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读小说网 www.wdxsw.com,大宋海贼王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在东路金军退兵后第三天,即靖康元年二月十三日,宋钦宗与宰执大臣们在延和殿举行会议。李纲提议,立即派遣大兵北上,护送金人回师。他说道:“澶渊之役,虽与辽人盟约,及其退也,犹遣重兵护送之,盖恐其无所忌惮,肆行掳掠故也。金人之去已三日矣,初谓其以船栰渡河,今探闻乃系桥济师,一日而毕。盍遣大兵,用澶渊故事护送之。”
李邦彦、吴敏等对此皆表示反对,他们以为,此时出兵护送还是太早,万一两军在途中发生交战,金兵很快就会卷土重来,将再次对京师构成严重威胁。
李纲坚持己见,毫不妥协,且态度十分坚决。不知是惧怕李纲,还是真的认为李纲所言有道理,宋钦宗竟毫不犹豫地批准了李纲的提议。
当日,宋钦宗即分遣将士,命姚古、种师中、折彦质、马忠、范琼等领兵北上,护送金兵回师。
此时姚古、种师中、折彦质都没到达京城,他们分别还在来京勤王的路上。姚古、折彦质在河东路南部一带,种师中在河北路滑州一带,只有马忠、范琼等军驻扎在京城。
宋军将士们接到军令后,“踊跃以行”。李纲悄悄告诫马忠和范琼:“度便利,可击,即击之。金人厚载而归,辎重既重,驱虏妇人不可胜计,意气骄甚。击之,决有可胜之理。”
受命北上的宋军合计有十余万人,他们各自出发,“数道并进”,一路北去,追赶金人。
李邦彦罢相仅数日,竟然又复出为宰相。消息传开后,京城内议论纷纷,“人情震骇”。朝中大臣都保持沉默,敢怒而不敢言。
二月十四日,秘书省校书郎陈公辅打破沉默,上书弹劾太宰李邦彦,及其党羽中书侍郎王孝迪与尚书左丞蔡懋,指责他们弄权误国,请求皇上罢去他们的职务。
陈公辅是政和三年上舍及第第一名,即相当于科举状元。他性格耿直,崇尚气节,敢于直言。他在奏疏中说道:“臣窃睹国家强虏入寇,中外震恐。陛下初临万几,曹此扰攘,深轸圣虑。公卿大夫误国至此,臣不胜痛愤!臣有愚见,辄不避死亡之诛,上干天听,伏惟陛下少留神焉。
臣闻宪宗用一裴度而平淮西,武宗用一李德裕而平泽潞。自古翦除寇难,兴复治功,必至排斥众议,屏除奸邪,而信任忠勇有为之才,然后可责其成功也。自臣闻边寇兴难,蚤夜危惧,曾诣都堂略陈守御之策,见任宰执大臣皆狐疑不断,牵制其事今已经月,条画措置并未就绪。况此数人,事上皇累年,皆阿谀顺旨,持禄养交,未尝建明一事,裨补圣明,致有今日之患。盖平居无事,尚不足恃,岂可使之当今日之变乎?陛下今日复用之士,论民心莫不叹息,不惟不足以了今日事,他日亦必误陛下!臣谓前日奋不顾身,力赞陛下登此宝位,必社稷臣,固当知之矣,胡不且专任,委以军国大事,不使众议移之,群邪沮之,使尽其才力,以了天下事?
至于朝士大夫,与昔时慷慨论事,不畏豪强得罪在外,亦不无其人,可以录用。但宰臣未肯为陛下言之,往往引用皆其亲党。臣窃惟陛下前日积德东宫,谦恭谨畏,退托不能,乃人子之道。今日统御九有,抚临万邦,乃人君之权。固当奋乾之刚,继离之明,兴大利,除大害,上以承祖宗无疆之要,下以慰四海生灵之望。不宜拘守常之论,惟不改父之臣与父之政,为难能也。况太上皇刚明勇决,一旦改悔,知为群邪所误,痛自罪已。陛下诚能慨然有为,罢去昔时用事之人,而委任真贤,敷举治道,是乃奉承太上皇之志也。帝王盛德,何以加此!
臣疏贱小臣,辄敢言及朝廷大臣,冒犯天威,自知必死,然不敢惜死,愿有说焉。夫宰相大臣非其人,谏官御史可以言之。今台谏皆宰相门人,不肯言也。侍从之臣可以言之,今侍从皆顾惜名位不敢言也。惟臣小官,无所顾惜,诚知爱国,不知谋身,所以为陛下言之。臣更不言,是陛下终不得闻宰相大臣之过也。宰相大臣天子不之知,何以论天下之治哉!又况陛下当即位之初,以论相择人为先,不可不谨。此举愿陛下断而行之,实为天下幸甚!”
其实,李邦彦早有自知之明,他知道自己已不适合继续担任宰相之职。两天前,他曾上书宋钦宗乞请致仕。
他在奏书中说,上皇退位,将江山社稷交付陛下,自己被委以重任,曾发誓要殚精竭虑,“身屡濒死,有所不避”。可是,自己的努力与心血,却一再遭到误解,以至于“今譊譊之徒,扇惑群听,喧竞仓卒,白黑不分”。
他辩解说,“臣之所急,存宗社、安君上、惜生灵而已,何敢为身谋?”然而,人们却不理解,不断进行诋毁,认为自己是奸贼。现在,“众听未孚,铄金可畏,不知引避,何以厌服斯民之心?”
当日,宋钦宗权衡利弊,最终接受了陈公辅的谏言,免去李邦彦、王孝迪和蔡懋在朝廷的职务。李邦彦外任邓州知州,王孝迪担任醴泉观使,蔡懋去往大名府任府尹。
李邦彦请求补足其守孝的时间,宣和五年他父亲去世时,他只守孝两个月就被朝廷召回,根据丁忧守丧制度,他应该守孝三年。宋钦宗准奏,命他前去提举亳州明道宫。
李邦彦虽然是“浪子宰相”,但宋钦宗对他怀有好感,因为宋钦宗在当太子期间,以及禅位之初,曾得到过他很大的帮助。现在迫于舆论压力,宋钦宗不得不让他下台。为了给他挽回一点颜面,宋钦宗专门下达了一份手诏:“太宰李邦彦任政府累年,屡形忧国爱民之议,以至惜名器,抑冗滥,献纳非一。朕在东宫时,熟闻嘉誉,册立之际,备罄忠诚。金人犯阙,其所建明,惟知利社稷抚军民为急,朕一一施行。众志未能遍谕,乃作弗靖,鼓唱流言,反与前日异议,元恶之人,忽生怨愤,实骇予听。已依所乞宫祠,播告中外,咸信勿疑。”
在东路金军退兵后第三天,即靖康元年二月十三日,宋钦宗与宰执大臣们在延和殿举行会议。李纲提议,立即派遣大兵北上,护送金人回师。他说道:“澶渊之役,虽与辽人盟约,及其退也,犹遣重兵护送之,盖恐其无所忌惮,肆行掳掠故也。金人之去已三日矣,初谓其以船栰渡河,今探闻乃系桥济师,一日而毕。盍遣大兵,用澶渊故事护送之。”
李邦彦、吴敏等对此皆表示反对,他们以为,此时出兵护送还是太早,万一两军在途中发生交战,金兵很快就会卷土重来,将再次对京师构成严重威胁。
李纲坚持己见,毫不妥协,且态度十分坚决。不知是惧怕李纲,还是真的认为李纲所言有道理,宋钦宗竟毫不犹豫地批准了李纲的提议。
当日,宋钦宗即分遣将士,命姚古、种师中、折彦质、马忠、范琼等领兵北上,护送金兵回师。
此时姚古、种师中、折彦质都没到达京城,他们分别还在来京勤王的路上。姚古、折彦质在河东路南部一带,种师中在河北路滑州一带,只有马忠、范琼等军驻扎在京城。
宋军将士们接到军令后,“踊跃以行”。李纲悄悄告诫马忠和范琼:“度便利,可击,即击之。金人厚载而归,辎重既重,驱虏妇人不可胜计,意气骄甚。击之,决有可胜之理。”
受命北上的宋军合计有十余万人,他们各自出发,“数道并进”,一路北去,追赶金人。
李邦彦罢相仅数日,竟然又复出为宰相。消息传开后,京城内议论纷纷,“人情震骇”。朝中大臣都保持沉默,敢怒而不敢言。
二月十四日,秘书省校书郎陈公辅打破沉默,上书弹劾太宰李邦彦,及其党羽中书侍郎王孝迪与尚书左丞蔡懋,指责他们弄权误国,请求皇上罢去他们的职务。
陈公辅是政和三年上舍及第第一名,即相当于科举状元。他性格耿直,崇尚气节,敢于直言。他在奏疏中说道:“臣窃睹国家强虏入寇,中外震恐。陛下初临万几,曹此扰攘,深轸圣虑。公卿大夫误国至此,臣不胜痛愤!臣有愚见,辄不避死亡之诛,上干天听,伏惟陛下少留神焉。
臣闻宪宗用一裴度而平淮西,武宗用一李德裕而平泽潞。自古翦除寇难,兴复治功,必至排斥众议,屏除奸邪,而信任忠勇有为之才,然后可责其成功也。自臣闻边寇兴难,蚤夜危惧,曾诣都堂略陈守御之策,见任宰执大臣皆狐疑不断,牵制其事今已经月,条画措置并未就绪。况此数人,事上皇累年,皆阿谀顺旨,持禄养交,未尝建明一事,裨补圣明,致有今日之患。盖平居无事,尚不足恃,岂可使之当今日之变乎?陛下今日复用之士,论民心莫不叹息,不惟不足以了今日事,他日亦必误陛下!臣谓前日奋不顾身,力赞陛下登此宝位,必社稷臣,固当知之矣,胡不且专任,委以军国大事,不使众议移之,群邪沮之,使尽其才力,以了天下事?
至于朝士大夫,与昔时慷慨论事,不畏豪强得罪在外,亦不无其人,可以录用。但宰臣未肯为陛下言之,往往引用皆其亲党。臣窃惟陛下前日积德东宫,谦恭谨畏,退托不能,乃人子之道。今日统御九有,抚临万邦,乃人君之权。固当奋乾之刚,继离之明,兴大利,除大害,上以承祖宗无疆之要,下以慰四海生灵之望。不宜拘守常之论,惟不改父之臣与父之政,为难能也。况太上皇刚明勇决,一旦改悔,知为群邪所误,痛自罪已。陛下诚能慨然有为,罢去昔时用事之人,而委任真贤,敷举治道,是乃奉承太上皇之志也。帝王盛德,何以加此!
臣疏贱小臣,辄敢言及朝廷大臣,冒犯天威,自知必死,然不敢惜死,愿有说焉。夫宰相大臣非其人,谏官御史可以言之。今台谏皆宰相门人,不肯言也。侍从之臣可以言之,今侍从皆顾惜名位不敢言也。惟臣小官,无所顾惜,诚知爱国,不知谋身,所以为陛下言之。臣更不言,是陛下终不得闻宰相大臣之过也。宰相大臣天子不之知,何以论天下之治哉!又况陛下当即位之初,以论相择人为先,不可不谨。此举愿陛下断而行之,实为天下幸甚!”
其实,李邦彦早有自知之明,他知道自己已不适合继续担任宰相之职。两天前,他曾上书宋钦宗乞请致仕。
他在奏书中说,上皇退位,将江山社稷交付陛下,自己被委以重任,曾发誓要殚精竭虑,“身屡濒死,有所不避”。可是,自己的努力与心血,却一再遭到误解,以至于“今譊譊之徒,扇惑群听,喧竞仓卒,白黑不分”。
他辩解说,“臣之所急,存宗社、安君上、惜生灵而已,何敢为身谋?”然而,人们却不理解,不断进行诋毁,认为自己是奸贼。现在,“众听未孚,铄金可畏,不知引避,何以厌服斯民之心?”
当日,宋钦宗权衡利弊,最终接受了陈公辅的谏言,免去李邦彦、王孝迪和蔡懋在朝廷的职务。李邦彦外任邓州知州,王孝迪担任醴泉观使,蔡懋去往大名府任府尹。
李邦彦请求补足其守孝的时间,宣和五年他父亲去世时,他只守孝两个月就被朝廷召回,根据丁忧守丧制度,他应该守孝三年。宋钦宗准奏,命他前去提举亳州明道宫。
李邦彦虽然是“浪子宰相”,但宋钦宗对他怀有好感,因为宋钦宗在当太子期间,以及禅位之初,曾得到过他很大的帮助。现在迫于舆论压力,宋钦宗不得不让他下台。为了给他挽回一点颜面,宋钦宗专门下达了一份手诏:“太宰李邦彦任政府累年,屡形忧国爱民之议,以至惜名器,抑冗滥,献纳非一。朕在东宫时,熟闻嘉誉,册立之际,备罄忠诚。金人犯阙,其所建明,惟知利社稷抚军民为急,朕一一施行。众志未能遍谕,乃作弗靖,鼓唱流言,反与前日异议,元恶之人,忽生怨愤,实骇予听。已依所乞宫祠,播告中外,咸信勿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