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读小说网 www.wdxsw.com,大明由我而校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头。抓住一批墨吏,无问亲疏远近,无问高低贵贱,一律明正典刑昭示天下。这一条办下来就堵住了贪风。然后陛下在下令各地学官切实宣讲,旌忠表孝,就能作养一代清官。这就减少了百姓的负担。然而如果想要陕西百姓富裕起来,这样做还远远不够。”
“哦,打击贪腐还不够?”朱由校来了兴趣,身体靠前屈,好奇地问道。
“陛下,衣食之源,致富之本,皆出于农。农非一端,耕、桑、树、畜,四者备而农道全矣。若缺其一,终属不足。上古的圣王要想民众富裕,必须做到这四者。但是秦人知耕而不知桑,是有食而无衣。甚至一切耗费,莫不取于一耕,四者缺三,安得不穷?”
朱由校听得眼前一亮,这不就是振兴乡村产业,实现多元化生产吗!他点头表示赞同,说:“陈奇瑜,你说的很好,那么应该从何做起呢?”
“陛下,臣认为秦人要想富裕得从蚕桑开始,现在陕西生齿益繁,而生计没有增加,所以才衣食两艰,不管丰年凶年都是贫困。懂蚕桑则多了几大益处:
第一,无论是墙下还是路旁,垄畔或者田边,都可以种植,既不占用田地,也不妨害农民,旷土可以化为锦绣之资;
第二,桑树没有水、旱、风、虫的灾害,即使到了荒年,五谷没有收成,桑树也不受到影响。养蚕取丝可以增加收入,是长久之道;
第三,秦人在农忙季节之外,冬春二季无所事事,男逸于外,女逸于内。蚕桑若是兴起,则女织于内,可充分利用闲散劳力;
第四,种桑树,不过是一夫之力,却能享受数十年之利,又没有耕牛种子的费用。至于养蚕,只消耗一个月的功夫,就能获得一年的利润,非常实惠;
第五,水丝一斤,值银一两五钱,能买木棉二十斤,足够一户人家全年的衣服。若能取丝数十斤,便是富裕人家了。
第六,秦地一眼望去极为萧条,如果桑树繁滋,不但美观,还有八宜:树皮可以做纸,木材可以做弓,木头可以造家具,枝条可以编筐,树根可以入药,散木可以做薪,椹可以充饥,叶可以饲蚕。”
陈奇瑜这一篇关于蚕桑的宏篇大论,让仔细聆听的皇帝对他有了一个新的认识。朱由校眼中放出光来,说道:
“陈奇瑜,朕原来知道你爱民如子、廉洁奉公,现在看来这个考语不能局限了你。能从自己本职差使着手,却着眼于百姓的未来。这是真正的爱民,有古之大臣风范。”
“陛下过奖了,这还只是纸上谈兵,臣还没有实际的贡献!”
听到“纸上谈兵”四字,皇帝心里犯了嘀咕,说道:“陈奇瑜,你确定陕西省的气候、水土适合蚕桑吗?”
“回陛下,根据臣的实地查证,西安、延安、庆阳、平凉、巩昌等府,都是适宜种桑的,观其一株能成,则千万株可成。”
“太好了!爱卿一心为国,朕应该立刻嘉奖!”
“陕西一地的蚕桑其实对全国百姓都有好处!”
“哦,这又从何讲起?”
“回陛下,陕西地方的深山僻壤,离通都大邑甚是遥远,贸易困难,在粮食的丰收年,粮贱伤农,卖不出去,也没有购买衣服的钱。这类地方,田土必贱,若是地方官勉励百姓种数千株桑树,一则每年都不缺衣物,二则丝绸可以远卖。这样一来,就有行商来陕西地界购买丝绸,同时他们又把其他省份的商品卖到陕西,这岂不是全国的货物流通,都能广开财源。”
皇帝激动地都想鼓掌了,强压住内心的喜悦,他静静地说道:“言之有理,来赏陈奇瑜纹银五十两。”
头。抓住一批墨吏,无问亲疏远近,无问高低贵贱,一律明正典刑昭示天下。这一条办下来就堵住了贪风。然后陛下在下令各地学官切实宣讲,旌忠表孝,就能作养一代清官。这就减少了百姓的负担。然而如果想要陕西百姓富裕起来,这样做还远远不够。”
“哦,打击贪腐还不够?”朱由校来了兴趣,身体靠前屈,好奇地问道。
“陛下,衣食之源,致富之本,皆出于农。农非一端,耕、桑、树、畜,四者备而农道全矣。若缺其一,终属不足。上古的圣王要想民众富裕,必须做到这四者。但是秦人知耕而不知桑,是有食而无衣。甚至一切耗费,莫不取于一耕,四者缺三,安得不穷?”
朱由校听得眼前一亮,这不就是振兴乡村产业,实现多元化生产吗!他点头表示赞同,说:“陈奇瑜,你说的很好,那么应该从何做起呢?”
“陛下,臣认为秦人要想富裕得从蚕桑开始,现在陕西生齿益繁,而生计没有增加,所以才衣食两艰,不管丰年凶年都是贫困。懂蚕桑则多了几大益处:
第一,无论是墙下还是路旁,垄畔或者田边,都可以种植,既不占用田地,也不妨害农民,旷土可以化为锦绣之资;
第二,桑树没有水、旱、风、虫的灾害,即使到了荒年,五谷没有收成,桑树也不受到影响。养蚕取丝可以增加收入,是长久之道;
第三,秦人在农忙季节之外,冬春二季无所事事,男逸于外,女逸于内。蚕桑若是兴起,则女织于内,可充分利用闲散劳力;
第四,种桑树,不过是一夫之力,却能享受数十年之利,又没有耕牛种子的费用。至于养蚕,只消耗一个月的功夫,就能获得一年的利润,非常实惠;
第五,水丝一斤,值银一两五钱,能买木棉二十斤,足够一户人家全年的衣服。若能取丝数十斤,便是富裕人家了。
第六,秦地一眼望去极为萧条,如果桑树繁滋,不但美观,还有八宜:树皮可以做纸,木材可以做弓,木头可以造家具,枝条可以编筐,树根可以入药,散木可以做薪,椹可以充饥,叶可以饲蚕。”
陈奇瑜这一篇关于蚕桑的宏篇大论,让仔细聆听的皇帝对他有了一个新的认识。朱由校眼中放出光来,说道:
“陈奇瑜,朕原来知道你爱民如子、廉洁奉公,现在看来这个考语不能局限了你。能从自己本职差使着手,却着眼于百姓的未来。这是真正的爱民,有古之大臣风范。”
“陛下过奖了,这还只是纸上谈兵,臣还没有实际的贡献!”
听到“纸上谈兵”四字,皇帝心里犯了嘀咕,说道:“陈奇瑜,你确定陕西省的气候、水土适合蚕桑吗?”
“回陛下,根据臣的实地查证,西安、延安、庆阳、平凉、巩昌等府,都是适宜种桑的,观其一株能成,则千万株可成。”
“太好了!爱卿一心为国,朕应该立刻嘉奖!”
“陕西一地的蚕桑其实对全国百姓都有好处!”
“哦,这又从何讲起?”
“回陛下,陕西地方的深山僻壤,离通都大邑甚是遥远,贸易困难,在粮食的丰收年,粮贱伤农,卖不出去,也没有购买衣服的钱。这类地方,田土必贱,若是地方官勉励百姓种数千株桑树,一则每年都不缺衣物,二则丝绸可以远卖。这样一来,就有行商来陕西地界购买丝绸,同时他们又把其他省份的商品卖到陕西,这岂不是全国的货物流通,都能广开财源。”
皇帝激动地都想鼓掌了,强压住内心的喜悦,他静静地说道:“言之有理,来赏陈奇瑜纹银五十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