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读小说网 www.wdxsw.com,再启风华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万分焦急,随即向李时勉请假,接着就急急的找太皇太后了。
见过太皇太后之后,朱祁镇将这十几日的密报呈给太皇太后,太皇太后看了道“身为人君,行事自当光明正大,使用暗间却是有时人君体统了,倒不是说下面人的话和公文都能信,而是这种手段会让你先入为主,以为锦衣卫是对的,须知偏听则暗。你要知道锦衣卫就不会撒谎了?”
朱祁镇闻听此言点头道“是孙儿孟浪了。”
太皇太后接着道“你应知道,能站在你面前的大臣,都是欺君的好手。算了,这个需要你自己去悟,你给我看这些是想告诉我,赈灾粮款不够了是吧?”
“孙儿也打听了,京城粮食紧张,是没办法向河南拨付粮食了。”
“那是自然,北地也就是河北和河南算是粮仓,河北河南两地的粮食那是要拨付九边的。如今大灾,京城的粮食定然要首先拨付九边,总不能让士兵们饿着肚子卖命吧,如此一来,京师,通州的粮仓自然是不能轻动的。”
这点朱祁镇倒也明白,这些粮食就是京师的底气所在,要是京师的粮仓见了底,那比河南遭灾影响更甚。
不过朱祁镇更是郁闷,因为史书上没有记载北京大范围缺粮的记录,故此有些疑惑道“难道京师如此缺粮?竟是稍有差错就要粮食不继了?”
太皇太后点头“这就是仁宗皇帝一定要迁回南京的缘故。建都北京,粮草从东南而来,平江伯主管漕运,最多的时候一年要运五百万担粮食,而今每年都要运四百万担粮食(石通假字,通“担”读音也是“dan”)。这四百万担粮食就是京师的生命线,先不说百姓运河转运之苦,单是说将一国国运寄托在一条运河之上,就有一些太过儿戏了。”
太皇太后不知道,五百年后的1840年,英国舰队在攻打广州无效以后,沿海北上,最后沿长江北上,攻打南京的同时还无意间截断了漕运,然后辫子就光速投降了,立马签订了《南京条约》,就是因为将国运寄予一条运河所带来的后果,唯一的命脉被掐断了,饭都快吃不了了,还在乎输赢?这也是一鸦失败的原因之一吧。
太皇太后微叹,如今就是想要迁回去也不可能了,毕竟大明太多的财力物力都已经投入其中了,就是政治格局也因为太宗,仁宣三代皇帝而稳定了,一旦再次回迁,那就是一个大动静。
皇帝如今还小,她没有精力,也没有想法弄那么大的动静,再说了,她的丈夫和儿子都葬在北京,她又能去哪里?最后还是要入天寿山的。不过北京依然是行在,而不是京师,这大抵是她最后的倔强了。
也确实如此,北京一直都是行在,太宗皇帝想要迁都北京,可惜反对力量太强,太宗又不想因为这事搞的君臣不和,所以也就没有在这上面计较,但是仍然是将物力人力投入到了北京,并且常年住在这里就不回去,仁宗想要回去,东西都打包好了,结果驾崩了,宣宗不想回去,可是自己的爹都把东西打包好了,自己也不能当上皇帝就把自己爹的政策全部推翻吧,然后就这样拖了下来,也是后来英宗皇帝亲政,这才定北平行在为京师,这才有了后来的北京这个称呼,然后定南京为陪都,毕竟太祖在那里葬着呢,然后明朝就开始了两百年的两京制。
万分焦急,随即向李时勉请假,接着就急急的找太皇太后了。
见过太皇太后之后,朱祁镇将这十几日的密报呈给太皇太后,太皇太后看了道“身为人君,行事自当光明正大,使用暗间却是有时人君体统了,倒不是说下面人的话和公文都能信,而是这种手段会让你先入为主,以为锦衣卫是对的,须知偏听则暗。你要知道锦衣卫就不会撒谎了?”
朱祁镇闻听此言点头道“是孙儿孟浪了。”
太皇太后接着道“你应知道,能站在你面前的大臣,都是欺君的好手。算了,这个需要你自己去悟,你给我看这些是想告诉我,赈灾粮款不够了是吧?”
“孙儿也打听了,京城粮食紧张,是没办法向河南拨付粮食了。”
“那是自然,北地也就是河北和河南算是粮仓,河北河南两地的粮食那是要拨付九边的。如今大灾,京城的粮食定然要首先拨付九边,总不能让士兵们饿着肚子卖命吧,如此一来,京师,通州的粮仓自然是不能轻动的。”
这点朱祁镇倒也明白,这些粮食就是京师的底气所在,要是京师的粮仓见了底,那比河南遭灾影响更甚。
不过朱祁镇更是郁闷,因为史书上没有记载北京大范围缺粮的记录,故此有些疑惑道“难道京师如此缺粮?竟是稍有差错就要粮食不继了?”
太皇太后点头“这就是仁宗皇帝一定要迁回南京的缘故。建都北京,粮草从东南而来,平江伯主管漕运,最多的时候一年要运五百万担粮食,而今每年都要运四百万担粮食(石通假字,通“担”读音也是“dan”)。这四百万担粮食就是京师的生命线,先不说百姓运河转运之苦,单是说将一国国运寄托在一条运河之上,就有一些太过儿戏了。”
太皇太后不知道,五百年后的1840年,英国舰队在攻打广州无效以后,沿海北上,最后沿长江北上,攻打南京的同时还无意间截断了漕运,然后辫子就光速投降了,立马签订了《南京条约》,就是因为将国运寄予一条运河所带来的后果,唯一的命脉被掐断了,饭都快吃不了了,还在乎输赢?这也是一鸦失败的原因之一吧。
太皇太后微叹,如今就是想要迁回去也不可能了,毕竟大明太多的财力物力都已经投入其中了,就是政治格局也因为太宗,仁宣三代皇帝而稳定了,一旦再次回迁,那就是一个大动静。
皇帝如今还小,她没有精力,也没有想法弄那么大的动静,再说了,她的丈夫和儿子都葬在北京,她又能去哪里?最后还是要入天寿山的。不过北京依然是行在,而不是京师,这大抵是她最后的倔强了。
也确实如此,北京一直都是行在,太宗皇帝想要迁都北京,可惜反对力量太强,太宗又不想因为这事搞的君臣不和,所以也就没有在这上面计较,但是仍然是将物力人力投入到了北京,并且常年住在这里就不回去,仁宗想要回去,东西都打包好了,结果驾崩了,宣宗不想回去,可是自己的爹都把东西打包好了,自己也不能当上皇帝就把自己爹的政策全部推翻吧,然后就这样拖了下来,也是后来英宗皇帝亲政,这才定北平行在为京师,这才有了后来的北京这个称呼,然后定南京为陪都,毕竟太祖在那里葬着呢,然后明朝就开始了两百年的两京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