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读小说网 www.wdxsw.com,汉墙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就已经谢天谢地,等抽出手来以后,再与周瑜一较高下。
荀湛能不能胜过周瑜,刘备不知道,但眼下除了荀湛可用,刘备身边是真的没多少可以委以重任的人了。荀湛一走,刘备就变成了孤家寡人,身边连个商量事情的人都没有。为此刘备不得不启用了闲居在家的蒯越。
虽然蒯越在许昌一事上对刘备帮助很大,但刘备却并不信任蒯越。想想也是,蒯家在荆州根深蒂固,势力庞大,远不是刘备这个外来户可比。如今蔡家已然中落,但蒯家因为蒯越、蒯良尚在,实力依然不容小觑。
对蒯家,刘备可用但不愿重用。能够为了家族利益舍弃旧主的人,刘备即便心胸再宽广,在用的时候也会小心谨慎。唯一让刘备感到欣慰的,就是蒯家后继无人,可能是蒯氏兄弟过分聪慧,占尽了蒯家后辈的才气,以至于蒯家的后辈子弟中一个可以担负起蒯家家业的人都没有,只要蒯家兄弟亡故,蒯家如蔡家那样中落也只是时间问题。
也正是因为看到了这一点,蒯氏兄弟如今深居简出,丝毫不给刘备动蒯家的机会。就如同不倒翁,刘备不派人相请,蒯氏兄弟基本上连大门都不出一步。不过别看蒯氏兄弟大门不出二门不迈,但对荆州内部及其周边所发生的事情蒯氏兄弟知道的一清二楚。
对于刘备的快速扩张,蒯氏兄弟并不看好,过快的扩张不仅会导致自身力量的过分分散,也会给敌人太多可趁之机。眼下刘备所面临的困局,其实都是刘备自己造成的。不过这些话蒯氏兄弟是不会主动跟刘备提起的,身为贰臣,蒯氏兄弟很清楚刘备对自己的防备,而在蒯氏兄弟的眼中,刘备也非是他们蒯家的明主。
不过根基都在荆州,蒯家也只能和刘备虚以委蛇,毕竟刘备手中掌握大军,想要一统天下很困难,但想要灭了蒯家还是可以轻易办到的,前提就是刘备不顾忌这样做会带来名声上的负面影响。
如今刘备派人相召,蒯氏兄弟一商量,蒯越应召来到了刘备的帐前效命。蒯越不愧是荆州有数的智者,刘福在永安的小花招可以瞒过一时,但却不可能瞒过一世。蒯越已经怀疑刘福是在虚张声势,但这种猜测蒯越并没有告诉刘备。凡事都有个万一,万一刘福头脑一发热,真的带兵进入荆州境内,到时蒯越难免会受到刘备的诘难,要是给蒯家带来灾难,那是蒯越不愿意看到的。
演义里徐庶身在曹营心在汉,而如今蒯越也是这样,虽不会像演义里的徐庶那样一言不发,但让他主动开口提醒刘备,那基本上就是不可能的。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哪怕有过,也不能是打过。这样即便日后刘备也发现了永安的刘福只是在虚张声势,对自己也不过是个无能的评价,不会祸及整个蒯家。
在这种心理作用下,刘备想要得到蒯越的建议自然是难上加难。好在刘备也不强求蒯越一定要给自己想出一个破敌之策,在刘备看来,只要能够保证身在南蛮的魏延、诸葛亮成功,江陵之危立解。
而被刘备寄予了厚望的魏延跟诸葛亮,此时的日子却并不好过。南蛮王孟获就是一个头脑简单的莽夫,而庞统在得到法正、徐庶的鼎力相助以后,诸葛亮再想要设计庞统已经变得很困难。
都是才智出众的人,只要有了防备,不轻敌冒进,想要占到对方的便宜很是困难。庞统有刘福不遗余力的支持,完全不需要像诸葛亮那样急躁。凭借手中的优势,庞统稳扎稳打,步步为营,不断蚕食孟获所控制的地盘。
孟获也组织过多次反击,但结果却是输多胜少。孟获的兵是当地的土著,而庞统带的兵对深山密林同样也不陌生,凭借优良的装备,在同样熟悉地形的前提下,庞统的平蛮军比起孟获的南蛮军要略胜一筹。
也就是这略胜一筹,让孟获屡尝败绩,不得不将希望寄托到了诸葛亮跟魏延的身上。对于诸葛亮跟魏延的来意,孟获不是不知道,但孟获宁愿投靠刘备也不想向庞统请降。原因很简单,不是孟获不知道投靠西汉比投靠刘备能够得到的好处更多,对南蛮的百姓也更好。而是孟获与庞统有私仇。
虽然孟获跟祝融之间并没有什么,但在孟获眼里,祝融这个自己命中注定的妻子被庞统硬生生的抢走,是自己平生的奇耻大辱。这世上有两大仇难以化解,一是杀父之仇,二是夺妻之恨。因为这个私仇,孟获不愿意向庞统低头,更不愿意在日后看庞统的脸色活下去。
孟获很清楚西汉军的强悍,也明白继续这样下去自己败亡是迟早的事情,但孟获就是不愿向庞统低头。一想到庞统如今还活蹦乱跳的活着,孟获就有点埋怨当初自己手下射中庞统的那支毒箭为什么就不能毒性再强一点,如果是那种见血封喉的毒药,此时自己就不必再次面对庞统,而自己也就有了说服自己向西汉请降的理由。不过孟获忽略了一点,如果庞统真的因为毒箭而亡,一向看重庞统的刘福是绝对不会轻饶了孟获的。
“军师,可想到破敌良策?”在荆州军的营地内,魏延一脸希冀的望着诸葛亮问道。而诸葛亮此时正为这件事心烦,听到魏延老调重弹,不由心生恼意,反问魏延道:“不知文长可有什么主意?”
人与人相处是讲究缘分的,也不知是什么原因,诸葛亮看魏延就是不顺眼,当初魏延投降刘备的时候,诸葛亮就曾在私底下建议刘备除掉魏延,只是刘备并没有采纳诸葛亮的这个建议。
后来也不知是谁把这件事告诉了魏延,从那以后,魏延跟诸葛亮就变得相互看不顺眼,只要有机会,双方总是想让对方难堪一下。就像现在,魏延向诸葛亮问计是假,嘲讽诸葛亮名不副实是真。诸葛亮也正是看穿了魏延的真实意图,这才会反问魏延。
就已经谢天谢地,等抽出手来以后,再与周瑜一较高下。
荀湛能不能胜过周瑜,刘备不知道,但眼下除了荀湛可用,刘备身边是真的没多少可以委以重任的人了。荀湛一走,刘备就变成了孤家寡人,身边连个商量事情的人都没有。为此刘备不得不启用了闲居在家的蒯越。
虽然蒯越在许昌一事上对刘备帮助很大,但刘备却并不信任蒯越。想想也是,蒯家在荆州根深蒂固,势力庞大,远不是刘备这个外来户可比。如今蔡家已然中落,但蒯家因为蒯越、蒯良尚在,实力依然不容小觑。
对蒯家,刘备可用但不愿重用。能够为了家族利益舍弃旧主的人,刘备即便心胸再宽广,在用的时候也会小心谨慎。唯一让刘备感到欣慰的,就是蒯家后继无人,可能是蒯氏兄弟过分聪慧,占尽了蒯家后辈的才气,以至于蒯家的后辈子弟中一个可以担负起蒯家家业的人都没有,只要蒯家兄弟亡故,蒯家如蔡家那样中落也只是时间问题。
也正是因为看到了这一点,蒯氏兄弟如今深居简出,丝毫不给刘备动蒯家的机会。就如同不倒翁,刘备不派人相请,蒯氏兄弟基本上连大门都不出一步。不过别看蒯氏兄弟大门不出二门不迈,但对荆州内部及其周边所发生的事情蒯氏兄弟知道的一清二楚。
对于刘备的快速扩张,蒯氏兄弟并不看好,过快的扩张不仅会导致自身力量的过分分散,也会给敌人太多可趁之机。眼下刘备所面临的困局,其实都是刘备自己造成的。不过这些话蒯氏兄弟是不会主动跟刘备提起的,身为贰臣,蒯氏兄弟很清楚刘备对自己的防备,而在蒯氏兄弟的眼中,刘备也非是他们蒯家的明主。
不过根基都在荆州,蒯家也只能和刘备虚以委蛇,毕竟刘备手中掌握大军,想要一统天下很困难,但想要灭了蒯家还是可以轻易办到的,前提就是刘备不顾忌这样做会带来名声上的负面影响。
如今刘备派人相召,蒯氏兄弟一商量,蒯越应召来到了刘备的帐前效命。蒯越不愧是荆州有数的智者,刘福在永安的小花招可以瞒过一时,但却不可能瞒过一世。蒯越已经怀疑刘福是在虚张声势,但这种猜测蒯越并没有告诉刘备。凡事都有个万一,万一刘福头脑一发热,真的带兵进入荆州境内,到时蒯越难免会受到刘备的诘难,要是给蒯家带来灾难,那是蒯越不愿意看到的。
演义里徐庶身在曹营心在汉,而如今蒯越也是这样,虽不会像演义里的徐庶那样一言不发,但让他主动开口提醒刘备,那基本上就是不可能的。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哪怕有过,也不能是打过。这样即便日后刘备也发现了永安的刘福只是在虚张声势,对自己也不过是个无能的评价,不会祸及整个蒯家。
在这种心理作用下,刘备想要得到蒯越的建议自然是难上加难。好在刘备也不强求蒯越一定要给自己想出一个破敌之策,在刘备看来,只要能够保证身在南蛮的魏延、诸葛亮成功,江陵之危立解。
而被刘备寄予了厚望的魏延跟诸葛亮,此时的日子却并不好过。南蛮王孟获就是一个头脑简单的莽夫,而庞统在得到法正、徐庶的鼎力相助以后,诸葛亮再想要设计庞统已经变得很困难。
都是才智出众的人,只要有了防备,不轻敌冒进,想要占到对方的便宜很是困难。庞统有刘福不遗余力的支持,完全不需要像诸葛亮那样急躁。凭借手中的优势,庞统稳扎稳打,步步为营,不断蚕食孟获所控制的地盘。
孟获也组织过多次反击,但结果却是输多胜少。孟获的兵是当地的土著,而庞统带的兵对深山密林同样也不陌生,凭借优良的装备,在同样熟悉地形的前提下,庞统的平蛮军比起孟获的南蛮军要略胜一筹。
也就是这略胜一筹,让孟获屡尝败绩,不得不将希望寄托到了诸葛亮跟魏延的身上。对于诸葛亮跟魏延的来意,孟获不是不知道,但孟获宁愿投靠刘备也不想向庞统请降。原因很简单,不是孟获不知道投靠西汉比投靠刘备能够得到的好处更多,对南蛮的百姓也更好。而是孟获与庞统有私仇。
虽然孟获跟祝融之间并没有什么,但在孟获眼里,祝融这个自己命中注定的妻子被庞统硬生生的抢走,是自己平生的奇耻大辱。这世上有两大仇难以化解,一是杀父之仇,二是夺妻之恨。因为这个私仇,孟获不愿意向庞统低头,更不愿意在日后看庞统的脸色活下去。
孟获很清楚西汉军的强悍,也明白继续这样下去自己败亡是迟早的事情,但孟获就是不愿向庞统低头。一想到庞统如今还活蹦乱跳的活着,孟获就有点埋怨当初自己手下射中庞统的那支毒箭为什么就不能毒性再强一点,如果是那种见血封喉的毒药,此时自己就不必再次面对庞统,而自己也就有了说服自己向西汉请降的理由。不过孟获忽略了一点,如果庞统真的因为毒箭而亡,一向看重庞统的刘福是绝对不会轻饶了孟获的。
“军师,可想到破敌良策?”在荆州军的营地内,魏延一脸希冀的望着诸葛亮问道。而诸葛亮此时正为这件事心烦,听到魏延老调重弹,不由心生恼意,反问魏延道:“不知文长可有什么主意?”
人与人相处是讲究缘分的,也不知是什么原因,诸葛亮看魏延就是不顺眼,当初魏延投降刘备的时候,诸葛亮就曾在私底下建议刘备除掉魏延,只是刘备并没有采纳诸葛亮的这个建议。
后来也不知是谁把这件事告诉了魏延,从那以后,魏延跟诸葛亮就变得相互看不顺眼,只要有机会,双方总是想让对方难堪一下。就像现在,魏延向诸葛亮问计是假,嘲讽诸葛亮名不副实是真。诸葛亮也正是看穿了魏延的真实意图,这才会反问魏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