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读小说网 www.wdxsw.com,五男二女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第六十章 下岗之家
家里的生活水平轮到建业结婚时已是今非昔比。树兰出身于干部家庭,生活条件优越。树兰的母亲吸取树梅的教训。真应了那句话,一朝经蛇咬,十年怕井绳。对树兰的婚姻大事不敢指手画脚。树兰二十八岁了还是谈不成对象,她整天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却不敢正面问树兰,怕引起树兰的误会,只有跟他父亲长吁短叹。自从树兰把建业领回家,母亲的心里踏实了。尽管建业的家庭和个人条件远不如他所愿,但毕竟有个好工作,人也老实厚道。树兰结婚家里的陪嫁是全套家用电器。
结婚的新房是机关分的,虽然只有一间半平房,但比起哥哥们,那也是天壤之别了。
结婚那天,专门包了一家餐馆,请了乐队,租了六辆红色桑塔纳接亲,请来公司工会专门搞录像的同事负责全程录像。热闹气派的场面,三十余桌酒席,光鞭炮就买了一箱子。
建业的婚事办完,七个子女全部成家了。建设是在建业之前办的。他对象搞得早,谈的时间长。建业的对象搞的那么费劲,还提什么结婚。建设不能一直等下去,况且他的岁数也不小了。建设结婚时也没有房,好在建章的单位分了新房,部队的房暂时没交,建设先住着,等部队收房时再说。
孩子们都成了家,父亲再没什么牵肠挂肚的了。无事一身轻,倒不知自己再干点什么好。找了个适当的时候,带了几个有空闲的子孙回了趟老家。进了村子,父亲没有直接进自家亲戚的门,而是从村头一直走到村尾,带着一帮人,浩浩荡荡,把乡亲们都招了出来。父亲当年从这里出去闯世界时,只带了母亲一人,再回来时变成了大队人马。父亲和乡亲们热情地打着招呼,眼睛亮亮的,脸上神采飞扬。
在乡下的几天,父亲出了东家进西家,也不管人家爱听不爱听,把自己这么多年来如何操持这个家,一个个把子女养大**,一股脑全倒给人家。乡亲们后来听腻了,脸上的表情和反应不象刚开始那样好奇,那样专注。父亲这才发现自己说得太多了,只顾卖弄自己。父亲于是自嘲地笑了。
父亲终于有时间面向他的姐姐,一个象朽木一样苍老的老太太,细细地讲述自己以及全家这么多年是怎么过来的。姐弟俩手拉着手。姑姑深陷的眼窝里混浊的眼睛已经没了一丝神采,昔日在母亲面前那专横跋扈的神态荡然无存。姑姑在与父亲的谈话中居然问起母亲的情况。岁月的年轮已彻底淹没了她对母亲的敌意。
从乡下回到家里,父亲还一直沉浸在浓浓的乡情里,话题里总是道不尽那陈年旧事。浓浓的乡音重又缭绕在家人的耳畔。
父亲带着家人回了趟老家后不久,建章所在的单位全面停产了。工人都回了家。建章是厂级领导,但由于对厂长的行为有抵触情绪,被厂长找了个借口也轰回了家。建国作为车间副主任,也同工人一样,一刀切。开始四个月还发些生活费,后来就什么也没有了。人们赶紧想辙,活命要紧。铁饭碗砸了,得赶紧找个泥的端上,要不饭也吃不成了。
建国和一个朋友学着养起了鱼。开始小打小闹,挣了点钱就扩大规模,把家里弄得像水族馆,到处是水缸鱼缸,没有落脚的地方。各种冷鱼热鱼五颜六色千奇百怪,倒也气象万千。每当有人来看他的鱼,他就会兴奋地眉飞色舞,绘声绘色,滔滔不绝。
鱼越养越多。建国原以为找到了发家致富的路子,没想到市场这个东西太难把握,都认为养鱼挣钱都去养,这鱼还能挣钱?建国后悔不迭,想甩又甩不开,借了那么多钱还没还完,养也得养,不养也得养。
那天建业正上班,建章打来电话,通知他马上到医院,说建国被人打了,伤了胃。建业连忙赶到医院,建国正在急救室抢救。建章告诉几个陆续赶来的兄弟,建国去捞鱼食,由于和别人抢一处水塘打了起来,那人年轻力壮,建国根本就不是他的对手,被打得胃出了血。报了案,那人也给抓起来了。建华叹了口气说,这都是咋搞的,现在是都要钱不要命了。
建国在医院住了一个多月才出院,回家调养。没过多久,父亲也病倒住院了。父亲住院和建国的伤没有关系。家里人没让二老知道建国的事,怕他们着急。父亲不是一下就病得厉害才住院的。吃劳保后一直吃中藥调理,效果挺好。但从去年开始,他的身体就大不如前。原来的老毛病经常发作,特别是秋末冬初,父亲的身体显得尤其脆弱。到医院看过几次,医生说身体不适的主要原因是体质差,抵抗力下降,稍不注意老毛病就犯。这以后每当父亲感到不舒服,就让建章提前打一针,再吃些藥。每年入冬前打一针人体球蛋白,增强父亲的抵抗力。建章成了父亲的家庭护理医生。
建设的“面的”发挥了大作用,父亲每次去医院都坐他的车。建设结婚后在部队的营房住了两年,营房股搞了一次大清理。建设住不下去了,搬回家和父母挤着住。两间房中间的门堵上,又单开了一个门。父母身边有个人,这样也挺好,省了其他人许多事,大家用不着天天往父母家里跑。平时有建设照顾,父母晚上觉得不舒服,只要敲敲墙,建设就会过来,很是方便。
母亲的身体比父亲强得多。虽然自小劳作,一生养儿育女,却没落下什么大毛病。
母亲没文化,虽然人很善良,但在处理人际关系上表现的能力很差。小市民意识很浓重。谁对她好,她不仅逢人就讲,还要用实际行动报答。谁对她不好,她也总挂在嘴边上。年轻时母亲就话多,到老了更加絮叨起来。... -->>
第六十章 下岗之家
家里的生活水平轮到建业结婚时已是今非昔比。树兰出身于干部家庭,生活条件优越。树兰的母亲吸取树梅的教训。真应了那句话,一朝经蛇咬,十年怕井绳。对树兰的婚姻大事不敢指手画脚。树兰二十八岁了还是谈不成对象,她整天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却不敢正面问树兰,怕引起树兰的误会,只有跟他父亲长吁短叹。自从树兰把建业领回家,母亲的心里踏实了。尽管建业的家庭和个人条件远不如他所愿,但毕竟有个好工作,人也老实厚道。树兰结婚家里的陪嫁是全套家用电器。
结婚的新房是机关分的,虽然只有一间半平房,但比起哥哥们,那也是天壤之别了。
结婚那天,专门包了一家餐馆,请了乐队,租了六辆红色桑塔纳接亲,请来公司工会专门搞录像的同事负责全程录像。热闹气派的场面,三十余桌酒席,光鞭炮就买了一箱子。
建业的婚事办完,七个子女全部成家了。建设是在建业之前办的。他对象搞得早,谈的时间长。建业的对象搞的那么费劲,还提什么结婚。建设不能一直等下去,况且他的岁数也不小了。建设结婚时也没有房,好在建章的单位分了新房,部队的房暂时没交,建设先住着,等部队收房时再说。
孩子们都成了家,父亲再没什么牵肠挂肚的了。无事一身轻,倒不知自己再干点什么好。找了个适当的时候,带了几个有空闲的子孙回了趟老家。进了村子,父亲没有直接进自家亲戚的门,而是从村头一直走到村尾,带着一帮人,浩浩荡荡,把乡亲们都招了出来。父亲当年从这里出去闯世界时,只带了母亲一人,再回来时变成了大队人马。父亲和乡亲们热情地打着招呼,眼睛亮亮的,脸上神采飞扬。
在乡下的几天,父亲出了东家进西家,也不管人家爱听不爱听,把自己这么多年来如何操持这个家,一个个把子女养大**,一股脑全倒给人家。乡亲们后来听腻了,脸上的表情和反应不象刚开始那样好奇,那样专注。父亲这才发现自己说得太多了,只顾卖弄自己。父亲于是自嘲地笑了。
父亲终于有时间面向他的姐姐,一个象朽木一样苍老的老太太,细细地讲述自己以及全家这么多年是怎么过来的。姐弟俩手拉着手。姑姑深陷的眼窝里混浊的眼睛已经没了一丝神采,昔日在母亲面前那专横跋扈的神态荡然无存。姑姑在与父亲的谈话中居然问起母亲的情况。岁月的年轮已彻底淹没了她对母亲的敌意。
从乡下回到家里,父亲还一直沉浸在浓浓的乡情里,话题里总是道不尽那陈年旧事。浓浓的乡音重又缭绕在家人的耳畔。
父亲带着家人回了趟老家后不久,建章所在的单位全面停产了。工人都回了家。建章是厂级领导,但由于对厂长的行为有抵触情绪,被厂长找了个借口也轰回了家。建国作为车间副主任,也同工人一样,一刀切。开始四个月还发些生活费,后来就什么也没有了。人们赶紧想辙,活命要紧。铁饭碗砸了,得赶紧找个泥的端上,要不饭也吃不成了。
建国和一个朋友学着养起了鱼。开始小打小闹,挣了点钱就扩大规模,把家里弄得像水族馆,到处是水缸鱼缸,没有落脚的地方。各种冷鱼热鱼五颜六色千奇百怪,倒也气象万千。每当有人来看他的鱼,他就会兴奋地眉飞色舞,绘声绘色,滔滔不绝。
鱼越养越多。建国原以为找到了发家致富的路子,没想到市场这个东西太难把握,都认为养鱼挣钱都去养,这鱼还能挣钱?建国后悔不迭,想甩又甩不开,借了那么多钱还没还完,养也得养,不养也得养。
那天建业正上班,建章打来电话,通知他马上到医院,说建国被人打了,伤了胃。建业连忙赶到医院,建国正在急救室抢救。建章告诉几个陆续赶来的兄弟,建国去捞鱼食,由于和别人抢一处水塘打了起来,那人年轻力壮,建国根本就不是他的对手,被打得胃出了血。报了案,那人也给抓起来了。建华叹了口气说,这都是咋搞的,现在是都要钱不要命了。
建国在医院住了一个多月才出院,回家调养。没过多久,父亲也病倒住院了。父亲住院和建国的伤没有关系。家里人没让二老知道建国的事,怕他们着急。父亲不是一下就病得厉害才住院的。吃劳保后一直吃中藥调理,效果挺好。但从去年开始,他的身体就大不如前。原来的老毛病经常发作,特别是秋末冬初,父亲的身体显得尤其脆弱。到医院看过几次,医生说身体不适的主要原因是体质差,抵抗力下降,稍不注意老毛病就犯。这以后每当父亲感到不舒服,就让建章提前打一针,再吃些藥。每年入冬前打一针人体球蛋白,增强父亲的抵抗力。建章成了父亲的家庭护理医生。
建设的“面的”发挥了大作用,父亲每次去医院都坐他的车。建设结婚后在部队的营房住了两年,营房股搞了一次大清理。建设住不下去了,搬回家和父母挤着住。两间房中间的门堵上,又单开了一个门。父母身边有个人,这样也挺好,省了其他人许多事,大家用不着天天往父母家里跑。平时有建设照顾,父母晚上觉得不舒服,只要敲敲墙,建设就会过来,很是方便。
母亲的身体比父亲强得多。虽然自小劳作,一生养儿育女,却没落下什么大毛病。
母亲没文化,虽然人很善良,但在处理人际关系上表现的能力很差。小市民意识很浓重。谁对她好,她不仅逢人就讲,还要用实际行动报答。谁对她不好,她也总挂在嘴边上。年轻时母亲就话多,到老了更加絮叨起来。...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