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读小说网 www.wdxsw.com,蒋介石评传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蒋介石于西安事变发生时,越墙逃走,折腰受伤,回来后在沪杭溪口等地治病养伤,同时处理善后,有不少小动作,如审判张学良、自请辞职以及筹划解决东北军等等,但是大方向已无可改变,内战绝不可能再打下去了,在全国高涨的抗日情绪下,不可能不抵抗了。如果日本再次向华挑衅,战争也就不可避免了。在这种情况下,国共再度合作更是客观趋势,非任何主观意愿可以左右的了。
中共方面的毛泽东,于十二月二十八日,针对他认为“内容含含糊糊、曲曲折折”的对张杨的训词,发表关于蒋介石声明的声明,以蒋氏自己“言必信、行必果”的诺言相责、以信义相责,宣称“全国人民将不容许蒋氏再有任何游移和打折扣的余地”如果蒋氏放弃过去错误的政策“立即走上联合各党各派一致抗日的战线”“则共产党自当给他以赞助”(见毛泽东选集第一册,页二二八)一周之后,中共又发表通电,要求蒋介石履行诺言。一九三七年的一月里,国民党终于撤销“西北剿匪总司令部”内战正式停止。同年二月十五日,国民党召开五届三中全会。在会上,一方面通过了“关于根除赤祸之决议案”另一方面也通过了联合各党各派的议案,但不许发表。(见冯玉祥我所认识的蒋介石)会后,蒋介石向新闻记者发表谈话“一面主张开放言论,一面禁止宣传共产主义;一面主张集中人才,一面诋毁共产党和其他抗日党派;一面主张释放政治犯,一面强迫被捕的共产党员自首。”(转引自杨树标蒋介石传,页三一六)充分表示出在外力压迫下政策转变中的矛盾现象。这种矛盾多少反映蒋介石心有未甘,在不能继续剿共的情况下,仍想以谈判方式来收编中共的党与军。
国民党三中全会后,周恩来曾赴杭州与蒋介石会谈,时为三月下旬。许多具体问题没有结论,显因蒋想借统一而融化之,而周则要在统一中保持自主,然而在原则上已达到国共合作的共识。中共遂于一九三七年四月十五日发表告全党同志书,说明“今后发展阶段的任务是巩固国内和平,争取民主权利,实现对日抗战”
一九三七年五月,蒋介石伤疮销假后,与汪精卫一道到庐山,召集学者名流座谈。陈布雷记道:
是年夏间,庐山有蒋、汪二公召集之学术界名流谈话,且举行教育人员训练,山中冠盖如云,行政院各部会亦多移至山上办公,甚为热闹。(陈布雷回忆录,页一二)
周恩来亦于六月四日上庐山,与蒋介石、宋子文等谈判。蒋提出组织国民革命同盟会(其本人为具有最后决定权的主席),监督国共合作;红军由南京政府发表三个师的番号,朱德、毛泽东出洋;以及坚持国民党派员担任陕甘宁边区正职长官等。蒋想吃掉中共的意图仍十分明显,周恩来哪肯接受,遂于六月中旬返回延安。中共中央于六月二十五日还是做了一些让步,原则上同意组织蒋提出的那个“同盟会”然必须确定共同纲领,为两党合作的政治基础,并且保持中共在党组织上、政治上以及思想上的独立性。边区正职长官可由国民党派,但必须从张继、宋子文、于右任三人中任选一人。至于红军改编,必须由朱德为指挥官。蒋介石仍不肯接受,协议未成。但是七月七日卢沟桥事变爆发,中日大战迫在眉睫,一致对外,已无讨价还价的余地了。总之,诚如内地学者所说:“蒋介石虽然被迫与共产党进行两党合作的谈判,但他是想在合作的名义下,把共产党联合在自己的统治之下,联合在国民党当中逐渐溶化掉。”(见严如平、郑则民蒋介石传稿,页二九四)
说到七七事变,许多学者喋喋不休争辩谁在卢沟桥上放了第一枪。请问强盗在你家里横行,你不肯屈服而打起来,谁先开打又有什么意义呢?其实,事变在卢沟桥发生并非偶然,卢沟桥与丰台为北平对外交通的两个门户。日军已于前一年的九月十八日,强占丰台车站,如果再控制卢沟桥和宛平城,即可对北平形成合围之势,以巩固其所谓“华北特殊化”之目的。日军演习与士兵失踪都是为了借故生事,后来那名失踪的士兵在妓院中被寻获。(参阅刘凤翰抗日战争史论集,页一〇一至一一三)然而日军仍要进入宛平搜查,显然醉翁之意不在酒,而在于侵占宛平,宛平守军起而抵抗,是谓七七事变。
北平市长秦德纯于七月八日,发电报给仍在庐山的蒋介石,报告事变情况。据陈布雷说,蒋于九日以后“始悉其梗概”蒋“仍不愿和平破裂,命宋哲元氏就地抵抗,抱定不屈服不扩大之方针”(见陈布雷回忆录,页一二一)日本政府也表示不愿扩大,但不扩大是以中国屈服为前提,不屈服就不可能不扩大。在蒋而言,如果再像九一八那样不抵抗,无异政治自杀。同时毛泽东、朱德以下红军将士致电蒋介石,请缨抗日救国。蒋遂于七月十六日在庐山又邀集全国军政要人,举行谈话会。八月中共派周恩来等参加,提出国共合作宣言,主张发动全民抗战,共赴国难。中共又做了些让步,但仍坚持国民党只能派人参与指挥红军。蒋介石若即若离,直到八月中旬才在红军改编问题上让步,愿意与中共共同抗日。
蒋介石虽仍“希望由和平的方法,求得卢事的解决”但心知肚明日本军阀气焰正炽,不可能“觉悟”则战争势不可免。他于七月十七日对卢事讲话,实已为全民抗战做了心理准备。(参阅蒋七月十九日日记,载蒋总统秘录第二册,页二十四)七月二十日,蒋自庐山返京,国民党内包括广西李、白的反蒋派系,纷纷拥蒋抗日,更使蒋无从退却,停战谈判破裂,日本侵略军于七月二十八日深夜向平津大举进犯,二十九军顽强抵抗,副军长佟麟阁、师长赵登禹先后阵亡,不到二三天,平津就相继陷落。蒋介石于二十九日在日记上写道:
历代古都,竟沦犬豕矣,悲痛何如!然此为预料所及,故昨日已预备失陷后之处理,此不足惊异也。(总统蒋公大事长编初稿)第四卷,页一一四〇)
中日两国军力固然强弱悬殊,但是如此不禁打,实在令人惊异。蒋于事前一再电告宋哲元,若日寇得寸进尺“中央决心运用全力抗战”要宋“刻刻严防、步步留神”守住北平,但仍冀望于明知不可能的和平解决,贻误战机,以至于仓促应战,中央更不及全力支援二十九军,导致迅速溃败,连失名城!他于七月二十九日记者招待会上,自认平津失败问题“愿由余一身负之”并表明抗战的决心。抗战一词,也是蒋介石首先坚持用的,以表示中国在日本侵略下,不得已起而应战!
真正的全面应战,则是一九三七年八月十三日的淞沪之战。翌日,国府外交部即发表抗战自卫声明。八月十九日,蒋终于同意中共有关红军改编的主张,以朱德、彭德怀为正副指挥,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八月二十一日,正式公布中苏互不侵犯条约。九月二十二日,中央社发表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翌日,蒋介石发表谈话,表示接纳中共,国共第二次合作正式建立。可见,严格而论“八一三”才是蒋介石决心全民抗战的开始,他以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行使陆海空军最高统帅权。军委会既成为最高统率部,编制大为扩充,设秘书厅以及六个部,分掌军令、军政、经济、政略、宣传、组训事宜。在举国一致对抗外国侵略的情况下,蒋介石终于成为统一中国之最高领导人。
这位最高领导人如何领导中国抗战呢?国民党国防部史政局于一九六六年“恭印”了一本领袖军事上的丰功伟业,序中说:“揆诸领袖革命奋斗之经过,凡世人以为万无可胜之理者,领袖无不优为之。”其中最印证此理的,是说蒋介石“决定持久消耗战略”以为“抗战胜利的基础”的几段话。全文如下:
抗战开始以后,领袖认定中国当时的军备,绝不容许拿硬拼力战的方法,去抵抗挟有现代化陆海空军的敌人。为了要粉碎敌人“速战速决”的企图,和避免敌人不断攻击的毁灭,乃决定利用中国众多的人力和广大的土地,采取持久消耗的最高战略:一方面不断的消耗敌人;一方面扩... -->>
蒋介石于西安事变发生时,越墙逃走,折腰受伤,回来后在沪杭溪口等地治病养伤,同时处理善后,有不少小动作,如审判张学良、自请辞职以及筹划解决东北军等等,但是大方向已无可改变,内战绝不可能再打下去了,在全国高涨的抗日情绪下,不可能不抵抗了。如果日本再次向华挑衅,战争也就不可避免了。在这种情况下,国共再度合作更是客观趋势,非任何主观意愿可以左右的了。
中共方面的毛泽东,于十二月二十八日,针对他认为“内容含含糊糊、曲曲折折”的对张杨的训词,发表关于蒋介石声明的声明,以蒋氏自己“言必信、行必果”的诺言相责、以信义相责,宣称“全国人民将不容许蒋氏再有任何游移和打折扣的余地”如果蒋氏放弃过去错误的政策“立即走上联合各党各派一致抗日的战线”“则共产党自当给他以赞助”(见毛泽东选集第一册,页二二八)一周之后,中共又发表通电,要求蒋介石履行诺言。一九三七年的一月里,国民党终于撤销“西北剿匪总司令部”内战正式停止。同年二月十五日,国民党召开五届三中全会。在会上,一方面通过了“关于根除赤祸之决议案”另一方面也通过了联合各党各派的议案,但不许发表。(见冯玉祥我所认识的蒋介石)会后,蒋介石向新闻记者发表谈话“一面主张开放言论,一面禁止宣传共产主义;一面主张集中人才,一面诋毁共产党和其他抗日党派;一面主张释放政治犯,一面强迫被捕的共产党员自首。”(转引自杨树标蒋介石传,页三一六)充分表示出在外力压迫下政策转变中的矛盾现象。这种矛盾多少反映蒋介石心有未甘,在不能继续剿共的情况下,仍想以谈判方式来收编中共的党与军。
国民党三中全会后,周恩来曾赴杭州与蒋介石会谈,时为三月下旬。许多具体问题没有结论,显因蒋想借统一而融化之,而周则要在统一中保持自主,然而在原则上已达到国共合作的共识。中共遂于一九三七年四月十五日发表告全党同志书,说明“今后发展阶段的任务是巩固国内和平,争取民主权利,实现对日抗战”
一九三七年五月,蒋介石伤疮销假后,与汪精卫一道到庐山,召集学者名流座谈。陈布雷记道:
是年夏间,庐山有蒋、汪二公召集之学术界名流谈话,且举行教育人员训练,山中冠盖如云,行政院各部会亦多移至山上办公,甚为热闹。(陈布雷回忆录,页一二)
周恩来亦于六月四日上庐山,与蒋介石、宋子文等谈判。蒋提出组织国民革命同盟会(其本人为具有最后决定权的主席),监督国共合作;红军由南京政府发表三个师的番号,朱德、毛泽东出洋;以及坚持国民党派员担任陕甘宁边区正职长官等。蒋想吃掉中共的意图仍十分明显,周恩来哪肯接受,遂于六月中旬返回延安。中共中央于六月二十五日还是做了一些让步,原则上同意组织蒋提出的那个“同盟会”然必须确定共同纲领,为两党合作的政治基础,并且保持中共在党组织上、政治上以及思想上的独立性。边区正职长官可由国民党派,但必须从张继、宋子文、于右任三人中任选一人。至于红军改编,必须由朱德为指挥官。蒋介石仍不肯接受,协议未成。但是七月七日卢沟桥事变爆发,中日大战迫在眉睫,一致对外,已无讨价还价的余地了。总之,诚如内地学者所说:“蒋介石虽然被迫与共产党进行两党合作的谈判,但他是想在合作的名义下,把共产党联合在自己的统治之下,联合在国民党当中逐渐溶化掉。”(见严如平、郑则民蒋介石传稿,页二九四)
说到七七事变,许多学者喋喋不休争辩谁在卢沟桥上放了第一枪。请问强盗在你家里横行,你不肯屈服而打起来,谁先开打又有什么意义呢?其实,事变在卢沟桥发生并非偶然,卢沟桥与丰台为北平对外交通的两个门户。日军已于前一年的九月十八日,强占丰台车站,如果再控制卢沟桥和宛平城,即可对北平形成合围之势,以巩固其所谓“华北特殊化”之目的。日军演习与士兵失踪都是为了借故生事,后来那名失踪的士兵在妓院中被寻获。(参阅刘凤翰抗日战争史论集,页一〇一至一一三)然而日军仍要进入宛平搜查,显然醉翁之意不在酒,而在于侵占宛平,宛平守军起而抵抗,是谓七七事变。
北平市长秦德纯于七月八日,发电报给仍在庐山的蒋介石,报告事变情况。据陈布雷说,蒋于九日以后“始悉其梗概”蒋“仍不愿和平破裂,命宋哲元氏就地抵抗,抱定不屈服不扩大之方针”(见陈布雷回忆录,页一二一)日本政府也表示不愿扩大,但不扩大是以中国屈服为前提,不屈服就不可能不扩大。在蒋而言,如果再像九一八那样不抵抗,无异政治自杀。同时毛泽东、朱德以下红军将士致电蒋介石,请缨抗日救国。蒋遂于七月十六日在庐山又邀集全国军政要人,举行谈话会。八月中共派周恩来等参加,提出国共合作宣言,主张发动全民抗战,共赴国难。中共又做了些让步,但仍坚持国民党只能派人参与指挥红军。蒋介石若即若离,直到八月中旬才在红军改编问题上让步,愿意与中共共同抗日。
蒋介石虽仍“希望由和平的方法,求得卢事的解决”但心知肚明日本军阀气焰正炽,不可能“觉悟”则战争势不可免。他于七月十七日对卢事讲话,实已为全民抗战做了心理准备。(参阅蒋七月十九日日记,载蒋总统秘录第二册,页二十四)七月二十日,蒋自庐山返京,国民党内包括广西李、白的反蒋派系,纷纷拥蒋抗日,更使蒋无从退却,停战谈判破裂,日本侵略军于七月二十八日深夜向平津大举进犯,二十九军顽强抵抗,副军长佟麟阁、师长赵登禹先后阵亡,不到二三天,平津就相继陷落。蒋介石于二十九日在日记上写道:
历代古都,竟沦犬豕矣,悲痛何如!然此为预料所及,故昨日已预备失陷后之处理,此不足惊异也。(总统蒋公大事长编初稿)第四卷,页一一四〇)
中日两国军力固然强弱悬殊,但是如此不禁打,实在令人惊异。蒋于事前一再电告宋哲元,若日寇得寸进尺“中央决心运用全力抗战”要宋“刻刻严防、步步留神”守住北平,但仍冀望于明知不可能的和平解决,贻误战机,以至于仓促应战,中央更不及全力支援二十九军,导致迅速溃败,连失名城!他于七月二十九日记者招待会上,自认平津失败问题“愿由余一身负之”并表明抗战的决心。抗战一词,也是蒋介石首先坚持用的,以表示中国在日本侵略下,不得已起而应战!
真正的全面应战,则是一九三七年八月十三日的淞沪之战。翌日,国府外交部即发表抗战自卫声明。八月十九日,蒋终于同意中共有关红军改编的主张,以朱德、彭德怀为正副指挥,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八月二十一日,正式公布中苏互不侵犯条约。九月二十二日,中央社发表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翌日,蒋介石发表谈话,表示接纳中共,国共第二次合作正式建立。可见,严格而论“八一三”才是蒋介石决心全民抗战的开始,他以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行使陆海空军最高统帅权。军委会既成为最高统率部,编制大为扩充,设秘书厅以及六个部,分掌军令、军政、经济、政略、宣传、组训事宜。在举国一致对抗外国侵略的情况下,蒋介石终于成为统一中国之最高领导人。
这位最高领导人如何领导中国抗战呢?国民党国防部史政局于一九六六年“恭印”了一本领袖军事上的丰功伟业,序中说:“揆诸领袖革命奋斗之经过,凡世人以为万无可胜之理者,领袖无不优为之。”其中最印证此理的,是说蒋介石“决定持久消耗战略”以为“抗战胜利的基础”的几段话。全文如下:
抗战开始以后,领袖认定中国当时的军备,绝不容许拿硬拼力战的方法,去抵抗挟有现代化陆海空军的敌人。为了要粉碎敌人“速战速决”的企图,和避免敌人不断攻击的毁灭,乃决定利用中国众多的人力和广大的土地,采取持久消耗的最高战略:一方面不断的消耗敌人;一方面扩...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