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读小说网 www.wdxsw.com,断臂方丈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感觉到了它对苦难众生无所不在的关怀和抚慰此时,慧忍便觉得自己疲累焦灼的身心沉浸于佛法清凉如水的温润安抚中,得到一种无法言说的自在、宁静和满足然而,贺公主的影子仍旧不时浮现于他的面前,侵入他的梦境。为了这份情缘,他情愿饮尽天下苦难,只要最终能有和公主相聚的一天。
他求师父为自己廓清迷惑。
“慧忍,当年达摩祖师整整面壁九年方才悟得正果。若解脱轮回、成佛得道那般容易,一经剃度入寺便真的就能六根清净,很快就能超脱五苦轮回,何说修持?何来禅悟?修佛,实在是遁入易,修持难;有所悟易,彻悟难啊。”师父道。
慧忍阖目禅悟久久。
自太子两番率兵长途跋涉先后靖定突厥和吐谷浑之乱,边鄙平静,大周国外交内睦,着实休养生息了一段日子。积蓄一定的国力后,武帝决定一举实现他举兵灭齐的雄图大业了。
是时,大周派往北齐的密探频频传报回来——北齐天象出现异兆:皇城邺都上空,连着几夜有巨大彗星坠现。青州等数州数月未雨,出现罕有的亢旱,饿殍遍野人相食齐国太子继位后,纵其所欲,骄奢淫逸,盛修宫苑,穷极壮丽,百工土木,日夜不息,夜则燃火作照,寒则以汤为泥新宫方成,又凿整座西山屏障造释迦大像,一夜燃油万盆,巨光照天,光映皇宫后宫宠姬宝衣玉食,竞奇赛艳。珠翠垂地,罗绮铺床皇家如此,把持齐国朝政的“朝中八贵”个个也是饕餮放横、贪婪无度之辈。上行下效,下面各州郡县的地方官吏对百姓更是恣意榨取、层层盘剥。皇家的奢华,官吏的贪腐,赋役如虎加上天灾人祸,民间更加生计艰困、怨声载道如此种种,看来称霸北方多年的北齐气数要尽了!遥想太祖当年以一州之地,君臣一心,克精励治,对北齐和南梁边地不断伐兵攻城,最终与北齐并雄中夏。又经过多年的养精蓄锐,而今天时、地利、人和俱备,一举灭齐的时机终于来到了!武帝召朝中三品以上的大将军于正武殿前,豪气干云地宣诏:“朕自亲揽万机以来,一直欲图东讨。伪齐涂炭百姓、滥杀忠良,天命运数已尽,大周当替天行道、一举灭之。朕将招揽天下壮士,训练三军,讲武赛骑,待明春黄河冰化,朕欲亲率六军,数道出兵,水陆并发,直捣齐境。诸公以为如何?”众将群情激昂,三呼万岁。呼声如潮如雷,偌大的正武殿回声久旋。
武帝令内史即刻拟旨,诏告在大周境内各郡府州县和王公封邑地,储集粮草以备军需。同时加征兵役十万,补充分编到水、步、骑三军中,教习演练,准备发兵。
孰知,当朝廷加征兵役的诏布宣发下去以后,各州府县竟然相继有奏表上报朝廷:俱言各地可征集的青壮丁严重不足,实难完成朝廷征召的定额。
武帝不禁感到愕然:这几年来,大周境内并未遇有什么重大的瘟疫和大面积天灾,也并无大规模的兵事。对一些遭遇旱涝灾害的地方,朝廷也都亲派大员尽力赈济。各地司掌户籍的地方官吏报到朝廷的册籍,也都显示出百姓人口逐年递增。如今,国家要动兵征役时,怎么突然出现了兵丁不足之事来?待各州郡奉诏查明原委并禀报朝廷后,武帝不觉大惊!原来,自佛教传入中夏以来,许多人或为躲避役赋战争,或为忧惧世事沉重、命运莫测,或为祈福消灾,大兴寺庙,求助神佛,甚至纷纷皈依释老,为僧为道。近年来竟致佛道二教在境内呈泛滥之势。
据悉,大周境内佛道二教的寺院庙宇竟已高达四万多所!这些寺庙无不香火兴旺、信徒繁众。各寺庙不仅拥有大量的寺产庙田、修信弟子,更拥有大量的佃户和奴婢。仅东西两都长安、洛阳附近的各大寺院内,释老弟子便已高达三百万之众,黄服之徒也已高达百万——竟夺大周百姓人口的三分之一。
武帝不觉怒火中烧——自贺公主以礼佛为由的抗婚之变后,又有两位皇族女子也以礼佛为由拒婚出家。那时他虽对佛教已生出几许的厌恶,却并未引起警觉,以为佛道二教毕竟可以帮助朝廷教化民众,替朝廷安抚民心。如今才发觉,放任二教的结果,竟已导致国家御敌作战无可征之夫,百姓居家耕田也无成年丁力了!桃李灼灼的三月,武帝带着七八个侍卫悄悄出京,一路微服潜行,分别到大周境内各大伽蓝寺院暗察私访。
一行人来到少林寺时,正赶上一场法会。
虽说在东西两都附近,武帝也见识了各寺庙道观香火旺盛、信众如云的场面。他却没有料到,就连这深藏于嵩山幽谷中的寺院竟也是香火信众如此繁盛!刚一踏入少室山地界,武帝便被法事的盛大场景震惊了:从四面八方赶来朝拜的善男信女们车水马龙、络绎不绝地径直拥向掩隐于密林幽谷中的少林寺。站在半山向下望去,只见各处山路和官道之上,成百上千的男男女女、老老少少,成群结队地各自携着布施香火,沿着崎岖小路或是官道马路拥向寺院。人人一脸敬仰,个个口中念佛。未及山门,朝山拜佛的信众们便开始匍匐在地上,对着山门三步一叩、五步一拜起来。
过了少林寺山门,大雄宝殿前便是大法会会场。面对讲经说法的住持和高僧大德,信众们更是无比虔诚地顶礼膜拜,万口一声地祷祝默颂。他们的神情眉目之间,洋溢着无法遏制的圣洁敬慕,绝无半点的勉强和做作。
亲临其境,谁也不能不承认:这些信众对教会长老的崇拜确实是发自肺腑的仰望和敬畏!是来自灵魂深处的渴望和拥戴!武帝亲眼目睹了宗教信众对佛菩萨和高僧大德的崇仰信奉,远远超过了百姓朝臣们对帝王君主的崇仰之情。他站在那里,望着面前法会的盛况,联想到俗世的百姓朝臣们,虽对至高无上皇权帝威充满敬畏,却又怎似这种发自内心的崇仰亲敬?在俗世臣民们表面的卑恭之下,其实随时可能隐藏着谋逆和仇杀,觊觎和颠覆。也许,这正是王权与宗教的不同。王权只有靠血淋淋的战争杀伐和强权武力才能达到征服天下治理天下的目的,而宗教则是通过安抚、感化、关爱、劝诲而使信众们心甘情愿地归顺一如羔羊。
武帝冷冷地打量着身着金绣袈裟、正在讲经说法的高僧大德们,沉碧的眸子中隐藏着威严的阴郁之火——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自己才是大周国真正的主人,岂容任何个人来分割帝王权威、任何阶层凌驾于朝廷之上!自前朝北魏至今,朝廷对佛道二教始终都持宽容的态度。这是因为宗教寺院确有着它可以帮助朝廷教化民众、抚慰民心的作用,是众生身心疲累不堪、苦难沉重时一方寄托梦想的特殊场地。然而,一个国家的百姓不能全都跑到佛寺道观里来做梦!更不能和王权统治形成竞势和抗衡!因为,没有朝廷强大的财力人力,没有军队将士的杀敌御外,谁又能保证一方水土上众生的安宁?身着丝布常服的武帝伫立在人群当中,眼望着法会盛景,耳听着寺内钟鼓齐发的雄浑回响,在撼人心魄的佛号声中伫立不动。
他虽藏身于众生之中,却又高于众生。他俯视着天下,冷冷地打量高僧大德如何带着他们的虔诚信众共同去做一个飞达天国极乐世界,飞向大自在、大自由的美梦。
几位平民着扮的宫中武士,貌似在听经说法,实则却是在严密地巡视四周,警觉地保护着武帝的安全。
法事将要结束时,信众在高僧们带领下的持号诵经之声,一如雷声穿过云层回荡于中岳嵩山群峰诸崖间亲自勘察了境内佛道两教实情后,武帝立马召集文武百官,就佛道二教泛滥对国家百姓的弊端,令朝中文武群臣和民间人士上疏奏明各自见解。
几天后,上大夫来和转来了一份题为省寺减僧疏的奏折,武帝当时就被这份奏折给吸引住了。他一边批阅一边叫好,还不时用红笔圈圈点点:“国治不在浮屠。唐、虞无佛屠而国安,齐梁有寺舍而祚失。无浮屠以治国而国得安”奏折中还反复论说朝廷不应为少数僧侣谋,而应为天下百姓谋,若能“废除佛道,便可国库充盈,百姓安居”从此,一个“六合无怨纣之声,八荒有歌周之咏”的清明盛世便会呈现于人间。
阅完奏折,武帝把来和召来细细询问了一番。来和奏明武帝,说上这份奏疏的是一位来自益州的游士,姓卫名元嵩。此人不仅精通阴阳历术,且善于触物唱咏。
有关他的出身经历,最令武帝感兴趣的就是这个卫元嵩原也是佛门僧人。只因亲眼目睹近世以来佛道二教过盛过滥,预感任其下去不仅将成国家百姓之祸患。因水满必溢之故,最终佛教本身也会因此滋生灾厄,受到连累。于是,他在师父的支持下毅然去寺还俗并开始游说于天下。
武帝从这份省寺减僧疏奏折中,发觉此人文采过人、胸襟不凡。于是令来和亲自传旨,召卫元嵩进宫。
卫元嵩奉旨进宫觐见时,引经据典,畅所欲言,并当面奏请武帝以国家百姓为重,立即削减二教。同时还提议:以朝廷之名召集三教名流成立一个信道观,专门研究释、道、儒三教的精髓义理,以博采众家之长,从中撷取出可以辅佐朝廷治理国家、教化百姓的一套要策。
这个提议也令武帝觉得耳目一新,因为三教中的许多名流其实都是博学多才之士。
如此一来,他们的才学便可拿来为朝廷治理国家所用了。
与卫元嵩的一席叙谈,武帝发觉这个其貌不扬、一身布衣的游方贤士,不仅上通天文、下知地理,对宗教义理和治政方略上也有一套过人的见地,决计破例晋拔为大周文治的辅臣。并即刻召宫尹和内史官拟诏下去:立即成立信道观,任卫元嵩为掌管信道观的要员,同时晋封卫元嵩为蜀郡公,邑两千户。
感觉到了它对苦难众生无所不在的关怀和抚慰此时,慧忍便觉得自己疲累焦灼的身心沉浸于佛法清凉如水的温润安抚中,得到一种无法言说的自在、宁静和满足然而,贺公主的影子仍旧不时浮现于他的面前,侵入他的梦境。为了这份情缘,他情愿饮尽天下苦难,只要最终能有和公主相聚的一天。
他求师父为自己廓清迷惑。
“慧忍,当年达摩祖师整整面壁九年方才悟得正果。若解脱轮回、成佛得道那般容易,一经剃度入寺便真的就能六根清净,很快就能超脱五苦轮回,何说修持?何来禅悟?修佛,实在是遁入易,修持难;有所悟易,彻悟难啊。”师父道。
慧忍阖目禅悟久久。
自太子两番率兵长途跋涉先后靖定突厥和吐谷浑之乱,边鄙平静,大周国外交内睦,着实休养生息了一段日子。积蓄一定的国力后,武帝决定一举实现他举兵灭齐的雄图大业了。
是时,大周派往北齐的密探频频传报回来——北齐天象出现异兆:皇城邺都上空,连着几夜有巨大彗星坠现。青州等数州数月未雨,出现罕有的亢旱,饿殍遍野人相食齐国太子继位后,纵其所欲,骄奢淫逸,盛修宫苑,穷极壮丽,百工土木,日夜不息,夜则燃火作照,寒则以汤为泥新宫方成,又凿整座西山屏障造释迦大像,一夜燃油万盆,巨光照天,光映皇宫后宫宠姬宝衣玉食,竞奇赛艳。珠翠垂地,罗绮铺床皇家如此,把持齐国朝政的“朝中八贵”个个也是饕餮放横、贪婪无度之辈。上行下效,下面各州郡县的地方官吏对百姓更是恣意榨取、层层盘剥。皇家的奢华,官吏的贪腐,赋役如虎加上天灾人祸,民间更加生计艰困、怨声载道如此种种,看来称霸北方多年的北齐气数要尽了!遥想太祖当年以一州之地,君臣一心,克精励治,对北齐和南梁边地不断伐兵攻城,最终与北齐并雄中夏。又经过多年的养精蓄锐,而今天时、地利、人和俱备,一举灭齐的时机终于来到了!武帝召朝中三品以上的大将军于正武殿前,豪气干云地宣诏:“朕自亲揽万机以来,一直欲图东讨。伪齐涂炭百姓、滥杀忠良,天命运数已尽,大周当替天行道、一举灭之。朕将招揽天下壮士,训练三军,讲武赛骑,待明春黄河冰化,朕欲亲率六军,数道出兵,水陆并发,直捣齐境。诸公以为如何?”众将群情激昂,三呼万岁。呼声如潮如雷,偌大的正武殿回声久旋。
武帝令内史即刻拟旨,诏告在大周境内各郡府州县和王公封邑地,储集粮草以备军需。同时加征兵役十万,补充分编到水、步、骑三军中,教习演练,准备发兵。
孰知,当朝廷加征兵役的诏布宣发下去以后,各州府县竟然相继有奏表上报朝廷:俱言各地可征集的青壮丁严重不足,实难完成朝廷征召的定额。
武帝不禁感到愕然:这几年来,大周境内并未遇有什么重大的瘟疫和大面积天灾,也并无大规模的兵事。对一些遭遇旱涝灾害的地方,朝廷也都亲派大员尽力赈济。各地司掌户籍的地方官吏报到朝廷的册籍,也都显示出百姓人口逐年递增。如今,国家要动兵征役时,怎么突然出现了兵丁不足之事来?待各州郡奉诏查明原委并禀报朝廷后,武帝不觉大惊!原来,自佛教传入中夏以来,许多人或为躲避役赋战争,或为忧惧世事沉重、命运莫测,或为祈福消灾,大兴寺庙,求助神佛,甚至纷纷皈依释老,为僧为道。近年来竟致佛道二教在境内呈泛滥之势。
据悉,大周境内佛道二教的寺院庙宇竟已高达四万多所!这些寺庙无不香火兴旺、信徒繁众。各寺庙不仅拥有大量的寺产庙田、修信弟子,更拥有大量的佃户和奴婢。仅东西两都长安、洛阳附近的各大寺院内,释老弟子便已高达三百万之众,黄服之徒也已高达百万——竟夺大周百姓人口的三分之一。
武帝不觉怒火中烧——自贺公主以礼佛为由的抗婚之变后,又有两位皇族女子也以礼佛为由拒婚出家。那时他虽对佛教已生出几许的厌恶,却并未引起警觉,以为佛道二教毕竟可以帮助朝廷教化民众,替朝廷安抚民心。如今才发觉,放任二教的结果,竟已导致国家御敌作战无可征之夫,百姓居家耕田也无成年丁力了!桃李灼灼的三月,武帝带着七八个侍卫悄悄出京,一路微服潜行,分别到大周境内各大伽蓝寺院暗察私访。
一行人来到少林寺时,正赶上一场法会。
虽说在东西两都附近,武帝也见识了各寺庙道观香火旺盛、信众如云的场面。他却没有料到,就连这深藏于嵩山幽谷中的寺院竟也是香火信众如此繁盛!刚一踏入少室山地界,武帝便被法事的盛大场景震惊了:从四面八方赶来朝拜的善男信女们车水马龙、络绎不绝地径直拥向掩隐于密林幽谷中的少林寺。站在半山向下望去,只见各处山路和官道之上,成百上千的男男女女、老老少少,成群结队地各自携着布施香火,沿着崎岖小路或是官道马路拥向寺院。人人一脸敬仰,个个口中念佛。未及山门,朝山拜佛的信众们便开始匍匐在地上,对着山门三步一叩、五步一拜起来。
过了少林寺山门,大雄宝殿前便是大法会会场。面对讲经说法的住持和高僧大德,信众们更是无比虔诚地顶礼膜拜,万口一声地祷祝默颂。他们的神情眉目之间,洋溢着无法遏制的圣洁敬慕,绝无半点的勉强和做作。
亲临其境,谁也不能不承认:这些信众对教会长老的崇拜确实是发自肺腑的仰望和敬畏!是来自灵魂深处的渴望和拥戴!武帝亲眼目睹了宗教信众对佛菩萨和高僧大德的崇仰信奉,远远超过了百姓朝臣们对帝王君主的崇仰之情。他站在那里,望着面前法会的盛况,联想到俗世的百姓朝臣们,虽对至高无上皇权帝威充满敬畏,却又怎似这种发自内心的崇仰亲敬?在俗世臣民们表面的卑恭之下,其实随时可能隐藏着谋逆和仇杀,觊觎和颠覆。也许,这正是王权与宗教的不同。王权只有靠血淋淋的战争杀伐和强权武力才能达到征服天下治理天下的目的,而宗教则是通过安抚、感化、关爱、劝诲而使信众们心甘情愿地归顺一如羔羊。
武帝冷冷地打量着身着金绣袈裟、正在讲经说法的高僧大德们,沉碧的眸子中隐藏着威严的阴郁之火——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自己才是大周国真正的主人,岂容任何个人来分割帝王权威、任何阶层凌驾于朝廷之上!自前朝北魏至今,朝廷对佛道二教始终都持宽容的态度。这是因为宗教寺院确有着它可以帮助朝廷教化民众、抚慰民心的作用,是众生身心疲累不堪、苦难沉重时一方寄托梦想的特殊场地。然而,一个国家的百姓不能全都跑到佛寺道观里来做梦!更不能和王权统治形成竞势和抗衡!因为,没有朝廷强大的财力人力,没有军队将士的杀敌御外,谁又能保证一方水土上众生的安宁?身着丝布常服的武帝伫立在人群当中,眼望着法会盛景,耳听着寺内钟鼓齐发的雄浑回响,在撼人心魄的佛号声中伫立不动。
他虽藏身于众生之中,却又高于众生。他俯视着天下,冷冷地打量高僧大德如何带着他们的虔诚信众共同去做一个飞达天国极乐世界,飞向大自在、大自由的美梦。
几位平民着扮的宫中武士,貌似在听经说法,实则却是在严密地巡视四周,警觉地保护着武帝的安全。
法事将要结束时,信众在高僧们带领下的持号诵经之声,一如雷声穿过云层回荡于中岳嵩山群峰诸崖间亲自勘察了境内佛道两教实情后,武帝立马召集文武百官,就佛道二教泛滥对国家百姓的弊端,令朝中文武群臣和民间人士上疏奏明各自见解。
几天后,上大夫来和转来了一份题为省寺减僧疏的奏折,武帝当时就被这份奏折给吸引住了。他一边批阅一边叫好,还不时用红笔圈圈点点:“国治不在浮屠。唐、虞无佛屠而国安,齐梁有寺舍而祚失。无浮屠以治国而国得安”奏折中还反复论说朝廷不应为少数僧侣谋,而应为天下百姓谋,若能“废除佛道,便可国库充盈,百姓安居”从此,一个“六合无怨纣之声,八荒有歌周之咏”的清明盛世便会呈现于人间。
阅完奏折,武帝把来和召来细细询问了一番。来和奏明武帝,说上这份奏疏的是一位来自益州的游士,姓卫名元嵩。此人不仅精通阴阳历术,且善于触物唱咏。
有关他的出身经历,最令武帝感兴趣的就是这个卫元嵩原也是佛门僧人。只因亲眼目睹近世以来佛道二教过盛过滥,预感任其下去不仅将成国家百姓之祸患。因水满必溢之故,最终佛教本身也会因此滋生灾厄,受到连累。于是,他在师父的支持下毅然去寺还俗并开始游说于天下。
武帝从这份省寺减僧疏奏折中,发觉此人文采过人、胸襟不凡。于是令来和亲自传旨,召卫元嵩进宫。
卫元嵩奉旨进宫觐见时,引经据典,畅所欲言,并当面奏请武帝以国家百姓为重,立即削减二教。同时还提议:以朝廷之名召集三教名流成立一个信道观,专门研究释、道、儒三教的精髓义理,以博采众家之长,从中撷取出可以辅佐朝廷治理国家、教化百姓的一套要策。
这个提议也令武帝觉得耳目一新,因为三教中的许多名流其实都是博学多才之士。
如此一来,他们的才学便可拿来为朝廷治理国家所用了。
与卫元嵩的一席叙谈,武帝发觉这个其貌不扬、一身布衣的游方贤士,不仅上通天文、下知地理,对宗教义理和治政方略上也有一套过人的见地,决计破例晋拔为大周文治的辅臣。并即刻召宫尹和内史官拟诏下去:立即成立信道观,任卫元嵩为掌管信道观的要员,同时晋封卫元嵩为蜀郡公,邑两千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