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读小说网 www.wdxsw.com,党小组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1
多年之后,当年逾古稀的江茂群坐着轮椅,呆在自家阳台上,常常会陷入对往事的片段回忆。
他刚刚从断续的昏睡中醒来。时间虽只是早晨的九点多钟,但睡眠对于脑血栓病人来说,总归是个奇怪的东西——黑夜里的辗转反侧,也不会换来黎明前片刻的酣睡。但吃过早饭,例行公事般的出外散步回来,瞌睡总会不请自来——却不能躺在床上,郑重其事地恭迎它的到来。电视机开着,他是坐在轮椅上看电视时,酣然入睡的。客厅储物柜里码放着好些电视剧卡带。它们在江茂群打发时间的反复观看中,已然成了他一个人的经典。每当有“红色剧情”的新的电视剧出现,便会成为江茂群的节日。他会早早等在电视机旁,一集不落地看下去。当整部电视剧第一时间播完,他那懂事的女儿,稍后会给他买来全套的卡带。这是视力已不便阅读的江茂群,晚年生活中感到最幸福的一件事。
那个面色红润的红军指挥员,率领部队爬过雪山,又在茫茫草地间跋涉……以前他身体好时,每当和老战友聚会,偶尔也会聊聊这些电视剧的内容。总有人对电视剧里的道具、场景、以及演员的状态做出抨击。他们总该是最有发言权的。因为电视剧中所演绎的,正是当年他们所经历的生活。坐在一旁的江茂群微笑倾听,他沉稳的性格使他很少在不具备权威的情况下,发表任何有失偏颇的看法——而事实上,在这个军区大院的干休所里,随着几位年老的将军先后离世,他已成了资格最老的一位。但遗憾的是,那场被后人称为史诗般壮阔的长征,被外国人称为“伟人之于中国,犹如摩西率领以色列民众走出埃及”的长征,他的确未曾经历过。
——这对于一生戎马的江茂群来说,不讳是一个天大的遗憾。随着年龄的老迈,随着情绪的愈发不能控制,这种遗憾变得尤为强烈。甚而会成为引发江茂群时常哭泣的一个理由。而事实上,哭泣只是他丧失诸多记忆之后,情绪低落的一种演化,是很多脑血栓病人的一种生活常态。
电视插播广告的间歇,江茂群将轮椅摇到阳台上。置身在巨大的落地窗前。温煦的,共和国的阳光照在他的身上,照在楼下弯腰侍弄花草的老伴身上,照在那些春日里竞放的红色、黄色的花朵上。老伴花白的头发也成了“花朵”的一种——以前他总是这样调侃般赞美着她。往事于猝不及防的形态翩然而至。他倏忽想起1932年所经历的那一段旅程,想起自己的父母,以及家族中的每一位成员。记忆如此清晰,又如此汹涌,犹如一条长长的浩荡河流,将置身于1995年老迈的江茂群吞噬……他感到了孤独,由衷的孤独。保姆或许出去买菜了。他现在特别想和老伴说话。他想喊她上来,隔着玻璃,他喊了她几声。但她不为所动。即便在屋里,她也时常会听不到他的喊话。她耳聋啦——他时常这样喃喃自语。
老迈的江茂群头抵着窗玻璃,忽然间泪流满面。像个无力的,因无法向人倾诉,而伤心欲绝的孩子。
潮水退去之后,江茂群回忆不起他在1932年的上旬,是如何离开宁都驻地的。就连派他去寻找那份“秘密文件”的任务,他都讲不清来龙去脉。他依稀记得,在那之前,他辗转收到过一封姐夫陈烈寄来的信。他将信中透露的信息,早已报告给了自己的上级。随着第四次反围剿的开始,他率领着他的营队,每天在赣南的大山里奔波突袭,也就把那件事给忘了个精光。直到有天晚上,一个叫曾希盛的人找到他,他们此前见过几次,却没打过什么交道。这位情报局长抽着呛人的旱烟,坐在对面,再次向他问询了一遍书信中所显示的信息,刻板脸上的表情显得尤为严肃。他陈述了一遍这些文件对整个红军部队的重要性之后,对江茂群说,你马上去上海,必须将它们找到,再想办法送回部队。这些文件,或许对我们红军的命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江茂群很痛快地答应了他。他是一个有思想的革命者。服从是他的天职。况且他心里清楚,和这些秘密文件比起来,与敌人的正面交锋,只不过是形式上的一种“痛快”而已。
那时他并未感到遗憾。也无从感到遗憾——当漫长的战争结束,遗憾也未曾进驻过他的内心。只当他坐在战后宽敞的办公室里,从报纸以及各种资料中,读到对1932年6月至1934年8月间发生的各种事件的详实记载,这才知道,在那短短的时间之内,竟发生了如此之多的惊心动魄的事件啊。(有些事他曾听亲历者亲口讲过,而有些则闻所未闻)在当时,他并不知道,1932年10月,也就是他刚刚离开部队不久,那个被后世称为“伟人”的人,在一次会议上,被解除了红一方面军总政治委员一职,并责令他离开前线,完全剥夺了他对红军的战争指挥权;而在其后的几天,红四方面军两万多名将士踏上了西征之程,开始了他们漫无目的的逃亡;而湘鄂西苏区红三军的处境更为艰难,“肃反”大幕已拉开,叙述者频繁使用“血雨腥风”“教训惨痛”等等字眼,来形容他们当时的处境。
每当读着这些资料,江茂群有时会感到一丝由衷的庆幸,有时也会感到几分如常的惋惜。他比对着自己从江西辗转上海,又从上海回到天津的时间,这才清楚地知道:这段时间发生的事,对那场载入史册的“革命”,有着多么深远的影响啊!
随后,“长征”开始了。那场更大规模的“逃亡”开始了。
他与“长征”渐行渐远的旅途也自此开始。他常把自己其后的那段经历,比作他革命生涯中的“长征”。虽波澜不惊,却极其浩荡。那也是他与家人最后一次团聚的机会,难得的就像一次圆满的道别。直到现在,在他泪水长流的回忆中,他才清楚的记起,就是那一次的回去,他悉数见到了自己所有的亲人。而在其后的日子里,家庭中的许多成员,都像汇入长河的水流,自此流泻千里,变得杳无踪迹。
江茂群找到大姐江汰清时,已按曾希盛告知给他的联络方式,先行和上海地下党组织取得了联系。
但江汰清提供给他的有关“文件”的消息,却不容乐观。那些文件始终由江汰清保管。她把它们寄存在狱中结识的那位朋友家里。朋友的姑父算是上海的一位大人物。位于顺昌里的整条弄堂,20多栋楼房都是他的房产。在顺昌里七号,一座带有花园天井的楼房内,一间单独房间的钥匙由江汰清掌握。她随时可以去那里。那些封存在地板下的文件,像是她的一个秘密情人。但不幸的是,半个月前,出租给电影厂存放胶片的门脸房莫名起火,殃及烧毁了楼房一角。当江汰清闻知此信,将几箱文件抢救出来时,其中一箱文件,已烧残了大半。
更为重要的是,江茂群带来的所需文件清单中,缺少一份重要文件的原件。这份原件应在半年前,由马天目和江韵清寄存在另外一个地方。江汰清虽知此事。但如何拿到文件,却毫无办法。
但江汰清的神情看上去并不显得多么焦虑。
我刚刚收到家里的来信。他们结婚了。你不知道,他们是多么迫切地想要找到组织啊!你到天津去找他们吧,顺便看看爸妈……如果他们知道你能帮他们联系上组织,会非常开心的。
江汰清这样对她的弟弟说。
对于找寻“组织”的迫切需要,其实并非要等到江茂群归来时才能得以解决。此时呆在天津的马天目,已和吴忠信取得了联系。当说起他为何不肯与马天目相认时,吴忠信脸上露出难堪的表情。我不是记不得你了!吴忠信说,但你身在上海,没有得到组织上的任何通知,忽然出现,我自然不敢轻易相信。更何况我已转做其他工作,不负责情报联络这一块。你还记得吗?说到这儿,吴忠信笑了笑,你自报家门时,说自己是马天目,而我记得的是你“马端方”这个名字,自然更不敢相信。
马天目笑着说,你说的也是。我不怪你。但在“国民饭店”门口,我怕你再不相认... -->>
1
多年之后,当年逾古稀的江茂群坐着轮椅,呆在自家阳台上,常常会陷入对往事的片段回忆。
他刚刚从断续的昏睡中醒来。时间虽只是早晨的九点多钟,但睡眠对于脑血栓病人来说,总归是个奇怪的东西——黑夜里的辗转反侧,也不会换来黎明前片刻的酣睡。但吃过早饭,例行公事般的出外散步回来,瞌睡总会不请自来——却不能躺在床上,郑重其事地恭迎它的到来。电视机开着,他是坐在轮椅上看电视时,酣然入睡的。客厅储物柜里码放着好些电视剧卡带。它们在江茂群打发时间的反复观看中,已然成了他一个人的经典。每当有“红色剧情”的新的电视剧出现,便会成为江茂群的节日。他会早早等在电视机旁,一集不落地看下去。当整部电视剧第一时间播完,他那懂事的女儿,稍后会给他买来全套的卡带。这是视力已不便阅读的江茂群,晚年生活中感到最幸福的一件事。
那个面色红润的红军指挥员,率领部队爬过雪山,又在茫茫草地间跋涉……以前他身体好时,每当和老战友聚会,偶尔也会聊聊这些电视剧的内容。总有人对电视剧里的道具、场景、以及演员的状态做出抨击。他们总该是最有发言权的。因为电视剧中所演绎的,正是当年他们所经历的生活。坐在一旁的江茂群微笑倾听,他沉稳的性格使他很少在不具备权威的情况下,发表任何有失偏颇的看法——而事实上,在这个军区大院的干休所里,随着几位年老的将军先后离世,他已成了资格最老的一位。但遗憾的是,那场被后人称为史诗般壮阔的长征,被外国人称为“伟人之于中国,犹如摩西率领以色列民众走出埃及”的长征,他的确未曾经历过。
——这对于一生戎马的江茂群来说,不讳是一个天大的遗憾。随着年龄的老迈,随着情绪的愈发不能控制,这种遗憾变得尤为强烈。甚而会成为引发江茂群时常哭泣的一个理由。而事实上,哭泣只是他丧失诸多记忆之后,情绪低落的一种演化,是很多脑血栓病人的一种生活常态。
电视插播广告的间歇,江茂群将轮椅摇到阳台上。置身在巨大的落地窗前。温煦的,共和国的阳光照在他的身上,照在楼下弯腰侍弄花草的老伴身上,照在那些春日里竞放的红色、黄色的花朵上。老伴花白的头发也成了“花朵”的一种——以前他总是这样调侃般赞美着她。往事于猝不及防的形态翩然而至。他倏忽想起1932年所经历的那一段旅程,想起自己的父母,以及家族中的每一位成员。记忆如此清晰,又如此汹涌,犹如一条长长的浩荡河流,将置身于1995年老迈的江茂群吞噬……他感到了孤独,由衷的孤独。保姆或许出去买菜了。他现在特别想和老伴说话。他想喊她上来,隔着玻璃,他喊了她几声。但她不为所动。即便在屋里,她也时常会听不到他的喊话。她耳聋啦——他时常这样喃喃自语。
老迈的江茂群头抵着窗玻璃,忽然间泪流满面。像个无力的,因无法向人倾诉,而伤心欲绝的孩子。
潮水退去之后,江茂群回忆不起他在1932年的上旬,是如何离开宁都驻地的。就连派他去寻找那份“秘密文件”的任务,他都讲不清来龙去脉。他依稀记得,在那之前,他辗转收到过一封姐夫陈烈寄来的信。他将信中透露的信息,早已报告给了自己的上级。随着第四次反围剿的开始,他率领着他的营队,每天在赣南的大山里奔波突袭,也就把那件事给忘了个精光。直到有天晚上,一个叫曾希盛的人找到他,他们此前见过几次,却没打过什么交道。这位情报局长抽着呛人的旱烟,坐在对面,再次向他问询了一遍书信中所显示的信息,刻板脸上的表情显得尤为严肃。他陈述了一遍这些文件对整个红军部队的重要性之后,对江茂群说,你马上去上海,必须将它们找到,再想办法送回部队。这些文件,或许对我们红军的命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江茂群很痛快地答应了他。他是一个有思想的革命者。服从是他的天职。况且他心里清楚,和这些秘密文件比起来,与敌人的正面交锋,只不过是形式上的一种“痛快”而已。
那时他并未感到遗憾。也无从感到遗憾——当漫长的战争结束,遗憾也未曾进驻过他的内心。只当他坐在战后宽敞的办公室里,从报纸以及各种资料中,读到对1932年6月至1934年8月间发生的各种事件的详实记载,这才知道,在那短短的时间之内,竟发生了如此之多的惊心动魄的事件啊。(有些事他曾听亲历者亲口讲过,而有些则闻所未闻)在当时,他并不知道,1932年10月,也就是他刚刚离开部队不久,那个被后世称为“伟人”的人,在一次会议上,被解除了红一方面军总政治委员一职,并责令他离开前线,完全剥夺了他对红军的战争指挥权;而在其后的几天,红四方面军两万多名将士踏上了西征之程,开始了他们漫无目的的逃亡;而湘鄂西苏区红三军的处境更为艰难,“肃反”大幕已拉开,叙述者频繁使用“血雨腥风”“教训惨痛”等等字眼,来形容他们当时的处境。
每当读着这些资料,江茂群有时会感到一丝由衷的庆幸,有时也会感到几分如常的惋惜。他比对着自己从江西辗转上海,又从上海回到天津的时间,这才清楚地知道:这段时间发生的事,对那场载入史册的“革命”,有着多么深远的影响啊!
随后,“长征”开始了。那场更大规模的“逃亡”开始了。
他与“长征”渐行渐远的旅途也自此开始。他常把自己其后的那段经历,比作他革命生涯中的“长征”。虽波澜不惊,却极其浩荡。那也是他与家人最后一次团聚的机会,难得的就像一次圆满的道别。直到现在,在他泪水长流的回忆中,他才清楚的记起,就是那一次的回去,他悉数见到了自己所有的亲人。而在其后的日子里,家庭中的许多成员,都像汇入长河的水流,自此流泻千里,变得杳无踪迹。
江茂群找到大姐江汰清时,已按曾希盛告知给他的联络方式,先行和上海地下党组织取得了联系。
但江汰清提供给他的有关“文件”的消息,却不容乐观。那些文件始终由江汰清保管。她把它们寄存在狱中结识的那位朋友家里。朋友的姑父算是上海的一位大人物。位于顺昌里的整条弄堂,20多栋楼房都是他的房产。在顺昌里七号,一座带有花园天井的楼房内,一间单独房间的钥匙由江汰清掌握。她随时可以去那里。那些封存在地板下的文件,像是她的一个秘密情人。但不幸的是,半个月前,出租给电影厂存放胶片的门脸房莫名起火,殃及烧毁了楼房一角。当江汰清闻知此信,将几箱文件抢救出来时,其中一箱文件,已烧残了大半。
更为重要的是,江茂群带来的所需文件清单中,缺少一份重要文件的原件。这份原件应在半年前,由马天目和江韵清寄存在另外一个地方。江汰清虽知此事。但如何拿到文件,却毫无办法。
但江汰清的神情看上去并不显得多么焦虑。
我刚刚收到家里的来信。他们结婚了。你不知道,他们是多么迫切地想要找到组织啊!你到天津去找他们吧,顺便看看爸妈……如果他们知道你能帮他们联系上组织,会非常开心的。
江汰清这样对她的弟弟说。
对于找寻“组织”的迫切需要,其实并非要等到江茂群归来时才能得以解决。此时呆在天津的马天目,已和吴忠信取得了联系。当说起他为何不肯与马天目相认时,吴忠信脸上露出难堪的表情。我不是记不得你了!吴忠信说,但你身在上海,没有得到组织上的任何通知,忽然出现,我自然不敢轻易相信。更何况我已转做其他工作,不负责情报联络这一块。你还记得吗?说到这儿,吴忠信笑了笑,你自报家门时,说自己是马天目,而我记得的是你“马端方”这个名字,自然更不敢相信。
马天目笑着说,你说的也是。我不怪你。但在“国民饭店”门口,我怕你再不相认...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