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三章 视 察 (2/2)
吾读小说网 www.wdxsw.com,大唐御医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茗菜?!这是何物?”
房玄龄老爷子也摸着胡须笑道:“陛下,《晏子春秋》上曾记载,晏相齐景公时,食脱栗之饭。炙三戈五卵,茗菜而已。子悦说的茗菜,应该就是此物,对否?子悦。”
卫螭笑道:“房相说的对,就是那个茗菜。不过,我家的这个,种类多一些,是我和别人学来的,也算是一道雅食,请陛下和诸公品尝。”
孔颖达笑道:“晋时名士常有嫩茶叶入粥的吃法,雅称茗粥,如今,卫子悦有茗菜宴,确实当尝。”
众人说说笑笑中,回转卫府。饭菜已经准备好了,在卫府那偌大的饭厅里,茶叶馅儿饺子,还有若干菜式,不太多,一桌茶叶宴,卫螭只捣鼓出二十一道菜式,加上饺子二十二道,最多就还有一个茶水泡饭,好在分量足,不怕不够吃。
李二陛下笑道:“这里不是朝堂,诸公无须拘礼,来来,都坐下,一起尝尝这卫府的茗菜宴。”
当下,李二陛下做了首位,各自坐下,欢欢喜喜的尝了卫府的茗菜宴。待一桌菜吃完,看表情,人人都吃得很满意。卫螭又大吹特吹了一番茗菜的保健作用和好处,且做法也不难,听得众人一阵点头,表示以后要经常吃。
李二陛下带人来参观过后,第二天将作监、工部的工匠就来了,与卫府的师傅们一起,学习活字印刷术,甚至还有几个手艺不错的工匠在学会后,提出了不少改进方案,让活字印刷术的发展和应用更加趋于完善、便捷。
为此,李二陛下好好奖励了卫螭一番,金子那是成斤算的,一次给了五斤,食邑又给加了五十户,田产也相应有了增加。可怜滴卫螭,刚刚解决了人手不够的问题,马上又有问题来了,还真是不知道该喜还是该忧了。不过,这些小烦恼,比起收获来,那都是微不足道的,卫螭赶紧谢恩。
孔颖达道:“亏得子悦的奇思妙想,今后,我大唐的读书人都应该感谢你才是。”
卫螭连忙道:“孔大人过誉了。这功劳,说全部属于我,那是谬赞,其实,功劳大部分应该属于那些匠人师傅们。我不过是听说过这种印刷方法,大概知道怎么一回事儿,要具体的实现,还是靠匠人师傅们兢兢业业的去努力,如果不是他们认真严谨,愿意花心思去思考,去研究,这个方法能不能实现,还是未知数。毕竟,我也只是懂得医术,并不懂得印刷技术,说来,子悦只是门外汉,没有内行人实际操作,活字印刷是做不出来的,不敢居功,起码也不敢居全功。”
这话说的众人一愣。看来这些达官贵人们,还是不习惯没认识到匠人的重要性啊。这是一个时代的观念,没办法。卫螭在心中微微叹息,旋即一笑,正因为这样,他才要努力不是么?
李二陛下大有深意的看了卫螭一眼,笑道:“这话说的也算中肯。就像你说的一般,汝不过医生尔,以你的年纪,能精通医术,懂得种地,已是不凡,如果再连印刷术这种与你本行截然不同的东西也能懂得,那朕真要好好想一番了。”
卫螭嘿嘿干笑。现在心里挺佩服那些穿越前辈,天文地理精通,物理化学精通,又能造纸,又能造船,还能造火炮,几乎什么都懂,只不知,他们是如何说通的,没被人关进小黑屋剖开脑袋研究么?凡事反常即为妖啊。
卫螭想了想,道:“陛下,臣在海外的国家,见过一种制度,臣以为,或许有我们大唐可以借鉴的地方。”
李二陛下问道:“哦,是何制度,说来听听。”
卫螭道:“海外国家,有一个专门的机构,叫研究所,专门研究各种事物的。例如,有专门研究改进农具的,专门研究改进马车的,还有专门研究改进军械的等等。都是一群匠人聚集在一起,研究如何更能有效的提高和改进各自领域的东西。比如研究农事的人,就研究如何能让粮食产量更高,长势更好,耕田的时候,如何能更方便快捷的耕地,用何种方式耕地,对粮食的生长更有帮助等等。”
卫螭拉拉杂杂说了一大通,总之,说白了,就是一点儿——匠人很重要!
殿内众臣听了,都一脸沉思的表情,阎立德身为将作监的大匠,下任工部尚书的接班者,很是感激的看了卫螭一眼,然后眼巴巴瞅着李二陛下,等着他的反映。
李二陛下沉思着,还未说话。
长孙无忌道:“陛下,子悦,这个制度虽然好,但不见得适合我大唐。我大唐初定,国民还不够富庶,如今,第一要鼓励的是农桑,而不是匠人,如果人人都去做匠人了,何人来耕田,何人来种粮,那天下人岂不是都得饿死?”
长孙无忌的说法,听得众人一阵点头,李二陛下只是嗯了一声,目光投向卫螭。卫螭呵呵笑道:“长孙大人说的是,目前最重要的是农桑,不过,长孙大人似乎误会了我的意思,我并没有说要增加匠人,而是用现有的匠人去发展。我大唐从来不缺少手艺高明的匠人,能像我们大唐匠人这般手艺出众的,少之又少。这是一种优势,一种资源,既然是资源那就要考虑如何更好的利用和发挥。在各种工作的闲暇之余,与农夫聚在一起,商讨一下各种农具的优缺点,以期更好的改进工具,让生产更方便;与读书人商讨一下各种纸张的优缺点,说说读书人对纸张有何要求,希望能有什么便利之处。这样说说,说不定能改进纸张的工艺,做出更好的,更适宜书写,更适宜保存的纸张也说不定。”
顿了顿,卫螭继续道:“无论什么工艺的发展,都应该是以人为本的,是因为人们有需要了,才能发展出来。因为竹简的不方便,人们发明了纸张,因为耕田的需要,人们发明了犁。都是一个道理,并没有鼓励做匠人的说法,只是如何能更好的利用和发挥匠人们的作用和优势而已。”
:“茗菜?!这是何物?”
房玄龄老爷子也摸着胡须笑道:“陛下,《晏子春秋》上曾记载,晏相齐景公时,食脱栗之饭。炙三戈五卵,茗菜而已。子悦说的茗菜,应该就是此物,对否?子悦。”
卫螭笑道:“房相说的对,就是那个茗菜。不过,我家的这个,种类多一些,是我和别人学来的,也算是一道雅食,请陛下和诸公品尝。”
孔颖达笑道:“晋时名士常有嫩茶叶入粥的吃法,雅称茗粥,如今,卫子悦有茗菜宴,确实当尝。”
众人说说笑笑中,回转卫府。饭菜已经准备好了,在卫府那偌大的饭厅里,茶叶馅儿饺子,还有若干菜式,不太多,一桌茶叶宴,卫螭只捣鼓出二十一道菜式,加上饺子二十二道,最多就还有一个茶水泡饭,好在分量足,不怕不够吃。
李二陛下笑道:“这里不是朝堂,诸公无须拘礼,来来,都坐下,一起尝尝这卫府的茗菜宴。”
当下,李二陛下做了首位,各自坐下,欢欢喜喜的尝了卫府的茗菜宴。待一桌菜吃完,看表情,人人都吃得很满意。卫螭又大吹特吹了一番茗菜的保健作用和好处,且做法也不难,听得众人一阵点头,表示以后要经常吃。
李二陛下带人来参观过后,第二天将作监、工部的工匠就来了,与卫府的师傅们一起,学习活字印刷术,甚至还有几个手艺不错的工匠在学会后,提出了不少改进方案,让活字印刷术的发展和应用更加趋于完善、便捷。
为此,李二陛下好好奖励了卫螭一番,金子那是成斤算的,一次给了五斤,食邑又给加了五十户,田产也相应有了增加。可怜滴卫螭,刚刚解决了人手不够的问题,马上又有问题来了,还真是不知道该喜还是该忧了。不过,这些小烦恼,比起收获来,那都是微不足道的,卫螭赶紧谢恩。
孔颖达道:“亏得子悦的奇思妙想,今后,我大唐的读书人都应该感谢你才是。”
卫螭连忙道:“孔大人过誉了。这功劳,说全部属于我,那是谬赞,其实,功劳大部分应该属于那些匠人师傅们。我不过是听说过这种印刷方法,大概知道怎么一回事儿,要具体的实现,还是靠匠人师傅们兢兢业业的去努力,如果不是他们认真严谨,愿意花心思去思考,去研究,这个方法能不能实现,还是未知数。毕竟,我也只是懂得医术,并不懂得印刷技术,说来,子悦只是门外汉,没有内行人实际操作,活字印刷是做不出来的,不敢居功,起码也不敢居全功。”
这话说的众人一愣。看来这些达官贵人们,还是不习惯没认识到匠人的重要性啊。这是一个时代的观念,没办法。卫螭在心中微微叹息,旋即一笑,正因为这样,他才要努力不是么?
李二陛下大有深意的看了卫螭一眼,笑道:“这话说的也算中肯。就像你说的一般,汝不过医生尔,以你的年纪,能精通医术,懂得种地,已是不凡,如果再连印刷术这种与你本行截然不同的东西也能懂得,那朕真要好好想一番了。”
卫螭嘿嘿干笑。现在心里挺佩服那些穿越前辈,天文地理精通,物理化学精通,又能造纸,又能造船,还能造火炮,几乎什么都懂,只不知,他们是如何说通的,没被人关进小黑屋剖开脑袋研究么?凡事反常即为妖啊。
卫螭想了想,道:“陛下,臣在海外的国家,见过一种制度,臣以为,或许有我们大唐可以借鉴的地方。”
李二陛下问道:“哦,是何制度,说来听听。”
卫螭道:“海外国家,有一个专门的机构,叫研究所,专门研究各种事物的。例如,有专门研究改进农具的,专门研究改进马车的,还有专门研究改进军械的等等。都是一群匠人聚集在一起,研究如何更能有效的提高和改进各自领域的东西。比如研究农事的人,就研究如何能让粮食产量更高,长势更好,耕田的时候,如何能更方便快捷的耕地,用何种方式耕地,对粮食的生长更有帮助等等。”
卫螭拉拉杂杂说了一大通,总之,说白了,就是一点儿——匠人很重要!
殿内众臣听了,都一脸沉思的表情,阎立德身为将作监的大匠,下任工部尚书的接班者,很是感激的看了卫螭一眼,然后眼巴巴瞅着李二陛下,等着他的反映。
李二陛下沉思着,还未说话。
长孙无忌道:“陛下,子悦,这个制度虽然好,但不见得适合我大唐。我大唐初定,国民还不够富庶,如今,第一要鼓励的是农桑,而不是匠人,如果人人都去做匠人了,何人来耕田,何人来种粮,那天下人岂不是都得饿死?”
长孙无忌的说法,听得众人一阵点头,李二陛下只是嗯了一声,目光投向卫螭。卫螭呵呵笑道:“长孙大人说的是,目前最重要的是农桑,不过,长孙大人似乎误会了我的意思,我并没有说要增加匠人,而是用现有的匠人去发展。我大唐从来不缺少手艺高明的匠人,能像我们大唐匠人这般手艺出众的,少之又少。这是一种优势,一种资源,既然是资源那就要考虑如何更好的利用和发挥。在各种工作的闲暇之余,与农夫聚在一起,商讨一下各种农具的优缺点,以期更好的改进工具,让生产更方便;与读书人商讨一下各种纸张的优缺点,说说读书人对纸张有何要求,希望能有什么便利之处。这样说说,说不定能改进纸张的工艺,做出更好的,更适宜书写,更适宜保存的纸张也说不定。”
顿了顿,卫螭继续道:“无论什么工艺的发展,都应该是以人为本的,是因为人们有需要了,才能发展出来。因为竹简的不方便,人们发明了纸张,因为耕田的需要,人们发明了犁。都是一个道理,并没有鼓励做匠人的说法,只是如何能更好的利用和发挥匠人们的作用和优势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