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读小说网 www.wdxsw.com,断案大明:我老板是朱元璋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看着眼前的舅哥,张丹青默然无语。
毕竟眼前的这一位徐增寿,正是在他悄悄提供朝廷战事布局信息的内应身份帮助之下,燕王朱棣这才取得了靖难之役的成功!
而后来,由于建文帝的意外死亡,导致诺大大明帝国出现了一个很不正常的现象——皇帝没了。
根据理学思想的天道说,朱允炆之所以被自焚是说明他失德了,国不可一日无君,一个皇帝被失德后,自然会出现有德之人来取代他,这才是天命。
天命就是朱棣了,到这时,只要不是白痴都能看出来,能荣登大宝的有且只有前燕王朱棣先生。
话虽如此,程序还是要走,按照规矩这种事不能由当事人主动提出来,否则是会被千秋万世戳嵴梁骨的,必须由手下上劝进表,表示天命归于当事人,劝其即位以继承皇统。
唯一的皇帝候选人必须坚辞不受,表示我只是做了一些微不足道的工作,何德何能敢觊觎大位之类。然后群臣要像死了父母一样痛不欲生表示坚决不行,再次上书要求他即位。
这次还是要被拒绝,当大家百折不挠第三次提出要求后,主角终于松口,说那就试试吧,可得先说好,这不是我自己要求的,是你们逼我的。
如是三次,新皇终于可以登极继承大统,这才皆大欢喜,这道程序叫做“劝进”,是称孤道寡一道程序正义的台阶。
在劝进这道程序上,朱棣是个优秀的导演,别人一般劝三次就到头了,他愣是多整了一次,还表示要和领头劝进的诸王翻脸,再说这话我就不认你们这些个弟弟。
如此四个回合下来,朱棣才勉为其难地接受新工作,六月十七日,他吩咐手下:移驾入宫准备登基事宜。
建文四年(1402年)六月己己,朱棣在南京奉天殿即皇帝位,革除建文年号,改当年为洪武三十五年,宣布建文帝是非法政权。
建文帝下落不明和官员们的不合作让朱棣心神不定,登基之后,朱棣要做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巩固皇权正义性。
朱棣起兵的名义是“清君侧”,君没了,“君侧”还在,这是不能被允许的。为了强调正义性,必须指出这些人是万恶之源,是害死建文帝真正的凶手,放过谁也不能放过他们。
为了正义,朱棣必须对他们展开清算。
清算是残酷的。
齐泰、黄子澄并没有叛变,他们受建文帝密令外出募兵勤王,两人一个兵也没募到,现在遭人告发被抓回了京城。
其实朱棣最应该感谢的两个人,应该就是黄子澄和李景隆。创业道路上,他几次险些中道奔殂,这一文一武救了他不止一命,要是他宣布这两人其实是我的卧底,天下人一定会恍然大悟:“哦!本该如此嘛!”
黄子澄和李景隆的命运截然相反。
黄子澄被抓,朱棣亲自审问。黄老师能力没有,节气不亏,口称朱棣为“殿下”而不是“陛下”。在左右一片骂声中,他“抗辩不屈”,大义凛然怒骂道:
臣知殿下以兵力取富贵,不知殿下即此位。况富贵瞬息,何足轻重!殿下向来悖谬,不可为训,恐子孙有效尤而起无足怪者!
朱棣大怒,下令将他全族445人全部抓来,用到架着脖子逼着他写认罪书。
黄子澄奋笔疾书:本为先帝文臣,不职谏削藩权不早,以成此凶残。后嗣慎不足法。
朱棣又上一当,当即下令将黄子澄先砍去手足,然后凌迟处死。黄家男性族人100多人株连斩首,外亲充军,最惨的是黄家女卷,他妻子妹妹都被送到教坊司充妓,日夜遭受凌辱。
齐泰死得略冤,他的能力强于黄子澄不少,但建文帝偏听黄子澄,不能人尽其用导致了齐泰的悲剧。齐泰本人被“碎分其体”,磔杀于市,齐泰兄弟一并弃市,叔父、幼子发配边疆。
清算行动远未结束。
远在济南的铁铉并未投降,他始终高举着建文帝旗号。朱棣即位后派兵攻下济南,铁铉被俘押送到京师,朱棣以胜利者的姿态端坐大殿,铁铉却反着身子对着朱棣一屁股坐下,不肯拿正眼看一下新任皇帝,还破口大骂朱棣是叛逆。
朱棣大怒,命人割下他口鼻,铁铉“亦不肯回顾”,最后被凌迟处死。
至死,铁铉的骂声才停止。
铁铉的结局令人扼腕,然而他守土一方,竭尽职守,横逆加身刚烈如铁,又令人敬佩。没能收服铁铉是朱棣一大遗憾,他虽然痛恨铁铉,但每每激赏他的忠义,还对群臣称赞他。
对于朱棣的残暴行为与铁铉宁死不屈的精神,后代学者、文人以诗文深表赞叹。
抄录两首于下:
铁板差一线,走却高飞燕。忠孝肉,甘自咽,此铁真百炼。独恨大镬油沸溅,不溅一点糜烂燕子面。
执节坐廷南,百折不回,应知潇石肝肠皆铁;奇忠钟塞外,寸磔以报,谁识先生色目中人。
噩耗传到山东之后,济南城内悲声动天震地,父老家家焚香拜祭,以示悼念忠魂。
明知前方深渊,仍然坚持正道,这不就是“为天地立心”吗?即使是失败者,人们也不会忘记他。
明中叶起,民间各地修起了很多铁公祠庙,皆是祭奉铁铉。济南的铁公祠如今是国家5A级景区,在济南人民心中,铁铉已化身为关二爷一样的人物被供奉,这无关立场也无关成败,只是寄托着人民对“忠义”二字的敬仰。
在这次大清算中,方孝孺的惨剧更令人触目惊心。
如果说黄子澄、齐泰被杀是自取其祸,方孝孺本不应该死。
方孝孺,是因空印桉被杀的济南知府的方克勤之子,从小就是个神童。当初宋廉被太祖称赞为第一文臣,作为宋廉弟子的方孝孺继承了他的基因,宋廉之后如果还有第一文臣,那就是方孝孺。
宋廉对这位学生推许有加,并曾预言:再过二十年,你们就会相信我,这小子将来一定会成为一代文宗。
方孝孺是朱元章留给子孙的遗产,早在洪武十五年,方孝孺就被举荐到京城,当时他已名满天下。但老朱并没有重用他,只是丢给他一个汉中教授的职位打发他去了四川。
这并不是朱元章不识货,反而是他对人才的保护。在洪武朝,老朱以勐治国,他的政治策略是先霸后王——“上方心在赏罚,未遑教化”,这个时候重用方孝孺是不合适的,很可能害了他。
老朱并非不认可仁政,只是他认为皇权有力,君威彰显后方可以德治国,述行仁义。他把仁政寄托到了朱标身上,一天他对朱标说:我给你留了个人才,现在我把他安排在蜀中磨炼他的棱角,到你当了皇帝再重用他,一定能给你很多帮助。
朱标早死,朱允炆启用方孝孺为翰林学士,负责为他排疑解难。方孝孺才47岁,已是海内一代大儒。
朱棣的首席谋士,黑衣僧人姚广孝很敬佩他的才华,特地让人给朱棣带话:攻下北京后,方孝孺一定不肯投降,您千万不能杀他。
道衍还着重加了一句:杀孝孺,天下读书种子绝矣。
方孝孺也是坚定的削藩派,但在这次靖难战争里,他并不算建文帝决策天团的核心成员,主要工作是批答文书,起草文件,朝廷讨伐燕王的诏令、檄文都出自方孝孺的手笔。
也是由于这点,当朱棣需要一个人帮他起草登基诏书时,方孝孺成了最好的人选。
宣召方孝孺时,朱棣一身明黄色龙袍,端坐龙椅,好似睥睨天下,俯视万生。
方孝孺人未到声先至,全身缟素,披麻戴孝,大哭进殿。
朱棣好不尴尬又不便立即发作,两人进行了如下一番对话。
朱棣说:“先生不要错怪我,我只是想效法周公辅成王啊。”
方孝孺问:“成王安在?”
“已经自焚了。”
“为何不立建文帝之子?”
“国家乱了,需要年长的皇帝。”
“为何不立建文帝之弟?”
朱棣绷不住了:“这是我们的家事!”
他命左右递上纸笔:“这封诏书,非得先生来写不可。”
方孝孺接过笔来投之于地,边哭边骂:“死即死耳,诏不可草。”
方孝孺果然厉害,几句话把朱棣问得哑口无言,朱允炆是死了,他还有儿子,还有弟弟啊。按照你老爸定下的规则,也该立其子... -->>
看着眼前的舅哥,张丹青默然无语。
毕竟眼前的这一位徐增寿,正是在他悄悄提供朝廷战事布局信息的内应身份帮助之下,燕王朱棣这才取得了靖难之役的成功!
而后来,由于建文帝的意外死亡,导致诺大大明帝国出现了一个很不正常的现象——皇帝没了。
根据理学思想的天道说,朱允炆之所以被自焚是说明他失德了,国不可一日无君,一个皇帝被失德后,自然会出现有德之人来取代他,这才是天命。
天命就是朱棣了,到这时,只要不是白痴都能看出来,能荣登大宝的有且只有前燕王朱棣先生。
话虽如此,程序还是要走,按照规矩这种事不能由当事人主动提出来,否则是会被千秋万世戳嵴梁骨的,必须由手下上劝进表,表示天命归于当事人,劝其即位以继承皇统。
唯一的皇帝候选人必须坚辞不受,表示我只是做了一些微不足道的工作,何德何能敢觊觎大位之类。然后群臣要像死了父母一样痛不欲生表示坚决不行,再次上书要求他即位。
这次还是要被拒绝,当大家百折不挠第三次提出要求后,主角终于松口,说那就试试吧,可得先说好,这不是我自己要求的,是你们逼我的。
如是三次,新皇终于可以登极继承大统,这才皆大欢喜,这道程序叫做“劝进”,是称孤道寡一道程序正义的台阶。
在劝进这道程序上,朱棣是个优秀的导演,别人一般劝三次就到头了,他愣是多整了一次,还表示要和领头劝进的诸王翻脸,再说这话我就不认你们这些个弟弟。
如此四个回合下来,朱棣才勉为其难地接受新工作,六月十七日,他吩咐手下:移驾入宫准备登基事宜。
建文四年(1402年)六月己己,朱棣在南京奉天殿即皇帝位,革除建文年号,改当年为洪武三十五年,宣布建文帝是非法政权。
建文帝下落不明和官员们的不合作让朱棣心神不定,登基之后,朱棣要做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巩固皇权正义性。
朱棣起兵的名义是“清君侧”,君没了,“君侧”还在,这是不能被允许的。为了强调正义性,必须指出这些人是万恶之源,是害死建文帝真正的凶手,放过谁也不能放过他们。
为了正义,朱棣必须对他们展开清算。
清算是残酷的。
齐泰、黄子澄并没有叛变,他们受建文帝密令外出募兵勤王,两人一个兵也没募到,现在遭人告发被抓回了京城。
其实朱棣最应该感谢的两个人,应该就是黄子澄和李景隆。创业道路上,他几次险些中道奔殂,这一文一武救了他不止一命,要是他宣布这两人其实是我的卧底,天下人一定会恍然大悟:“哦!本该如此嘛!”
黄子澄和李景隆的命运截然相反。
黄子澄被抓,朱棣亲自审问。黄老师能力没有,节气不亏,口称朱棣为“殿下”而不是“陛下”。在左右一片骂声中,他“抗辩不屈”,大义凛然怒骂道:
臣知殿下以兵力取富贵,不知殿下即此位。况富贵瞬息,何足轻重!殿下向来悖谬,不可为训,恐子孙有效尤而起无足怪者!
朱棣大怒,下令将他全族445人全部抓来,用到架着脖子逼着他写认罪书。
黄子澄奋笔疾书:本为先帝文臣,不职谏削藩权不早,以成此凶残。后嗣慎不足法。
朱棣又上一当,当即下令将黄子澄先砍去手足,然后凌迟处死。黄家男性族人100多人株连斩首,外亲充军,最惨的是黄家女卷,他妻子妹妹都被送到教坊司充妓,日夜遭受凌辱。
齐泰死得略冤,他的能力强于黄子澄不少,但建文帝偏听黄子澄,不能人尽其用导致了齐泰的悲剧。齐泰本人被“碎分其体”,磔杀于市,齐泰兄弟一并弃市,叔父、幼子发配边疆。
清算行动远未结束。
远在济南的铁铉并未投降,他始终高举着建文帝旗号。朱棣即位后派兵攻下济南,铁铉被俘押送到京师,朱棣以胜利者的姿态端坐大殿,铁铉却反着身子对着朱棣一屁股坐下,不肯拿正眼看一下新任皇帝,还破口大骂朱棣是叛逆。
朱棣大怒,命人割下他口鼻,铁铉“亦不肯回顾”,最后被凌迟处死。
至死,铁铉的骂声才停止。
铁铉的结局令人扼腕,然而他守土一方,竭尽职守,横逆加身刚烈如铁,又令人敬佩。没能收服铁铉是朱棣一大遗憾,他虽然痛恨铁铉,但每每激赏他的忠义,还对群臣称赞他。
对于朱棣的残暴行为与铁铉宁死不屈的精神,后代学者、文人以诗文深表赞叹。
抄录两首于下:
铁板差一线,走却高飞燕。忠孝肉,甘自咽,此铁真百炼。独恨大镬油沸溅,不溅一点糜烂燕子面。
执节坐廷南,百折不回,应知潇石肝肠皆铁;奇忠钟塞外,寸磔以报,谁识先生色目中人。
噩耗传到山东之后,济南城内悲声动天震地,父老家家焚香拜祭,以示悼念忠魂。
明知前方深渊,仍然坚持正道,这不就是“为天地立心”吗?即使是失败者,人们也不会忘记他。
明中叶起,民间各地修起了很多铁公祠庙,皆是祭奉铁铉。济南的铁公祠如今是国家5A级景区,在济南人民心中,铁铉已化身为关二爷一样的人物被供奉,这无关立场也无关成败,只是寄托着人民对“忠义”二字的敬仰。
在这次大清算中,方孝孺的惨剧更令人触目惊心。
如果说黄子澄、齐泰被杀是自取其祸,方孝孺本不应该死。
方孝孺,是因空印桉被杀的济南知府的方克勤之子,从小就是个神童。当初宋廉被太祖称赞为第一文臣,作为宋廉弟子的方孝孺继承了他的基因,宋廉之后如果还有第一文臣,那就是方孝孺。
宋廉对这位学生推许有加,并曾预言:再过二十年,你们就会相信我,这小子将来一定会成为一代文宗。
方孝孺是朱元章留给子孙的遗产,早在洪武十五年,方孝孺就被举荐到京城,当时他已名满天下。但老朱并没有重用他,只是丢给他一个汉中教授的职位打发他去了四川。
这并不是朱元章不识货,反而是他对人才的保护。在洪武朝,老朱以勐治国,他的政治策略是先霸后王——“上方心在赏罚,未遑教化”,这个时候重用方孝孺是不合适的,很可能害了他。
老朱并非不认可仁政,只是他认为皇权有力,君威彰显后方可以德治国,述行仁义。他把仁政寄托到了朱标身上,一天他对朱标说:我给你留了个人才,现在我把他安排在蜀中磨炼他的棱角,到你当了皇帝再重用他,一定能给你很多帮助。
朱标早死,朱允炆启用方孝孺为翰林学士,负责为他排疑解难。方孝孺才47岁,已是海内一代大儒。
朱棣的首席谋士,黑衣僧人姚广孝很敬佩他的才华,特地让人给朱棣带话:攻下北京后,方孝孺一定不肯投降,您千万不能杀他。
道衍还着重加了一句:杀孝孺,天下读书种子绝矣。
方孝孺也是坚定的削藩派,但在这次靖难战争里,他并不算建文帝决策天团的核心成员,主要工作是批答文书,起草文件,朝廷讨伐燕王的诏令、檄文都出自方孝孺的手笔。
也是由于这点,当朱棣需要一个人帮他起草登基诏书时,方孝孺成了最好的人选。
宣召方孝孺时,朱棣一身明黄色龙袍,端坐龙椅,好似睥睨天下,俯视万生。
方孝孺人未到声先至,全身缟素,披麻戴孝,大哭进殿。
朱棣好不尴尬又不便立即发作,两人进行了如下一番对话。
朱棣说:“先生不要错怪我,我只是想效法周公辅成王啊。”
方孝孺问:“成王安在?”
“已经自焚了。”
“为何不立建文帝之子?”
“国家乱了,需要年长的皇帝。”
“为何不立建文帝之弟?”
朱棣绷不住了:“这是我们的家事!”
他命左右递上纸笔:“这封诏书,非得先生来写不可。”
方孝孺接过笔来投之于地,边哭边骂:“死即死耳,诏不可草。”
方孝孺果然厉害,几句话把朱棣问得哑口无言,朱允炆是死了,他还有儿子,还有弟弟啊。按照你老爸定下的规则,也该立其子...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