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读小说网 www.wdxsw.com,乱世道皇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吧?来哥哥这里有格物论,一会儿老师问起,弟弟只需照着说一遍就是。”刘辨一副大哥哥的形象,把准备好的格物论递给刘协。
还没等刘协说谢谢,经学大家蔡邕就快步走进来了。蔡邕,白白胖胖的,脸上有些皱纹。看样子六十来岁,多年的流放生活,蔡邕估计也生活得不怎么好。
“二位皇子好。”蔡邕站在前面,但是没有站在正面,而是把正面让出来了。看样子是不敢接受刘协和刘辨的行礼,毕竟这二位,其中一位今后就是皇上,另一位今后是王爷,在公共场合,蔡邕还是要注意影响。
“老师好。”刘协施礼,虽然蔡邕避开了正面,但是作为学生,还是要有学生的觉悟,尊师重道这是基本常识。
这里可不是世风日下的前世,刘协的前世学生比老师都凶,老师不敢管教学生,否则就会被家长,社会所不容。家长教训老师,学生欺负老师的事情,在刘协的前世比比皆是。
在这里,讲究的尊师重道,所谓天地君亲师,老师是在父亲之后的重要位置,与天、地、皇帝、父亲一样,受学生的尊敬的。
不光是刘协,刘辨也是恭恭敬敬的行礼,只是这些都是表面上的,刘协亲眼看到刘辨一边行礼,一边在搞小动作。
“今天考问格物论,大皇子,你学已数年,你先来。”蔡邕直接让刘辨回答。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这不是《大学》的章节吗?格物虽然出自《大学》,但是也不是要把《大学》背一遍吧。
刘协打开刘辨给的竹简,上面居然工工整整的抄着一篇《大学》原文。看着字迹,应该不是刘辩抄写的,字迹之中透露着小心谨慎,这一看就是太监的风格。
“不错,大皇子这些日子也算努力,居然能把《大学》背下来。”蔡邕口中嘉奖,但是谁都看得出来,蔡邕的眼神中那一丝失望。
刘辨喜滋滋的看了刘协一眼,在座位上坐下。大汉朝以左为尊,所以刘辨坐在刘协的左侧。
“二皇子,听说你治理成睾县,政绩颇丰,抵御黄巾,功勋卓著。请二皇子说说格物。”蔡邕说道。
“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于理有未穷,故其知有不尽也。是以大学始教,必使学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时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
这是朱熹在解说《大学》格物所言,刘协照搬过来。毕竟是一千年之后的人的认识,自然比汉朝精辟许多。
蔡邕吃惊的看着刘协,这番言论,道出了蔡邕多年思考而又表达不出来的意思,其深度高度岂是一个普通人所达到的。
蔡邕的表现,刘协一点都不意外,朱熹啊,后世的大家,怎么说也比蔡邕见多识广。
“二皇子可是独自思考所得?”蔡邕虽然惊讶,但是刘协只有七岁,怎么有这么深刻的认识。
“自是如此,学以致用,协于小王庄尝试多年,故如此认为。”刘协可不会承认自己是抄袭的,况且就算说出来,蔡邕岂会相信后世有个朱熹,会对《大学》研究如此之深。
“善,大善。”蔡邕心情无比兴奋,开始对格物致知进行讲解,刘协也认真听讲。
只是无法做笔记,因为大汉朝写字只有两种方式,一是毛笔,二是刻刀。不管用毛笔在绢布上写字,还是用刻刀在竹简上写字,速度非常的慢,根本完不成做笔记的任务。
吧?来哥哥这里有格物论,一会儿老师问起,弟弟只需照着说一遍就是。”刘辨一副大哥哥的形象,把准备好的格物论递给刘协。
还没等刘协说谢谢,经学大家蔡邕就快步走进来了。蔡邕,白白胖胖的,脸上有些皱纹。看样子六十来岁,多年的流放生活,蔡邕估计也生活得不怎么好。
“二位皇子好。”蔡邕站在前面,但是没有站在正面,而是把正面让出来了。看样子是不敢接受刘协和刘辨的行礼,毕竟这二位,其中一位今后就是皇上,另一位今后是王爷,在公共场合,蔡邕还是要注意影响。
“老师好。”刘协施礼,虽然蔡邕避开了正面,但是作为学生,还是要有学生的觉悟,尊师重道这是基本常识。
这里可不是世风日下的前世,刘协的前世学生比老师都凶,老师不敢管教学生,否则就会被家长,社会所不容。家长教训老师,学生欺负老师的事情,在刘协的前世比比皆是。
在这里,讲究的尊师重道,所谓天地君亲师,老师是在父亲之后的重要位置,与天、地、皇帝、父亲一样,受学生的尊敬的。
不光是刘协,刘辨也是恭恭敬敬的行礼,只是这些都是表面上的,刘协亲眼看到刘辨一边行礼,一边在搞小动作。
“今天考问格物论,大皇子,你学已数年,你先来。”蔡邕直接让刘辨回答。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这不是《大学》的章节吗?格物虽然出自《大学》,但是也不是要把《大学》背一遍吧。
刘协打开刘辨给的竹简,上面居然工工整整的抄着一篇《大学》原文。看着字迹,应该不是刘辩抄写的,字迹之中透露着小心谨慎,这一看就是太监的风格。
“不错,大皇子这些日子也算努力,居然能把《大学》背下来。”蔡邕口中嘉奖,但是谁都看得出来,蔡邕的眼神中那一丝失望。
刘辨喜滋滋的看了刘协一眼,在座位上坐下。大汉朝以左为尊,所以刘辨坐在刘协的左侧。
“二皇子,听说你治理成睾县,政绩颇丰,抵御黄巾,功勋卓著。请二皇子说说格物。”蔡邕说道。
“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于理有未穷,故其知有不尽也。是以大学始教,必使学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时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
这是朱熹在解说《大学》格物所言,刘协照搬过来。毕竟是一千年之后的人的认识,自然比汉朝精辟许多。
蔡邕吃惊的看着刘协,这番言论,道出了蔡邕多年思考而又表达不出来的意思,其深度高度岂是一个普通人所达到的。
蔡邕的表现,刘协一点都不意外,朱熹啊,后世的大家,怎么说也比蔡邕见多识广。
“二皇子可是独自思考所得?”蔡邕虽然惊讶,但是刘协只有七岁,怎么有这么深刻的认识。
“自是如此,学以致用,协于小王庄尝试多年,故如此认为。”刘协可不会承认自己是抄袭的,况且就算说出来,蔡邕岂会相信后世有个朱熹,会对《大学》研究如此之深。
“善,大善。”蔡邕心情无比兴奋,开始对格物致知进行讲解,刘协也认真听讲。
只是无法做笔记,因为大汉朝写字只有两种方式,一是毛笔,二是刻刀。不管用毛笔在绢布上写字,还是用刻刀在竹简上写字,速度非常的慢,根本完不成做笔记的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