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读小说网 www.wdxsw.com,牛大山的彪悍人生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第一卷 风月
168 名仕风流[1/1页]
绣娘此时当然无暇顾及被藏在床底下委屈得要死的牛大山,而是用浑身的解数和精力在应付着站在面前如狼似虎的大块头武松武二郎。
此时,她用满含春意的双眸看着武松武二郎,纤巧修长的玉指在琴弦上拂动起来,又是一串美妙的音符在房间里萦绕起来,无边的****似乎在这个狭小的房间里瞬间便无限生动地铺成开来……
武松武二郎没有想到绣娘的一双纤纤玉手居然能够捣鼓出这么好听的玩意,脸上显出一丝欣喜之色……
绣娘的脸上也露出一抹会心的微笑,她觉得在这个大老粗身上还是能够培养出一丁点高雅的情趣的。
在绣娘拂弄出的美妙乐音声中,武松武二郎居然又情不自禁地重新坐回了那张黄花梨的大圈椅里……放在大圈椅上的手指还情不自禁地随着绣娘拂弄出的琴声有节奏的跳动几下,仿佛很受用的样子……
绣娘继续用含情脉脉的一双美眸看着已经变得有点痴迷的武松武二郎,朱唇轻起,轻盈悦耳的歌声从她的唇齿间飘逸而出……
并刀如水,吴盐胜雪,纤手破新橙。
锦幄初温,兽烟不断,相对坐调笙。
低声问,想谁行宿?
城上已三更。
马滑霜浓,不如休去,直是少人行。
武松武二郎对音律歌赋自然是一窍不通,绣娘的唱词里倾诉的是怎样的一种调调他更是无从体味,只是觉得绣娘的声音极其悦耳动听,有种如沐春风的感觉,所以刚才被欲火烧灼得滚烫的血脉在绣娘宛若天籁般的嗓音和清泉拂耳般的古琴声中渐渐地平息了下来……
其实绣娘唱出的这首新曲是从一个与她一般才色俱佳的姐妹那儿得来的。这个姐妹的名气比起绣娘更加名冠芳华,她便是在汴京城里红极一时的名妓李师师。
这李师师在汴京城的红粉阵中可是一个红极一时的人物,她不光与汴京城里的那些风流倜傥斯文儒雅的词赋高手们来往密切,而且与当朝天子宋徽宗的关系也是非同寻常,绣娘唱出的这首《少年游》的新词,便是当朝的旷世奇才,词赋大家周邦彦的杰作。
李师师身处汴京城,有着近水楼台先得月的便利,每每得了好词,便会用锦书托人从汴京城捎到绣娘这儿来。虽然两人难得谋上一面,却一直以来鸿鹄往来锦书不断,闺中怨事,少女心曲尽在来往书信中互相倾诉,也算得上是心心相印的红粉知己。
李师师给绣娘捎来这首周邦彦写的新词的时候,还把《少年游》这首新词产生的背景也作了详实的交代,绣娘看了后也不由得哑然失笑。对周邦彦这个六十大几的老才子也有了一种新的认识。
而绣娘之所以在这个时候唱出这样的词牌,是因为这首词的产生背景和她现在香闺的情形又有几分相似,准确地说是和床底下的牛大山的处境有几分相似……
话说汴京城里名士如林,词赋高手自多如牛毛,其中最负盛名的当属旷世奇才周邦彦。这周邦彦与李师师有着非同寻常的交情,一个仰慕其才华,一个钦慕其芳容,也可以说得上是惺惺相惜,才子配佳人。
李师师《少年游》将这首词从汴京城托人捎于绣娘的时候,将这首词的来历和典故说得极其详细。绣娘对这首词一来比较偏爱,二来对这首词生出的原由又略感兴趣,现在又应了彼时的境遇,于是绣娘随时吟唱出来,个中滋味非为知情之人,是无法体味出词中所流露出的浓浓醋意的……
为了便于后续故事的发展,我们现在就将这李师师以及这首词的来历作个简单的交待,这也应该算是红粉阵中的一段佳话……
这个李师师对于当朝的风流雅士以及所有的男人,那可是算得上是一段风月无边的梦。她不光才貌出众,而且在男人中周旋也有着非同寻常的手腕,就连当朝的天子宋徽宗一见了她之后,对后宫的三千佳丽也从此视若无睹,这就足见李师师对男人具有的震撼力有多大了……
其实,这李师师的出生也算是平常,她出生在汴京一家染技工匠家里,这工匠姓王名寅,是个勤勤恳恳的老实人。
李师师的出生原本是该给这个算是清贫的家里带来了稍许欢乐的。然而天有不测风云,不幸的是,随着小生命的诞生,王寅的妻子却难产而死。可怜的孩子刚来到世上便失去了母亲,为了延续这个幼小而脆弱的生命,父亲王寅只得用豆浆充当奶水喂养她,就这样,这孩子竟然活了下来。奇怪的是,这孩子不但活了下来,而且从来不哭不闹。现出异于女孩子的倔强性情。
当时汴京有一个风俗,疼爱子女的父母会送孩子在寺院呆一段时间,举行摩顶之礼,相当于出家,这样就可以增加子女的福报,这一辈子都会平平安安的。
王寅非常疼爱自己的女儿,便把她送到京城的宝光寺,和李师师同时送往寺院里住下的还有另一个同样乖巧伶俐的女孩,这个女孩便是现在的绣娘,她和李师师的个中原由以后自有交待,现在咱们继续引申李师师的成年往事……
当时少不更事的李师师被送往宝光寺的时候还一个劲的只会嬉笑,寺院里的一个替她摩顶受戒的老和尚逗着她说:“这是什么地方啊,你怎么来了?”
没想到老和尚的话立刻就引得李师师一阵大哭,方丈轻轻地抚摸她的头顶,算是给了她摩顶受戒了,没想到受了摩顶后的李师师立刻停止了哭泣。王寅见此情形,心里暗暗地欢喜,心想这孩子是个有佛缘的人,应该能够成为真正的佛门弟子。佛门弟子都称“师”,从此这李师师便叫王师师。
王师师长到四岁的时候,家里又横遭变故,父亲王寅因犯了官司被关在监狱里,不久便被折磨致死。师师从此便成了没有人照顾孤儿。也总算是天无绝人之路,年幼无知,无依无靠的师师被娼籍李姥姥收留了,从此便改了姓,成了李师师。
李姥姥本是烟花女子出身,便按这一行的规矩调教李师师,李师师长大后,竟成... -->>
第一卷 风月
168 名仕风流[1/1页]
绣娘此时当然无暇顾及被藏在床底下委屈得要死的牛大山,而是用浑身的解数和精力在应付着站在面前如狼似虎的大块头武松武二郎。
此时,她用满含春意的双眸看着武松武二郎,纤巧修长的玉指在琴弦上拂动起来,又是一串美妙的音符在房间里萦绕起来,无边的****似乎在这个狭小的房间里瞬间便无限生动地铺成开来……
武松武二郎没有想到绣娘的一双纤纤玉手居然能够捣鼓出这么好听的玩意,脸上显出一丝欣喜之色……
绣娘的脸上也露出一抹会心的微笑,她觉得在这个大老粗身上还是能够培养出一丁点高雅的情趣的。
在绣娘拂弄出的美妙乐音声中,武松武二郎居然又情不自禁地重新坐回了那张黄花梨的大圈椅里……放在大圈椅上的手指还情不自禁地随着绣娘拂弄出的琴声有节奏的跳动几下,仿佛很受用的样子……
绣娘继续用含情脉脉的一双美眸看着已经变得有点痴迷的武松武二郎,朱唇轻起,轻盈悦耳的歌声从她的唇齿间飘逸而出……
并刀如水,吴盐胜雪,纤手破新橙。
锦幄初温,兽烟不断,相对坐调笙。
低声问,想谁行宿?
城上已三更。
马滑霜浓,不如休去,直是少人行。
武松武二郎对音律歌赋自然是一窍不通,绣娘的唱词里倾诉的是怎样的一种调调他更是无从体味,只是觉得绣娘的声音极其悦耳动听,有种如沐春风的感觉,所以刚才被欲火烧灼得滚烫的血脉在绣娘宛若天籁般的嗓音和清泉拂耳般的古琴声中渐渐地平息了下来……
其实绣娘唱出的这首新曲是从一个与她一般才色俱佳的姐妹那儿得来的。这个姐妹的名气比起绣娘更加名冠芳华,她便是在汴京城里红极一时的名妓李师师。
这李师师在汴京城的红粉阵中可是一个红极一时的人物,她不光与汴京城里的那些风流倜傥斯文儒雅的词赋高手们来往密切,而且与当朝天子宋徽宗的关系也是非同寻常,绣娘唱出的这首《少年游》的新词,便是当朝的旷世奇才,词赋大家周邦彦的杰作。
李师师身处汴京城,有着近水楼台先得月的便利,每每得了好词,便会用锦书托人从汴京城捎到绣娘这儿来。虽然两人难得谋上一面,却一直以来鸿鹄往来锦书不断,闺中怨事,少女心曲尽在来往书信中互相倾诉,也算得上是心心相印的红粉知己。
李师师给绣娘捎来这首周邦彦写的新词的时候,还把《少年游》这首新词产生的背景也作了详实的交代,绣娘看了后也不由得哑然失笑。对周邦彦这个六十大几的老才子也有了一种新的认识。
而绣娘之所以在这个时候唱出这样的词牌,是因为这首词的产生背景和她现在香闺的情形又有几分相似,准确地说是和床底下的牛大山的处境有几分相似……
话说汴京城里名士如林,词赋高手自多如牛毛,其中最负盛名的当属旷世奇才周邦彦。这周邦彦与李师师有着非同寻常的交情,一个仰慕其才华,一个钦慕其芳容,也可以说得上是惺惺相惜,才子配佳人。
李师师《少年游》将这首词从汴京城托人捎于绣娘的时候,将这首词的来历和典故说得极其详细。绣娘对这首词一来比较偏爱,二来对这首词生出的原由又略感兴趣,现在又应了彼时的境遇,于是绣娘随时吟唱出来,个中滋味非为知情之人,是无法体味出词中所流露出的浓浓醋意的……
为了便于后续故事的发展,我们现在就将这李师师以及这首词的来历作个简单的交待,这也应该算是红粉阵中的一段佳话……
这个李师师对于当朝的风流雅士以及所有的男人,那可是算得上是一段风月无边的梦。她不光才貌出众,而且在男人中周旋也有着非同寻常的手腕,就连当朝的天子宋徽宗一见了她之后,对后宫的三千佳丽也从此视若无睹,这就足见李师师对男人具有的震撼力有多大了……
其实,这李师师的出生也算是平常,她出生在汴京一家染技工匠家里,这工匠姓王名寅,是个勤勤恳恳的老实人。
李师师的出生原本是该给这个算是清贫的家里带来了稍许欢乐的。然而天有不测风云,不幸的是,随着小生命的诞生,王寅的妻子却难产而死。可怜的孩子刚来到世上便失去了母亲,为了延续这个幼小而脆弱的生命,父亲王寅只得用豆浆充当奶水喂养她,就这样,这孩子竟然活了下来。奇怪的是,这孩子不但活了下来,而且从来不哭不闹。现出异于女孩子的倔强性情。
当时汴京有一个风俗,疼爱子女的父母会送孩子在寺院呆一段时间,举行摩顶之礼,相当于出家,这样就可以增加子女的福报,这一辈子都会平平安安的。
王寅非常疼爱自己的女儿,便把她送到京城的宝光寺,和李师师同时送往寺院里住下的还有另一个同样乖巧伶俐的女孩,这个女孩便是现在的绣娘,她和李师师的个中原由以后自有交待,现在咱们继续引申李师师的成年往事……
当时少不更事的李师师被送往宝光寺的时候还一个劲的只会嬉笑,寺院里的一个替她摩顶受戒的老和尚逗着她说:“这是什么地方啊,你怎么来了?”
没想到老和尚的话立刻就引得李师师一阵大哭,方丈轻轻地抚摸她的头顶,算是给了她摩顶受戒了,没想到受了摩顶后的李师师立刻停止了哭泣。王寅见此情形,心里暗暗地欢喜,心想这孩子是个有佛缘的人,应该能够成为真正的佛门弟子。佛门弟子都称“师”,从此这李师师便叫王师师。
王师师长到四岁的时候,家里又横遭变故,父亲王寅因犯了官司被关在监狱里,不久便被折磨致死。师师从此便成了没有人照顾孤儿。也总算是天无绝人之路,年幼无知,无依无靠的师师被娼籍李姥姥收留了,从此便改了姓,成了李师师。
李姥姥本是烟花女子出身,便按这一行的规矩调教李师师,李师师长大后,竟成...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