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读小说网 www.wdxsw.com,北洋天下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扩充海军的共和国不谛是个福音。
秋日的阳光照在满目凄凉的船台上,巨大的船台设备上面锈迹斑驳,数艘已经铺设了龙骨的战舰还摆放在船台上,任凭风蚀雨浸。这里已经看不到战争时期忙碌的身影,码头上还系泊着两艘尚未舾装的大型船体,战时没能完工的马肯森级战列巡洋舰的二号舰斯佩伯爵号和约克级战列舰。
中国人本来对这些大型战舰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希望出钱能完成这些军舰的建造工程,然后由共和海军把它们买下来。
法国人已经同意了中方提出的方案,毕竟中国人愿意为四艘还未建成的马肯森级和两艘约克级战舰船体支付一亿六千万法郎,这对于饱受财政困扰的法国人是个不小的诱惑。但英国人却拒绝了中国人的请求,主要是因为它的远东盟友日本的强烈反对,宁愿把这些军舰再拖回船台上拆成废铁,也不能卖给中国人。
伏尔铿造船厂由于首席设计师斯特莱彻主持设计过沙恩霍斯特级装甲巡洋舰,加之有来自中国的大量船台、船坞设备订单,使得这家老牌造船企业得以顺利地完成往汉堡的搬迁,一战期间这家造船厂几乎参与建造过德意志帝国所有型号的战列舰,莱茵兰、腓特烈三世、大选帝侯及约克号及两级战列巡洋舰。
游锡城、陈玉琨和常廷干自1906年起就受马尾船厂派遣到这家造船厂跟随施特莱彻学习舰船设计和建造,直到1917年3月中德断交这才返回国内。和战争时期嘈杂繁忙的船坞船台相比,如今清清冷冷的造船厂让人唏嘘不已。
穿着一身黑色燕尾礼服的船厂主鲁道夫特意到船厂大门口等待这批来自东方的客人,两年多的时间里,这位早已谢顶的德国人鬓角更是增添了许多白发。
领着三十多个中国人在船厂转了一大圈后,一行人来到了船厂的会议室,“很报歉,船厂的大部分设备已经被英国人和法国人查封了,各位如果想购买船厂的设备只能去赔偿委员会举行的拍卖会上。”
鲁道夫并不掩饰船厂现在面临的困难境地,而且中国人似乎是冲着船厂的这些设备而来的,说实话如今船厂的窘境让他十分沮丧。
郑清濂点了点头,游锡城干起了翻译的行当,“我们已经从拍卖会上得到了这些设备的所有权,只是顺便查看一下这些设备的状况。鲁道夫先生,这不是我们来船厂的目的。您知道我们的造船业刚刚起步,我们目前还非常缺乏舰船建造方面地专业设计师、工程师和高级技师!在这方面也许我们能够合作,这些设备我们并不打算拆走它,我们可以和伏尔铿造船厂签订一份正式的合作协议,贵船厂可以重新招回那些被解除雇佣的工程师、技师以及设计师们,并以援助合作建设的方式将他们派往中国。作为回报,我们每年将按派出人员薪金总额的百分之十五向贵厂支付相应的报酬!”
鲁道夫一边抽着雪茄,一边在心里盘算着这笔生意的得失,显然中国人野心不小,如果他们想达到整个德国造船业的水平和规模,那么需要的技术人员将会数以万计,如果按平均每人每年800美元的工资计算,这百分之十五的抽成将会高达一、二百万美元,在这个年代这可是一个极大的买卖,也许建造二十艘商船所得的利润也不会比这个多。
中国人的造船业发达了能够对德国造成多大的影响呢?也许只有日本人和在远东有着极大利益的英国人才会担心这些。
况且这些技术人员从名义上还是伏尔铿的员工,也许,用不了几年,伏尔铿船厂就又会重新恢复昔日的繁荣。
双方很快达成了协议,伏尔铿船厂负责在德国招募员工,并将这些人以劳务输出的方式派遣到中国工作,而中国方面则支付相应的费用和报酬。不过在郑清濂口头上要求他尽可能地从其他船厂挖来造舰专家特别是潜艇方面的专家时,鲁道夫已经隐隐约约猜到了中国人大力发展海军的野心。
上帝保佑,但愿他们最后别象德国海军一样。
同样的事情发生在埃森,《凡尔赛条约》中禁止德国发展军事工业,这对于以军工为主的克虏伯家族是个致命的打击。执掌了克虏伯家族大权的古斯塔夫和年仅二十二岁的家族继承人阿尔弗雷德决定将克虏伯的主要事业迁到国外。
究竟把工厂开到哪个国家呢?
正在犹豫之时中国人找上门来,中国人为克虏伯家族开出了极为优厚的条件,并允许克虏伯家族能够在中国的军工企业中持有股份,古斯塔夫没做过多的考虑就与中国人签订了协议,阿尔费雷德,这位克虏伯家族雄心勃勃的继承人更是决定亲自到中国主持一切。
克虏伯工厂是德国海军唯一的装甲钢供应商,而其下属的日尔曼尼亚是建造德国潜艇的主要造船厂。
其后莱茵金属、西门子、法本化工这些在德国极为重要的财团都前往中国开始了重建之路,1920年,大约有2万名德国工程师和高级技师前往中国。由于经济恶化和持续增长的失业率,到1923年,这一数字骤增至46万人,越来越多的德国人习惯于前往中国“淘金”,中国在接纳了大量的德国技术人才的同时,也在吸收和消化着世界上一流的工业技术。
在主要的工业基地上海,由于这里聚集了近十五万的德国人,德语也成了除了汉语之外最为常见的一门语言。
在来自德国的工业技术带动下,中国的装备制造业能力和技术水平很快都实现了飞跃性的提高。随着工业技术和科学水平的进步,中国生产的工业产品在质量和技术含量上已经渐渐赶上了世界潮流。
扩充海军的共和国不谛是个福音。
秋日的阳光照在满目凄凉的船台上,巨大的船台设备上面锈迹斑驳,数艘已经铺设了龙骨的战舰还摆放在船台上,任凭风蚀雨浸。这里已经看不到战争时期忙碌的身影,码头上还系泊着两艘尚未舾装的大型船体,战时没能完工的马肯森级战列巡洋舰的二号舰斯佩伯爵号和约克级战列舰。
中国人本来对这些大型战舰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希望出钱能完成这些军舰的建造工程,然后由共和海军把它们买下来。
法国人已经同意了中方提出的方案,毕竟中国人愿意为四艘还未建成的马肯森级和两艘约克级战舰船体支付一亿六千万法郎,这对于饱受财政困扰的法国人是个不小的诱惑。但英国人却拒绝了中国人的请求,主要是因为它的远东盟友日本的强烈反对,宁愿把这些军舰再拖回船台上拆成废铁,也不能卖给中国人。
伏尔铿造船厂由于首席设计师斯特莱彻主持设计过沙恩霍斯特级装甲巡洋舰,加之有来自中国的大量船台、船坞设备订单,使得这家老牌造船企业得以顺利地完成往汉堡的搬迁,一战期间这家造船厂几乎参与建造过德意志帝国所有型号的战列舰,莱茵兰、腓特烈三世、大选帝侯及约克号及两级战列巡洋舰。
游锡城、陈玉琨和常廷干自1906年起就受马尾船厂派遣到这家造船厂跟随施特莱彻学习舰船设计和建造,直到1917年3月中德断交这才返回国内。和战争时期嘈杂繁忙的船坞船台相比,如今清清冷冷的造船厂让人唏嘘不已。
穿着一身黑色燕尾礼服的船厂主鲁道夫特意到船厂大门口等待这批来自东方的客人,两年多的时间里,这位早已谢顶的德国人鬓角更是增添了许多白发。
领着三十多个中国人在船厂转了一大圈后,一行人来到了船厂的会议室,“很报歉,船厂的大部分设备已经被英国人和法国人查封了,各位如果想购买船厂的设备只能去赔偿委员会举行的拍卖会上。”
鲁道夫并不掩饰船厂现在面临的困难境地,而且中国人似乎是冲着船厂的这些设备而来的,说实话如今船厂的窘境让他十分沮丧。
郑清濂点了点头,游锡城干起了翻译的行当,“我们已经从拍卖会上得到了这些设备的所有权,只是顺便查看一下这些设备的状况。鲁道夫先生,这不是我们来船厂的目的。您知道我们的造船业刚刚起步,我们目前还非常缺乏舰船建造方面地专业设计师、工程师和高级技师!在这方面也许我们能够合作,这些设备我们并不打算拆走它,我们可以和伏尔铿造船厂签订一份正式的合作协议,贵船厂可以重新招回那些被解除雇佣的工程师、技师以及设计师们,并以援助合作建设的方式将他们派往中国。作为回报,我们每年将按派出人员薪金总额的百分之十五向贵厂支付相应的报酬!”
鲁道夫一边抽着雪茄,一边在心里盘算着这笔生意的得失,显然中国人野心不小,如果他们想达到整个德国造船业的水平和规模,那么需要的技术人员将会数以万计,如果按平均每人每年800美元的工资计算,这百分之十五的抽成将会高达一、二百万美元,在这个年代这可是一个极大的买卖,也许建造二十艘商船所得的利润也不会比这个多。
中国人的造船业发达了能够对德国造成多大的影响呢?也许只有日本人和在远东有着极大利益的英国人才会担心这些。
况且这些技术人员从名义上还是伏尔铿的员工,也许,用不了几年,伏尔铿船厂就又会重新恢复昔日的繁荣。
双方很快达成了协议,伏尔铿船厂负责在德国招募员工,并将这些人以劳务输出的方式派遣到中国工作,而中国方面则支付相应的费用和报酬。不过在郑清濂口头上要求他尽可能地从其他船厂挖来造舰专家特别是潜艇方面的专家时,鲁道夫已经隐隐约约猜到了中国人大力发展海军的野心。
上帝保佑,但愿他们最后别象德国海军一样。
同样的事情发生在埃森,《凡尔赛条约》中禁止德国发展军事工业,这对于以军工为主的克虏伯家族是个致命的打击。执掌了克虏伯家族大权的古斯塔夫和年仅二十二岁的家族继承人阿尔弗雷德决定将克虏伯的主要事业迁到国外。
究竟把工厂开到哪个国家呢?
正在犹豫之时中国人找上门来,中国人为克虏伯家族开出了极为优厚的条件,并允许克虏伯家族能够在中国的军工企业中持有股份,古斯塔夫没做过多的考虑就与中国人签订了协议,阿尔费雷德,这位克虏伯家族雄心勃勃的继承人更是决定亲自到中国主持一切。
克虏伯工厂是德国海军唯一的装甲钢供应商,而其下属的日尔曼尼亚是建造德国潜艇的主要造船厂。
其后莱茵金属、西门子、法本化工这些在德国极为重要的财团都前往中国开始了重建之路,1920年,大约有2万名德国工程师和高级技师前往中国。由于经济恶化和持续增长的失业率,到1923年,这一数字骤增至46万人,越来越多的德国人习惯于前往中国“淘金”,中国在接纳了大量的德国技术人才的同时,也在吸收和消化着世界上一流的工业技术。
在主要的工业基地上海,由于这里聚集了近十五万的德国人,德语也成了除了汉语之外最为常见的一门语言。
在来自德国的工业技术带动下,中国的装备制造业能力和技术水平很快都实现了飞跃性的提高。随着工业技术和科学水平的进步,中国生产的工业产品在质量和技术含量上已经渐渐赶上了世界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