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读小说网 www.wdxsw.com,北魏异闻录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差不多一个月了,先是孙女有恙,无心写作。后是停网数日,无法更新。借此机会向诸位说声对不起。)
就在吕二被莫何去汾牵着鼻子在草原上溜达的十天时间内,怀朔、武川、沃野三镇分别发生了意想不到的巨大变化。到了八月十四这一天,阿那瑰利用他手里仅剩的不到五千人,在武川镇境内掀起了一场巨大波澜。
阿那瑰的手法倒也简单,毫不拖泥带水。一边派出密探细作,四下造谣抹黑武川镇守将贺拔度拔等一众将领,让武川方面内部生乱。另一边则派出数十路兵马,将武川镇军防卫不到的外围大大小小的戍堡、村野、部落尽数扫荡一遍。所到之处,寸草不生,连吃饭的家伙式儿都不给当地镇民留下一件。所有俘虏就地站队。答应归顺的青壮镇民,家中的妇孺老幼暂且隔离一段时间,以观后效。拒绝服从者,上至八十岁的耄耋老者,下至八个月的襁褓婴儿,统统杀光。家中财产一律抢光。不能带走的财物尽数烧光。不夸张地说,阿那瑰的“三光政策”执行的比小鬼子都到位。面对这样残酷的现实,本就对大魏朝廷不爽的镇民,几乎没有几人可以犹豫不决,三心二意,脚踩两只船。生死就在一念之间,根本没有讲条件的机会。如此这般,短短几天时间就集中了上万的镇民加入蠕蠕队伍,并且在阿那瑰的运筹下,合围了武川镇城。
武川镇相比怀朔镇,地域面积更大,但人口规模却要少一半不止。总数两三万人口,镇城内的居民不足一万规模,余者散落在几万平方公里的区域内,或单门独户,或部落群居,用一句“地广人稀”来形容最为贴切。
三镇当中的沃野镇以农业为主。这一点主要得益于西汉以来的“屯垦戍边”政策。怀朔镇是农牧业各半。原因是阴山南缘的敕勒川黄河冲击平原和山北的草原都在怀朔镇境内,客观上形成的区位优势。武川镇境内则多为山川丘陵,北魏时此地还未经过农业开发,故而全部为蓄牧业。镇城内的居民主体是戍卫全镇的镇兵及其家属,服务于镇兵的各类匠户艺人,包括镇辖内的酋帅豪富以及各部落首领的家眷等。比如著名的北周缔造者宇文泰家族就是以部落的形式居住在镇城附近从事畜牧业生产,但城内同样有家族的大宅院存在。再比如大唐皇帝的祖上,现任武川镇军幢主的李天赐,也就是少年营特战大队队长李虎的父亲一家,也在镇城内有自家的宅院。
何为镇民?拥有军籍,从事农牧业生产或匠作营生的镇兵。这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府兵制的雏形。
何为镇兵?北魏军镇兵士也。这个专门性很强的兵种始于北魏。初为护卫都城平城而设立军镇,兵员成分多以高门勋贵子弟为主。毫不夸张地说,镇军建立之初,能成为其中的一员非鲜卑勋贵子弟莫属。为了强化军镇的重要性,凡迁入军镇者皆入军籍,一切开支均由朝廷供给。特别是镇军军官,不仅赏赐丰厚,待遇从优,而且晋级容易,仕途顺通。于是,朝中大佬,军政要员和地方长官们,纷纷将族中子弟送往北部六镇从军。为的就是“镀金升迁”,开枝散叶,扩大家族的实力。然而,随着柔然汗国的实力衰落,北镇的重要性随之式微。承平日久,无仗可打,一水儿的军汉聚集就成了惹是生非的地方。随着镇兵年龄渐老,且没有调防的可能,驻守北镇的“野战军”逐渐向“边防军”的职能转化。鉴于这样的现实,朝廷不得不将退役的镇兵就地转化为镇民。同时,从各地迁居一部分农人加入镇民队伍,且多以适龄女性居多,以便镇兵能够成家立业,就地生存,以稳定光棍汉集中的北部六镇。久而久之,镇民的成分逐渐多元化。除了退役的镇兵和迁居此地的外地农人外,南朝的俘虏,周边各国的流寇,朝廷的罪囚、失地流民等均加入镇民队伍。就是这样因地制宜的特殊解决方案,后来却成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府兵制”原型。
所谓的府兵制,主要特点就是兵农合一。府兵平时为民,农闲训练,战时从军。参战武器和马匹自备,全国都设立有负责府兵选拔训练的折冲府。府兵制由西魏权臣宇文泰成系统的建于大统年间(535~551)。... -->>
(差不多一个月了,先是孙女有恙,无心写作。后是停网数日,无法更新。借此机会向诸位说声对不起。)
就在吕二被莫何去汾牵着鼻子在草原上溜达的十天时间内,怀朔、武川、沃野三镇分别发生了意想不到的巨大变化。到了八月十四这一天,阿那瑰利用他手里仅剩的不到五千人,在武川镇境内掀起了一场巨大波澜。
阿那瑰的手法倒也简单,毫不拖泥带水。一边派出密探细作,四下造谣抹黑武川镇守将贺拔度拔等一众将领,让武川方面内部生乱。另一边则派出数十路兵马,将武川镇军防卫不到的外围大大小小的戍堡、村野、部落尽数扫荡一遍。所到之处,寸草不生,连吃饭的家伙式儿都不给当地镇民留下一件。所有俘虏就地站队。答应归顺的青壮镇民,家中的妇孺老幼暂且隔离一段时间,以观后效。拒绝服从者,上至八十岁的耄耋老者,下至八个月的襁褓婴儿,统统杀光。家中财产一律抢光。不能带走的财物尽数烧光。不夸张地说,阿那瑰的“三光政策”执行的比小鬼子都到位。面对这样残酷的现实,本就对大魏朝廷不爽的镇民,几乎没有几人可以犹豫不决,三心二意,脚踩两只船。生死就在一念之间,根本没有讲条件的机会。如此这般,短短几天时间就集中了上万的镇民加入蠕蠕队伍,并且在阿那瑰的运筹下,合围了武川镇城。
武川镇相比怀朔镇,地域面积更大,但人口规模却要少一半不止。总数两三万人口,镇城内的居民不足一万规模,余者散落在几万平方公里的区域内,或单门独户,或部落群居,用一句“地广人稀”来形容最为贴切。
三镇当中的沃野镇以农业为主。这一点主要得益于西汉以来的“屯垦戍边”政策。怀朔镇是农牧业各半。原因是阴山南缘的敕勒川黄河冲击平原和山北的草原都在怀朔镇境内,客观上形成的区位优势。武川镇境内则多为山川丘陵,北魏时此地还未经过农业开发,故而全部为蓄牧业。镇城内的居民主体是戍卫全镇的镇兵及其家属,服务于镇兵的各类匠户艺人,包括镇辖内的酋帅豪富以及各部落首领的家眷等。比如著名的北周缔造者宇文泰家族就是以部落的形式居住在镇城附近从事畜牧业生产,但城内同样有家族的大宅院存在。再比如大唐皇帝的祖上,现任武川镇军幢主的李天赐,也就是少年营特战大队队长李虎的父亲一家,也在镇城内有自家的宅院。
何为镇民?拥有军籍,从事农牧业生产或匠作营生的镇兵。这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府兵制的雏形。
何为镇兵?北魏军镇兵士也。这个专门性很强的兵种始于北魏。初为护卫都城平城而设立军镇,兵员成分多以高门勋贵子弟为主。毫不夸张地说,镇军建立之初,能成为其中的一员非鲜卑勋贵子弟莫属。为了强化军镇的重要性,凡迁入军镇者皆入军籍,一切开支均由朝廷供给。特别是镇军军官,不仅赏赐丰厚,待遇从优,而且晋级容易,仕途顺通。于是,朝中大佬,军政要员和地方长官们,纷纷将族中子弟送往北部六镇从军。为的就是“镀金升迁”,开枝散叶,扩大家族的实力。然而,随着柔然汗国的实力衰落,北镇的重要性随之式微。承平日久,无仗可打,一水儿的军汉聚集就成了惹是生非的地方。随着镇兵年龄渐老,且没有调防的可能,驻守北镇的“野战军”逐渐向“边防军”的职能转化。鉴于这样的现实,朝廷不得不将退役的镇兵就地转化为镇民。同时,从各地迁居一部分农人加入镇民队伍,且多以适龄女性居多,以便镇兵能够成家立业,就地生存,以稳定光棍汉集中的北部六镇。久而久之,镇民的成分逐渐多元化。除了退役的镇兵和迁居此地的外地农人外,南朝的俘虏,周边各国的流寇,朝廷的罪囚、失地流民等均加入镇民队伍。就是这样因地制宜的特殊解决方案,后来却成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府兵制”原型。
所谓的府兵制,主要特点就是兵农合一。府兵平时为民,农闲训练,战时从军。参战武器和马匹自备,全国都设立有负责府兵选拔训练的折冲府。府兵制由西魏权臣宇文泰成系统的建于大统年间(535~551)。...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