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读小说网 www.wdxsw.com,党小组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1
彭定邦从云阳调来重庆后不久,便给妻子谭正蓝写了一封家书。按惯例,他在信中称谭正蓝为“幺姐”。报了平安,又一再恳请谭正蓝说,幺姐,你还是放下家中生意,带上咱们的云儿,搬来重庆与我同住吧。
那些天,彭定邦每晚都会做梦,梦到一种叫做“兰草”的植物。却梦不到自己的“幺姐”。在谭正蓝居住的那个村子,四野种植的都是蓝草,家家户户,做着“制靛”的生意。
对于“制靛”的过程,彭定邦是熟悉的。因他老家的那个村子,开了数家染坊,以他家的染坊规模最大。每年秋季,年幼的彭定邦都会随了父亲,去那个叫做“兰草乡”的村子里收购蓝靛。至此认识了谭正蓝。他比谭正蓝要小几岁,嘴里抹蜜般叫她幺姐。她虽是家里唯一的女娃,却因她的上面,曾有过一个夭折的姐姐,大家都这样叫,他也便跟着这样叫了。两家大人是故交,便给他们订下“娃娃亲”。但幺姐的称谓,一直延续到婚后。
从感情上说,彭定邦是有些依赖谭正蓝的。叫她姐姐自不为过。
那时他上初小,父母相继离世。多得谭正蓝父亲相助,把他接到谭家生活。后又上了大学,直至毕业。他上大学时所穿的衣服、鞋袜,无一不是谭正蓝缝制。穿在身上,却从不觉得土气。每当想起谭正蓝在油灯下做针线的情景,彭定邦都会热泪盈眶。他没有姐姐,为他深夜里赶制衣服的人,除母亲之外,便再无他人。谭正蓝手中的针线,密密缝缀了两人之间的亲情与恋情……到了谈婚论嫁年龄,谭正蓝的父亲顺其自然,为二人操办了婚事。来贺喜的人说,你是先得儿子,后得女婿呀!谭正蓝的父亲笑得合不拢嘴,连连称是。或许因太过高兴,老人家在酒桌上患了“中风”,半月后去世。
彭定邦在家里的身份,算是儿子又算女婿。却未曾为这个家庭效过半点力。大学毕业之后,工作虽在云阳,但县城离“兰草乡”有近百里山路。偶尔回家一趟,也是匆匆忙忙。自父亲去世之后,谭正蓝便接管了家中的生意,不但要抚养儿子,还要照顾未成年的弟弟。
那“蓝靛”用兰草做原料,在靛池中浸泡一天一夜,加适量石灰水,以加快水溶液产生化学反应。再将液体注入靛缸。靛缸外侧站四人,手持“木把”,两两相对,朝缸中不同方位,有节奏地连坏击打,是为“打靛。”半个时辰过后,观察缸内靛液反应;如底部沉淀明显,上边水已变清,则需开启放水孔,把上面无用的清水陆续放出。放水要视缸内水位高低,从上至下依次开孔,既能尽量放出废水,又不放跑靛浆为准。放完废水后,取缸内成品靛少许,抹入干净瓦块上。观色验质,俗称“抄码”。颜色为灰白者属下品,发蓝发红者为上中等品相,紫色茄皮色者为上等极品,自得染坊青睐。
而蓝靛的最终归宿,则必将归于染坊。就像彭定邦时常思量起的,他和姐姐谭正蓝的生活——最终要在重庆相守一样。
他在信中之所以用“恳请”的语气,是因在他离开云阳之前,谭正蓝正自筹备着,如何将家中生意进一步扩大。战祸频仍,近几年“制靛”的生意近乎惨淡,以前行销各地的蓝靛,运不出外省,致使本地染坊压价,自己倒大赚了一笔。谭正蓝便有了自己开一家染坊的打算,成本不需考虑。至于那“扎染”手艺,想来也不成问题。从彭定邦亲戚家里,便能请来师傅。师傅并打包票说,我耐心教,你认真学,不出仨月,保你把手艺全部学到手。
对于开染坊一事,彭定邦起初是支持谭正蓝的。并亲自回老家给她请了师傅。没想到组织上的调令这样令人措手不及,况且出发去重庆之前,他对那里的生活毫无了解。想让谭正蓝放弃生意,随他前往,显然并不现实。他现在心里最为烦恼的,是怕染坊已开张营业,骑虎难下。谭正蓝自然不能前来。那样的话,他们分居两地的生活,不知何时才会结束。
云阳的“蓝印花布”很有名气。对于那种别致的色彩,彭定邦心有体会。从他刚出生时,每天便浸泡在那蓝色里。他家人的衣服,被褥,以及父母终日操劳的手上,无不涂染了这种颜色。随着父母离世,随着夫妻间的离别;那蓝色,会给彭定邦带来一些感伤的情愫。
那蓝色出于蓝,却近乎于青,有一种更为优雅的称谓——靛蓝。他从古籍中读到过这样一段文字:蓝印花布,乃中华传统印染工艺之一种。最早见于汉代。从明朝中叶进入鼎盛时期。它从制版、印花乃至染色,全部采用手工操作。以皮纸积背如板,以其布幅阔狭为度。花样其上。每印时以板覆布,用豆面等药物如糊刷之,候干入蓝缸浸染成色,出缸再曝,晒干拂去原药而斑斓,布碧花白。
当彭定邦的家信,几经辗转,寄达“兰草乡”时,他家的院落里,飘扬着在阳光里凉曝的蓝印花布。那狭长布匹挑在数米高的凉杆上,缠绕姿态犹如挥毫泼墨,在云阳蓝色天空衬托下,令人目眩神迷。谭正蓝挽着发髻,露出饱满光洁的额头。她身穿一件浅灰色对襟长褂,正在院子里由蓝色布匹形成的迷宫里穿梭。不时会停下来,抬起胳膊,那裸露的小臂上蘸了星星点点的靛蓝。葱管似的手指捏住花布一角,抬起手掌,用掌心摩挲着布匹上白色的花纹,在脸上贴一贴,不禁露出欣慰笑容。
当谭正林用他变声期的嗓音,读出“幺姐”二字时,谭正蓝光洁脸上不禁露出羞赧的笑意。斑驳光影映在她脸上,水波一样荡漾。那是微风掀动布... -->>
1
彭定邦从云阳调来重庆后不久,便给妻子谭正蓝写了一封家书。按惯例,他在信中称谭正蓝为“幺姐”。报了平安,又一再恳请谭正蓝说,幺姐,你还是放下家中生意,带上咱们的云儿,搬来重庆与我同住吧。
那些天,彭定邦每晚都会做梦,梦到一种叫做“兰草”的植物。却梦不到自己的“幺姐”。在谭正蓝居住的那个村子,四野种植的都是蓝草,家家户户,做着“制靛”的生意。
对于“制靛”的过程,彭定邦是熟悉的。因他老家的那个村子,开了数家染坊,以他家的染坊规模最大。每年秋季,年幼的彭定邦都会随了父亲,去那个叫做“兰草乡”的村子里收购蓝靛。至此认识了谭正蓝。他比谭正蓝要小几岁,嘴里抹蜜般叫她幺姐。她虽是家里唯一的女娃,却因她的上面,曾有过一个夭折的姐姐,大家都这样叫,他也便跟着这样叫了。两家大人是故交,便给他们订下“娃娃亲”。但幺姐的称谓,一直延续到婚后。
从感情上说,彭定邦是有些依赖谭正蓝的。叫她姐姐自不为过。
那时他上初小,父母相继离世。多得谭正蓝父亲相助,把他接到谭家生活。后又上了大学,直至毕业。他上大学时所穿的衣服、鞋袜,无一不是谭正蓝缝制。穿在身上,却从不觉得土气。每当想起谭正蓝在油灯下做针线的情景,彭定邦都会热泪盈眶。他没有姐姐,为他深夜里赶制衣服的人,除母亲之外,便再无他人。谭正蓝手中的针线,密密缝缀了两人之间的亲情与恋情……到了谈婚论嫁年龄,谭正蓝的父亲顺其自然,为二人操办了婚事。来贺喜的人说,你是先得儿子,后得女婿呀!谭正蓝的父亲笑得合不拢嘴,连连称是。或许因太过高兴,老人家在酒桌上患了“中风”,半月后去世。
彭定邦在家里的身份,算是儿子又算女婿。却未曾为这个家庭效过半点力。大学毕业之后,工作虽在云阳,但县城离“兰草乡”有近百里山路。偶尔回家一趟,也是匆匆忙忙。自父亲去世之后,谭正蓝便接管了家中的生意,不但要抚养儿子,还要照顾未成年的弟弟。
那“蓝靛”用兰草做原料,在靛池中浸泡一天一夜,加适量石灰水,以加快水溶液产生化学反应。再将液体注入靛缸。靛缸外侧站四人,手持“木把”,两两相对,朝缸中不同方位,有节奏地连坏击打,是为“打靛。”半个时辰过后,观察缸内靛液反应;如底部沉淀明显,上边水已变清,则需开启放水孔,把上面无用的清水陆续放出。放水要视缸内水位高低,从上至下依次开孔,既能尽量放出废水,又不放跑靛浆为准。放完废水后,取缸内成品靛少许,抹入干净瓦块上。观色验质,俗称“抄码”。颜色为灰白者属下品,发蓝发红者为上中等品相,紫色茄皮色者为上等极品,自得染坊青睐。
而蓝靛的最终归宿,则必将归于染坊。就像彭定邦时常思量起的,他和姐姐谭正蓝的生活——最终要在重庆相守一样。
他在信中之所以用“恳请”的语气,是因在他离开云阳之前,谭正蓝正自筹备着,如何将家中生意进一步扩大。战祸频仍,近几年“制靛”的生意近乎惨淡,以前行销各地的蓝靛,运不出外省,致使本地染坊压价,自己倒大赚了一笔。谭正蓝便有了自己开一家染坊的打算,成本不需考虑。至于那“扎染”手艺,想来也不成问题。从彭定邦亲戚家里,便能请来师傅。师傅并打包票说,我耐心教,你认真学,不出仨月,保你把手艺全部学到手。
对于开染坊一事,彭定邦起初是支持谭正蓝的。并亲自回老家给她请了师傅。没想到组织上的调令这样令人措手不及,况且出发去重庆之前,他对那里的生活毫无了解。想让谭正蓝放弃生意,随他前往,显然并不现实。他现在心里最为烦恼的,是怕染坊已开张营业,骑虎难下。谭正蓝自然不能前来。那样的话,他们分居两地的生活,不知何时才会结束。
云阳的“蓝印花布”很有名气。对于那种别致的色彩,彭定邦心有体会。从他刚出生时,每天便浸泡在那蓝色里。他家人的衣服,被褥,以及父母终日操劳的手上,无不涂染了这种颜色。随着父母离世,随着夫妻间的离别;那蓝色,会给彭定邦带来一些感伤的情愫。
那蓝色出于蓝,却近乎于青,有一种更为优雅的称谓——靛蓝。他从古籍中读到过这样一段文字:蓝印花布,乃中华传统印染工艺之一种。最早见于汉代。从明朝中叶进入鼎盛时期。它从制版、印花乃至染色,全部采用手工操作。以皮纸积背如板,以其布幅阔狭为度。花样其上。每印时以板覆布,用豆面等药物如糊刷之,候干入蓝缸浸染成色,出缸再曝,晒干拂去原药而斑斓,布碧花白。
当彭定邦的家信,几经辗转,寄达“兰草乡”时,他家的院落里,飘扬着在阳光里凉曝的蓝印花布。那狭长布匹挑在数米高的凉杆上,缠绕姿态犹如挥毫泼墨,在云阳蓝色天空衬托下,令人目眩神迷。谭正蓝挽着发髻,露出饱满光洁的额头。她身穿一件浅灰色对襟长褂,正在院子里由蓝色布匹形成的迷宫里穿梭。不时会停下来,抬起胳膊,那裸露的小臂上蘸了星星点点的靛蓝。葱管似的手指捏住花布一角,抬起手掌,用掌心摩挲着布匹上白色的花纹,在脸上贴一贴,不禁露出欣慰笑容。
当谭正林用他变声期的嗓音,读出“幺姐”二字时,谭正蓝光洁脸上不禁露出羞赧的笑意。斑驳光影映在她脸上,水波一样荡漾。那是微风掀动布...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