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读小说网 www.wdxsw.com,明末四公子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七月桂林陷。从平乐经江西而归”正与诗注合。则密之最初落发,殆即在梧州之云盖寺。”
按:方以智出家后无常名,称“无可”、称“五老”、称“药地”、称“墨历”此非好奇,亦是避逻者耳目。“药公”乃愚山对方的尊称,浮山则为桐城的别名。
余英时以为方以智至庐山后,即挂单归宗寺,引施愚山初至归宗寺同药公作诗为证。此则不然,方以智归宗寺不过暂驻而已,旋即还里。其时在顺治九年之冬,侯方域与方密之书,一则曰:“往在昆陵,陈子定生私以问仆云:‘密之之还,何也。’”侯方域访陈贞慧于宜兴在是年冬天,年内还家。而此时陈已知方还里,则计途程,不可能在归宗寺久驻。再则曰:“归雪苑,遇何次德,具为述密之还里月日甚详。”何次德名杲,桐城人,在是年冬天与侯相会于商丘,而述“密之还里月日甚详”更为方以智已归桐城的确证。
方以智于顺治九年南归,其最初托迹之处,于考定其生平殊有关系。余著方以智晚节考,以为有自平乐归后,即在匡庐挂锡,其实不然,已如前述。为补余著之疏,进一步略考方南归后初期的行踪如下:
一、施愚山无可大师六十序云:“余昔奉使,经苍梧至匡庐同游五老、三垒间,旬日始别。”
按:旬日始别者,非仅施别于方,亦方别于施。两人“从平乐经江西而归”同游庐山后,施北上回京复命,方则东归桐城。
二、归桐城未几,即去金陵,在高座寺坐关。侯方域与方密之书,自道在宜兴时,即闻方“止于高坐寺”又送何子归金陵序末有语:“今闻于高生寺为僧,何子归,试以语之。”此何子,亦为侯方域“述密之还里月日甚详”的“何三次德”何次德,行三,名杲。
按:序中着一“闻”字,显见得方以智在高坐寺,非何杲告于侯方域者,甚至亦非何杲所知,以意测度,方以智既已出家,无在俗家久住之理,到桐城后,亦必择一古刹挂单,还家一谒老父,嘱咐妻子尽心侍养,旋即飘然远引,止于金陵高座寺。或者何杲亦不及知。
余著用力甚勤,何以独于此节疏忽?当是为清史稿所误。清史稿-方以智传“其闭关高坐时也”云云,已见前引。而此传实采自马其昶桐城耆旧传,原文为“先生闭关高座寺也”落一“寺”字,遂大有出入。因为“高坐”或作“高座”原为禅门用语之一,讲经说法,例必高坐,虽落一“寺”字,文义依旧可通,因而余君偶然放过。
侯方域所说的“高坐寺”应为“高座寺”以送何子归金陵序证之,此寺确在金陵。但查嘉庆一统志、清凉山志,以及实用佛学辞典,均无此寺。但高僧传有慧进者,驻锡“京师高座寺”卒于齐武帝永明三年,年八十五。此京师即金陵,原来高座寺乃“南朝四百八十寺”之一。六朝古刹,至清犹存,应该亦是有名的丛林,熟于僧史者,必能述其涯略。但可决其必非天界寺,因为天界寺建于明洪武中,非六朝之遗。
方以智晚年逃禅,虽示不仕清的决心,亦以俗缘未断,只觉君亲两不可负。至于对恢复明室,经过弘光、永历两个年号,实已灰心。因此,康熙十年被逮,说是“密之罪状,必属谋反”之类,亦颇有商榷的余地。
方以智晚年定居江西吉州青原山净居寺,死于康熙十年,历来皆不知其死因。邓石如辑清诗记事初编,叙方以智次子中通生平,兼及其父云:
“以智晚年住持庐陵县河南十里青原山,康熙十年辛亥,以事被累入粤,卒于道中今读此集陪诗卷四为惶恐集,纪其事甚详。‘惶恐’者,以智卒于万安舟中,即文山集之惶恐滩也。中通亦在桐城就逮,事历二年,经皖、赣、粤三省,赖周亮工营救得白,又以他事坐系获释。究为何事,一字未及。”
七月桂林陷。从平乐经江西而归”正与诗注合。则密之最初落发,殆即在梧州之云盖寺。”
按:方以智出家后无常名,称“无可”、称“五老”、称“药地”、称“墨历”此非好奇,亦是避逻者耳目。“药公”乃愚山对方的尊称,浮山则为桐城的别名。
余英时以为方以智至庐山后,即挂单归宗寺,引施愚山初至归宗寺同药公作诗为证。此则不然,方以智归宗寺不过暂驻而已,旋即还里。其时在顺治九年之冬,侯方域与方密之书,一则曰:“往在昆陵,陈子定生私以问仆云:‘密之之还,何也。’”侯方域访陈贞慧于宜兴在是年冬天,年内还家。而此时陈已知方还里,则计途程,不可能在归宗寺久驻。再则曰:“归雪苑,遇何次德,具为述密之还里月日甚详。”何次德名杲,桐城人,在是年冬天与侯相会于商丘,而述“密之还里月日甚详”更为方以智已归桐城的确证。
方以智于顺治九年南归,其最初托迹之处,于考定其生平殊有关系。余著方以智晚节考,以为有自平乐归后,即在匡庐挂锡,其实不然,已如前述。为补余著之疏,进一步略考方南归后初期的行踪如下:
一、施愚山无可大师六十序云:“余昔奉使,经苍梧至匡庐同游五老、三垒间,旬日始别。”
按:旬日始别者,非仅施别于方,亦方别于施。两人“从平乐经江西而归”同游庐山后,施北上回京复命,方则东归桐城。
二、归桐城未几,即去金陵,在高座寺坐关。侯方域与方密之书,自道在宜兴时,即闻方“止于高坐寺”又送何子归金陵序末有语:“今闻于高生寺为僧,何子归,试以语之。”此何子,亦为侯方域“述密之还里月日甚详”的“何三次德”何次德,行三,名杲。
按:序中着一“闻”字,显见得方以智在高坐寺,非何杲告于侯方域者,甚至亦非何杲所知,以意测度,方以智既已出家,无在俗家久住之理,到桐城后,亦必择一古刹挂单,还家一谒老父,嘱咐妻子尽心侍养,旋即飘然远引,止于金陵高座寺。或者何杲亦不及知。
余著用力甚勤,何以独于此节疏忽?当是为清史稿所误。清史稿-方以智传“其闭关高坐时也”云云,已见前引。而此传实采自马其昶桐城耆旧传,原文为“先生闭关高座寺也”落一“寺”字,遂大有出入。因为“高坐”或作“高座”原为禅门用语之一,讲经说法,例必高坐,虽落一“寺”字,文义依旧可通,因而余君偶然放过。
侯方域所说的“高坐寺”应为“高座寺”以送何子归金陵序证之,此寺确在金陵。但查嘉庆一统志、清凉山志,以及实用佛学辞典,均无此寺。但高僧传有慧进者,驻锡“京师高座寺”卒于齐武帝永明三年,年八十五。此京师即金陵,原来高座寺乃“南朝四百八十寺”之一。六朝古刹,至清犹存,应该亦是有名的丛林,熟于僧史者,必能述其涯略。但可决其必非天界寺,因为天界寺建于明洪武中,非六朝之遗。
方以智晚年逃禅,虽示不仕清的决心,亦以俗缘未断,只觉君亲两不可负。至于对恢复明室,经过弘光、永历两个年号,实已灰心。因此,康熙十年被逮,说是“密之罪状,必属谋反”之类,亦颇有商榷的余地。
方以智晚年定居江西吉州青原山净居寺,死于康熙十年,历来皆不知其死因。邓石如辑清诗记事初编,叙方以智次子中通生平,兼及其父云:
“以智晚年住持庐陵县河南十里青原山,康熙十年辛亥,以事被累入粤,卒于道中今读此集陪诗卷四为惶恐集,纪其事甚详。‘惶恐’者,以智卒于万安舟中,即文山集之惶恐滩也。中通亦在桐城就逮,事历二年,经皖、赣、粤三省,赖周亮工营救得白,又以他事坐系获释。究为何事,一字未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