,如果洒家讲得有哪些荒唐、错误之处,请各位少侠多多包涵。
我有一个同学,他说北京市有一条美丽的对角线,就是从北大到北广。我知道他为什么这样说,因为他的女朋友在北广,他的意思是说在这条对角线上有甜蜜的电波在流动。这两个学校的关系的确是很密切的,因为北大是中国的思想库,那么这个思想没有传播,它是不能影响社会的,是谁把这个思想传播出去的呢?主力就是贵校。
金庸小说走红
我今天准备“漫谈金庸”为什么叫漫谈呢?因为我感觉金庸是说不完的,金庸的话题可以无穷地拓展出去,起码在若干年内是说不完的。我自己也写过一些有关金庸小说的东西,我也在一些大学、一些媒体上讲过金庸,每次都觉得意犹未尽。
大家知道全国曾有十几家电视台同时播放天龙八部,形成了春节前后一个收视的热点,在这个热点时候好几家电视台请我去谈金庸。那么我们就想一想金庸的作品为什么受到这么大的欢迎。大家也知道根据金庸小说改编的电视剧,其实水平是比较低劣的,远远不能传达原著的精神,但尽管如此,它仍然受到这么大的欢迎,给电视台带来那么大的收入,为什么?社会上有许多许多金庸迷,但我们也知道,任何一个文学作品都不是十全十美的,金庸小说也有它的不足、缺陷,而且在社会上,还有不少人在批评金庸小说,有的批评是很刻薄、很尖锐的。但是,我可以负责任地说,写这些批评的人绝大多数没有读过金庸的小说,我和他们当面对质过。没有读过金庸小说的人,他批评金庸,一个是可以置之不理,因为他把金庸的小说等同于其他一切武侠小说,武侠小说中存在着大量的粗制滥造的作品,是这些作品败坏了武侠小说的名声,但是这些金庸迷,武侠小说迷是读那些作品吗?读来读去还是那么几个人,古龙金庸梁羽生,我自己上大学时,我们海淀那儿有个租书摊,我们每天上那儿去租书,几乎看了数百部的武侠作品,但是看过之后,大多数连名字都忘了,不要说情节了,最后留在脑海中的,还是那么几个人。
优秀的艺术是经得起检验的,就是靠你的人心、你的灵魂、你的感情能力来检验,这么多人发自内心地,不是赶时髦地喜欢的作品,它怎么会不是好作品呢?艺术产品和其他产品一样,消费者是最有发言权的,什么是好作品?使千百万人热泪滚滚的,不是好作品吗?有人说金庸的小说是精神鸦片,我想,这和大多数读者的感觉是正相反的,大多数人读了金庸的小说,没有颓废,没有消极,而是获得一种很昂扬向上的境界。我在中学当老师的时候,讲过这样的话题。我知道在中学里面,有一些老师经常没收学生读的金庸作品,我就对同学说,你不要以为老师没收,你就是错的。老师才是错的。老师凭什么没收你的书?他读过金庸的作品吗?他知道他这样做意味着什么吗?今天有成亿的人在读金庸小说。我的博士导师严家炎先生考证过,金庸小说是从80年代左右,以盗版的形式传入中国大陆的。在东南亚一带,金庸拥有一大批读者,金庸作品的发行量已经是以亿来计算了,可以说有华人之处,便有谈论金庸的声音。那么,这个名声一定不是浪得的,这是从空间上讲。我们从时间上讲,有的作品可以轰动一时,但金庸的小说,从20世纪50年代发表第一部到现在已经经历近半个世纪了。一种文学作品,能够历经半个世纪的风雨,仍然茂盛不衰,电视剧改编得那样地差,还有那么多人来看,这说明什么?当然我们说电视剧制作太差,不应完全归罪于电视剧制作者,因为小说太好了,凡世界上优秀的小说、诗歌、散文,越优秀,越难改编,因为它很难转化成另外一种艺术样式,很多意境是不能用画面来传达的,必须靠人阅读之后的想象,才能达到这个境界,所以我想我的话就从金庸小说为何长盛不衰来开始谈吧。
根据金庸小说受欢迎的程度,感人的深度,我们可以判定,金庸小说应该属于艺术精品。不仅仅说它是优秀的武侠小说,这武侠二字可以去掉,就是“优秀的小说”放在任何一个类别里,都可以比一比。
我看“武”、“侠”、“小说”
武侠小说,我们简单地看它的名字,可以分为“武”、“侠”小说这么三部分,在这几个内容中,金庸完全对得起这几个字。他的武是一流的武,侠是一流的侠,小说是一流的小说。我们说武,有人说金庸小说是胡说八道,是麻醉青年的毒药,为什么呢?说金庸本人不会武术,他怎么能写出那么高深的武功呢?这不明明是自欺欺人吗?这不是艺术骗子吗?我想这样的逻辑,简直不值一驳,难道作家要写什么他就必须会什么,就必须经历什么吗?那么作家如果要写一个妓女呢?作家创作什么和他会什么完全是两回事,或者说正是因为他不会武功,反而他能发挥他高超的想像力,写出了那么精彩的“纸上武功”武侠小说到现在已经形成了一个独立的艺术类型,这个类型有一个因素,就是他建立起一套完整的武学体系,包括它的概念、术语、理论,这些东西和现实中的武术有关系,但它们是两回事,如果有人按照武侠小说中说的那样去练武功,那肯定会走火入魔的,艺术和现实是两回事,就像有人按红楼梦中的菜谱去做菜,做出来之后极为难吃,武功也是这样的。大家知道看古代的武侠小说,或有武侠因素在内的小说,战争小说、打斗小说等,像水浒、三国,虽然写出了人物的英雄气概,但是武打是很简略的,我们只知道李逵手使两把板斧,他使的是哪路斧,是受哪个师父指点,会什么内功,我们都不知道,古代武侠小说的武功描写是简略的。到了现代,武侠小说中武功描写突然非常细致,非常有体系,这本身是一个问题。为什么在冷兵器战争时代,这个武打描写很简单,关公温酒斩华雄,完全是一种气势。那么到了热兵器时代,到了原子弹时代,武侠小说中的武功描写突然精彩起来,这本身就包含着人类的文化难题在里面,为什么越到现代战争时期,武侠小说描写越现代化“纸上武功”到了20世纪之后,开始越来越细致,并不是说金庸、梁羽生他们几个人发明的,他们前面还有很多人,他们是站在巨人肩膀上的巨人,到他们这里更加系统化,尤其是更加艺术化。有人说武侠小说是弘扬暴力,暴力打斗,我想你看了金庸的小说后你想去打人吗?你想去抢男霸女吗?我想没有这样的人,因为金庸小说,他把武打充分地艺术化、道德化、观赏化了。我想大家是搞传媒、搞影视的,应该领悟出来,金庸小说里的武打,用一句白话说叫好看,具有视觉美、具有视觉观赏性,你读的时候并不感到有血腥之气。这一点还是和古龙有一点区别的,古龙有时还要渲染一些血腥之气,一剑刺进喉咙,看着血花怎样迸射出来,在金庸这里没有这样的描写,我们可以说金庸笔下的武打,在很多场合已经是艺术化或舞蹈化了。比如你看洪七公和黄蓉对招时,一个白发飘飘,一个青春年少,两个人打成一团时,这哪里是武打?这简直就是芭蕾舞中的双人舞,你得到的是一种艺术的享受,你得到的是一种对人体的想像力——人体到底能够发挥出什么样的功能?金庸小说在武的方面是十分出色的。他的武打不雷同,我们说梁羽生的武打描写也十分细致好看,但是读多了之后,有雷同化之嫌,他的很多武打场面似曾相识,而金庸笔下的人物,每个人怎么打,使什么兵刃,用什么路数,都不是随便安排的,一定只符合这个人物的性格,合乎他的命运,合乎此时此刻当下的情况。这一点,当然在我们的古代小说里已经注意到了,如人物使什么兵刃,都是和他的性格有关系的,李逵就要使两把板斧,假如李逵用一把宝剑,顿时这个形象就塌毁了,就不是李逵了。那么金庸笔下的人物,每个人用什么样的招数?比如梅超风要用九阴白骨爪,郭靖、洪七公这样的人就要用降龙十八掌、打狗棒,而且越是水平高的大侠,往往越看轻兵刃的作用,最高的大侠往往是赤手空拳,也就是说他对自身拥有无穷的自信,他更多的不借助外在的兵刃。你看那些凡是使用很奇怪兵刃的人大多数不是一流高手,一流高手即便没有兵刃也一样,像大家知道独孤求败,他的武功境界有几个阶段,第一层是所向披靡的阶段,那把剑非常锐利,像我们年轻人一样,所向披靡,然后超越这个阶段,用轻剑,然后用重剑,重剑无锋,最后用木剑,到了人生的最高境界,这时剑就成了一种摆设,那时已经成了飞花摘叶,皆可伤人。金庸通过写武来写人性,把它推到一种很难超越的境界。我们说现在的武侠小说为什么越不过几十年前,没有进展呢?其实也进展很多,对人的理解也都有进步,问题是在武打这方面,难以超越。这是讲武侠小说“武”这个字。
武侠小说第二个字叫“侠”“侠”这个字在金庸这里同样写得感天动地。为什么武侠小说这么受人欢迎,如果说到根本原因,还不在“武”这个字。也许少年人更喜欢武,我想很多科学家教授学者,他们读金庸的小说,不会对武太感兴趣,侠更吸引人的注意力。梁羽生讲过一句话,他说,武侠小说可以没有武,但绝对不能没有侠。梁羽生特别注重使用这个字,当然梁羽生这样说,他可能相对地不太注重武了。金庸小说武也写得好,但是最重要的还是侠,那么什么是侠?这个概念非常复杂,侠是中国文化中固有的东西,很难翻译成西方语言,在西方语言中没有完全对等的一个概念,它和西方的骑士是有一点区别的。我们用简单的话说,侠就是一种牺牲精神。就是能够放下自己的事,投入到别人的事中去,不管自己有什么困难,发现别人有困难,就立刻投入。在先秦时代这个概念就形成了,在司马迁的史记中讲侠“能解人之缓急也”当别人有什么困难的事时,我能挺身而出。当然侠不仅仅指这一个概念了,侠的精神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不断沦落,不断沦落,在现代社会生活中,侠已经非常少了,侠的精神已经非常淡化了,所以它在艺术中得到了弘扬,得到了突出。金庸小说,把侠的各种境界都写得淋漓尽致,金庸把侠写到一种最高的境界叫做“为国为民,侠之大者”这是神雕侠侣里面郭靖教导杨过的话。那么侠首先要为别人着想,为自己的亲人,为朋友,为你的集体,小集团,扩而大之,那就是为国为民,像郭靖这样的当世高手,完全可以凭自己的功夫,保全自己的性命,但是他宁可和襄阳城同归于尽,他明知道襄阳城最后是守不住的。忽必烈曾对郭靖说:“你们大宋朝这么腐败,皇帝这么昏庸,你帮助他有什么用?”郭靖说:“我不是在帮助皇帝,我是在帮助大宋百姓。”这里体现出来的就是一种侠之大者的境界,所以你读这些感人的故事,就和六七十年代的人读雷锋故事那么感人是一样的,审美效应是一样的,因为这里面包含着人类最基本的东西——牺牲精神。当人们都不愿为别人牺牲了,都希望别人为自己牺牲的时候,这样的描写尤其能使人感动。
其次侠的意思里面,还包含着一点,就是正义感。社会总是需要一种秩序的,这个秩序不仅仅要靠法律和规则来维护,法律和规则永远是有漏洞的,有什么法就有什么漏洞,不管你制定什么法,总有人会钻法的空子,总有很多人可以杀人不偿命,总有很多人可以随便贪污,可以欺侮别人,不管法建设得多么完善,社会永远不是完美的。古龙有一句话说:“这世上有杀不尽的贪官污吏,杀不尽的不法之徒”靠法律是没办法惩办他们的,那么这时候,人民心中有一种自然的愿望——有一种正义的力量——用中国古人的话说,叫“自掌正义”就是我不依靠外在的东西,替我伸冤雪耻,能不能有一种东西来“自掌正义”?我们知道法律也未必就是公正的,现在电视上有许多法庭庭审的直播,那么所有的审判结果在我们看来都是合理合法的,都是正确的,合乎人心的吗?很多是不合情理的,比如别人把你的孩子杀了,然后把他枪毙了,你觉得这样就是公平了吗?这绝对不是公平的。法律处理一个问题,从道德的,从伦理的角度说,它不可能是公平的,人们心中永远怀着一种要弘扬正义、惩恶扬善的欲望,侠就满足了人们这种心理,它喊出了人们正义的呼声。过去我们的新文学总是在批评武侠小说,说它是麻醉人的精神毒药,因为社会黑暗,他就呼唤侠客,他怎么不去参加共产党?如果在那个时代这么反驳还是有道理的话,那么现在你去找谁?不管社会进步到什么程度,它永远是有阴暗的,人们对美好东西的呼唤,是没有止境的,所以正义感是武侠小说存在的一个支柱,何况你把它写得这么精彩。所以说金庸的小说,武写得精彩,侠也写得精彩。
但是说只有武好侠好,小说写得不好,那也是不可能成立的。我们说一个人对武有很高的向往,对侠的境界也理解很深,但是最后你如果不能把它转化成为艺术形象,那么,在艺术这个角度来说,它就可能是失败的。比如我们搞电视的,有时策划得很好,说得很精彩,但是最后没办法操作、手段不够。比如古龙他也是非常优秀的武侠小说作家,我也很喜欢他的作品。古龙对武的理解,对侠的理解可以说非常深刻,他的想法都非常好,但是可能是知识准备不够,或其他原因,他自己也知道他没有办法在艺术描写上和其他武侠小说家来争高低,也就是他没有办法把它转化成形象,所以古龙他是走一条险路,专门不写武功,不写过程,他从来不写这个人是学的哪门武功,哪一派,他的武功成长是怎么样的,他的人物都是一刀飞出去,敌人就死了,你不相信也得相信的,强加到你头上的这样一种写法,在描写上他是深知自己有短处的。那么金庸的小说,作为小说艺术,是非常优秀的,我们可以把“武侠”二字去掉。
讲小说我们不必讲那么复杂的概念,就用我们日常理解的几块来说,就可以了。小说不外乎结构、人物、情节、语言,在这几方面金庸的小说可以和任何古今中外的名著一比高低。比如小说的结构,很多武侠小说之所以粗制滥造,就在于不讲究结构,乱写,有的小说甚至前后情节都对不上,特别是那些连载的小说。那么金庸小说不论大作品还是小作品,都非常重视结构。比如他最短的作品越女剑,只有2万字,含量却那么高,里边有武侠,有传奇,有神仙传说,有政治、历史,有爱情,结构非常精妙,特别是结尾那部分,写得非常棒。结尾那块顺便把“西子捧心”这个典故都给点活了,为什么“西子捧心”是千百年来最美的形象?金庸作品是篇幅越长,越宏伟好看,这是金庸的功夫,他就好像韩信带兵,多多益善。小说越大,结构越是波澜起伏,非常壮观,他的大部头作品,你开头读下去,他一点都不玩弄玄虚,非常有大家风度,用一种非常开阔的视野开头,但是你读下去,就好像是进入一片森林一样。像天龙八部,天龙八部的结构之宏伟是世所罕见的,它涉及到多么广大的地域,多么复杂的政治集团。在天龙八部这部作品里,他写了大宋、大理、大辽、西夏、女真、吐蕃,还有慕容复朝思暮想恢复的大燕,是七国演义!它的主题是什么呢?是战争与和平。这么宏伟的一部作品130多万字,读起来没有松懈之感,读起来是精彩纷呈。当你读这样的作品时,有一种矛盾的心情,一方面急于往下看,一方面越往下看又舍不得往下看了,生怕把它看完了,看完了可怎么办?经常有这样的感觉。而且金庸小说的结构是绝不雷同的,一篇有一篇的结构。能够在小说上做到结构绝不雷同的,在20世纪,只有鲁迅一个人,绝不重复自己,这是一种非常高远的理想。金庸先生就是从来不重复自己,每部作品都是个独特的艺术世界,人物之间不雷同。这是说金庸小说结构之宏伟,之精巧。那么大的作品,有时就想,他怎么能驾驭得了?非常难以置信的,有的时候你读着读着就会为后面担心,这个事情后来怎么办呢?这个悬念怎么解决?
我们再看金庸小说的人物,这恐怕是最值得人们称道的一点。衡量一部作品是不是优秀的,是不是好作品,从消费者这方面来考虑,非常简单,就是看他的人物,我能不能记得住。你的小说人物我都记不住,你说你是好的作品,我什么都没记住,你怎么向我证明?你没法证明。金庸先生是一个非常谦虚的人,他在各种场合,都是很低地评价自己的成就,他从来不吹牛,他从来都是说“我只是一个讲故事的人,我的作品没有那么高的成绩,学者们把我说得太好了,你们对我的厚爱我太感谢了”他说是这样说,这都是一种大家风度了,谦虚中包含了无穷的自信,就是我的作品我不论把它说得多么低,1000年后,还是精品,包含着一种这样的境界,他才敢于那样说。他没有必要生怕别人不知道他写小说,因为金庸小说的人物已达到了家喻户晓的程度,我们用文学理论的一句话来说就是典型人物,就是典型情境中的典型人物,他的人物已经深入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而且不仅是现在的日常生活中,早就深入到生活中了。还在20世纪70年代的时候,金庸的小说就在东南亚一带报纸上载遍了。那时候有个例子,那时越南还没统一,有一次在南越的议会上,两个议员争吵起来,其中一个议员就说:“我看你就像是岳不群。”对方也不甘示弱,反唇相讥“我看你是左冷禅”就是说他的人物可以作为典故来使用了,这样一个程度。那么优秀的小说,它写人是为了写一种普遍的人性,这一点像古龙、梁羽生都有共识了。金庸也是这样,他的小说的描写不是为了一个好看的故事,而是要通过具体的人、事来写一种普遍的人性,写人生存的种种道理、种种情感,所以他的人物才能感人至深,你才能记住他的人物。你想一想有生以来你所读过的小说,所有小说加起来,谁的小说人物你记住的最多,没有人能超过金庸!我小的时候,曾经把水浒传一百单八将的名字都背下来了,但是现在我三十多岁了,已经有几十个记不清楚了,勉强记住的一些也只是机械的记忆,不是形象记忆,那么给我形象记忆最深的,就是金庸的小说人物。金庸的人物,我想任何一个人只要你读过他的作品,随口能说出几十个来,平均一个作品里说出三五个来不是什么难事,那么成为经典形象的,绝对没有异议的至少有十几个人。这不是标志,还有什么是标志?那么金庸写人物为什么能够感人至深呢?他写到人物的心灵深处,写人的心理,这又是现代小说的一个特征,我们知道古代小说不注重写人的心理。我们中国古代小说有个观念:人能看到的只是行动,能听到的只是语言,他心里想什么你怎么能知道呢?所以我们中国一开始很难接受西方的作品。那么金庸小说就发挥现代化艺术的特长,他对人物心理的挖掘是十分深刻的,也就是金庸小说的人物性格、人物命运是经得起用现代心理学的理论去分析的。中央电台做了个节目,同时采访我和金庸,我就通过主持人去问金庸,是否系统地研读过西方的心理学理论,金庸说没有。我想,他还没有直接去研读那些理论,而是通过别的去感悟,别的艺术作品,间接地去达到这个境界。比如金庸小说中写了许多看上去很怪的人,这些人表面看上去很怪,实际上每个人他都有不同的成长道路,是这个成长道路决定了他的怪,是成长道路决定他的性格。根据现代的心理学,人的性格,主要跟童年经历有关,大概六七岁左右你性格的框架就基本已定了,那么以后的变化还决定于你是否会遇到重大的遭遇、重大的突变,童年经历和重大遭遇决定了人的性格,那么金庸小说的人物都是这样的。他的人物并不是从一出场就是定型的,像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天生那么聪明,总是那么聪明,性格是没有变化的,所以鲁迅先生说:“三国演义里的诸葛亮好像妖怪”批评三国演义说:“状诸葛之智近妖”金庸小说里的人物都是有个成长过程的,特别是主要人物,都有一个过程,他的性格变化,都与重大遭遇有关。有人批评说金庸小说中写了那么多坏人,而且把坏人写得不那么令人可恨,说这是误导青年。经常有低劣的记者去采访少年犯“你为什么犯罪,你看什么小说看的?”然后他说他看了什么什么小说,作家倒霉了。其实我也看了那本小说了,我怎么没犯罪?它跟人自己有关系。金庸笔下有许多坏人,一个是金庸写的这些坏人不简单,各具形态,更重要的是他写出人之所以为坏、为好的原因。比如金庸天龙八部里有四大恶人,四大恶人之所以为恶写得非常好。段延庆为什么恶贯满盈?因为他太伤心了,他有太惨痛的遭遇了,他本来是太子,皇位被人夺去又几乎被打死,浑身都打残废了,趴在地上像一摊脓血一样,这样的情况下,使他感情激愤,产生了一种对全社会的报复心理,这是完全符合犯罪心理学的。叶二娘无恶不作,她为什么成了那么一个可怕的女人,为什么老抢别人的小孩?因为她自己的孩子被人抢去了,她自己的亲生骨肉,又是爱情的结晶,被人抢去了,所以造成这个女人变态,她到处抢人家的孩子,成了一个坏人的形象,可是即使这个人这么坏,她仍有非常善良的一面,就是她把自己的名声搞坏了,却不肯吐露她的情人是谁,她一辈子都保护着她的爱人的声誉,在坏人身上也有一种侠的牺牲精神。本来她的悲剧是和她的爱人有关系的,一个高僧,在武林中地位那么高,但她却不肯说出他的名字来。老三南海鳄神我觉得写得非常可爱,岳老三活得非常有原则,我们现代人活得可恨就是因为没原则,什么都不信仰,所以看上去一个个道貌岸然,其实随时可以无恶不作,现代人才是真正的恶人!岳老三最大的特点就是守信用,这话没说就算了,只要说出来,他就要守着它,并且愿为它付出生命。岳老三本来一心想收段誉为徒儿,结果因为自己智力的原因,弄来弄去反而上了段誉的当,结果把段誉变成师父了。他在心里是百般不愿意的,如果换了一个现代人怎么办呢?把他杀了就算了。但是他既然上当了,成了人家的徒弟了,他就遵守这个人生的原则,我不愿意,我也终生以师父之礼待你。所以他几次都保护了段誉,并且最后为段誉牺牲了生命,所以在他死的时候段誉心里有一丝内疚。南海鳄神也是一个侠,是为了一个原则轻生命的人。在我们上古的时候,古代社会为什么生机勃勃,就是因为有无数这样的人,他可以为一个原则而死,现在这样的人太少了。再说连城诀里面有一个万震山,半夜起来砌墙,在空中闭着眼睛砌墙,就像是表演哑剧小品砌墙一样,其实这个也是符合心理学的,他干了坏事,他把人家谋杀以后,砌在墙里面,这样他心里就产生了一种变态,一方面是得意,一方面是恐惧,因为死人就埋在屋里的夹墙里面,又得意又恐惧,所以产生一种梦游现象,所以他晚上起来反复表演砌墙这一过程,表演这一过程,就是把它砌得更加结实。
很多读者最感兴趣的也就是金庸的人物,到处在谈论金庸小说中的人物。前一段我看“非常男女”的节目,它是用金庸做话题,就是每个男的说自己最像金庸作品里某个人,女的也这么说,然后让他们搭配,很好玩的。当然除了人物之外,金庸作品在表层上吸引人的原因,就是情节,他用让人喘不过气来的情节,吸引人。在各种小说中最讲究情节的是侦探小说,侦探小说完全是靠它的情节做支柱。什么叫情节?情节其实就是控制信息的技巧,什么时候让读者知道这个信息,什么时候知道那个信息,怎么逗引读者往下读,侦探小说最讲究这个,可是侦探小说在中国很不发达。侦探小说引入中国100多年了,在中国这片土地上始终生长不起来,始终不能开花,总是那样不温不火的,这当然有很多原因了,但是在武侠小说中,却把侦探小说这种特长给拿过来了。金庸的小说如果你忽略它的武的部分,从情节上来看,是非常精彩的侦探小说,非常精彩的悬念小说。金庸真可谓是悬念大师,他的每部小说里都充满了精彩纷呈的悬念。金庸小说有许多谜,比如天龙八部里的几个主人公都分别有一个身世之谜,这些谜推动着情节的发展,并且塑造着人物的性格;比如侠客行中也充满了谜团,如侠客岛之谜,侠客行之谜,包括长乐帮帮主到底是谁,石破天到底是谁,到最后他也没有明白地告诉你,当然你可以猜到了。有很多这样的疑团,有时候一个疑团刚解开,又来了一个疑团,纷至沓来。像雪山飞狐的结尾,胡斐这一刀到底劈不劈下去,没有结论就结束了。很多读者经常问金庸,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金庸不做回答,因为这个回答不回答,没有什么大的意义。有一次我看到一本书,就是续雪山飞狐,当然作者把这个情节很好地解决了,最后皆大欢喜,但这只能表现他聪明,实际上把那个悲剧给破坏掉了,把灵魂的拷问给破坏掉了,就是说金庸在情节上,可以跟任何侦探小说比而不逊色,它始终能够吸引住你,而且它的情节的转折,有时你是想不到的,你甚至只为它担心。比如说倚天屠龙记里面,当我看到小说中出现朱元璋时,我就为他担心,人物既然已经出来了,以后如何处理他?这是一个非常大的难题。但是金庸非常巧妙地把朱元璋这条线处理得非常妥帖,既和正史记载不矛盾,又和他的小说非常完美地缝合在一起。我们应该想到,当金庸小说最初发表的时候,并不是整部写好了才发表,而是一天写一段的,他是非常忙的人,他早上起来要写社论,下午写小说,晚上还要应酬。
那么作为小说,金庸小说的语言,也是非常值得推崇的。他的语言达到一种非常高的境界,是一种既朴素又典雅的语言,他的语言都能看得懂,而且他又十分注意在中西语言交流中,找到一个平衡点。比如武侠小说都是写的历史故事,所以人物语言不能有新文艺腔,不能有现代名词,你看金庸的小说,没有现代的名词,这是很多人做不到的。很多人写古代人物,满嘴都是现代词汇,什么社会、科学、意识,一大堆,古代根本不存在的概念,在金庸那里根本没有。语言的功夫是最见功力的,很多作者的想法很好,结果一写到语言上就会露馅,一看这个人就没修养,没学问。在这方面,尽管金庸很谦虚,但我们看他的作品语言已达到了很高的境界,包括他在一些回目上的用词。他的回目有的是用诗,有的是用词,比如天龙八部一共是五十回,用了五首词,五首词可以单独拿出来朗诵,分派到各个章回中,每一句又特别符合他那一回的内容。比如第一回叫“青衫磊落险峰行”说的就是段誉,段誉是一个书生,即“青衫”;险峰行,他到无量山那儿遇险。后来萧峰自尽那一回“叫单于折箭,六军辟易,奋英雄怒”又非常吻合,在语言上就是可圈可点的。中国传统的欣赏文艺作品的方法叫评点,我们中国与西方不一样,西方是写一大篇文章,这部小说好,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中国人的习惯不是这样的,在小说旁边写上这一段,好、好、大妙,我当此时必下泪也。这是中国的文艺的批评方式,但是20世纪的中国小说值得这样做评点的太少了,数来数去很少的几个人值得这样做评点,金庸是其中之一。文化艺术出版社推出了一套金庸作品的评点本,我参与连城诀的评点,是冯其庸先生挂帅的。大家知道冯其庸先生是红学家,作为一个德高望重的红学家他认为,金庸作品至少可以与红楼梦平分秋色,这是冯其庸先生的观点。
以上我所说的这几个“武”、“侠”、“小说”都是从武侠小说的本分中来说的,但金庸的小说还不止于此,不只是武好、侠好、小说好,他可以跟其他任何小说比,我们就说一个问题——“情”金庸小说情写得太好了,我知道许多金庸小说迷是迷恋金庸小说那种回肠荡气的情的描写,在这方面,金庸给人带来非常美的陶冶。我们知道小说从主要描写内容上是可以分出许多类型的:武侠、言情、侦探等,情本来是言情小说的专利,言情小说的特长,可是你随便找一部中国的言情小说来和金庸的爱情描写比一比,高下立判。比如说大家最熟悉的琼瑶小说,把琼瑶的言情小说和金庸比一比,怎么样?刚才我在休息时,贵校的研究生给我一份研究生学刊传者,我看了最后一篇文章,是刘海同学写的,他其中有一句话:“80年代风靡一时的琼瑶片,现在想起来,除了男女主人公超越空间的美丽之外,仿佛再没有其他什么东西,那根本不是青春,而是某个老处女对于不存在的青春的想象”我认为贵校同学,艺术感悟力极高。大家知道,武侠小说和言情小说本来是二水分流的,特别是在古代的武侠小说中,不写情,甚至不写女人。好像前两年不法书商炮制了一本书,书名很吸引人,叫一百零五个男人和三个女人的故事,买来一看是——水浒传。大家知道水浒传是写侠肝义胆,豪气干云。但是很多人批评说,水浒传歧视妇女,它里面写的妇女要么就是荡妇,坏女人,要么就是凶神恶煞般的女人。后来武侠小说中慢慢加入一些情的因素,像儿女英雄传,但不多。到了现代武侠小说中,情、侠,慢慢结合起来,在武侠小说中出现了女侠,出现了男女侠客携手共闯江湖。到了20世纪40年代时,武侠小说的爱情描写已经达到了比较高的水平。新派武侠小说家“情”引到了他们手里,已经成为武侠小说不可缺少的一个因素。你看武侠小说这么大的包容力,它从侦探小说那儿把情节抢过来,又从言情小说那儿把情抢过来,所以它怎能不壮大,不受人欢迎呢?金庸小说不仅写爱情,除了男女之情外,写兄弟之情,亲子之情,师生之情,写方方面面的情,都写得很好。比如说爱情,他写爱情的多种多样,写爱情模式之广,没有人可以比拟,你还能不能想象出一种爱情模式是金庸作品中所没有的?他里面有非常正式的爱情——英雄美人的;非常理想的爱情,像郭靖、黄蓉;也有很多不理想的爱情,或从某个角度看不理想的爱情。有人说,金庸小说中总是有一个男的,有好几个女的围着,所以是男女不平等。我说不对,他也写了一个女的,周围有很多男的围绕,这不一样吗?因为生活本来就是这样的,特别是跟现实生活相比,任何一个人,在你的一生中,大多数人对不止一个异性发生过想法,大多数人也不止被一个异性发生过想法,这本来就是人之常情。如果从来都是一男一女,从来没对其他人产生过想法,那反而不是现实主义的写法了,那反而不是真实的了。
这是说金庸小说写爱情模式非常广。广之外,第二是写情非常深,深入到人物的心灵中去,最后一直达到拷问爱情本质的程度,达到“问世间,情是何物”的程度,最后是你追问爱情到底是什么,上升到一种宗教的境界。大多数人都是跟情有关的,他的命运几乎都摆脱不了情,每个人物几乎都有,像英雄如郭靖、萧峰。他们的命运都跟情有密切的关系。他除了写这种正式之情,还写别的情,包括写坏人的爱情,都非常感人。比如梅超风和她的丈夫陈玄风,叫“黑风双煞”江湖上名头很坏,用一种很阴毒的武功,叫“九阴白骨爪”梅超风为什么成为江湖上一个恶魔?源于情,她在桃花岛练功的时候,和师兄发生了恋情,但是她师父黄老邪是个性情很古怪的人,喜怒无常,对徒弟要求非常严格、苛刻。害怕黄老邪的惩罚,所以他俩就逃跑了,跑了之后,有一次偷偷回到桃花岛,看黄老邪练功,他们发现自己连师父武功的一成也没学到,这时陈玄风问梅超风:“你后悔吗?”回答说“你不后悔,我也不后悔。”也就是在他们心中,两个人的纯真感情是第一位的,武功的高低是第二位的。为了忠实于这个纯真的感情,宁肯不练那个高深的武功,所以他们立志,自己练一门武功,但他们走错了路,练成一门邪的功夫,就是“九阴白骨爪”自己也成了坏人。但是,就对感情的态度来说,他们是忠贞不渝的,表达方式也是独特的。当陈玄风死的时候他胸前刻着九阴真经,她把他的皮肤硝制好了,贴在胸前,日夜想念着他,你说她是坏人,但是坏人的爱情就是这么感人,而且这可能就是生活中的事实。生活中没有那样简单的坏人,你从某个角度看他是坏人的时候,他在另一方面可能是个好人。你在街上和一个人吵架,你说这个人坏得不得了,他回到家里可能是一个慈祥的父亲,是个温柔的丈夫,完全是这样的,人就是这样复杂。
除了情外,金庸写政治、历史、风俗、文化,是一个全能冠军。小说中所涉及到的每一个方面,他都不肯敷衍了事地对待它。很多武侠小说,作者没有那么高的修养,没那么高的水平,你看不出它的时代背景。它像任何一个朝代,但又是错乱的,说着现代的话,穿着古人的衣服,喝着外国的酒,都是这样的。金庸本人对历史有着精深的研究,他特别是明清史的专家,那么他的历史描写,故事是虚构的,但大的历史关节是经得起推敲的,而且他的历史观是非常专业的,他对历史的看法非常超前。比如金庸小说中涉及到李自成起义的问题,对李自成起义的评价,我们知道有一部小说专门写这次起义就是姚雪垠先生的李自成。姚雪垠先生以几十年的功夫,看了无数的资料,写了李自成,但你拿了和金庸小说的李自成比一比,就比对历史的看法、对人物的评价,看了以后,你就知道姚雪垠先生的确用了很大功夫,写得非常认真,非常详细,但给人读了之后的感觉就是他写的不是李自成,李自成的部队那么纪律严明,道德高尚,简直就是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你看看金庸笔下的李自成,写了他英雄的一面,一个草莽英雄,威风凛凛的一面,同时写出了他悲剧的根源。金庸小说特别敢于在大的历史问题上动手脚,让人感到很悬。刚才我举了朱元璋的例子,我一方面担心朱元璋这个人物怎样处理,因为按照小说的描写,明明张无忌是主要人物,肯定是明教教主,顺水推舟的话,他应该是大明朝的开国皇帝,但历史记载明明是朱元璋是皇帝,那么这个情节怎么处理?到后来我看了他处理这一场的描写太棒了,完全符合人物的心理,写出了朱元璋之所以是一代奸雄,也就是说最后决定人物命运的,不是武功,关键在于谁了解别人的心理。朱元璋之所以成为皇帝不是偶然的,他太了解别人了,他正是利用张无忌的心理,使他自己心灰意懒,自己退出政治格局,把这历史巧妙地给圆了。在鹿鼎记中写在昆明城当中的几名重要人物,金庸叫他们为古今中外第一大汉奸,古今中外第一大反贼,古今中外第一大美人,古今中外第一大武功高手,古今中外第一大小滑头,五个集中在那里,就是吴三桂、李自成、陈圆圆、九难、韦小宝。这里面有的人物是真实的,有的人物是虚构的,他把真实的人物和虚构的人物写在一起,这种高超的功力,在所有历史小说中写得没有这么好,写得绝对符合人性。他居然敢写吴三桂和李自成打起来了,当看到他这样写时,每个学过历史的人,都会为他捏一把汗,这简直是走钢丝绳,弄不好就弄巧成拙,生怕他失手,又希望他处理得非常妙。那么他在处理吴三桂和李自成武打的时候处理得果然非常妙,写到李自成在情况不利的时候假装投降。因为在李自成一生情况不利时多次出现过,大英雄能伸能屈,那写得太好了。
金庸小说写风俗,他许多地方没有去过,他没到过云南,却写出大理风光,写出无量玉璧;他没有去过新疆,他把新疆风物写得那样好;他没有到过雪域,在连诚诀里面,写在雪谷中的那场厮杀,写血刀老祖连斩几人,那是一个威风凛凛的大恶人,真是英雄,那些表面上是英雄的人被他杀得落花流水,写一个人在雪底下挖了一个洞,巧妙地使别人陷下去,然后自己在里面挖一个喘气的坑,这怎么想象的?太绝了。读金庸的小说常常使人绝望,说这小说以后怎么写,他都想象到这个份上了。大家知道北大中文系的人都是很狂的,一个个都是想做大作家的,但是有多少同学读了金庸小说之后“咳,写什么小说,咱甭写了。”就是他的想象力使人感到五体投地。
金庸小说的境界
以上我们说的这个好,那个好,都是平面展开之好,即方方面面之好,那么,在这些方面之上,金庸小说有一个总的优点,就是他写的有境界。一切优秀的文学作品,如果它不能最后升华到一个境界上,如果只在实的层面上,不能升华到虚的层面上,那它的价值还要打折扣。金庸小说之好,在于他最后有境界,你读了之后除了记住那些人物,那些情节之外,你总觉得有一种说不出的东西熏陶了你。当你生病时,当你失恋时,读一读金庸的小说,你会觉得窗外一片明朗,你会觉得世界不一样,即使你读过,再重读也没关系,为什么呢?因为有境界。
武功是虚幻的,说来说去,现实生活中不会真的存在那样高超的武功,尽管金庸的武功描写已经很写实了,他尽量是合情合理,自成逻辑,合乎物理学的道理,合乎人们的想象。比如金庸说一个人掌力再强,也不可能打到三五丈之外,他不像其他武侠小说那样乱写。我读过许多武侠小说,那武功是可以随意写的,比如人一拳可以打出一团火球来。金庸小说里没有这种描写,金庸强调,少林七十二绝技从来没有一个人可以全部学会。他是尽量写实的,但即使这样,武功也和现实生活中的武术是不一样的,关键是写的武功是一种象征,不是让你专学武术的,而是你看了这武功的描写之后,它和我们人生其他方面是相通的,他和你学习文化知识、学习专业技能道理是一样的:比如金庸讲一个人怎样成为武功高手,实际上是启发我们怎样在自己的专业领域成为一个专家,成为一个大师,成为一个能人。金庸强调两个:一个是刻苦学习,金庸的大侠都要有一个苦难磨炼的过程;另外一个是外在的机遇。任何事情都是这两个条件,一个是你要刻苦,你不刻苦,那机遇不是给你留着的,机遇就被别人抢走了。你看杨过的学武过程,郭靖的学武过程,多么艰辛,光靠刻苦还不行,光刻苦也就是成为不错的人,但不能达到最高境界,最高境界需要把握住机会、把握住机遇。算命的讲,遇到高人,遇到贵人指点,这两个因素结... -->>
很高兴来到你们这遥远的、神秘的、充满艺术气息的北京广播学院。我从北大到北广,觉得有点像从少林寺来到桃花岛。桃花岛上藏龙卧虎,有许多高手,如果洒家讲得有哪些荒唐、错误之处,请各位少侠多多包涵。
我有一个同学,他说北京市有一条美丽的对角线,就是从北大到北广。我知道他为什么这样说,因为他的女朋友在北广,他的意思是说在这条对角线上有甜蜜的电波在流动。这两个学校的关系的确是很密切的,因为北大是中国的思想库,那么这个思想没有传播,它是不能影响社会的,是谁把这个思想传播出去的呢?主力就是贵校。
金庸小说走红
我今天准备“漫谈金庸”为什么叫漫谈呢?因为我感觉金庸是说不完的,金庸的话题可以无穷地拓展出去,起码在若干年内是说不完的。我自己也写过一些有关金庸小说的东西,我也在一些大学、一些媒体上讲过金庸,每次都觉得意犹未尽。
大家知道全国曾有十几家电视台同时播放天龙八部,形成了春节前后一个收视的热点,在这个热点时候好几家电视台请我去谈金庸。那么我们就想一想金庸的作品为什么受到这么大的欢迎。大家也知道根据金庸小说改编的电视剧,其实水平是比较低劣的,远远不能传达原著的精神,但尽管如此,它仍然受到这么大的欢迎,给电视台带来那么大的收入,为什么?社会上有许多许多金庸迷,但我们也知道,任何一个文学作品都不是十全十美的,金庸小说也有它的不足、缺陷,而且在社会上,还有不少人在批评金庸小说,有的批评是很刻薄、很尖锐的。但是,我可以负责任地说,写这些批评的人绝大多数没有读过金庸的小说,我和他们当面对质过。没有读过金庸小说的人,他批评金庸,一个是可以置之不理,因为他把金庸的小说等同于其他一切武侠小说,武侠小说中存在着大量的粗制滥造的作品,是这些作品败坏了武侠小说的名声,但是这些金庸迷,武侠小说迷是读那些作品吗?读来读去还是那么几个人,古龙金庸梁羽生,我自己上大学时,我们海淀那儿有个租书摊,我们每天上那儿去租书,几乎看了数百部的武侠作品,但是看过之后,大多数连名字都忘了,不要说情节了,最后留在脑海中的,还是那么几个人。
优秀的艺术是经得起检验的,就是靠你的人心、你的灵魂、你的感情能力来检验,这么多人发自内心地,不是赶时髦地喜欢的作品,它怎么会不是好作品呢?艺术产品和其他产品一样,消费者是最有发言权的,什么是好作品?使千百万人热泪滚滚的,不是好作品吗?有人说金庸的小说是精神鸦片,我想,这和大多数读者的感觉是正相反的,大多数人读了金庸的小说,没有颓废,没有消极,而是获得一种很昂扬向上的境界。我在中学当老师的时候,讲过这样的话题。我知道在中学里面,有一些老师经常没收学生读的金庸作品,我就对同学说,你不要以为老师没收,你就是错的。老师才是错的。老师凭什么没收你的书?他读过金庸的作品吗?他知道他这样做意味着什么吗?今天有成亿的人在读金庸小说。我的博士导师严家炎先生考证过,金庸小说是从80年代左右,以盗版的形式传入中国大陆的。在东南亚一带,金庸拥有一大批读者,金庸作品的发行量已经是以亿来计算了,可以说有华人之处,便有谈论金庸的声音。那么,这个名声一定不是浪得的,这是从空间上讲。我们从时间上讲,有的作品可以轰动一时,但金庸的小说,从20世纪50年代发表第一部到现在已经经历近半个世纪了。一种文学作品,能够历经半个世纪的风雨,仍然茂盛不衰,电视剧改编得那样地差,还有那么多人来看,这说明什么?当然我们说电视剧制作太差,不应完全归罪于电视剧制作者,因为小说太好了,凡世界上优秀的小说、诗歌、散文,越优秀,越难改编,因为它很难转化成另外一种艺术样式,很多意境是不能用画面来传达的,必须靠人阅读之后的想象,才能达到这个境界,所以我想我的话就从金庸小说为何长盛不衰来开始谈吧。
根据金庸小说受欢迎的程度,感人的深度,我们可以判定,金庸小说应该属于艺术精品。不仅仅说它是优秀的武侠小说,这武侠二字可以去掉,就是“优秀的小说”放在任何一个类别里,都可以比一比。
我看“武”、“侠”、“小说”
武侠小说,我们简单地看它的名字,可以分为“武”、“侠”小说这么三部分,在这几个内容中,金庸完全对得起这几个字。他的武是一流的武,侠是一流的侠,小说是一流的小说。我们说武,有人说金庸小说是胡说八道,是麻醉青年的毒药,为什么呢?说金庸本人不会武术,他怎么能写出那么高深的武功呢?这不明明是自欺欺人吗?这不是艺术骗子吗?我想这样的逻辑,简直不值一驳,难道作家要写什么他就必须会什么,就必须经历什么吗?那么作家如果要写一个妓女呢?作家创作什么和他会什么完全是两回事,或者说正是因为他不会武功,反而他能发挥他高超的想像力,写出了那么精彩的“纸上武功”武侠小说到现在已经形成了一个独立的艺术类型,这个类型有一个因素,就是他建立起一套完整的武学体系,包括它的概念、术语、理论,这些东西和现实中的武术有关系,但它们是两回事,如果有人按照武侠小说中说的那样去练武功,那肯定会走火入魔的,艺术和现实是两回事,就像有人按红楼梦中的菜谱去做菜,做出来之后极为难吃,武功也是这样的。大家知道看古代的武侠小说,或有武侠因素在内的小说,战争小说、打斗小说等,像水浒、三国,虽然写出了人物的英雄气概,但是武打是很简略的,我们只知道李逵手使两把板斧,他使的是哪路斧,是受哪个师父指点,会什么内功,我们都不知道,古代武侠小说的武功描写是简略的。到了现代,武侠小说中武功描写突然非常细致,非常有体系,这本身是一个问题。为什么在冷兵器战争时代,这个武打描写很简单,关公温酒斩华雄,完全是一种气势。那么到了热兵器时代,到了原子弹时代,武侠小说中的武功描写突然精彩起来,这本身就包含着人类的文化难题在里面,为什么越到现代战争时期,武侠小说描写越现代化“纸上武功”到了20世纪之后,开始越来越细致,并不是说金庸、梁羽生他们几个人发明的,他们前面还有很多人,他们是站在巨人肩膀上的巨人,到他们这里更加系统化,尤其是更加艺术化。有人说武侠小说是弘扬暴力,暴力打斗,我想你看了金庸的小说后你想去打人吗?你想去抢男霸女吗?我想没有这样的人,因为金庸小说,他把武打充分地艺术化、道德化、观赏化了。我想大家是搞传媒、搞影视的,应该领悟出来,金庸小说里的武打,用一句白话说叫好看,具有视觉美、具有视觉观赏性,你读的时候并不感到有血腥之气。这一点还是和古龙有一点区别的,古龙有时还要渲染一些血腥之气,一剑刺进喉咙,看着血花怎样迸射出来,在金庸这里没有这样的描写,我们可以说金庸笔下的武打,在很多场合已经是艺术化或舞蹈化了。比如你看洪七公和黄蓉对招时,一个白发飘飘,一个青春年少,两个人打成一团时,这哪里是武打?这简直就是芭蕾舞中的双人舞,你得到的是一种艺术的享受,你得到的是一种对人体的想像力——人体到底能够发挥出什么样的功能?金庸小说在武的方面是十分出色的。他的武打不雷同,我们说梁羽生的武打描写也十分细致好看,但是读多了之后,有雷同化之嫌,他的很多武打场面似曾相识,而金庸笔下的人物,每个人怎么打,使什么兵刃,用什么路数,都不是随便安排的,一定只符合这个人物的性格,合乎他的命运,合乎此时此刻当下的情况。这一点,当然在我们的古代小说里已经注意到了,如人物使什么兵刃,都是和他的性格有关系的,李逵就要使两把板斧,假如李逵用一把宝剑,顿时这个形象就塌毁了,就不是李逵了。那么金庸笔下的人物,每个人用什么样的招数?比如梅超风要用九阴白骨爪,郭靖、洪七公这样的人就要用降龙十八掌、打狗棒,而且越是水平高的大侠,往往越看轻兵刃的作用,最高的大侠往往是赤手空拳,也就是说他对自身拥有无穷的自信,他更多的不借助外在的兵刃。你看那些凡是使用很奇怪兵刃的人大多数不是一流高手,一流高手即便没有兵刃也一样,像大家知道独孤求败,他的武功境界有几个阶段,第一层是所向披靡的阶段,那把剑非常锐利,像我们年轻人一样,所向披靡,然后超越这个阶段,用轻剑,然后用重剑,重剑无锋,最后用木剑,到了人生的最高境界,这时剑就成了一种摆设,那时已经成了飞花摘叶,皆可伤人。金庸通过写武来写人性,把它推到一种很难超越的境界。我们说现在的武侠小说为什么越不过几十年前,没有进展呢?其实也进展很多,对人的理解也都有进步,问题是在武打这方面,难以超越。这是讲武侠小说“武”这个字。
武侠小说第二个字叫“侠”“侠”这个字在金庸这里同样写得感天动地。为什么武侠小说这么受人欢迎,如果说到根本原因,还不在“武”这个字。也许少年人更喜欢武,我想很多科学家教授学者,他们读金庸的小说,不会对武太感兴趣,侠更吸引人的注意力。梁羽生讲过一句话,他说,武侠小说可以没有武,但绝对不能没有侠。梁羽生特别注重使用这个字,当然梁羽生这样说,他可能相对地不太注重武了。金庸小说武也写得好,但是最重要的还是侠,那么什么是侠?这个概念非常复杂,侠是中国文化中固有的东西,很难翻译成西方语言,在西方语言中没有完全对等的一个概念,它和西方的骑士是有一点区别的。我们用简单的话说,侠就是一种牺牲精神。就是能够放下自己的事,投入到别人的事中去,不管自己有什么困难,发现别人有困难,就立刻投入。在先秦时代这个概念就形成了,在司马迁的史记中讲侠“能解人之缓急也”当别人有什么困难的事时,我能挺身而出。当然侠不仅仅指这一个概念了,侠的精神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不断沦落,不断沦落,在现代社会生活中,侠已经非常少了,侠的精神已经非常淡化了,所以它在艺术中得到了弘扬,得到了突出。金庸小说,把侠的各种境界都写得淋漓尽致,金庸把侠写到一种最高的境界叫做“为国为民,侠之大者”这是神雕侠侣里面郭靖教导杨过的话。那么侠首先要为别人着想,为自己的亲人,为朋友,为你的集体,小集团,扩而大之,那就是为国为民,像郭靖这样的当世高手,完全可以凭自己的功夫,保全自己的性命,但是他宁可和襄阳城同归于尽,他明知道襄阳城最后是守不住的。忽必烈曾对郭靖说:“你们大宋朝这么腐败,皇帝这么昏庸,你帮助他有什么用?”郭靖说:“我不是在帮助皇帝,我是在帮助大宋百姓。”这里体现出来的就是一种侠之大者的境界,所以你读这些感人的故事,就和六七十年代的人读雷锋故事那么感人是一样的,审美效应是一样的,因为这里面包含着人类最基本的东西——牺牲精神。当人们都不愿为别人牺牲了,都希望别人为自己牺牲的时候,这样的描写尤其能使人感动。
其次侠的意思里面,还包含着一点,就是正义感。社会总是需要一种秩序的,这个秩序不仅仅要靠法律和规则来维护,法律和规则永远是有漏洞的,有什么法就有什么漏洞,不管你制定什么法,总有人会钻法的空子,总有很多人可以杀人不偿命,总有很多人可以随便贪污,可以欺侮别人,不管法建设得多么完善,社会永远不是完美的。古龙有一句话说:“这世上有杀不尽的贪官污吏,杀不尽的不法之徒”靠法律是没办法惩办他们的,那么这时候,人民心中有一种自然的愿望——有一种正义的力量——用中国古人的话说,叫“自掌正义”就是我不依靠外在的东西,替我伸冤雪耻,能不能有一种东西来“自掌正义”?我们知道法律也未必就是公正的,现在电视上有许多法庭庭审的直播,那么所有的审判结果在我们看来都是合理合法的,都是正确的,合乎人心的吗?很多是不合情理的,比如别人把你的孩子杀了,然后把他枪毙了,你觉得这样就是公平了吗?这绝对不是公平的。法律处理一个问题,从道德的,从伦理的角度说,它不可能是公平的,人们心中永远怀着一种要弘扬正义、惩恶扬善的欲望,侠就满足了人们这种心理,它喊出了人们正义的呼声。过去我们的新文学总是在批评武侠小说,说它是麻醉人的精神毒药,因为社会黑暗,他就呼唤侠客,他怎么不去参加共产党?如果在那个时代这么反驳还是有道理的话,那么现在你去找谁?不管社会进步到什么程度,它永远是有阴暗的,人们对美好东西的呼唤,是没有止境的,所以正义感是武侠小说存在的一个支柱,何况你把它写得这么精彩。所以说金庸的小说,武写得精彩,侠也写得精彩。
但是说只有武好侠好,小说写得不好,那也是不可能成立的。我们说一个人对武有很高的向往,对侠的境界也理解很深,但是最后你如果不能把它转化成为艺术形象,那么,在艺术这个角度来说,它就可能是失败的。比如我们搞电视的,有时策划得很好,说得很精彩,但是最后没办法操作、手段不够。比如古龙他也是非常优秀的武侠小说作家,我也很喜欢他的作品。古龙对武的理解,对侠的理解可以说非常深刻,他的想法都非常好,但是可能是知识准备不够,或其他原因,他自己也知道他没有办法在艺术描写上和其他武侠小说家来争高低,也就是他没有办法把它转化成形象,所以古龙他是走一条险路,专门不写武功,不写过程,他从来不写这个人是学的哪门武功,哪一派,他的武功成长是怎么样的,他的人物都是一刀飞出去,敌人就死了,你不相信也得相信的,强加到你头上的这样一种写法,在描写上他是深知自己有短处的。那么金庸的小说,作为小说艺术,是非常优秀的,我们可以把“武侠”二字去掉。
讲小说我们不必讲那么复杂的概念,就用我们日常理解的几块来说,就可以了。小说不外乎结构、人物、情节、语言,在这几方面金庸的小说可以和任何古今中外的名著一比高低。比如小说的结构,很多武侠小说之所以粗制滥造,就在于不讲究结构,乱写,有的小说甚至前后情节都对不上,特别是那些连载的小说。那么金庸小说不论大作品还是小作品,都非常重视结构。比如他最短的作品越女剑,只有2万字,含量却那么高,里边有武侠,有传奇,有神仙传说,有政治、历史,有爱情,结构非常精妙,特别是结尾那部分,写得非常棒。结尾那块顺便把“西子捧心”这个典故都给点活了,为什么“西子捧心”是千百年来最美的形象?金庸作品是篇幅越长,越宏伟好看,这是金庸的功夫,他就好像韩信带兵,多多益善。小说越大,结构越是波澜起伏,非常壮观,他的大部头作品,你开头读下去,他一点都不玩弄玄虚,非常有大家风度,用一种非常开阔的视野开头,但是你读下去,就好像是进入一片森林一样。像天龙八部,天龙八部的结构之宏伟是世所罕见的,它涉及到多么广大的地域,多么复杂的政治集团。在天龙八部这部作品里,他写了大宋、大理、大辽、西夏、女真、吐蕃,还有慕容复朝思暮想恢复的大燕,是七国演义!它的主题是什么呢?是战争与和平。这么宏伟的一部作品130多万字,读起来没有松懈之感,读起来是精彩纷呈。当你读这样的作品时,有一种矛盾的心情,一方面急于往下看,一方面越往下看又舍不得往下看了,生怕把它看完了,看完了可怎么办?经常有这样的感觉。而且金庸小说的结构是绝不雷同的,一篇有一篇的结构。能够在小说上做到结构绝不雷同的,在20世纪,只有鲁迅一个人,绝不重复自己,这是一种非常高远的理想。金庸先生就是从来不重复自己,每部作品都是个独特的艺术世界,人物之间不雷同。这是说金庸小说结构之宏伟,之精巧。那么大的作品,有时就想,他怎么能驾驭得了?非常难以置信的,有的时候你读着读着就会为后面担心,这个事情后来怎么办呢?这个悬念怎么解决?
我们再看金庸小说的人物,这恐怕是最值得人们称道的一点。衡量一部作品是不是优秀的,是不是好作品,从消费者这方面来考虑,非常简单,就是看他的人物,我能不能记得住。你的小说人物我都记不住,你说你是好的作品,我什么都没记住,你怎么向我证明?你没法证明。金庸先生是一个非常谦虚的人,他在各种场合,都是很低地评价自己的成就,他从来不吹牛,他从来都是说“我只是一个讲故事的人,我的作品没有那么高的成绩,学者们把我说得太好了,你们对我的厚爱我太感谢了”他说是这样说,这都是一种大家风度了,谦虚中包含了无穷的自信,就是我的作品我不论把它说得多么低,1000年后,还是精品,包含着一种这样的境界,他才敢于那样说。他没有必要生怕别人不知道他写小说,因为金庸小说的人物已达到了家喻户晓的程度,我们用文学理论的一句话来说就是典型人物,就是典型情境中的典型人物,他的人物已经深入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而且不仅是现在的日常生活中,早就深入到生活中了。还在20世纪70年代的时候,金庸的小说就在东南亚一带报纸上载遍了。那时候有个例子,那时越南还没统一,有一次在南越的议会上,两个议员争吵起来,其中一个议员就说:“我看你就像是岳不群。”对方也不甘示弱,反唇相讥“我看你是左冷禅”就是说他的人物可以作为典故来使用了,这样一个程度。那么优秀的小说,它写人是为了写一种普遍的人性,这一点像古龙、梁羽生都有共识了。金庸也是这样,他的小说的描写不是为了一个好看的故事,而是要通过具体的人、事来写一种普遍的人性,写人生存的种种道理、种种情感,所以他的人物才能感人至深,你才能记住他的人物。你想一想有生以来你所读过的小说,所有小说加起来,谁的小说人物你记住的最多,没有人能超过金庸!我小的时候,曾经把水浒传一百单八将的名字都背下来了,但是现在我三十多岁了,已经有几十个记不清楚了,勉强记住的一些也只是机械的记忆,不是形象记忆,那么给我形象记忆最深的,就是金庸的小说人物。金庸的人物,我想任何一个人只要你读过他的作品,随口能说出几十个来,平均一个作品里说出三五个来不是什么难事,那么成为经典形象的,绝对没有异议的至少有十几个人。这不是标志,还有什么是标志?那么金庸写人物为什么能够感人至深呢?他写到人物的心灵深处,写人的心理,这又是现代小说的一个特征,我们知道古代小说不注重写人的心理。我们中国古代小说有个观念:人能看到的只是行动,能听到的只是语言,他心里想什么你怎么能知道呢?所以我们中国一开始很难接受西方的作品。那么金庸小说就发挥现代化艺术的特长,他对人物心理的挖掘是十分深刻的,也就是金庸小说的人物性格、人物命运是经得起用现代心理学的理论去分析的。中央电台做了个节目,同时采访我和金庸,我就通过主持人去问金庸,是否系统地研读过西方的心理学理论,金庸说没有。我想,他还没有直接去研读那些理论,而是通过别的去感悟,别的艺术作品,间接地去达到这个境界。比如金庸小说中写了许多看上去很怪的人,这些人表面看上去很怪,实际上每个人他都有不同的成长道路,是这个成长道路决定了他的怪,是成长道路决定他的性格。根据现代的心理学,人的性格,主要跟童年经历有关,大概六七岁左右你性格的框架就基本已定了,那么以后的变化还决定于你是否会遇到重大的遭遇、重大的突变,童年经历和重大遭遇决定了人的性格,那么金庸小说的人物都是这样的。他的人物并不是从一出场就是定型的,像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天生那么聪明,总是那么聪明,性格是没有变化的,所以鲁迅先生说:“三国演义里的诸葛亮好像妖怪”批评三国演义说:“状诸葛之智近妖”金庸小说里的人物都是有个成长过程的,特别是主要人物,都有一个过程,他的性格变化,都与重大遭遇有关。有人批评说金庸小说中写了那么多坏人,而且把坏人写得不那么令人可恨,说这是误导青年。经常有低劣的记者去采访少年犯“你为什么犯罪,你看什么小说看的?”然后他说他看了什么什么小说,作家倒霉了。其实我也看了那本小说了,我怎么没犯罪?它跟人自己有关系。金庸笔下有许多坏人,一个是金庸写的这些坏人不简单,各具形态,更重要的是他写出人之所以为坏、为好的原因。比如金庸天龙八部里有四大恶人,四大恶人之所以为恶写得非常好。段延庆为什么恶贯满盈?因为他太伤心了,他有太惨痛的遭遇了,他本来是太子,皇位被人夺去又几乎被打死,浑身都打残废了,趴在地上像一摊脓血一样,这样的情况下,使他感情激愤,产生了一种对全社会的报复心理,这是完全符合犯罪心理学的。叶二娘无恶不作,她为什么成了那么一个可怕的女人,为什么老抢别人的小孩?因为她自己的孩子被人抢去了,她自己的亲生骨肉,又是爱情的结晶,被人抢去了,所以造成这个女人变态,她到处抢人家的孩子,成了一个坏人的形象,可是即使这个人这么坏,她仍有非常善良的一面,就是她把自己的名声搞坏了,却不肯吐露她的情人是谁,她一辈子都保护着她的爱人的声誉,在坏人身上也有一种侠的牺牲精神。本来她的悲剧是和她的爱人有关系的,一个高僧,在武林中地位那么高,但她却不肯说出他的名字来。老三南海鳄神我觉得写得非常可爱,岳老三活得非常有原则,我们现代人活得可恨就是因为没原则,什么都不信仰,所以看上去一个个道貌岸然,其实随时可以无恶不作,现代人才是真正的恶人!岳老三最大的特点就是守信用,这话没说就算了,只要说出来,他就要守着它,并且愿为它付出生命。岳老三本来一心想收段誉为徒儿,结果因为自己智力的原因,弄来弄去反而上了段誉的当,结果把段誉变成师父了。他在心里是百般不愿意的,如果换了一个现代人怎么办呢?把他杀了就算了。但是他既然上当了,成了人家的徒弟了,他就遵守这个人生的原则,我不愿意,我也终生以师父之礼待你。所以他几次都保护了段誉,并且最后为段誉牺牲了生命,所以在他死的时候段誉心里有一丝内疚。南海鳄神也是一个侠,是为了一个原则轻生命的人。在我们上古的时候,古代社会为什么生机勃勃,就是因为有无数这样的人,他可以为一个原则而死,现在这样的人太少了。再说连城诀里面有一个万震山,半夜起来砌墙,在空中闭着眼睛砌墙,就像是表演哑剧小品砌墙一样,其实这个也是符合心理学的,他干了坏事,他把人家谋杀以后,砌在墙里面,这样他心里就产生了一种变态,一方面是得意,一方面是恐惧,因为死人就埋在屋里的夹墙里面,又得意又恐惧,所以产生一种梦游现象,所以他晚上起来反复表演砌墙这一过程,表演这一过程,就是把它砌得更加结实。
很多读者最感兴趣的也就是金庸的人物,到处在谈论金庸小说中的人物。前一段我看“非常男女”的节目,它是用金庸做话题,就是每个男的说自己最像金庸作品里某个人,女的也这么说,然后让他们搭配,很好玩的。当然除了人物之外,金庸作品在表层上吸引人的原因,就是情节,他用让人喘不过气来的情节,吸引人。在各种小说中最讲究情节的是侦探小说,侦探小说完全是靠它的情节做支柱。什么叫情节?情节其实就是控制信息的技巧,什么时候让读者知道这个信息,什么时候知道那个信息,怎么逗引读者往下读,侦探小说最讲究这个,可是侦探小说在中国很不发达。侦探小说引入中国100多年了,在中国这片土地上始终生长不起来,始终不能开花,总是那样不温不火的,这当然有很多原因了,但是在武侠小说中,却把侦探小说这种特长给拿过来了。金庸的小说如果你忽略它的武的部分,从情节上来看,是非常精彩的侦探小说,非常精彩的悬念小说。金庸真可谓是悬念大师,他的每部小说里都充满了精彩纷呈的悬念。金庸小说有许多谜,比如天龙八部里的几个主人公都分别有一个身世之谜,这些谜推动着情节的发展,并且塑造着人物的性格;比如侠客行中也充满了谜团,如侠客岛之谜,侠客行之谜,包括长乐帮帮主到底是谁,石破天到底是谁,到最后他也没有明白地告诉你,当然你可以猜到了。有很多这样的疑团,有时候一个疑团刚解开,又来了一个疑团,纷至沓来。像雪山飞狐的结尾,胡斐这一刀到底劈不劈下去,没有结论就结束了。很多读者经常问金庸,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金庸不做回答,因为这个回答不回答,没有什么大的意义。有一次我看到一本书,就是续雪山飞狐,当然作者把这个情节很好地解决了,最后皆大欢喜,但这只能表现他聪明,实际上把那个悲剧给破坏掉了,把灵魂的拷问给破坏掉了,就是说金庸在情节上,可以跟任何侦探小说比而不逊色,它始终能够吸引住你,而且它的情节的转折,有时你是想不到的,你甚至只为它担心。比如说倚天屠龙记里面,当我看到小说中出现朱元璋时,我就为他担心,人物既然已经出来了,以后如何处理他?这是一个非常大的难题。但是金庸非常巧妙地把朱元璋这条线处理得非常妥帖,既和正史记载不矛盾,又和他的小说非常完美地缝合在一起。我们应该想到,当金庸小说最初发表的时候,并不是整部写好了才发表,而是一天写一段的,他是非常忙的人,他早上起来要写社论,下午写小说,晚上还要应酬。
那么作为小说,金庸小说的语言,也是非常值得推崇的。他的语言达到一种非常高的境界,是一种既朴素又典雅的语言,他的语言都能看得懂,而且他又十分注意在中西语言交流中,找到一个平衡点。比如武侠小说都是写的历史故事,所以人物语言不能有新文艺腔,不能有现代名词,你看金庸的小说,没有现代的名词,这是很多人做不到的。很多人写古代人物,满嘴都是现代词汇,什么社会、科学、意识,一大堆,古代根本不存在的概念,在金庸那里根本没有。语言的功夫是最见功力的,很多作者的想法很好,结果一写到语言上就会露馅,一看这个人就没修养,没学问。在这方面,尽管金庸很谦虚,但我们看他的作品语言已达到了很高的境界,包括他在一些回目上的用词。他的回目有的是用诗,有的是用词,比如天龙八部一共是五十回,用了五首词,五首词可以单独拿出来朗诵,分派到各个章回中,每一句又特别符合他那一回的内容。比如第一回叫“青衫磊落险峰行”说的就是段誉,段誉是一个书生,即“青衫”;险峰行,他到无量山那儿遇险。后来萧峰自尽那一回“叫单于折箭,六军辟易,奋英雄怒”又非常吻合,在语言上就是可圈可点的。中国传统的欣赏文艺作品的方法叫评点,我们中国与西方不一样,西方是写一大篇文章,这部小说好,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中国人的习惯不是这样的,在小说旁边写上这一段,好、好、大妙,我当此时必下泪也。这是中国的文艺的批评方式,但是20世纪的中国小说值得这样做评点的太少了,数来数去很少的几个人值得这样做评点,金庸是其中之一。文化艺术出版社推出了一套金庸作品的评点本,我参与连城诀的评点,是冯其庸先生挂帅的。大家知道冯其庸先生是红学家,作为一个德高望重的红学家他认为,金庸作品至少可以与红楼梦平分秋色,这是冯其庸先生的观点。
以上我所说的这几个“武”、“侠”、“小说”都是从武侠小说的本分中来说的,但金庸的小说还不止于此,不只是武好、侠好、小说好,他可以跟其他任何小说比,我们就说一个问题——“情”金庸小说情写得太好了,我知道许多金庸小说迷是迷恋金庸小说那种回肠荡气的情的描写,在这方面,金庸给人带来非常美的陶冶。我们知道小说从主要描写内容上是可以分出许多类型的:武侠、言情、侦探等,情本来是言情小说的专利,言情小说的特长,可是你随便找一部中国的言情小说来和金庸的爱情描写比一比,高下立判。比如说大家最熟悉的琼瑶小说,把琼瑶的言情小说和金庸比一比,怎么样?刚才我在休息时,贵校的研究生给我一份研究生学刊传者,我看了最后一篇文章,是刘海同学写的,他其中有一句话:“80年代风靡一时的琼瑶片,现在想起来,除了男女主人公超越空间的美丽之外,仿佛再没有其他什么东西,那根本不是青春,而是某个老处女对于不存在的青春的想象”我认为贵校同学,艺术感悟力极高。大家知道,武侠小说和言情小说本来是二水分流的,特别是在古代的武侠小说中,不写情,甚至不写女人。好像前两年不法书商炮制了一本书,书名很吸引人,叫一百零五个男人和三个女人的故事,买来一看是——水浒传。大家知道水浒传是写侠肝义胆,豪气干云。但是很多人批评说,水浒传歧视妇女,它里面写的妇女要么就是荡妇,坏女人,要么就是凶神恶煞般的女人。后来武侠小说中慢慢加入一些情的因素,像儿女英雄传,但不多。到了现代武侠小说中,情、侠,慢慢结合起来,在武侠小说中出现了女侠,出现了男女侠客携手共闯江湖。到了20世纪40年代时,武侠小说的爱情描写已经达到了比较高的水平。新派武侠小说家“情”引到了他们手里,已经成为武侠小说不可缺少的一个因素。你看武侠小说这么大的包容力,它从侦探小说那儿把情节抢过来,又从言情小说那儿把情抢过来,所以它怎能不壮大,不受人欢迎呢?金庸小说不仅写爱情,除了男女之情外,写兄弟之情,亲子之情,师生之情,写方方面面的情,都写得很好。比如说爱情,他写爱情的多种多样,写爱情模式之广,没有人可以比拟,你还能不能想象出一种爱情模式是金庸作品中所没有的?他里面有非常正式的爱情——英雄美人的;非常理想的爱情,像郭靖、黄蓉;也有很多不理想的爱情,或从某个角度看不理想的爱情。有人说,金庸小说中总是有一个男的,有好几个女的围着,所以是男女不平等。我说不对,他也写了一个女的,周围有很多男的围绕,这不一样吗?因为生活本来就是这样的,特别是跟现实生活相比,任何一个人,在你的一生中,大多数人对不止一个异性发生过想法,大多数人也不止被一个异性发生过想法,这本来就是人之常情。如果从来都是一男一女,从来没对其他人产生过想法,那反而不是现实主义的写法了,那反而不是真实的了。
这是说金庸小说写爱情模式非常广。广之外,第二是写情非常深,深入到人物的心灵中去,最后一直达到拷问爱情本质的程度,达到“问世间,情是何物”的程度,最后是你追问爱情到底是什么,上升到一种宗教的境界。大多数人都是跟情有关的,他的命运几乎都摆脱不了情,每个人物几乎都有,像英雄如郭靖、萧峰。他们的命运都跟情有密切的关系。他除了写这种正式之情,还写别的情,包括写坏人的爱情,都非常感人。比如梅超风和她的丈夫陈玄风,叫“黑风双煞”江湖上名头很坏,用一种很阴毒的武功,叫“九阴白骨爪”梅超风为什么成为江湖上一个恶魔?源于情,她在桃花岛练功的时候,和师兄发生了恋情,但是她师父黄老邪是个性情很古怪的人,喜怒无常,对徒弟要求非常严格、苛刻。害怕黄老邪的惩罚,所以他俩就逃跑了,跑了之后,有一次偷偷回到桃花岛,看黄老邪练功,他们发现自己连师父武功的一成也没学到,这时陈玄风问梅超风:“你后悔吗?”回答说“你不后悔,我也不后悔。”也就是在他们心中,两个人的纯真感情是第一位的,武功的高低是第二位的。为了忠实于这个纯真的感情,宁肯不练那个高深的武功,所以他们立志,自己练一门武功,但他们走错了路,练成一门邪的功夫,就是“九阴白骨爪”自己也成了坏人。但是,就对感情的态度来说,他们是忠贞不渝的,表达方式也是独特的。当陈玄风死的时候他胸前刻着九阴真经,她把他的皮肤硝制好了,贴在胸前,日夜想念着他,你说她是坏人,但是坏人的爱情就是这么感人,而且这可能就是生活中的事实。生活中没有那样简单的坏人,你从某个角度看他是坏人的时候,他在另一方面可能是个好人。你在街上和一个人吵架,你说这个人坏得不得了,他回到家里可能是一个慈祥的父亲,是个温柔的丈夫,完全是这样的,人就是这样复杂。
除了情外,金庸写政治、历史、风俗、文化,是一个全能冠军。小说中所涉及到的每一个方面,他都不肯敷衍了事地对待它。很多武侠小说,作者没有那么高的修养,没那么高的水平,你看不出它的时代背景。它像任何一个朝代,但又是错乱的,说着现代的话,穿着古人的衣服,喝着外国的酒,都是这样的。金庸本人对历史有着精深的研究,他特别是明清史的专家,那么他的历史描写,故事是虚构的,但大的历史关节是经得起推敲的,而且他的历史观是非常专业的,他对历史的看法非常超前。比如金庸小说中涉及到李自成起义的问题,对李自成起义的评价,我们知道有一部小说专门写这次起义就是姚雪垠先生的李自成。姚雪垠先生以几十年的功夫,看了无数的资料,写了李自成,但你拿了和金庸小说的李自成比一比,就比对历史的看法、对人物的评价,看了以后,你就知道姚雪垠先生的确用了很大功夫,写得非常认真,非常详细,但给人读了之后的感觉就是他写的不是李自成,李自成的部队那么纪律严明,道德高尚,简直就是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你看看金庸笔下的李自成,写了他英雄的一面,一个草莽英雄,威风凛凛的一面,同时写出了他悲剧的根源。金庸小说特别敢于在大的历史问题上动手脚,让人感到很悬。刚才我举了朱元璋的例子,我一方面担心朱元璋这个人物怎样处理,因为按照小说的描写,明明张无忌是主要人物,肯定是明教教主,顺水推舟的话,他应该是大明朝的开国皇帝,但历史记载明明是朱元璋是皇帝,那么这个情节怎么处理?到后来我看了他处理这一场的描写太棒了,完全符合人物的心理,写出了朱元璋之所以是一代奸雄,也就是说最后决定人物命运的,不是武功,关键在于谁了解别人的心理。朱元璋之所以成为皇帝不是偶然的,他太了解别人了,他正是利用张无忌的心理,使他自己心灰意懒,自己退出政治格局,把这历史巧妙地给圆了。在鹿鼎记中写在昆明城当中的几名重要人物,金庸叫他们为古今中外第一大汉奸,古今中外第一大反贼,古今中外第一大美人,古今中外第一大武功高手,古今中外第一大小滑头,五个集中在那里,就是吴三桂、李自成、陈圆圆、九难、韦小宝。这里面有的人物是真实的,有的人物是虚构的,他把真实的人物和虚构的人物写在一起,这种高超的功力,在所有历史小说中写得没有这么好,写得绝对符合人性。他居然敢写吴三桂和李自成打起来了,当看到他这样写时,每个学过历史的人,都会为他捏一把汗,这简直是走钢丝绳,弄不好就弄巧成拙,生怕他失手,又希望他处理得非常妙。那么他在处理吴三桂和李自成武打的时候处理得果然非常妙,写到李自成在情况不利的时候假装投降。因为在李自成一生情况不利时多次出现过,大英雄能伸能屈,那写得太好了。
金庸小说写风俗,他许多地方没有去过,他没到过云南,却写出大理风光,写出无量玉璧;他没有去过新疆,他把新疆风物写得那样好;他没有到过雪域,在连诚诀里面,写在雪谷中的那场厮杀,写血刀老祖连斩几人,那是一个威风凛凛的大恶人,真是英雄,那些表面上是英雄的人被他杀得落花流水,写一个人在雪底下挖了一个洞,巧妙地使别人陷下去,然后自己在里面挖一个喘气的坑,这怎么想象的?太绝了。读金庸的小说常常使人绝望,说这小说以后怎么写,他都想象到这个份上了。大家知道北大中文系的人都是很狂的,一个个都是想做大作家的,但是有多少同学读了金庸小说之后“咳,写什么小说,咱甭写了。”就是他的想象力使人感到五体投地。
金庸小说的境界
以上我们说的这个好,那个好,都是平面展开之好,即方方面面之好,那么,在这些方面之上,金庸小说有一个总的优点,就是他写的有境界。一切优秀的文学作品,如果它不能最后升华到一个境界上,如果只在实的层面上,不能升华到虚的层面上,那它的价值还要打折扣。金庸小说之好,在于他最后有境界,你读了之后除了记住那些人物,那些情节之外,你总觉得有一种说不出的东西熏陶了你。当你生病时,当你失恋时,读一读金庸的小说,你会觉得窗外一片明朗,你会觉得世界不一样,即使你读过,再重读也没关系,为什么呢?因为有境界。
武功是虚幻的,说来说去,现实生活中不会真的存在那样高超的武功,尽管金庸的武功描写已经很写实了,他尽量是合情合理,自成逻辑,合乎物理学的道理,合乎人们的想象。比如金庸说一个人掌力再强,也不可能打到三五丈之外,他不像其他武侠小说那样乱写。我读过许多武侠小说,那武功是可以随意写的,比如人一拳可以打出一团火球来。金庸小说里没有这种描写,金庸强调,少林七十二绝技从来没有一个人可以全部学会。他是尽量写实的,但即使这样,武功也和现实生活中的武术是不一样的,关键是写的武功是一种象征,不是让你专学武术的,而是你看了这武功的描写之后,它和我们人生其他方面是相通的,他和你学习文化知识、学习专业技能道理是一样的:比如金庸讲一个人怎样成为武功高手,实际上是启发我们怎样在自己的专业领域成为一个专家,成为一个大师,成为一个能人。金庸强调两个:一个是刻苦学习,金庸的大侠都要有一个苦难磨炼的过程;另外一个是外在的机遇。任何事情都是这两个条件,一个是你要刻苦,你不刻苦,那机遇不是给你留着的,机遇就被别人抢走了。你看杨过的学武过程,郭靖的学武过程,多么艰辛,光靠刻苦还不行,光刻苦也就是成为不错的人,但不能达到最高境界,最高境界需要把握住机会、把握住机遇。算命的讲,遇到高人,遇到贵人指点,这两个因素结...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