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读小说网 www.wdxsw.com,帝国的荣耀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10712帝国的荣耀第一百九十一章治政
习历四只二月十日,朱元璋回到南京交任。 “国瑞,雇佣军再的情况怎么样?”
“回禀陛下,该军士气高涨、军容肃严,可用。”朱元璋恭敬地
刘浩然不由笑了笑,朱元樟真是个识货的人,而且一句话说到了点子上,雇佣兵都是日本数十年南北朝战事历练出来的“老兵”作战经验和个人素质是不用说了,关键是要适应明军的军纪、军法和战术。朱元樟一句士气高涨、军容肃严就点出了这支雇佣兵经过数月的严格练,已经初步收心,而且也适应了明军的军纪和军法,至于是不是适应明军的战术,这光靠表面上是看不出来的,必须从实战中才能看出来,所以朱元璋就没有提及,毕竟他只是走马观花地看了看。
“国瑞,你在中枢历练了好几年,想不想到地方上去历练一下刘浩然沉吟了一下问道。
“回禀陛下,臣唯有鞠躬尽瘁,竭尽所能朱元障压抑了一下心中的激动,陛下终于愿意将自己外放了。朱元璋非常清楚刘浩然的用人套路,如果要重用家人,除了中枢历练之外,地方历练也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这两个地方很多东西都大不相同。例如他非常器重的罗复仁、王侍尧、叶澡温,一个已经出任布政使,另外两个估计忙完货币金融改制之后,也会出任地方了。
听完朱元璋模拟两可,实际上是表决心的话,刘浩然点点头,继续微笑着问道:“国瑞,东北战事基本上平定下来了,你说说该如何处置?”
朱元璋心里又是一阵狂喜,纳哈出在阿兰塞被击败之后,北元的势力在东北基本上被清除干净了,数年的拉锯战,不仅损耗着东北诸族的实力,北元在东北的蒙古人、熟女直也被损耗的七七八八,剩平的都举旗归降,暂时老老实实做起大明的臣民。
这是个机会,朱元璋心中暗自说道,他好好斟酌了一下,然后开口道:“回禀陛下,东北现在初定,但是情况并不安稳,问题有三,一,东北地方诸族人口众多,散居各地汉人在那里的数量过少,难以控制整个地方局势,三,东北与漠北接壤,还会受到我大明对北元战事的影响
口气说完这三点,看到刘浩然依然保持着微笑,朱元璋舒了一口气。继续说道:“回禀陛下,针对这三点,臣以为当对症下药。第一。以东北诸族勇士效命我大明有功为由,将其家人接出原居山野之地,辟城镇居住,子女安置官学,家眷附以,厂,一可进一步收拢其心,二则默化十数年,此一家皆是我大明子民,与其原部族再无关系。”
朱元璋这一招是分化瓦解东北诸族的势力,现在东北诸族几乎是全民动员,有点能力的青壮男丁都孀、到明军队伍中。投入到对北元战事。大明以此为借口,安置其家眷,肯定会打乱其现在以部族为主的生活方式,削减部族族长和贵族们的影响力,加强了大明官府的控制力。
加强从中原对东北移民。此移民当以屯居为主,在要道和肥沃之地指定屯居之地对百户为一居,平时里以开垦耕种为计,闲时加强军事练,待到时日,这些屯居之地便可为城镇。”
“三,东北与漠北接壤,中间有大岭长河相隔,可在靠漠北草原处密布军屯和原东北诸族百姓屯居点。汉人屯居点和其他百姓屯居点可置之腹地。当然了,我军对漠北的军事压力必须继续保持。”
朱元璋的第二点和第三点就是要改变现东北居民的人口比例,而且在东北大兴安岭、黑龙江上游一线留出一个屏障线,以军队屯居和原东北诸族百姓屯居做为保证,抚制北元残余势力向东北渗透,保障腹地的安全。
“国瑞你是用了一番心思”。刘浩然赞许地点点头,“所提计策也是深思熟虑,切实可行之法。只是现在中原人口众少,大规模移民恐怕会多有不便
“回禀陛下,上次臣参加了御前扩大会议,听取了计部、工商部对北方未来数年的建议布局,深有启发。臣窃以为,可在此建议上初步实行移民计划
“哦,国瑞,你说清楚些
“是的陛下。计部、工商部对北方建议以大设工厂为主,而工厂需要大量技工,臣以为,可在这技工方面下工夫。北方诸省工厂技工大部分可从南方诸省调集,尤其是安徽、江苏、淅江省,同时就地在北方诸省招募百姓加以培刮,待到数年之后,再将他们调集至东北。”
刘浩然和旁边的冯国用、刘基明白朱元璋的意思了,他所献之法就是蚂蚁搬家,北方诸省的工厂以南方调过去的技工为主,东北工厂则以北方诸省培出来的技工为主。这样有两个好处,一是可以循序渐进。避免摊子一下来拉得过大,二是避免了南方技工一下子跑到东北严寒之地吃不消。南方人怕冷,跑到北方已经很吃力了,要他们去更寒冷的东北去,恐怕一时适应不了,而北方技工却没有这么顾虑,应该适应地很快。
“这样也是个办法”。刘浩然默然想了一会道,“现在北方诸省户籍普查已经出来了,山西省人口最多,那里可以做为开设工厂的重点。完备几年后便可向东北和北方其他诸省移民。”
现在大明的工厂已经走上规模化和技术化,一斤,中型工厂动辄上千人。一个大型工厂可能上万人,因为受当时的生产技术,只好走上这种劳动力密集的方式。而且大明工厂现在不是什么人都可以进去,流水线作业,强调生产和管理效率,一般的百姓不经过培还真没有办法适应现在大明工厂的需要。而在这方面,南方诸省走在最前列,尤其是安徽省,已经囤积了数以十万计的技工,完全变成了一个以工业为主。农业为辅的工业大省。因为这里是刘浩然起家的地方,百姓又都是他的“同乡”对其和大明的忠诚度在诸省都是最高的。
从安徽省大规模向外“技术移民”除了可以帮助北方的工业迅速发展之外,还可以改变地方人口和势力的现状,对稳
“陛下,此法甚好,移民之后安徽工厂人手的缺口可就近向两湖和江西招募。”刘基在旁边补充了一句道。刘浩然一听就明白他心里所想的深意,两湖、江西都是原陈友谅的地盘,虽然归附好几年了,但是和安徽、江淅等老根据地,中间还是隔了一点东西似的。刘基此举就是想让两湖、江西与安徽绑在一起,最后融为一体。
冯国用深深地看了一眼刘基;眼睛里闪过一道赞许的眼光。这种事要是成了,安徽的势力将大会增强。而安徽是谁西集团的老根据地,一旦两湖、江西在经济上与安徽绑在了一起,谁西集团将是如虎添翼,这应该是江南派所不愿意看到的。可是身为江南派翘首的刘基就这样提出来了,全然不顾两派之间的利益斗争。这种国家利益高于私人利益的胸襟的确让冯国用感动了一把。冯国用“随意。地看了一眼刘浩然。发现他的眼睛里是波澜不惊。
“国瑞,你的想法很不错,看来你并不限于本职。还有心多看多想。这点我很欣慰。我也对你去治理东北更有信心了。不过有一点你自己要把握好,一旦出任地方政职。可就与军职无关了,你可要想清楚了
朱元璋心里咯噔了一下,开始盘算起来。大明从江南开始,在刘浩然刻意为之的情况下,军政文武官员分得很清楚,根本不会出现军政法大权一把抓的情况。而且武将派和文官派又是各成一系,互们不搭界。所以这文转武或者武转文是件很麻烦的事情。
朱元障虽然出身淮西武将,但是入了江南之后却界定的不是很清楚。开始在枢密院任职,算是武将派。可只能算是武将派的文职人员,后来入了陆军部,就算是文职人员的武将派了。可一旦转任地方主政,就算是彻底为其身份划清界线了。以后要想转回武职就是不可能的事情了。
朱元璋分析了自己在武将一职的发展前途,发现前途渺茫。现在大明名将如云,多自己一个不多,少自己一个不少,而且大明武将越来越趋向正规化,除了第一代武将,其余新生代都是科班集身,尤其是正在成长的“新新代武将”他们读完县学就进入军官预备学堂,军事教育一受就是十余年,比科班还要科班。朱元耸知道,以后大明军队就是这些受过高等教育的新式军官和将领的天下,自己在里面混恐怕有些力不从心。再说了,军队中有徐达、汤和、李文忠等人就已经足够了,否说准西集团不缺武将,缺的却是文官,李善长、汪广洋之后有些青黄不接了,缺少强有力的中枢接班人,要是自己转做文职,他们一定都会鼎力支持自己。
想到这里,朱元璋坚定地点点头道:“回禀陛下,臣听从陛下的安排。不求立多大的功,只求恪尽职责。”
“那好,我安排一下,你先去翰林院进修三个月,然后去赴任辽宁布政使一职。”刘浩然看了朱元璋一眼,点头道。
“遵命... -->>
10712帝国的荣耀第一百九十一章治政
习历四只二月十日,朱元璋回到南京交任。 “国瑞,雇佣军再的情况怎么样?”
“回禀陛下,该军士气高涨、军容肃严,可用。”朱元璋恭敬地
刘浩然不由笑了笑,朱元樟真是个识货的人,而且一句话说到了点子上,雇佣兵都是日本数十年南北朝战事历练出来的“老兵”作战经验和个人素质是不用说了,关键是要适应明军的军纪、军法和战术。朱元樟一句士气高涨、军容肃严就点出了这支雇佣兵经过数月的严格练,已经初步收心,而且也适应了明军的军纪和军法,至于是不是适应明军的战术,这光靠表面上是看不出来的,必须从实战中才能看出来,所以朱元璋就没有提及,毕竟他只是走马观花地看了看。
“国瑞,你在中枢历练了好几年,想不想到地方上去历练一下刘浩然沉吟了一下问道。
“回禀陛下,臣唯有鞠躬尽瘁,竭尽所能朱元障压抑了一下心中的激动,陛下终于愿意将自己外放了。朱元璋非常清楚刘浩然的用人套路,如果要重用家人,除了中枢历练之外,地方历练也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这两个地方很多东西都大不相同。例如他非常器重的罗复仁、王侍尧、叶澡温,一个已经出任布政使,另外两个估计忙完货币金融改制之后,也会出任地方了。
听完朱元璋模拟两可,实际上是表决心的话,刘浩然点点头,继续微笑着问道:“国瑞,东北战事基本上平定下来了,你说说该如何处置?”
朱元璋心里又是一阵狂喜,纳哈出在阿兰塞被击败之后,北元的势力在东北基本上被清除干净了,数年的拉锯战,不仅损耗着东北诸族的实力,北元在东北的蒙古人、熟女直也被损耗的七七八八,剩平的都举旗归降,暂时老老实实做起大明的臣民。
这是个机会,朱元璋心中暗自说道,他好好斟酌了一下,然后开口道:“回禀陛下,东北现在初定,但是情况并不安稳,问题有三,一,东北地方诸族人口众多,散居各地汉人在那里的数量过少,难以控制整个地方局势,三,东北与漠北接壤,还会受到我大明对北元战事的影响
口气说完这三点,看到刘浩然依然保持着微笑,朱元璋舒了一口气。继续说道:“回禀陛下,针对这三点,臣以为当对症下药。第一。以东北诸族勇士效命我大明有功为由,将其家人接出原居山野之地,辟城镇居住,子女安置官学,家眷附以,厂,一可进一步收拢其心,二则默化十数年,此一家皆是我大明子民,与其原部族再无关系。”
朱元璋这一招是分化瓦解东北诸族的势力,现在东北诸族几乎是全民动员,有点能力的青壮男丁都孀、到明军队伍中。投入到对北元战事。大明以此为借口,安置其家眷,肯定会打乱其现在以部族为主的生活方式,削减部族族长和贵族们的影响力,加强了大明官府的控制力。
加强从中原对东北移民。此移民当以屯居为主,在要道和肥沃之地指定屯居之地对百户为一居,平时里以开垦耕种为计,闲时加强军事练,待到时日,这些屯居之地便可为城镇。”
“三,东北与漠北接壤,中间有大岭长河相隔,可在靠漠北草原处密布军屯和原东北诸族百姓屯居点。汉人屯居点和其他百姓屯居点可置之腹地。当然了,我军对漠北的军事压力必须继续保持。”
朱元璋的第二点和第三点就是要改变现东北居民的人口比例,而且在东北大兴安岭、黑龙江上游一线留出一个屏障线,以军队屯居和原东北诸族百姓屯居做为保证,抚制北元残余势力向东北渗透,保障腹地的安全。
“国瑞你是用了一番心思”。刘浩然赞许地点点头,“所提计策也是深思熟虑,切实可行之法。只是现在中原人口众少,大规模移民恐怕会多有不便
“回禀陛下,上次臣参加了御前扩大会议,听取了计部、工商部对北方未来数年的建议布局,深有启发。臣窃以为,可在此建议上初步实行移民计划
“哦,国瑞,你说清楚些
“是的陛下。计部、工商部对北方建议以大设工厂为主,而工厂需要大量技工,臣以为,可在这技工方面下工夫。北方诸省工厂技工大部分可从南方诸省调集,尤其是安徽、江苏、淅江省,同时就地在北方诸省招募百姓加以培刮,待到数年之后,再将他们调集至东北。”
刘浩然和旁边的冯国用、刘基明白朱元璋的意思了,他所献之法就是蚂蚁搬家,北方诸省的工厂以南方调过去的技工为主,东北工厂则以北方诸省培出来的技工为主。这样有两个好处,一是可以循序渐进。避免摊子一下来拉得过大,二是避免了南方技工一下子跑到东北严寒之地吃不消。南方人怕冷,跑到北方已经很吃力了,要他们去更寒冷的东北去,恐怕一时适应不了,而北方技工却没有这么顾虑,应该适应地很快。
“这样也是个办法”。刘浩然默然想了一会道,“现在北方诸省户籍普查已经出来了,山西省人口最多,那里可以做为开设工厂的重点。完备几年后便可向东北和北方其他诸省移民。”
现在大明的工厂已经走上规模化和技术化,一斤,中型工厂动辄上千人。一个大型工厂可能上万人,因为受当时的生产技术,只好走上这种劳动力密集的方式。而且大明工厂现在不是什么人都可以进去,流水线作业,强调生产和管理效率,一般的百姓不经过培还真没有办法适应现在大明工厂的需要。而在这方面,南方诸省走在最前列,尤其是安徽省,已经囤积了数以十万计的技工,完全变成了一个以工业为主。农业为辅的工业大省。因为这里是刘浩然起家的地方,百姓又都是他的“同乡”对其和大明的忠诚度在诸省都是最高的。
从安徽省大规模向外“技术移民”除了可以帮助北方的工业迅速发展之外,还可以改变地方人口和势力的现状,对稳
“陛下,此法甚好,移民之后安徽工厂人手的缺口可就近向两湖和江西招募。”刘基在旁边补充了一句道。刘浩然一听就明白他心里所想的深意,两湖、江西都是原陈友谅的地盘,虽然归附好几年了,但是和安徽、江淅等老根据地,中间还是隔了一点东西似的。刘基此举就是想让两湖、江西与安徽绑在一起,最后融为一体。
冯国用深深地看了一眼刘基;眼睛里闪过一道赞许的眼光。这种事要是成了,安徽的势力将大会增强。而安徽是谁西集团的老根据地,一旦两湖、江西在经济上与安徽绑在了一起,谁西集团将是如虎添翼,这应该是江南派所不愿意看到的。可是身为江南派翘首的刘基就这样提出来了,全然不顾两派之间的利益斗争。这种国家利益高于私人利益的胸襟的确让冯国用感动了一把。冯国用“随意。地看了一眼刘浩然。发现他的眼睛里是波澜不惊。
“国瑞,你的想法很不错,看来你并不限于本职。还有心多看多想。这点我很欣慰。我也对你去治理东北更有信心了。不过有一点你自己要把握好,一旦出任地方政职。可就与军职无关了,你可要想清楚了
朱元璋心里咯噔了一下,开始盘算起来。大明从江南开始,在刘浩然刻意为之的情况下,军政文武官员分得很清楚,根本不会出现军政法大权一把抓的情况。而且武将派和文官派又是各成一系,互们不搭界。所以这文转武或者武转文是件很麻烦的事情。
朱元障虽然出身淮西武将,但是入了江南之后却界定的不是很清楚。开始在枢密院任职,算是武将派。可只能算是武将派的文职人员,后来入了陆军部,就算是文职人员的武将派了。可一旦转任地方主政,就算是彻底为其身份划清界线了。以后要想转回武职就是不可能的事情了。
朱元璋分析了自己在武将一职的发展前途,发现前途渺茫。现在大明名将如云,多自己一个不多,少自己一个不少,而且大明武将越来越趋向正规化,除了第一代武将,其余新生代都是科班集身,尤其是正在成长的“新新代武将”他们读完县学就进入军官预备学堂,军事教育一受就是十余年,比科班还要科班。朱元耸知道,以后大明军队就是这些受过高等教育的新式军官和将领的天下,自己在里面混恐怕有些力不从心。再说了,军队中有徐达、汤和、李文忠等人就已经足够了,否说准西集团不缺武将,缺的却是文官,李善长、汪广洋之后有些青黄不接了,缺少强有力的中枢接班人,要是自己转做文职,他们一定都会鼎力支持自己。
想到这里,朱元璋坚定地点点头道:“回禀陛下,臣听从陛下的安排。不求立多大的功,只求恪尽职责。”
“那好,我安排一下,你先去翰林院进修三个月,然后去赴任辽宁布政使一职。”刘浩然看了朱元璋一眼,点头道。
“遵命...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