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读小说网 www.wdxsw.com,明末不求生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心。但是李自成刚刚离开,蔡懋德便自己触墙自杀而死,跟随他触墙及跳水自尽的官员另有六七人。
亦可见得,明朝官员也并非人人都无节操,崇祯手下并不缺乏真正的忠贞之士,只是这些忠贞之士多被安排在了不适合他们的岗位上。
不过山西官员之中,也有像之前克扣了守军赏银的山西提学道黎志这样直接投降闯军的人物。他跪在奉命拷掠山西各级官员的李双喜和党守素面前,竭力为自己洗刷,又献上为李自成所写的“颂文”万言。
协助李双喜做拷掠工作的邵时昌,又百般劝说李双喜,说大元帅令你掌握拷掠之威,威福之权由你而出,那正可以借此威权,施恩于明朝官员。这样被恩赦的明朝官员,都会从此归于你的囊中了。
原本拷掠之权虽然各归将领所有,但是抓捕和放出的人员范围都是由李自成亲自决定、一手掌握的。只是在实行品分九等的追赃助饷以后,以及随着闯军占领范围的不断扩大、拷掠人数的不断增加,李自成就主要去考虑六品以上官员的助饷和三品以上官员的拷掠问题了。
向下低品级一些的拷掠事宜,全交由李双喜办理。
李双喜自己对邵时昌的建议很不感冒,可是牛金星和田见秀从党守素那里得悉此事以后,也都亲自找到李双喜,和他复述此事,要求他如邵时昌建议的那般行事。
像黎志这样的降人,因此就在拷掠助饷中躲过一劫。另外还有一些被闯军下狱拷掠的官员,也因为李双喜出面干涉,被纷纷释放了出来,甚至在不久后,这些人居然又被牛金星举荐,重新做起官来。
因为此时在大同和宁武一带,尚有姜、周遇吉等部可战士马三四万人之多。他们的战斗力虽然不及秦军强悍,在数量和质量上均无法和李自成率领的闯军中路北伐军相比。但若晋兵坚决地凭关据守,还是很可能给闯军造成一定麻烦的。
为了解除大同边兵对太原的威胁,以便于下一步或调兵回师关中,帮助罗汝才克定西安、扫平三边,或调动东征,直捣京师,都有必要整旅继续北上作战。
李自成在太原休整兵马五天以后,就分兵两路,一路由自己亲自指挥攻打宁武关,一路由李过指挥攻打振武卫。
防守宁武关的总兵周遇吉出身于崇祯建立的京营新军勇卫营,与现在正在江西一带和张献忠作战的黄得功类似,是官军中一员比较善战的将领。
他据守宁武关,在李自成的亲自招降下也坚决不投降,还弯弓相向,把一支箭射到了李自成的马前。
但宁武关之战的前后时间却是十分短暂的,李自成仅仅花费了首尾两天的时间就攻破了关城。周遇吉为明朝殉国战死,算得上是一员忠臣良将,但实事求是而言,他实际上并没有在宁武关对闯军造成多大的伤亡,也没有多拖住李自成几天的时间。1
只是周遇吉战死的消息传到北京以后,让崇祯和朝野上下许多官员都感慨良多,这样后来才慢慢传出了周遇吉在宁武关“设奇制胜,每战必胜”,和闯军相持半月,重创了李自成主力的神话。
其实只要看看闯军具体进军到每一城市的时间,具体看看这一个月来每天闯军的主力兵马都在什么位置,就会知道周遇吉和宁武关的神话,终究只是一些人用来自欺欺人的幻想罢了。
短短几天时间,宁武关和振武卫相继失守,大同巡抚卫景瑗虽然还誓死效忠于崇祯皇帝,可是总兵官姜早已做好了换一条船坐坐的准备。姜专程派人前往宁武,献表于李自成,还派家丁亲兵为闯军带路向导,使得李自成不用一兵一卒,兵不血刃,就占领了晋北第一要隘大同。
大同巡抚卫景瑗和蔡懋德一样,虽然李自成百般开导,想要劝说他投效闯军。可是整整劝降了三天,卫景瑗也只是把对李自成的称呼从“陕北响马”改称为了“闯王”而已。
李自成见他不肯投降,倒也不甚在意,还夸奖卫景瑗“尔真忠臣,我且驿乘送尔还家”。但是卫景瑗死心塌地,只求速死,他唯恐自己活着会有害于大明朝廷的统治,会使得朝廷更多官员选择苟活,所以就在李自成发给他五十两回家路费的当天,趁着看守士卒放松警惕的机会,投水自杀了。
大同总兵姜的投降,在明朝文武官吏中掀起了一片惊涛骇浪。大家终于开始相信朝廷的国运不久了,而新朝伊始,谁能更早投降过去,占住一个位置,就一定要比后来投降过去的人待遇更好一些。
只是因为李自成占领大同以后,就立即返回了太原,开始着手准备开基建号的大业,又在路上收到了罗汝才进攻西安不利的消息。
所以李自成并没能接到从阳和、宣府等处,一封接着一封送来的降书……
====
1《明季北略》卷二十《周遇吉宁武大战》条中说,“遇吉设奇制胜,每战必胜”,相持半月,至三月初一日才被大顺军攻克城池。这是不真实的。
据康熙二十一年《山西通志》卷三十《杂志》载,李自成是在“二月十六日自太原起身,数日至宁武”;崇祯十七年三月《兵部为贼势已压云境等事》行稿说,大顺军“二十日过雁门关,二十一日攻宁武”;据乾隆十五年《宁武府志》卷十一,大顺军攻克宁武的时间是二月二十二日。
这就清楚地表明,整个宁武战役首尾不过两天。就官军而言,当时已经是强弩之末,士气不扬,只是在周遇吉的逼迫下才勉强迎敌,根本就没有“相持半月”之事。
周遇吉忠勇可嘉,但所谓宁武之战让李自成感叹“宁武虽破,受创已深。自此达京,尚有大同兵十万,宣府兵十万,居庸兵二十万,阳和等镇兵合二十万。尽如宁武,讵有孑遗哉!不若回陕休息,另走他途。”的传说,完全是不可信的。
其实宣大兵总共不过三四万,居庸、阳和之兵更少,李自成再愚蠢也不至于不明敌情到如此地步,不可能发出这样毫无常识的感叹。
心。但是李自成刚刚离开,蔡懋德便自己触墙自杀而死,跟随他触墙及跳水自尽的官员另有六七人。
亦可见得,明朝官员也并非人人都无节操,崇祯手下并不缺乏真正的忠贞之士,只是这些忠贞之士多被安排在了不适合他们的岗位上。
不过山西官员之中,也有像之前克扣了守军赏银的山西提学道黎志这样直接投降闯军的人物。他跪在奉命拷掠山西各级官员的李双喜和党守素面前,竭力为自己洗刷,又献上为李自成所写的“颂文”万言。
协助李双喜做拷掠工作的邵时昌,又百般劝说李双喜,说大元帅令你掌握拷掠之威,威福之权由你而出,那正可以借此威权,施恩于明朝官员。这样被恩赦的明朝官员,都会从此归于你的囊中了。
原本拷掠之权虽然各归将领所有,但是抓捕和放出的人员范围都是由李自成亲自决定、一手掌握的。只是在实行品分九等的追赃助饷以后,以及随着闯军占领范围的不断扩大、拷掠人数的不断增加,李自成就主要去考虑六品以上官员的助饷和三品以上官员的拷掠问题了。
向下低品级一些的拷掠事宜,全交由李双喜办理。
李双喜自己对邵时昌的建议很不感冒,可是牛金星和田见秀从党守素那里得悉此事以后,也都亲自找到李双喜,和他复述此事,要求他如邵时昌建议的那般行事。
像黎志这样的降人,因此就在拷掠助饷中躲过一劫。另外还有一些被闯军下狱拷掠的官员,也因为李双喜出面干涉,被纷纷释放了出来,甚至在不久后,这些人居然又被牛金星举荐,重新做起官来。
因为此时在大同和宁武一带,尚有姜、周遇吉等部可战士马三四万人之多。他们的战斗力虽然不及秦军强悍,在数量和质量上均无法和李自成率领的闯军中路北伐军相比。但若晋兵坚决地凭关据守,还是很可能给闯军造成一定麻烦的。
为了解除大同边兵对太原的威胁,以便于下一步或调兵回师关中,帮助罗汝才克定西安、扫平三边,或调动东征,直捣京师,都有必要整旅继续北上作战。
李自成在太原休整兵马五天以后,就分兵两路,一路由自己亲自指挥攻打宁武关,一路由李过指挥攻打振武卫。
防守宁武关的总兵周遇吉出身于崇祯建立的京营新军勇卫营,与现在正在江西一带和张献忠作战的黄得功类似,是官军中一员比较善战的将领。
他据守宁武关,在李自成的亲自招降下也坚决不投降,还弯弓相向,把一支箭射到了李自成的马前。
但宁武关之战的前后时间却是十分短暂的,李自成仅仅花费了首尾两天的时间就攻破了关城。周遇吉为明朝殉国战死,算得上是一员忠臣良将,但实事求是而言,他实际上并没有在宁武关对闯军造成多大的伤亡,也没有多拖住李自成几天的时间。1
只是周遇吉战死的消息传到北京以后,让崇祯和朝野上下许多官员都感慨良多,这样后来才慢慢传出了周遇吉在宁武关“设奇制胜,每战必胜”,和闯军相持半月,重创了李自成主力的神话。
其实只要看看闯军具体进军到每一城市的时间,具体看看这一个月来每天闯军的主力兵马都在什么位置,就会知道周遇吉和宁武关的神话,终究只是一些人用来自欺欺人的幻想罢了。
短短几天时间,宁武关和振武卫相继失守,大同巡抚卫景瑗虽然还誓死效忠于崇祯皇帝,可是总兵官姜早已做好了换一条船坐坐的准备。姜专程派人前往宁武,献表于李自成,还派家丁亲兵为闯军带路向导,使得李自成不用一兵一卒,兵不血刃,就占领了晋北第一要隘大同。
大同巡抚卫景瑗和蔡懋德一样,虽然李自成百般开导,想要劝说他投效闯军。可是整整劝降了三天,卫景瑗也只是把对李自成的称呼从“陕北响马”改称为了“闯王”而已。
李自成见他不肯投降,倒也不甚在意,还夸奖卫景瑗“尔真忠臣,我且驿乘送尔还家”。但是卫景瑗死心塌地,只求速死,他唯恐自己活着会有害于大明朝廷的统治,会使得朝廷更多官员选择苟活,所以就在李自成发给他五十两回家路费的当天,趁着看守士卒放松警惕的机会,投水自杀了。
大同总兵姜的投降,在明朝文武官吏中掀起了一片惊涛骇浪。大家终于开始相信朝廷的国运不久了,而新朝伊始,谁能更早投降过去,占住一个位置,就一定要比后来投降过去的人待遇更好一些。
只是因为李自成占领大同以后,就立即返回了太原,开始着手准备开基建号的大业,又在路上收到了罗汝才进攻西安不利的消息。
所以李自成并没能接到从阳和、宣府等处,一封接着一封送来的降书……
====
1《明季北略》卷二十《周遇吉宁武大战》条中说,“遇吉设奇制胜,每战必胜”,相持半月,至三月初一日才被大顺军攻克城池。这是不真实的。
据康熙二十一年《山西通志》卷三十《杂志》载,李自成是在“二月十六日自太原起身,数日至宁武”;崇祯十七年三月《兵部为贼势已压云境等事》行稿说,大顺军“二十日过雁门关,二十一日攻宁武”;据乾隆十五年《宁武府志》卷十一,大顺军攻克宁武的时间是二月二十二日。
这就清楚地表明,整个宁武战役首尾不过两天。就官军而言,当时已经是强弩之末,士气不扬,只是在周遇吉的逼迫下才勉强迎敌,根本就没有“相持半月”之事。
周遇吉忠勇可嘉,但所谓宁武之战让李自成感叹“宁武虽破,受创已深。自此达京,尚有大同兵十万,宣府兵十万,居庸兵二十万,阳和等镇兵合二十万。尽如宁武,讵有孑遗哉!不若回陕休息,另走他途。”的传说,完全是不可信的。
其实宣大兵总共不过三四万,居庸、阳和之兵更少,李自成再愚蠢也不至于不明敌情到如此地步,不可能发出这样毫无常识的感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