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读小说网 www.wdxsw.com,旧日音乐家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高音区的降A键上奏出了一个明亮欢快的颤音。
这个颤音化作一个欢快的重复音型,随后左手三拍子加入,一条欢快华丽,反复回转的旋律被范宁奏出,以令人目不暇接的速度爬到高处,又带着俏皮的波音滑落。
他弹的是肖邦着名的《降D大调圆舞曲》(Op.64 No.1),又名“小狗圆舞曲”。
小姑娘的金毛小狗在踏板边欢快地打转,乡绅一家和宾客众人屏住呼吸,竖起耳朵听着,乡村乐师们更是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着键盘上范宁的手指,生怕错过一点点细节。
如此精巧热情的旋律,如此优雅绚丽的和声,如此高水准的创作和演奏,恐怕只有在大城市的那些贵族音乐沙龙上才能出现吧!
中段的速度稍有舒缓,旋律细腻又甜美,然后就是首段快速乐句的反复,快速的音流从高到低趟过后,范宁的手指轻巧地从键盘上提起,把所有的声音一瞬间收得干干净净,然后转头,微笑看着旁边瞪着眼睛的可爱小姑娘。
不到两分钟的演奏结束后,他在快要掀翻房顶的掌声中落座退场,接下来乐师们用管乐吹奏了一些迈耶尔交响曲片段,再为众人演唱了几首卡休尼契早期的康塔塔。
这里的舞会风格也和大城市有一定差异,更清新明快、更热烈奔放、乡土气息更浓郁,范宁始终认真地在座位上欣赏,并礼貌地同上前打招呼的绅士淑女们碰杯抿酒。
接近尾声时,几位乡村乐师又围了上来,一位相对较懂五线谱的乐师把自己记录的谱纸递了过去,请求范宁校对和补全。
他是威廉绅士两个小女儿的家庭钢琴教师,上次范宁给两位小姑娘演示旋律奏法和分句的呼吸处理时,他也在旁边以学生的姿态旁听。
“调性找得蛮准..就是几乎只写了右手,不过很多缩略的提示符号还蛮接地气的。”范宁心中暗自闪过这番评价,他拿过笔,用了十多分钟,校对了右手的旋律,然后补齐了左手的伴奏和弦。
这个乐师接过后道谢,他不知道范宁名字,但慎重地在曲谱右上方写上了:“来自湖边小屋的作曲家先生,新历913年3月16日。”
“请教您一个问题。”范宁说道。
“不敢不敢,您请说。”
“他们的这种快慢速度交替的舞曲叫什么名字?有更多的素材吗?”
“先生…这叫做‘利安德勒’,您对这个也感兴趣?说实话,城里面高贵的音乐家一般看不起这些乡下的素材,也不太愿意搭理我们,不过您要的话,我可以给您写出一些常见的调子。”
范宁很严肃地说道:“音乐的布局、发展和逻辑手法有高低之分,但启示和素材没有,它们要么来自于至高的天穹,要么来自于我们脚下的大地。”
乡村乐师似懂非懂:“...它们有快慢两种节拍,在尹格士北方的这一带乡村流行了两百多年,现在反倒是少了,很多年轻一辈觉得其起始速度过于奔放,他们更愿意追随大城市里优雅的圆舞曲。”
“是吗?”范宁眼神中露出思索之色,“我觉得现今流行于沙龙的圆舞曲,倒像是从‘利安德勒’的慢速分支演变过来的,当然,他们将速度提到了适中的程度,更加优雅轻盈…”
嗯,这一定具有某种同源性,都是三拍子,不过‘利安德勒’往往将每一拍分成了两个八分音符,甚至把首拍拆成了三连音,这不仅显得热烈奔放,甚至按前世的话来说,还有些带感和魔性…
他接过写有“利安德勒”体裁素材的纸张,看了一眼上面的数行简谱,道谢后收好。
“钢琴家先生,您什么时候还会来给我们上课呢?”散会时,一位小姑娘又跑到范宁跟前,然后喊着自己父亲,“爸爸,您应该拿出更多的酬劳给钢琴家先生。”
“我愿意,不过更重要的是先生的时间。”威廉绅士哈哈一笑,然后亲自将范宁送出门,又邀请他明天一早过来吃茶。
深夜,范宁跨进旅店的大门,他的眼神又落在了那副木刻版画《猎人的葬礼》上。
“它看似沉重,实则活泼有趣,这种反讽意境,的确非常契合我对第三乐章葬礼进行曲的设想。”
“不如做一个大胆的尝试,在定音鼓反复敲响的‘呼吸动机’中,采用刚刚听到的儿歌‘雅克兄弟’为主题,做小调版的变形,然后,用模彷手法在各个乐器间做声部叠加,用每种乐器的音色性格,去类比森林里给猎人送葬的各种小动物,这样堆砌成一个庞大的卡农结构…”
“如此,低级体裁的儿歌,和高级复调手法卡农相结合,形成我反讽的第一个阶段…其后的插部,我再将乌夫兰塞尔上的市井庸俗小调与交响化配器进行融合,达成第二种反讽效果…”
看见范宁一直盯着前台发呆,旅店的男主人施温特诧异地开口问道:“先生,很晚了,您要不要上去先休息,我要他们为您准备热水。”
“不了,谢谢。”
范宁如梦初醒,飞速地哗啦啦翻开笔记本,开始记录自己的灵感,然后没做休息,当夜赶回湖畔的“作曲小屋”,又是一个不眠之夜。
时间一天天过去,在这种疯狂汲取养分,全身心投入创作的状态下,范宁写完了第三乐章,又将各类舞曲素材融合进自己的设想,完成了第二乐章,最后他在根据这些创作元素,对安东教授终乐章的一些展开和过渡段落进行微调和补充,让整体的逻辑更加严密。
于是,范宁就这样在默特劳恩湖畔的“作曲小屋”中,完成了他人生中的《第一交响曲》。
4月初的一个清晨,微风拂过湖水,树木绽出新芽,村镇外的原野上是无边无际的绿浪。
几位乡村乐师如往常一样,带着纸笔来到湖畔,准备聆听范宁早上的钢琴练习,但接近“作曲小屋”的他们没听到任何声音,走近之后,发现门窗紧闭,空无一人。
“作曲家先生离开了?这才刚刚一个月…”几人失魂落魄地在湖畔站立良久,然后无奈回撤,在路上,他们看见了几位逆向而行,似乎想去湖边的居民,又看到两位提着果篮,穿着白色连衣裙的小姑娘。
“钢琴家先生离开了?”
“回去吧各位。”那位乡绅女儿的钢琴老师说道,“作曲家先生完成了他的创作,他回大城市了,想必他的交响曲即将在那里上演。”
“他几次给我们上的课,总共才一个小时呢…他还会回来吗?”
“我们可以听到吗?”
两位小姑娘提了不同的问题。
“…我相信会的。”另一位乡村乐师望着“作曲小屋”的矮小身影,不知道回答的是哪个问题,“我们无缘首演,也暂不知道作曲家先生的姓名,不过不用多久,他的交响曲恐怕就会在各个城市的音乐厅响起,我们总有机会。”
4月6日下午,气温不冷,但乌夫兰塞尔的铅灰色云层中仍下着绵绵细雨。
“呜——!”
蒸汽列车到站的汽笛声响起。
范宁背着旅行包,顺着密密麻麻地人流走出站台,远远地,他看到了一块啄木鸟图桉的塑料牌浮在人群头上。
他走近,看到希兰和琼两人,正朝自己用力挥手。
------题外话------
感谢小迷湖又迷湖的月票打赏~感谢九尾炎狐的打赏~感谢邙山狐九、不闻更、白夜之鸽、天卫清风、天蓝有梦、书友尾号4591的月票~
高音区的降A键上奏出了一个明亮欢快的颤音。
这个颤音化作一个欢快的重复音型,随后左手三拍子加入,一条欢快华丽,反复回转的旋律被范宁奏出,以令人目不暇接的速度爬到高处,又带着俏皮的波音滑落。
他弹的是肖邦着名的《降D大调圆舞曲》(Op.64 No.1),又名“小狗圆舞曲”。
小姑娘的金毛小狗在踏板边欢快地打转,乡绅一家和宾客众人屏住呼吸,竖起耳朵听着,乡村乐师们更是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着键盘上范宁的手指,生怕错过一点点细节。
如此精巧热情的旋律,如此优雅绚丽的和声,如此高水准的创作和演奏,恐怕只有在大城市的那些贵族音乐沙龙上才能出现吧!
中段的速度稍有舒缓,旋律细腻又甜美,然后就是首段快速乐句的反复,快速的音流从高到低趟过后,范宁的手指轻巧地从键盘上提起,把所有的声音一瞬间收得干干净净,然后转头,微笑看着旁边瞪着眼睛的可爱小姑娘。
不到两分钟的演奏结束后,他在快要掀翻房顶的掌声中落座退场,接下来乐师们用管乐吹奏了一些迈耶尔交响曲片段,再为众人演唱了几首卡休尼契早期的康塔塔。
这里的舞会风格也和大城市有一定差异,更清新明快、更热烈奔放、乡土气息更浓郁,范宁始终认真地在座位上欣赏,并礼貌地同上前打招呼的绅士淑女们碰杯抿酒。
接近尾声时,几位乡村乐师又围了上来,一位相对较懂五线谱的乐师把自己记录的谱纸递了过去,请求范宁校对和补全。
他是威廉绅士两个小女儿的家庭钢琴教师,上次范宁给两位小姑娘演示旋律奏法和分句的呼吸处理时,他也在旁边以学生的姿态旁听。
“调性找得蛮准..就是几乎只写了右手,不过很多缩略的提示符号还蛮接地气的。”范宁心中暗自闪过这番评价,他拿过笔,用了十多分钟,校对了右手的旋律,然后补齐了左手的伴奏和弦。
这个乐师接过后道谢,他不知道范宁名字,但慎重地在曲谱右上方写上了:“来自湖边小屋的作曲家先生,新历913年3月16日。”
“请教您一个问题。”范宁说道。
“不敢不敢,您请说。”
“他们的这种快慢速度交替的舞曲叫什么名字?有更多的素材吗?”
“先生…这叫做‘利安德勒’,您对这个也感兴趣?说实话,城里面高贵的音乐家一般看不起这些乡下的素材,也不太愿意搭理我们,不过您要的话,我可以给您写出一些常见的调子。”
范宁很严肃地说道:“音乐的布局、发展和逻辑手法有高低之分,但启示和素材没有,它们要么来自于至高的天穹,要么来自于我们脚下的大地。”
乡村乐师似懂非懂:“...它们有快慢两种节拍,在尹格士北方的这一带乡村流行了两百多年,现在反倒是少了,很多年轻一辈觉得其起始速度过于奔放,他们更愿意追随大城市里优雅的圆舞曲。”
“是吗?”范宁眼神中露出思索之色,“我觉得现今流行于沙龙的圆舞曲,倒像是从‘利安德勒’的慢速分支演变过来的,当然,他们将速度提到了适中的程度,更加优雅轻盈…”
嗯,这一定具有某种同源性,都是三拍子,不过‘利安德勒’往往将每一拍分成了两个八分音符,甚至把首拍拆成了三连音,这不仅显得热烈奔放,甚至按前世的话来说,还有些带感和魔性…
他接过写有“利安德勒”体裁素材的纸张,看了一眼上面的数行简谱,道谢后收好。
“钢琴家先生,您什么时候还会来给我们上课呢?”散会时,一位小姑娘又跑到范宁跟前,然后喊着自己父亲,“爸爸,您应该拿出更多的酬劳给钢琴家先生。”
“我愿意,不过更重要的是先生的时间。”威廉绅士哈哈一笑,然后亲自将范宁送出门,又邀请他明天一早过来吃茶。
深夜,范宁跨进旅店的大门,他的眼神又落在了那副木刻版画《猎人的葬礼》上。
“它看似沉重,实则活泼有趣,这种反讽意境,的确非常契合我对第三乐章葬礼进行曲的设想。”
“不如做一个大胆的尝试,在定音鼓反复敲响的‘呼吸动机’中,采用刚刚听到的儿歌‘雅克兄弟’为主题,做小调版的变形,然后,用模彷手法在各个乐器间做声部叠加,用每种乐器的音色性格,去类比森林里给猎人送葬的各种小动物,这样堆砌成一个庞大的卡农结构…”
“如此,低级体裁的儿歌,和高级复调手法卡农相结合,形成我反讽的第一个阶段…其后的插部,我再将乌夫兰塞尔上的市井庸俗小调与交响化配器进行融合,达成第二种反讽效果…”
看见范宁一直盯着前台发呆,旅店的男主人施温特诧异地开口问道:“先生,很晚了,您要不要上去先休息,我要他们为您准备热水。”
“不了,谢谢。”
范宁如梦初醒,飞速地哗啦啦翻开笔记本,开始记录自己的灵感,然后没做休息,当夜赶回湖畔的“作曲小屋”,又是一个不眠之夜。
时间一天天过去,在这种疯狂汲取养分,全身心投入创作的状态下,范宁写完了第三乐章,又将各类舞曲素材融合进自己的设想,完成了第二乐章,最后他在根据这些创作元素,对安东教授终乐章的一些展开和过渡段落进行微调和补充,让整体的逻辑更加严密。
于是,范宁就这样在默特劳恩湖畔的“作曲小屋”中,完成了他人生中的《第一交响曲》。
4月初的一个清晨,微风拂过湖水,树木绽出新芽,村镇外的原野上是无边无际的绿浪。
几位乡村乐师如往常一样,带着纸笔来到湖畔,准备聆听范宁早上的钢琴练习,但接近“作曲小屋”的他们没听到任何声音,走近之后,发现门窗紧闭,空无一人。
“作曲家先生离开了?这才刚刚一个月…”几人失魂落魄地在湖畔站立良久,然后无奈回撤,在路上,他们看见了几位逆向而行,似乎想去湖边的居民,又看到两位提着果篮,穿着白色连衣裙的小姑娘。
“钢琴家先生离开了?”
“回去吧各位。”那位乡绅女儿的钢琴老师说道,“作曲家先生完成了他的创作,他回大城市了,想必他的交响曲即将在那里上演。”
“他几次给我们上的课,总共才一个小时呢…他还会回来吗?”
“我们可以听到吗?”
两位小姑娘提了不同的问题。
“…我相信会的。”另一位乡村乐师望着“作曲小屋”的矮小身影,不知道回答的是哪个问题,“我们无缘首演,也暂不知道作曲家先生的姓名,不过不用多久,他的交响曲恐怕就会在各个城市的音乐厅响起,我们总有机会。”
4月6日下午,气温不冷,但乌夫兰塞尔的铅灰色云层中仍下着绵绵细雨。
“呜——!”
蒸汽列车到站的汽笛声响起。
范宁背着旅行包,顺着密密麻麻地人流走出站台,远远地,他看到了一块啄木鸟图桉的塑料牌浮在人群头上。
他走近,看到希兰和琼两人,正朝自己用力挥手。
------题外话------
感谢小迷湖又迷湖的月票打赏~感谢九尾炎狐的打赏~感谢邙山狐九、不闻更、白夜之鸽、天卫清风、天蓝有梦、书友尾号4591的月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