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读小说网 www.wdxsw.com,大明枭臣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莽古堡的人力丰足最终完成了预计中的兵力扩充,在姜榆罔的设计中,莽古堡的部队作为支持自己立下战功和将来代为大明掌控麓川的直接力量,至少需要一千人左右的队伍。
这是立下战功,左右战局所需人力的最低估计,也是代理麓川的投名状。
明朝在不同地区所设的军事机构所拥有的兵力各不相同,关键的城市可能有数个卫所加上一些特殊部队拱卫,一般的城市则是设立一个以上的卫所,根据地域的防务压力,可能设立更多。
而一些不太重要的地区,则是设立千户所,与名义上可以拥有五个千户编制的卫所不同。卫所的军力最多可以达到五千人以上,而千户所不过一千人而已。
因此一千人的军事实力,是明代地区驻扎兵力的下限。
不需要多余的人力作为补充,直接提供一支一千人的队伍,而这些人中绝大多数还是麓川本地出身,这将是姜榆罔与其他有意于在将来接管麓川的人进行竞争的重要本钱。
姜榆罔倒是不担心会有背景极深的人与他竞争。
首先,这麓川地方在明朝看来极为凶险,连年战争无法彻底平定此地势力不说,连西南一方实力最强大的沐家黔国公都在此折戟,没人会把来到这里当做好差事。
其次,就算有背景深厚的人看中了麓川,也未必能得到掌权者的应许。明代对于这种边远地方还是颇为看中以当地人治理当地人的,就算不是当地人,也必然要熟悉当地环境,并拥有足够的声望权势,保持多年的土官政策可见一斑。
从中不难看出,明廷的思路是清晰的,与空降来一个陌生人相比,他们更信任在此拥有一定势力的人。明廷对待宣慰司地区的态度是严谨的,只会把天朝上国的大旗授给已经具备绝对能力的人。
他们需要的是万无一失的稳定,是宣慰司对于大明权威的承认,而不会把付出了战争的巨大代价得来的地方交给任何需要发展势力,培养能力,而不能够充分控制局面的人。
明廷不喜欢在宣慰司问题上做赌注,他们喜欢肯定的答案。
曾经的明宣宗朱瞻基,因为不能绝对控制安南,宁愿选择放弃,到了此时的英宗,则是果断在边境问题上大举出兵,没有丝毫的犹豫与回转余地。
此时的大明,土木堡之变前的大明,还是一只称霸于天下的猛虎,他任用人才司掌一方,只认可绝对的能力。
拿陇川宣抚使为例,初任宣抚使甚至是麓川军的叛将出身,但是因为他具备足够的能力与威望,明廷仍然不拘一格任用他管辖边境重镇。
所以姜榆罔也相信,只要自己能够证明实力,就不会存在其他来自内部的背景深厚者能够插足于麓川权柄的分配与争夺,而麓川前线中,有资格去争夺这一权柄的人,本身就是掌管一方军权的大人物,不会想要来争取这凶险的麓川一地。
除了他之外,也没有其他人能发展出来像莽古堡一般的势力,这是姜榆罔的底气。
莽古堡的军队,正是他的底气的关键来源。
经过数个月的发展和整个莽古堡的人力支持,再加上来自孟养城的充足的人力与物资提供,最终莽古堡军队发展到了一千两百人的规模,其中出身于麓川的有九百人,三百人来自明军的随军民夫和其他被打散的部队的重新编制,以及莽古山的原班人马三十人。
姜榆罔现在虽然官职上是百户,还有一个千户是他名义上的上司,但这个千户首先自己手下只有不到五百人,其次也指挥不动姜榆罔的莽古堡军队。
事实上,整个孟养城守军加上民夫八千多人里,姜榆罔算是直接管理人数最多的军官。
连他实际上的上司,曲靖卫指挥使白千帆,孟养城守军的最高指挥官,封孟养守备,能够直接调动的部队也不到一千人。
只不过姜榆罔眼下还是要对白千帆言听计从,毕竟他维持整个莽古堡运转的粮食物资,超过六成以上还是要依靠孟养城的支持,而提供支持的就是孟养守备,曲靖卫指挥使白千帆。
······························
白千帆会如此大力支持姜榆罔,甚至可以说是无私,不计代价的支持,还是由于他是亲眼看着姜榆罔手下的莽古山防线一步步发展起来。
最开始,他是一个与其他濒临失陷的防线中的军官相比,看不出来存在什么区别的,莽古山防线的一名小旗。
但是他却打出来了一场不可思议的胜仗,摧毁了麓川军在莽古山活动的先锋部队,从那时起,白千帆就隐约意识到了他的不一般。
在证实了莽古山防线胜仗的事实确凿后,白千帆极力举荐姜榆罔升任百户,接管莽古山防线。
结果姜榆罔果然没有让他失望,甚至做到了让白千帆意想不到的成就。
他展现出来了其他人所不具备的勇气,深入山林中,赢得了麓川百姓的信任,联手... -->>
莽古堡的人力丰足最终完成了预计中的兵力扩充,在姜榆罔的设计中,莽古堡的部队作为支持自己立下战功和将来代为大明掌控麓川的直接力量,至少需要一千人左右的队伍。
这是立下战功,左右战局所需人力的最低估计,也是代理麓川的投名状。
明朝在不同地区所设的军事机构所拥有的兵力各不相同,关键的城市可能有数个卫所加上一些特殊部队拱卫,一般的城市则是设立一个以上的卫所,根据地域的防务压力,可能设立更多。
而一些不太重要的地区,则是设立千户所,与名义上可以拥有五个千户编制的卫所不同。卫所的军力最多可以达到五千人以上,而千户所不过一千人而已。
因此一千人的军事实力,是明代地区驻扎兵力的下限。
不需要多余的人力作为补充,直接提供一支一千人的队伍,而这些人中绝大多数还是麓川本地出身,这将是姜榆罔与其他有意于在将来接管麓川的人进行竞争的重要本钱。
姜榆罔倒是不担心会有背景极深的人与他竞争。
首先,这麓川地方在明朝看来极为凶险,连年战争无法彻底平定此地势力不说,连西南一方实力最强大的沐家黔国公都在此折戟,没人会把来到这里当做好差事。
其次,就算有背景深厚的人看中了麓川,也未必能得到掌权者的应许。明代对于这种边远地方还是颇为看中以当地人治理当地人的,就算不是当地人,也必然要熟悉当地环境,并拥有足够的声望权势,保持多年的土官政策可见一斑。
从中不难看出,明廷的思路是清晰的,与空降来一个陌生人相比,他们更信任在此拥有一定势力的人。明廷对待宣慰司地区的态度是严谨的,只会把天朝上国的大旗授给已经具备绝对能力的人。
他们需要的是万无一失的稳定,是宣慰司对于大明权威的承认,而不会把付出了战争的巨大代价得来的地方交给任何需要发展势力,培养能力,而不能够充分控制局面的人。
明廷不喜欢在宣慰司问题上做赌注,他们喜欢肯定的答案。
曾经的明宣宗朱瞻基,因为不能绝对控制安南,宁愿选择放弃,到了此时的英宗,则是果断在边境问题上大举出兵,没有丝毫的犹豫与回转余地。
此时的大明,土木堡之变前的大明,还是一只称霸于天下的猛虎,他任用人才司掌一方,只认可绝对的能力。
拿陇川宣抚使为例,初任宣抚使甚至是麓川军的叛将出身,但是因为他具备足够的能力与威望,明廷仍然不拘一格任用他管辖边境重镇。
所以姜榆罔也相信,只要自己能够证明实力,就不会存在其他来自内部的背景深厚者能够插足于麓川权柄的分配与争夺,而麓川前线中,有资格去争夺这一权柄的人,本身就是掌管一方军权的大人物,不会想要来争取这凶险的麓川一地。
除了他之外,也没有其他人能发展出来像莽古堡一般的势力,这是姜榆罔的底气。
莽古堡的军队,正是他的底气的关键来源。
经过数个月的发展和整个莽古堡的人力支持,再加上来自孟养城的充足的人力与物资提供,最终莽古堡军队发展到了一千两百人的规模,其中出身于麓川的有九百人,三百人来自明军的随军民夫和其他被打散的部队的重新编制,以及莽古山的原班人马三十人。
姜榆罔现在虽然官职上是百户,还有一个千户是他名义上的上司,但这个千户首先自己手下只有不到五百人,其次也指挥不动姜榆罔的莽古堡军队。
事实上,整个孟养城守军加上民夫八千多人里,姜榆罔算是直接管理人数最多的军官。
连他实际上的上司,曲靖卫指挥使白千帆,孟养城守军的最高指挥官,封孟养守备,能够直接调动的部队也不到一千人。
只不过姜榆罔眼下还是要对白千帆言听计从,毕竟他维持整个莽古堡运转的粮食物资,超过六成以上还是要依靠孟养城的支持,而提供支持的就是孟养守备,曲靖卫指挥使白千帆。
······························
白千帆会如此大力支持姜榆罔,甚至可以说是无私,不计代价的支持,还是由于他是亲眼看着姜榆罔手下的莽古山防线一步步发展起来。
最开始,他是一个与其他濒临失陷的防线中的军官相比,看不出来存在什么区别的,莽古山防线的一名小旗。
但是他却打出来了一场不可思议的胜仗,摧毁了麓川军在莽古山活动的先锋部队,从那时起,白千帆就隐约意识到了他的不一般。
在证实了莽古山防线胜仗的事实确凿后,白千帆极力举荐姜榆罔升任百户,接管莽古山防线。
结果姜榆罔果然没有让他失望,甚至做到了让白千帆意想不到的成就。
他展现出来了其他人所不具备的勇气,深入山林中,赢得了麓川百姓的信任,联手...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