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读小说网 www.wdxsw.com,帝国的黎明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侍卫马军司、侍卫步军司、河东行营、河北行营、西京行营的各军都排出了仪仗,依次经过临水殿向皇帝三呼万岁。但在辽国使者耶律大石的眼中,来自河东行营的铁骑别有种凛冽的杀气,这是后面的河北行营与西京行营的军队所没有的,虽然西京行营最受朝廷的重视,向来以赏赐最多,盔甲最好而著称,但宋国与夏国之间数十年都没有战事,西京行营诸军受了洛阳一带奢靡重商风气的影响,精神反而是最为萎靡的。与三营边军精锐相比,常年驻扎内地,轮流戍守边关的三衙禁军则更是不堪。
“这杨家玄甲骑与贵国禁卫军若是战场相遇,不知谁更胜一筹啊?”耶律大石低声对身旁的夏国使者萧并道。萧并不受他撩拨,反唇相讥道:“安东军司不常往宋境打草谷,倒是未曾与这玄甲骑当真交手,杨家大枪的厉害,贵国西京道的军队想必有些深切体会吧?”
耶律大石微微一笑,道:“这等小打小闹怎见得出真正的实力。不过以我之见,这杨家的玄甲骑,似乎比汴京的班直宿卫军还要强上几分。”都亭西驿监官李若冰听出他语中的离间之意,面上虽未理会,心中却暗暗有些担心,他才从河北平阳府任上回京,对汴京禁军与各行营边军的情况皆是熟悉,眼见禁军越来越不堪战,而边军将门虽然是国家藩屏,长此以往,必成内轻外重,太阿倒持之势,也非国家之福。
“北方无险可守,朝廷不得不设置河北、河东行营互为犄角以抗衡辽国。边境囤积重兵,行营自成体系,导致了边将权重的局面。为今之计,当以收复幽燕为要务,到那时便可以裁撤三大行营,削减冗兵,与民休息,致天下太平。这也是太祖皇帝的遗训。”李若冰暗暗思忖,一时倒忘了去理会身旁的两国使者的唇枪舌战。
三衙及行营精兵仪仗兵马校阅之后,水面上竞标的诸军龙舟亦已撤离,接下来诸军准备的各种画舫又使出水面,上面排列着各种鼓乐、杂技、把戏等,煞是好看,不时引得金明池周围观看的百姓爆发出阵阵彩声。与此同时,鸿胪寺安排来自辽国、夏国、大理、高丽、日~本等国使者和大宋的臣僚一道叩拜皇帝。不远处的诸军和百姓见官员叩拜,也纷纷双膝跪地,遥遥向着临水殿的金黄色伞盖叩拜,远远望去,以临水殿为中心,数十万大宋的百姓的叩拜,如同水波一圈一圈荡漾开来,欢呼万岁的声浪越来越大,太平盛世的气氛已经高涨到极致。
赵佑心满意足地接受着臣民的朝贺大礼,他双目微闭,双手微举,正欲示意平身,眼神却忽然一凝,只见辽国使者耶律大石鹤立鸡群一般立在跪伏的诸国使者之中。不远处跪倒在地的鸿胪寺少卿王恒急赤白脸地使着眼色,耶律大石却泰然自若地行着躬身作揖之礼,他身后那从人也有样学样地只躬身行礼,并未叩拜大宋皇帝。
耶律大石越是泰然自若,就越显得他不把堂堂大宋的皇威放在眼里。赵佑脸色顿时沉了下来,他强按着怒火让臣民平身,方才问道:“辽国使者耶律大石,为何不行跪拜之礼?”
“启禀陛下,自从澶渊之盟,南朝使者参见我朝承天太后时,便只行躬身之礼,此后我朝使者朝见武宗皇帝,也躬身行礼并未叩拜。辽宋约为兄弟之国后,南北使者俱依从此例,朝见时皆只躬身而不叩拜,下官不过是依照成例行事而已。难道鸿胪寺的官员不知道吗?陛下何故多次一问?”
耶律大石颇有些冒犯地抬头直视着龙椅上的皇帝,即便在汴京已经居住了好几个月,他还是第一次见着宋朝的皇帝。
赵佑一时语塞,耶律大石所述确实是事实,使者代表的是国家,澶渊之盟后,宋、辽、夏三国并无臣属关系,辽国使者确实没有必要行叩拜之礼。所谓两国交兵不斩来使,他一腔怒火无法向耶律大石发泄,只得强自按捺,将头转向鸿胪寺卿林文兴。这藩属朝贺的礼仪都是由鸿胪寺安排的,出了岔子,自然要有人负责。
皇帝的天威岂是林文兴能承受得了的,在赵佑的逼视下,林文兴只觉得两股战战,背上寒毛都炸了起来,若不是在这个场面上,几乎就要软倒下去。根据他所得到的报告,这辽国和夏国的使者分明已经答应向官家行叩拜之礼的,辽国使者收了两千贯的贿赂,夏国使者讹取了今后互市马匹价值提高一成的好处。眼看官家的怒火就要爆发,林文兴当即看向鸿胪寺少卿王恒,若是王恒不能给出个担待,他说不得就要参奏他蒙蔽上官,以至有失国体了。
王恒想也没想,转头对身旁的都亭西驿监官李若冰怒目而视道:“李大人,你不是向本官禀明,辽国使者自称仰慕天朝威仪,要向吾皇行跪拜大礼吗?”
李若冰半月前才从平阳任上调回汴京,只刚刚熟悉了案头事务而已,见王恒突然将黑锅推到自己头上,他脸色一变,争辩道:“王大人,下官只负责安排大理等本朝藩属的朝见,辽夏这等大国的使者,乃是大人亲自接洽的,怎能怪责到下官头上。”
王恒冷冷一笑,沉声道:“分明是你贪图功劳,虚报辽国使者言语,鸿胪寺内往来文书俱在,待我将此次大典礼仪的安排文书调阅出来,你可敢与我在陛下面前对质?”
李若冰听他提及典礼准备的往来文书,心底便是一沉,此番大典的文书有不少都是他经手署理之后再上呈鸿胪寺的,不下数十份文书当中,很多细节的安排原是各方面衙门口头达成了默契,由都亭西驿的书吏主笔,而身为监官的李若冰也无法一一核准,只拣事关皇室的重要部分复核之后便用印上呈鸿胪寺。
他自觉掉入了别人设计之中,额头上的汗水便不禁落了下来,抬头向监察御史邵武望去,朝堂之上,蔡京与赵质夫二相各有党羽,李若冰既非蔡党也非赵党,所能依仗的,唯有平素结交的一干清流官员而已。
侍卫马军司、侍卫步军司、河东行营、河北行营、西京行营的各军都排出了仪仗,依次经过临水殿向皇帝三呼万岁。但在辽国使者耶律大石的眼中,来自河东行营的铁骑别有种凛冽的杀气,这是后面的河北行营与西京行营的军队所没有的,虽然西京行营最受朝廷的重视,向来以赏赐最多,盔甲最好而著称,但宋国与夏国之间数十年都没有战事,西京行营诸军受了洛阳一带奢靡重商风气的影响,精神反而是最为萎靡的。与三营边军精锐相比,常年驻扎内地,轮流戍守边关的三衙禁军则更是不堪。
“这杨家玄甲骑与贵国禁卫军若是战场相遇,不知谁更胜一筹啊?”耶律大石低声对身旁的夏国使者萧并道。萧并不受他撩拨,反唇相讥道:“安东军司不常往宋境打草谷,倒是未曾与这玄甲骑当真交手,杨家大枪的厉害,贵国西京道的军队想必有些深切体会吧?”
耶律大石微微一笑,道:“这等小打小闹怎见得出真正的实力。不过以我之见,这杨家的玄甲骑,似乎比汴京的班直宿卫军还要强上几分。”都亭西驿监官李若冰听出他语中的离间之意,面上虽未理会,心中却暗暗有些担心,他才从河北平阳府任上回京,对汴京禁军与各行营边军的情况皆是熟悉,眼见禁军越来越不堪战,而边军将门虽然是国家藩屏,长此以往,必成内轻外重,太阿倒持之势,也非国家之福。
“北方无险可守,朝廷不得不设置河北、河东行营互为犄角以抗衡辽国。边境囤积重兵,行营自成体系,导致了边将权重的局面。为今之计,当以收复幽燕为要务,到那时便可以裁撤三大行营,削减冗兵,与民休息,致天下太平。这也是太祖皇帝的遗训。”李若冰暗暗思忖,一时倒忘了去理会身旁的两国使者的唇枪舌战。
三衙及行营精兵仪仗兵马校阅之后,水面上竞标的诸军龙舟亦已撤离,接下来诸军准备的各种画舫又使出水面,上面排列着各种鼓乐、杂技、把戏等,煞是好看,不时引得金明池周围观看的百姓爆发出阵阵彩声。与此同时,鸿胪寺安排来自辽国、夏国、大理、高丽、日~本等国使者和大宋的臣僚一道叩拜皇帝。不远处的诸军和百姓见官员叩拜,也纷纷双膝跪地,遥遥向着临水殿的金黄色伞盖叩拜,远远望去,以临水殿为中心,数十万大宋的百姓的叩拜,如同水波一圈一圈荡漾开来,欢呼万岁的声浪越来越大,太平盛世的气氛已经高涨到极致。
赵佑心满意足地接受着臣民的朝贺大礼,他双目微闭,双手微举,正欲示意平身,眼神却忽然一凝,只见辽国使者耶律大石鹤立鸡群一般立在跪伏的诸国使者之中。不远处跪倒在地的鸿胪寺少卿王恒急赤白脸地使着眼色,耶律大石却泰然自若地行着躬身作揖之礼,他身后那从人也有样学样地只躬身行礼,并未叩拜大宋皇帝。
耶律大石越是泰然自若,就越显得他不把堂堂大宋的皇威放在眼里。赵佑脸色顿时沉了下来,他强按着怒火让臣民平身,方才问道:“辽国使者耶律大石,为何不行跪拜之礼?”
“启禀陛下,自从澶渊之盟,南朝使者参见我朝承天太后时,便只行躬身之礼,此后我朝使者朝见武宗皇帝,也躬身行礼并未叩拜。辽宋约为兄弟之国后,南北使者俱依从此例,朝见时皆只躬身而不叩拜,下官不过是依照成例行事而已。难道鸿胪寺的官员不知道吗?陛下何故多次一问?”
耶律大石颇有些冒犯地抬头直视着龙椅上的皇帝,即便在汴京已经居住了好几个月,他还是第一次见着宋朝的皇帝。
赵佑一时语塞,耶律大石所述确实是事实,使者代表的是国家,澶渊之盟后,宋、辽、夏三国并无臣属关系,辽国使者确实没有必要行叩拜之礼。所谓两国交兵不斩来使,他一腔怒火无法向耶律大石发泄,只得强自按捺,将头转向鸿胪寺卿林文兴。这藩属朝贺的礼仪都是由鸿胪寺安排的,出了岔子,自然要有人负责。
皇帝的天威岂是林文兴能承受得了的,在赵佑的逼视下,林文兴只觉得两股战战,背上寒毛都炸了起来,若不是在这个场面上,几乎就要软倒下去。根据他所得到的报告,这辽国和夏国的使者分明已经答应向官家行叩拜之礼的,辽国使者收了两千贯的贿赂,夏国使者讹取了今后互市马匹价值提高一成的好处。眼看官家的怒火就要爆发,林文兴当即看向鸿胪寺少卿王恒,若是王恒不能给出个担待,他说不得就要参奏他蒙蔽上官,以至有失国体了。
王恒想也没想,转头对身旁的都亭西驿监官李若冰怒目而视道:“李大人,你不是向本官禀明,辽国使者自称仰慕天朝威仪,要向吾皇行跪拜大礼吗?”
李若冰半月前才从平阳任上调回汴京,只刚刚熟悉了案头事务而已,见王恒突然将黑锅推到自己头上,他脸色一变,争辩道:“王大人,下官只负责安排大理等本朝藩属的朝见,辽夏这等大国的使者,乃是大人亲自接洽的,怎能怪责到下官头上。”
王恒冷冷一笑,沉声道:“分明是你贪图功劳,虚报辽国使者言语,鸿胪寺内往来文书俱在,待我将此次大典礼仪的安排文书调阅出来,你可敢与我在陛下面前对质?”
李若冰听他提及典礼准备的往来文书,心底便是一沉,此番大典的文书有不少都是他经手署理之后再上呈鸿胪寺的,不下数十份文书当中,很多细节的安排原是各方面衙门口头达成了默契,由都亭西驿的书吏主笔,而身为监官的李若冰也无法一一核准,只拣事关皇室的重要部分复核之后便用印上呈鸿胪寺。
他自觉掉入了别人设计之中,额头上的汗水便不禁落了下来,抬头向监察御史邵武望去,朝堂之上,蔡京与赵质夫二相各有党羽,李若冰既非蔡党也非赵党,所能依仗的,唯有平素结交的一干清流官员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