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读小说网 www.wdxsw.com,人在南宋,我与蒙古争天下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第267章 盐税四千万?
成年男女及50岁以下的,有一个算一个,每人每月一贯,假设家里六口人,爷爷奶奶,都是五十岁以下,两个二十岁的夫妻,两十四岁以下小孩子,这家基本工钱就是四贯。
另外副甲长多一贯,甲长多两贯,副团长多三贯,团长多四贯。
以前甲长都是世袭,永远不换,现在是一年一轮换,各灶户轮流派人任甲长和副甲长,这样基本五年就能轮到一回。
另按人口数,无论老幼,每户每人每月一斗米。
比如前面那六口之家,每月可以有六斗米。
六斗米普通人家都够吃了,盐户这种体力活可能不够吃,但你还有工钱,可以自己买,所以基本生活保障是没问题的。
马光祖听完,提出疑问,这样不再按产量出工钱,灶户们会不会摆烂躺平?
当然不会,朝廷是有产量要求的。
达到产量要求,或超标,每月另有赏钱,达不到产量要求,要扣钱。
其实这两种政策,各朝各代都轮流用过,听起来各有利弊,实际上最关键就是看执行力度。
前面说过宋朝永利盐向盐户收购价是每斤六到八文,卖三十多文,元朝给盐户十二文,卖两百五十文,原本这种按量收购,盐户们多晒盐,收入也高,以每斤六文计,如果一户六口人,每月制盐一千斤,就有六贯,收入也算不菲。
但你收购价和卖价差太多,盐户们心里会不平衡,而且相关官员经常找借口克扣。
另外制盐也不是天天能干的,时东南沿海主要是晒盐,北方沿海是煮盐。
两种都要天气好,天气配合才行。
所以仅以产量来计收入,全年收入不稳定,加上收卖价差太多,灶户们肯定不爽,如果再有克扣,更是容易引起动乱和造反。
而朝廷现在的新政,每户给固定工资,还给粮,这就保障了灶户们基本的生活保障。
所以这条新政出来后,首先是稳定了大部份灶户。
但有些灶户会想,那我很能弄盐的,我以前产量高,收入高,现在怎么办?没事,现在产量高有奖励,除了规定的产量外,你在规定之外的产量,拿提成,这极大的鼓励了灶户们的积极性。
这新政也有弊端,一是有人会躺平,每月完成任务就不干了,二是有官员克扣,朝廷下发的工钱和粮。
所以无论什么改制,赵与芮认为最重要的还是官吏的整顿。
当马光祖听完后,询问瞿来和唐彬两人盐场执行新政问题时,两人都用奇怪的眼神看了看马光祖。
“马大使明天来盐场看看就知道。”瞿来直接来了这一句:“很多事情,到盐场亲眼看看,就清楚了。”
唐彬则直接道:“当今陛下圣明,咱们也得小心行事呐。”说罢苦笑。
第二天马光祖到盐场观看制盐。
下砂盐场采用了煮盐和晒盐结合的方式,有效提升了盐的产量。
马光祖来的时候,正好夏季,所以看到的是晒盐法。
灶户们沿着海滩先筑造一道水坝,并在上下两边各开一个闸门,当海面涨潮时开下闸门,由海水自行灌入盐田,接着关上闸门开始暴晒,等海水蒸发浓缩到一定的程度(通常是百分之十五到二十含盐量),再开盐田上闸门,从另外一条沟渠引入卤水池,接着在池中沉淀泥沙,最后把澄清的卤水用抽水车抽入结晶池,继续晒或蒸(没太阳的时候,或秋冬季),很快就能变成结晶海盐。
但这样出来的是粗盐,也是以前官方大批量生产的盐,并且不怎么好吃。
朝廷现在规定,还要再碾碎后与水溶解,继续沉淀、过虑,再暴晒(或煮)一轮,最终得到纯净的食盐,泛着青黑色。
此时出来的盐,没有苦涩味,比西夏的青盐品质更堪,放在南宋,已经算是上乘的好盐。
这种盐以前是达官贵人们用来刷牙的。
马光祖现场看到盐成品,也大为震惊,没想到我大宋的盐品质,现在这么好了。
这种盐以前价格挺高的,现在价格不但便宜了,而且品质依然这么好,那肯定能打击其他盐的生存空间。
“马大使昨天问产量如何来定,请看盐田。”唐彬这时指着他们眼前这片盐田。
这盐田在下砂算是大型盐田,由一甲(十灶户)同时负责。
面积是两百亩,按照他们夏季的蒸发海水量,每天可以蒸发的海水量大概在五百到七百吨左右,以百分之一含盐量算,可得到粗制海盐五到七吨。
再经过二次加工,大概可以得到略少的精盐,总体也在四到六吨左右,他们通常算五吨。
整个过程大概要两到三天,也就是三天得到五吨左右的精盐。
马光祖立刻在心里盘算起来,但他不是数学出身,算了半天没算清,还是瞿来给他递了个纸条过来,上面早写好了。
因为他们采用晒煮结... -->>
第267章 盐税四千万?
成年男女及50岁以下的,有一个算一个,每人每月一贯,假设家里六口人,爷爷奶奶,都是五十岁以下,两个二十岁的夫妻,两十四岁以下小孩子,这家基本工钱就是四贯。
另外副甲长多一贯,甲长多两贯,副团长多三贯,团长多四贯。
以前甲长都是世袭,永远不换,现在是一年一轮换,各灶户轮流派人任甲长和副甲长,这样基本五年就能轮到一回。
另按人口数,无论老幼,每户每人每月一斗米。
比如前面那六口之家,每月可以有六斗米。
六斗米普通人家都够吃了,盐户这种体力活可能不够吃,但你还有工钱,可以自己买,所以基本生活保障是没问题的。
马光祖听完,提出疑问,这样不再按产量出工钱,灶户们会不会摆烂躺平?
当然不会,朝廷是有产量要求的。
达到产量要求,或超标,每月另有赏钱,达不到产量要求,要扣钱。
其实这两种政策,各朝各代都轮流用过,听起来各有利弊,实际上最关键就是看执行力度。
前面说过宋朝永利盐向盐户收购价是每斤六到八文,卖三十多文,元朝给盐户十二文,卖两百五十文,原本这种按量收购,盐户们多晒盐,收入也高,以每斤六文计,如果一户六口人,每月制盐一千斤,就有六贯,收入也算不菲。
但你收购价和卖价差太多,盐户们心里会不平衡,而且相关官员经常找借口克扣。
另外制盐也不是天天能干的,时东南沿海主要是晒盐,北方沿海是煮盐。
两种都要天气好,天气配合才行。
所以仅以产量来计收入,全年收入不稳定,加上收卖价差太多,灶户们肯定不爽,如果再有克扣,更是容易引起动乱和造反。
而朝廷现在的新政,每户给固定工资,还给粮,这就保障了灶户们基本的生活保障。
所以这条新政出来后,首先是稳定了大部份灶户。
但有些灶户会想,那我很能弄盐的,我以前产量高,收入高,现在怎么办?没事,现在产量高有奖励,除了规定的产量外,你在规定之外的产量,拿提成,这极大的鼓励了灶户们的积极性。
这新政也有弊端,一是有人会躺平,每月完成任务就不干了,二是有官员克扣,朝廷下发的工钱和粮。
所以无论什么改制,赵与芮认为最重要的还是官吏的整顿。
当马光祖听完后,询问瞿来和唐彬两人盐场执行新政问题时,两人都用奇怪的眼神看了看马光祖。
“马大使明天来盐场看看就知道。”瞿来直接来了这一句:“很多事情,到盐场亲眼看看,就清楚了。”
唐彬则直接道:“当今陛下圣明,咱们也得小心行事呐。”说罢苦笑。
第二天马光祖到盐场观看制盐。
下砂盐场采用了煮盐和晒盐结合的方式,有效提升了盐的产量。
马光祖来的时候,正好夏季,所以看到的是晒盐法。
灶户们沿着海滩先筑造一道水坝,并在上下两边各开一个闸门,当海面涨潮时开下闸门,由海水自行灌入盐田,接着关上闸门开始暴晒,等海水蒸发浓缩到一定的程度(通常是百分之十五到二十含盐量),再开盐田上闸门,从另外一条沟渠引入卤水池,接着在池中沉淀泥沙,最后把澄清的卤水用抽水车抽入结晶池,继续晒或蒸(没太阳的时候,或秋冬季),很快就能变成结晶海盐。
但这样出来的是粗盐,也是以前官方大批量生产的盐,并且不怎么好吃。
朝廷现在规定,还要再碾碎后与水溶解,继续沉淀、过虑,再暴晒(或煮)一轮,最终得到纯净的食盐,泛着青黑色。
此时出来的盐,没有苦涩味,比西夏的青盐品质更堪,放在南宋,已经算是上乘的好盐。
这种盐以前是达官贵人们用来刷牙的。
马光祖现场看到盐成品,也大为震惊,没想到我大宋的盐品质,现在这么好了。
这种盐以前价格挺高的,现在价格不但便宜了,而且品质依然这么好,那肯定能打击其他盐的生存空间。
“马大使昨天问产量如何来定,请看盐田。”唐彬这时指着他们眼前这片盐田。
这盐田在下砂算是大型盐田,由一甲(十灶户)同时负责。
面积是两百亩,按照他们夏季的蒸发海水量,每天可以蒸发的海水量大概在五百到七百吨左右,以百分之一含盐量算,可得到粗制海盐五到七吨。
再经过二次加工,大概可以得到略少的精盐,总体也在四到六吨左右,他们通常算五吨。
整个过程大概要两到三天,也就是三天得到五吨左右的精盐。
马光祖立刻在心里盘算起来,但他不是数学出身,算了半天没算清,还是瞿来给他递了个纸条过来,上面早写好了。
因为他们采用晒煮结...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