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读小说网 www.wdxsw.com,汉墙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的兵力。而之所以会有这种想法,一来拿下徐州以后留给荆州的防线就有些过长,二来无论是刘备还是孙权,两家都有一个共同的敌人西汉,如果两家为了个人仇怨拼个你死我活,到头来恐怕会便宜了西汉。
只是这刘备一心想要灭了江东为三弟张飞报仇,对诸葛亮的这种担心丝毫听不进去。哪怕是拿下了寿春以后,刘备依然没有半点好转的迹象。
面对刘备如同野猪一样只顾往前冲的做法,诸葛亮是一点辙都没有,只能打起精神来与对岸的周瑜对阵。
诸葛亮很清楚水战自己不是周瑜的对手,所以打一开始诸葛亮就没有要和周瑜在水上分出胜负的打算。在将刘备哄去寿春,接手赤壁水军的大权以后,诸葛亮就没有一次主动出击过。对于周瑜的屡次挑衅,诸葛亮也极少正面回应。哪怕是出战,也是浅尝辄止,周瑜又不能率军直接攻打诸葛亮的水寨。
别看诸葛亮主动出击不行,但防守的能力却是一流,把水寨经营的如同铁桶,周瑜曾经派兵攻打过诸葛亮的水寨,结果就是有去无回,连吃了好几次亏后,周瑜也学乖了,不再贸然攻打诸葛亮的水寨,只是派人不断挑战,想要将诸葛亮的水军引出水寨以后再消灭。
可诸葛亮就像是只乌龟,即便被周瑜引出了水寨,只要一发现情形不对就会立马缩头退回水寨,这种作法气的周瑜每次交战完毕以后都会派人给诸葛亮送一副亲笔所画的乌龟出水图,如今诸葛亮的手里已经积攒了差不多三四十张。
无论是诸葛亮还是周瑜,都知道两家最大的敌人是西汉,但同时两家也谁也不信任谁,就像是两只刺猬,为了相互取暖而小心接近,试图找到双方共存的最佳位置。
不过这种谁也没说的默契随着关羽拿下了柴桑而被打破。柴桑是周瑜的老巢,孙权得势以后,周瑜就被逼留在柴桑训练水军。这样做一方面是为自保,另一方面则是为江东的日后打算。只是如今柴桑被关羽所破,周瑜的根基也就被挖了。
柴桑的地理位置对江东来说太过重要,比起寿春更加重要。随着柴桑被破,孙权终于慌了神。如果柴桑未破,孙权还幻想着自己击败刘备以后顺势夺取荆州,哪怕放弃荆北,能够拿下荆南对孙权来说也是极大的收获,不亚于又夺得一个徐州。
但随着柴桑被破,江东就直接面临了荆州人马的威胁。长江天险失去了作用,荆州人马根本不需要经过长江抵达江东,只需要绕一点路,就完全可以杀入江东腹地。
这个后果太严重了,严重到了孙权不得不向荆州低头。也就在孙权考虑派谁出使荆州请求刘备两家罢兵的时候,袁尚的使者逢纪来了。
这对孙权来说实在是再好不过的一级台阶,满口答应了逢纪所提的要求,同时也将与荆州罢兵的难题留给了袁尚的使者。
对于孙权的无耻,逢纪似乎在来之前就已经考虑到了,虽然没有对孙权夸下海口,但也答应孙权自己会尽力周旋。离开了江东以后,逢纪没有马上去徐州寻找刘备,而是去了襄阳。因为逢纪知道,单凭自己是说服不了刘备的,与自己相比,人在襄阳的荀湛在刘备面前的面子更大一些。
荀湛原本在曹操与袁绍爆发官渡之战期间被曹操军所俘,后来押到了许昌交由荀看管。只不过许昌被破以后,荀湛也就被带到了襄阳。与荀不同,荀湛拒绝了荀打算带自己一起前往关中的提议,而是选择留下辅佐刘备。也因为这一点,刘备对荀湛很是看重。自己出兵为弟报仇,襄阳的事情就托付给了荀湛。如果这次可以请出荀湛和自己一起劝说刘备,成功的可能性会更高一些。
在听明白逢纪的来意以后,荀湛答应了逢纪的请求。荀湛很清楚,无论是刘备还是孙权,又或者是袁尚,谁也不是西汉刘福的对手。如果不能同心协力,最后只会被刘福各个击破。
之前没有加入劝说刘备的人群,只是因为荀湛知道,当时的刘备处在气头上,谁劝都没用。而如今寿春已破,刘备的气也应该消得差不多了。荀湛相信刘备是个知道顾全大局的人,即便心里再恨江东,但暂时与孙权联手,刘备还是能够接受的。
在与诸葛亮通过气后,荀湛与诸葛亮联名给人在柴桑的关羽去了一封信,说明各家利害关系,请求关羽暂缓攻势。
关羽得到书信以后也没有反对,倒不是关羽不在意与张飞的兄弟之情,而是关羽更清楚继续与孙权为敌,最后很有可能会便宜了西汉。这是关羽不愿意看到的,在关羽的心目中,辅佐刘备振兴汉室才是头等大事,在这件事上,哪怕是兄弟之情也只能放在次要位置。
虽然此时的天下人大部分都认为西汉才是大汉正统,只有西汉的皇帝刘福才是可以振兴汉室的人,但在关羽的眼里,他就只认刘备。说他固执也好,说他冥顽不灵也罢,反正关羽就认刘备,而且还打算一条道走到黑。
也就在关羽暂缓了出兵九江的决定同时,荀湛和逢纪也见到了人在徐州的刘备。刘备对荀湛的忽然到来感到很诧异,这段时间光顾着攻打下邳跟小沛,对其他的事情刘备不怎么关心。而在听荀湛说明西汉最近的动向以后,刘备也陷入了沉默。
演义里将刘备描叙成了一个就知道哭的仁厚长者,但实际上刘备却是个文武双全的人物。即便在武力上比不过关、张这一类的万人敌,但刘备自身的武力同样也不容小觑。而且刘备的军事才能也是有的,否则在丢了徐州以后,他凭什么带着人转战千里,先是去了河北,后来又跑到荆州,这中间可隔着一个曹操,而那时的曹操已经视刘备是眼中钉。
的兵力。而之所以会有这种想法,一来拿下徐州以后留给荆州的防线就有些过长,二来无论是刘备还是孙权,两家都有一个共同的敌人西汉,如果两家为了个人仇怨拼个你死我活,到头来恐怕会便宜了西汉。
只是这刘备一心想要灭了江东为三弟张飞报仇,对诸葛亮的这种担心丝毫听不进去。哪怕是拿下了寿春以后,刘备依然没有半点好转的迹象。
面对刘备如同野猪一样只顾往前冲的做法,诸葛亮是一点辙都没有,只能打起精神来与对岸的周瑜对阵。
诸葛亮很清楚水战自己不是周瑜的对手,所以打一开始诸葛亮就没有要和周瑜在水上分出胜负的打算。在将刘备哄去寿春,接手赤壁水军的大权以后,诸葛亮就没有一次主动出击过。对于周瑜的屡次挑衅,诸葛亮也极少正面回应。哪怕是出战,也是浅尝辄止,周瑜又不能率军直接攻打诸葛亮的水寨。
别看诸葛亮主动出击不行,但防守的能力却是一流,把水寨经营的如同铁桶,周瑜曾经派兵攻打过诸葛亮的水寨,结果就是有去无回,连吃了好几次亏后,周瑜也学乖了,不再贸然攻打诸葛亮的水寨,只是派人不断挑战,想要将诸葛亮的水军引出水寨以后再消灭。
可诸葛亮就像是只乌龟,即便被周瑜引出了水寨,只要一发现情形不对就会立马缩头退回水寨,这种作法气的周瑜每次交战完毕以后都会派人给诸葛亮送一副亲笔所画的乌龟出水图,如今诸葛亮的手里已经积攒了差不多三四十张。
无论是诸葛亮还是周瑜,都知道两家最大的敌人是西汉,但同时两家也谁也不信任谁,就像是两只刺猬,为了相互取暖而小心接近,试图找到双方共存的最佳位置。
不过这种谁也没说的默契随着关羽拿下了柴桑而被打破。柴桑是周瑜的老巢,孙权得势以后,周瑜就被逼留在柴桑训练水军。这样做一方面是为自保,另一方面则是为江东的日后打算。只是如今柴桑被关羽所破,周瑜的根基也就被挖了。
柴桑的地理位置对江东来说太过重要,比起寿春更加重要。随着柴桑被破,孙权终于慌了神。如果柴桑未破,孙权还幻想着自己击败刘备以后顺势夺取荆州,哪怕放弃荆北,能够拿下荆南对孙权来说也是极大的收获,不亚于又夺得一个徐州。
但随着柴桑被破,江东就直接面临了荆州人马的威胁。长江天险失去了作用,荆州人马根本不需要经过长江抵达江东,只需要绕一点路,就完全可以杀入江东腹地。
这个后果太严重了,严重到了孙权不得不向荆州低头。也就在孙权考虑派谁出使荆州请求刘备两家罢兵的时候,袁尚的使者逢纪来了。
这对孙权来说实在是再好不过的一级台阶,满口答应了逢纪所提的要求,同时也将与荆州罢兵的难题留给了袁尚的使者。
对于孙权的无耻,逢纪似乎在来之前就已经考虑到了,虽然没有对孙权夸下海口,但也答应孙权自己会尽力周旋。离开了江东以后,逢纪没有马上去徐州寻找刘备,而是去了襄阳。因为逢纪知道,单凭自己是说服不了刘备的,与自己相比,人在襄阳的荀湛在刘备面前的面子更大一些。
荀湛原本在曹操与袁绍爆发官渡之战期间被曹操军所俘,后来押到了许昌交由荀看管。只不过许昌被破以后,荀湛也就被带到了襄阳。与荀不同,荀湛拒绝了荀打算带自己一起前往关中的提议,而是选择留下辅佐刘备。也因为这一点,刘备对荀湛很是看重。自己出兵为弟报仇,襄阳的事情就托付给了荀湛。如果这次可以请出荀湛和自己一起劝说刘备,成功的可能性会更高一些。
在听明白逢纪的来意以后,荀湛答应了逢纪的请求。荀湛很清楚,无论是刘备还是孙权,又或者是袁尚,谁也不是西汉刘福的对手。如果不能同心协力,最后只会被刘福各个击破。
之前没有加入劝说刘备的人群,只是因为荀湛知道,当时的刘备处在气头上,谁劝都没用。而如今寿春已破,刘备的气也应该消得差不多了。荀湛相信刘备是个知道顾全大局的人,即便心里再恨江东,但暂时与孙权联手,刘备还是能够接受的。
在与诸葛亮通过气后,荀湛与诸葛亮联名给人在柴桑的关羽去了一封信,说明各家利害关系,请求关羽暂缓攻势。
关羽得到书信以后也没有反对,倒不是关羽不在意与张飞的兄弟之情,而是关羽更清楚继续与孙权为敌,最后很有可能会便宜了西汉。这是关羽不愿意看到的,在关羽的心目中,辅佐刘备振兴汉室才是头等大事,在这件事上,哪怕是兄弟之情也只能放在次要位置。
虽然此时的天下人大部分都认为西汉才是大汉正统,只有西汉的皇帝刘福才是可以振兴汉室的人,但在关羽的眼里,他就只认刘备。说他固执也好,说他冥顽不灵也罢,反正关羽就认刘备,而且还打算一条道走到黑。
也就在关羽暂缓了出兵九江的决定同时,荀湛和逢纪也见到了人在徐州的刘备。刘备对荀湛的忽然到来感到很诧异,这段时间光顾着攻打下邳跟小沛,对其他的事情刘备不怎么关心。而在听荀湛说明西汉最近的动向以后,刘备也陷入了沉默。
演义里将刘备描叙成了一个就知道哭的仁厚长者,但实际上刘备却是个文武双全的人物。即便在武力上比不过关、张这一类的万人敌,但刘备自身的武力同样也不容小觑。而且刘备的军事才能也是有的,否则在丢了徐州以后,他凭什么带着人转战千里,先是去了河北,后来又跑到荆州,这中间可隔着一个曹操,而那时的曹操已经视刘备是眼中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