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读小说网 www.wdxsw.com,从平乱悍将到威逼“四夷”之外交官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从南京一路号啕回到故乡,从悲痛中醒来后,袁世凯很能感受到家的温暖。
袁家虽说是个大家族,由于郭太夫人训教有方,全家和睦相处,彼此间自然充满着亲情。何况家中还有他的亲生父母安在,父慰母劝,袁世凯的心情自然也就好了许多。可这并不等于说袁世凯会就此变得老实下来。悲痛过后不久,袁世凯就又恢复了原样,依然玩劣任性。
第二年的春上,堂叔袁保恒回家探亲,见着牛嫂和小世凯孤儿寡母的,甚是心酸。此时的袁保恒已是官拜户部左侍郎,奉旨到陕甘总督左宗棠部办理西征粮台事宜,这次省亲是得到上级批准顺道的。看到牛嫂母子可怜,小世凯无师授读,恐其步入歪道,在征得牛嫂同意后,便把这个玩劣小子带到京城去了。但碍于自身公务繁忙,一到京城,保恒叔就把袁世凯交了另一位叔父袁保龄。并责其严加管束不可懈弛。袁保龄是袁甲三次子,官居内阁中书,平时又不太出差,有的是时间管教这个坏小子。为教育袁世凯读书习文,保恒叔还真甩了血本,他为袁世凯请来“一进士二举人”三个老师:一个是进士张星炳,另两个分别是举人谢廷萱和周文淳。而且保恒叔还给他们三个分了工,张星炳教写字,周文淳教作诗,教八股文的自然就是谢廷萱了。为了教育下一代,保恒叔这种狠手段,恐怕令今人都为之咂舌。
可这有用吗。两位叔父可谓押上血本,三位老师累得呕心带吐血,一场“恶补”下来,回头你再看看,袁世凯依旧在吟诗、作文、写字上无一称是。单这还不算数,令人哭笑两难的是,坏小子书没读好,性意识却萌发极早,一个十五岁小小少年竟学会背着大人逛“八大胡同”了。
保恒叔在写给老家的信中都快哭了:“资份不高,且异动非常,长此可怎么得了啊。”
袁氏家族向以“求官建功,拯救天下”为门楣家训。在那个时候,求官就只有读书这一门子路,不然,耀东祖爷爷也不会读书读得最后把命都读没了。
当时和袁世凯一起来北京读书的还有他的一个本家弟弟,叫袁世绳。这小子也不是什么省油的灯,比袁世凯也逊色不了哪儿去。负责监管工作的保龄叔朝这一对坏小子开始使起绝招来,他把袁世凯的书桌安置在老师的侧案,把那个袁世绳安置到另一间书房,让这两人没机会挤在一块胡闹。让袁世凯坐在老师旁边,就是让老师眼睛够得着他。光是这样,保龄叔觉得还不够,干脆就连袁世凯晚上的睡处也搬到了老师睡觉房间的隔壁书房里。
两位叔父为了让袁世凯好好读书,以求上进,不可谓不煞费苦心,解数使尽。两位叔父满以为这下总该把这小子圈牢了。不错,人是被圈上了,监督布控得也严实,可圈着人你却圈不住他的心。袁世凯的学业还是不老好,还是写不好那该死的八股文。
“世凯这孩子,真就不是读书料啊!”两位叔父哀叹道。
客观地说,袁世凯在两位叔父严厉看管下,还是学到不少东西。两位叔父期盼着他们这个虎头巴脑的侄儿能在科场上博个功名,尽管心里有点底气不足。
就在这时,一个噩耗打老家传来,这年的11月,袁世凯的亲生父亲袁保中病故。
按照当时政府规定,当官的如果谁死了亲爹老子娘当中的一个,那谁就得“开缺”回家守制三年;生员谁要是死了这二老其中哪一个,那他就得在家守孝三年,这三年还不能参加科考。袁世凯自是不必理会这个。因为他打小就过继给了二叔袁保庆,也是就说他已不再是袁保中的儿子了。自然也就用不着守这个孝了。
1876年秋天,三年一度的乡试到了。袁世凯要回开封考试了。他虽然不喜欢读书,书读得也着实不咋样,这考式还要参加的。想学着祖辈,父辈们那样将来好光宗耀祖,就得走仁途。就这样,袁世凯承受着很大的思想包袱和心理压力下了考场。结果,与考前预料一样,袁世凯落榜了。尽管刷下是早已定局的事,但对少年袁世凯的心灵创伤却是很大的。
儿子考场失败,大大地急坏了牛氏夫人,见着宝贝儿子一付落魄失魂的样子,牛夫人心疼坏了。啥时儿子受过这等委屈啊。她想让儿子尽快从不堪痛苦中能脱颖出来,再说儿子也不老小了,干脆给“宝贝儿”弄个老婆来,叫他高兴高兴。知子莫若母啊。
1876年(光绪二年)腊月,牛夫人的合理建议得到了大伙的一致认同,于是全家上下一齐动起来,于是袁世凯就娶了沈丘县一个财主家女儿于氏当老婆了。
也许牛夫人办事性急了些,这对小新人生活得很不合拍,袁世凯家是书香门第,于老丈人家虽然有几个小钱,可并非读书人家,于小姐打小就没学过文化,目不识丁,没受过良好的正规教育,不大懂得富贵人家规矩礼节,不会夫妻间的浪漫情调。婚后两年夫妻间还算对付,后来还生下了儿子克定。
有一天,袁世凯见于小姐(不,现在该称呼于氏夫人了)喜欢系一条红色的绣花缎子裤带,就跟于氏开玩笑说,看你这打扮,倒象个“马班子”(当地土话,窑姐),于氏一听,立马翻脸回敬,说俺不是“马班子”,俺有姥姥家(意思是说俺是有娘家的人,明媒正娶,不是没娘养的姨太太)。袁世凯的生母原为姨太太,后来才扶为继室。袁世凯认为于氏这是在揭他的短处,随一怒之下而去,发誓从此不再与她同房,于氏逐成了主妇“牌位”。
科场、情场两失意,一向优越惯了的袁世凯心里别提多么苦恼。
正好在这时候,袁保恒官升级了,调任刑部左侍郎,成了省部级领导。别看保恒官越当越大,工作越来越繁忙,可保恒叔对这俩爹都没了的侄儿的学业和举业一直很挂心。得知袁世凯秋围不第,搁家生活得又不顺心,便修书给袁世凯,嘱咐他千万不要灰心,不要颓废,前面的路还很长,想要学上头长辈光耀门庭,经史要读的、八股文要做的,下届秋闱还是要秋闱的。
袁世凯接到保恒叔父的信,阅后心里很难过。但他仍在给保恒叔父回信时强调,拟不再以文章博得功名。信是这样写的:
侄世凯敬禀叔父大人侍下。九月二十一日奉到赐示,谆谆告诫,相勖以刚日读经,柔日读史,并专力于闱艺策论,腹笥既充,下届秋闱传战,定卜夺得锦标矣。捧读之馀,具见勉励之殷,爱矜之切,溢于言表,使侄愧感交并,不知涕泗之何从。侄自少天分不足,素性顽钝,不好读书。稍长,日与庸鄙者处,七窍尽被芳草封塞,旋经益友规诫,稍稍致力于文章词赋间,期年得青一衿,侄不自知侥幸得此寸进,反视学问与功名可猎取而得,无待钻研攻苦者。才能作得儿句时文,以为苏韩可学而至焉;才能吟成几什俚句,以为李杜亦可学而至焉。于是广结文社,按期课艺,欲思尽涤旧染之污,克成袁氏之佳子弟。讵知秋闱不第,锐气为之一挫;操劳而成咯血症,锐气又为之一挫。居常每自窃叹,苍苍者天,何限我以天赋,勒我以学问,若斯之酷耶!再图以文章猎取功名,只恐画饼难以充饥耳。故自闱后返里,意志颓唐,经史子集尽束之高阁,几如祖龙劫后,只字无复寓目。惟日与二三同里少年,驰马试剑,以习武功。侄已逾终军请缨之年,倍切定远从戎之志,至于从青灯黄卷中博取紫袍玉带,则略识之无者,不敢再作此梦想矣。侄之苦衷,如是如是,愿大人留意栽培为幸。肃此谨请万福金安,侄世凯谨禀。
袁世凯在信中既伤感自己有负长辈殷望,又检讨自已读者失之努力,自负且不自量力。可怜巴巴地向保恒叔父诉苦,你看你侄儿读书都读吐血了啊!
袁保恒接信看过并及时回复:
吾侄既不愿从故纸堆中讨生括,决然舍文事而讲武功,拟效班超之投笔从戎,其志非不壮,惜乎遭逢不偶,当此边疆肃靖,四海平安,英雄无用武之地,还当熟读兵书韬略,简练揣摩,一旦机会适至,便可闻鸡而起矣。
袁世凯读罢保恒叔父复寄,心中甚觉苦味,瞧叔父这意思书是非读不可,“栽培”的事半拉字儿不提。不中,看来还须与保恒叔父再行“理论理论”才是,于是又提笔写道:
侄世凯敬复叔父大人侍下。二十五日又接到赐示,蔼然长者之言,诫属确论。惟侄庸愚成性,既不能上马杀贼,又不能下马作露布,徒自临渊羡鱼,空存妄想耳。况近世天演竞争,战事竞尚铁血主义,计谋无所施,勇力不足恃,吾国旧有之《孙武兵法》、《太公战略》等书,几成明日黄花,读之仅能知古而不知今,无补实用。兼之吾国陆军犹守旧制,海军虽尚新法,稍胜于旧有之水师炮艇,而与英美等海军相较,瞠乎其后矣,而各国虎视耽耽,野心来戢,一旦夷氛不靖,竞以兵戎相见,胜败未可逆料也。侄由是主张不观吾国兵书,专阅日本暨德意志之战略,惜乎译本不多,未窥全豹,更慨纸上谈兵,无从实地练习。久拟赴德,西人陆军学校肄业,无如自嗣父作古后,家计艰难,一家之温饱尚属不易,安有多金作游... -->>
从南京一路号啕回到故乡,从悲痛中醒来后,袁世凯很能感受到家的温暖。
袁家虽说是个大家族,由于郭太夫人训教有方,全家和睦相处,彼此间自然充满着亲情。何况家中还有他的亲生父母安在,父慰母劝,袁世凯的心情自然也就好了许多。可这并不等于说袁世凯会就此变得老实下来。悲痛过后不久,袁世凯就又恢复了原样,依然玩劣任性。
第二年的春上,堂叔袁保恒回家探亲,见着牛嫂和小世凯孤儿寡母的,甚是心酸。此时的袁保恒已是官拜户部左侍郎,奉旨到陕甘总督左宗棠部办理西征粮台事宜,这次省亲是得到上级批准顺道的。看到牛嫂母子可怜,小世凯无师授读,恐其步入歪道,在征得牛嫂同意后,便把这个玩劣小子带到京城去了。但碍于自身公务繁忙,一到京城,保恒叔就把袁世凯交了另一位叔父袁保龄。并责其严加管束不可懈弛。袁保龄是袁甲三次子,官居内阁中书,平时又不太出差,有的是时间管教这个坏小子。为教育袁世凯读书习文,保恒叔还真甩了血本,他为袁世凯请来“一进士二举人”三个老师:一个是进士张星炳,另两个分别是举人谢廷萱和周文淳。而且保恒叔还给他们三个分了工,张星炳教写字,周文淳教作诗,教八股文的自然就是谢廷萱了。为了教育下一代,保恒叔这种狠手段,恐怕令今人都为之咂舌。
可这有用吗。两位叔父可谓押上血本,三位老师累得呕心带吐血,一场“恶补”下来,回头你再看看,袁世凯依旧在吟诗、作文、写字上无一称是。单这还不算数,令人哭笑两难的是,坏小子书没读好,性意识却萌发极早,一个十五岁小小少年竟学会背着大人逛“八大胡同”了。
保恒叔在写给老家的信中都快哭了:“资份不高,且异动非常,长此可怎么得了啊。”
袁氏家族向以“求官建功,拯救天下”为门楣家训。在那个时候,求官就只有读书这一门子路,不然,耀东祖爷爷也不会读书读得最后把命都读没了。
当时和袁世凯一起来北京读书的还有他的一个本家弟弟,叫袁世绳。这小子也不是什么省油的灯,比袁世凯也逊色不了哪儿去。负责监管工作的保龄叔朝这一对坏小子开始使起绝招来,他把袁世凯的书桌安置在老师的侧案,把那个袁世绳安置到另一间书房,让这两人没机会挤在一块胡闹。让袁世凯坐在老师旁边,就是让老师眼睛够得着他。光是这样,保龄叔觉得还不够,干脆就连袁世凯晚上的睡处也搬到了老师睡觉房间的隔壁书房里。
两位叔父为了让袁世凯好好读书,以求上进,不可谓不煞费苦心,解数使尽。两位叔父满以为这下总该把这小子圈牢了。不错,人是被圈上了,监督布控得也严实,可圈着人你却圈不住他的心。袁世凯的学业还是不老好,还是写不好那该死的八股文。
“世凯这孩子,真就不是读书料啊!”两位叔父哀叹道。
客观地说,袁世凯在两位叔父严厉看管下,还是学到不少东西。两位叔父期盼着他们这个虎头巴脑的侄儿能在科场上博个功名,尽管心里有点底气不足。
就在这时,一个噩耗打老家传来,这年的11月,袁世凯的亲生父亲袁保中病故。
按照当时政府规定,当官的如果谁死了亲爹老子娘当中的一个,那谁就得“开缺”回家守制三年;生员谁要是死了这二老其中哪一个,那他就得在家守孝三年,这三年还不能参加科考。袁世凯自是不必理会这个。因为他打小就过继给了二叔袁保庆,也是就说他已不再是袁保中的儿子了。自然也就用不着守这个孝了。
1876年秋天,三年一度的乡试到了。袁世凯要回开封考试了。他虽然不喜欢读书,书读得也着实不咋样,这考式还要参加的。想学着祖辈,父辈们那样将来好光宗耀祖,就得走仁途。就这样,袁世凯承受着很大的思想包袱和心理压力下了考场。结果,与考前预料一样,袁世凯落榜了。尽管刷下是早已定局的事,但对少年袁世凯的心灵创伤却是很大的。
儿子考场失败,大大地急坏了牛氏夫人,见着宝贝儿子一付落魄失魂的样子,牛夫人心疼坏了。啥时儿子受过这等委屈啊。她想让儿子尽快从不堪痛苦中能脱颖出来,再说儿子也不老小了,干脆给“宝贝儿”弄个老婆来,叫他高兴高兴。知子莫若母啊。
1876年(光绪二年)腊月,牛夫人的合理建议得到了大伙的一致认同,于是全家上下一齐动起来,于是袁世凯就娶了沈丘县一个财主家女儿于氏当老婆了。
也许牛夫人办事性急了些,这对小新人生活得很不合拍,袁世凯家是书香门第,于老丈人家虽然有几个小钱,可并非读书人家,于小姐打小就没学过文化,目不识丁,没受过良好的正规教育,不大懂得富贵人家规矩礼节,不会夫妻间的浪漫情调。婚后两年夫妻间还算对付,后来还生下了儿子克定。
有一天,袁世凯见于小姐(不,现在该称呼于氏夫人了)喜欢系一条红色的绣花缎子裤带,就跟于氏开玩笑说,看你这打扮,倒象个“马班子”(当地土话,窑姐),于氏一听,立马翻脸回敬,说俺不是“马班子”,俺有姥姥家(意思是说俺是有娘家的人,明媒正娶,不是没娘养的姨太太)。袁世凯的生母原为姨太太,后来才扶为继室。袁世凯认为于氏这是在揭他的短处,随一怒之下而去,发誓从此不再与她同房,于氏逐成了主妇“牌位”。
科场、情场两失意,一向优越惯了的袁世凯心里别提多么苦恼。
正好在这时候,袁保恒官升级了,调任刑部左侍郎,成了省部级领导。别看保恒官越当越大,工作越来越繁忙,可保恒叔对这俩爹都没了的侄儿的学业和举业一直很挂心。得知袁世凯秋围不第,搁家生活得又不顺心,便修书给袁世凯,嘱咐他千万不要灰心,不要颓废,前面的路还很长,想要学上头长辈光耀门庭,经史要读的、八股文要做的,下届秋闱还是要秋闱的。
袁世凯接到保恒叔父的信,阅后心里很难过。但他仍在给保恒叔父回信时强调,拟不再以文章博得功名。信是这样写的:
侄世凯敬禀叔父大人侍下。九月二十一日奉到赐示,谆谆告诫,相勖以刚日读经,柔日读史,并专力于闱艺策论,腹笥既充,下届秋闱传战,定卜夺得锦标矣。捧读之馀,具见勉励之殷,爱矜之切,溢于言表,使侄愧感交并,不知涕泗之何从。侄自少天分不足,素性顽钝,不好读书。稍长,日与庸鄙者处,七窍尽被芳草封塞,旋经益友规诫,稍稍致力于文章词赋间,期年得青一衿,侄不自知侥幸得此寸进,反视学问与功名可猎取而得,无待钻研攻苦者。才能作得儿句时文,以为苏韩可学而至焉;才能吟成几什俚句,以为李杜亦可学而至焉。于是广结文社,按期课艺,欲思尽涤旧染之污,克成袁氏之佳子弟。讵知秋闱不第,锐气为之一挫;操劳而成咯血症,锐气又为之一挫。居常每自窃叹,苍苍者天,何限我以天赋,勒我以学问,若斯之酷耶!再图以文章猎取功名,只恐画饼难以充饥耳。故自闱后返里,意志颓唐,经史子集尽束之高阁,几如祖龙劫后,只字无复寓目。惟日与二三同里少年,驰马试剑,以习武功。侄已逾终军请缨之年,倍切定远从戎之志,至于从青灯黄卷中博取紫袍玉带,则略识之无者,不敢再作此梦想矣。侄之苦衷,如是如是,愿大人留意栽培为幸。肃此谨请万福金安,侄世凯谨禀。
袁世凯在信中既伤感自己有负长辈殷望,又检讨自已读者失之努力,自负且不自量力。可怜巴巴地向保恒叔父诉苦,你看你侄儿读书都读吐血了啊!
袁保恒接信看过并及时回复:
吾侄既不愿从故纸堆中讨生括,决然舍文事而讲武功,拟效班超之投笔从戎,其志非不壮,惜乎遭逢不偶,当此边疆肃靖,四海平安,英雄无用武之地,还当熟读兵书韬略,简练揣摩,一旦机会适至,便可闻鸡而起矣。
袁世凯读罢保恒叔父复寄,心中甚觉苦味,瞧叔父这意思书是非读不可,“栽培”的事半拉字儿不提。不中,看来还须与保恒叔父再行“理论理论”才是,于是又提笔写道:
侄世凯敬复叔父大人侍下。二十五日又接到赐示,蔼然长者之言,诫属确论。惟侄庸愚成性,既不能上马杀贼,又不能下马作露布,徒自临渊羡鱼,空存妄想耳。况近世天演竞争,战事竞尚铁血主义,计谋无所施,勇力不足恃,吾国旧有之《孙武兵法》、《太公战略》等书,几成明日黄花,读之仅能知古而不知今,无补实用。兼之吾国陆军犹守旧制,海军虽尚新法,稍胜于旧有之水师炮艇,而与英美等海军相较,瞠乎其后矣,而各国虎视耽耽,野心来戢,一旦夷氛不靖,竞以兵戎相见,胜败未可逆料也。侄由是主张不观吾国兵书,专阅日本暨德意志之战略,惜乎译本不多,未窥全豹,更慨纸上谈兵,无从实地练习。久拟赴德,西人陆军学校肄业,无如自嗣父作古后,家计艰难,一家之温饱尚属不易,安有多金作游...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