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读小说网 www.wdxsw.com,敕勒歌:两魏英雄传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526年,二月,洛阳城。
六镇叛乱平定之后,胡太后一直犯愁如何安置元渊和他的北伐大军。
诚然,元渊在平定六镇叛乱的过程中厥功甚伟,比他的前任元彧、李叔仁、李崇等人都要优秀得多,即使有柔然协助,依然不能抹杀他的功劳。
但元渊在战后的表现却让胡太后忧心忡忡。
元渊带兵打仗虽然是一把好手,但政治敏感度却是非常大的短板,经常会忽视朝堂上的游戏规则。而古今中外,历朝历代,不论是多么厉害的牛人,不懂政治只会是死路一条。
统兵在外的大将,尤其是皇室亲王,永远是朝廷猜忌的重要对象。何况,朝中还有一个死对头元徽在时刻盯着他,抓住一切机会打小报告。在这种情况下,任何一点考虑不周都会致命。
你可以追随自己的理想去叱咤风云改变世界,但首先要保证自己在权力的游戏中不被玩死。
元渊犯的第一个错误,是对投降镇民的安置问题越俎代庖。
破六韩拔陵虽然已经败逃,但投降的镇民有二十多万之众,这些人都是被逼无奈造反的,如果安置不好,再次造反也就是一念之间的事情。元渊当时从大局考虑,为了平息这些镇民的叛乱之心,向朝廷申请在恒州以北再设立一个郡县用以安置镇民,同时免去这些镇民的叛乱之罪,将其身份由兵户和府户改为民户。
这就是越职之罪。你元渊作为一个将领,只管打好仗就行了,这些投降镇民的处理方案朝廷自会考虑,不是你的职权范围。现在你提出这么个方案,明显有收买人心的嫌疑。元徽在边上再做点儿煽风点火的工作,元渊的建议即使再合理也不会被采纳了。这种情况下,镇民依旧例作为营户被安置几乎是必然的事情。
第二个错误,是打完仗之后没有立刻交出兵权回朝复命,而是继续统帅大军驻扎在恒州。也许元渊觉得现在六镇依然不稳定,而且柔然还在屋里屋外的晃荡,所以打算等北方彻底安定了再回去。但作为宗室亲王拥兵自重岂是小事,这显然会触碰到胡太后敏感的神经。
恒州自从刺史杨钧转为怀朔镇将之后,一直没有正式的刺史来接任。因为平定了六镇叛乱,元渊的声望日益高涨,再加上以前曾经做过一段时间恒州刺史,大家比较熟悉,因此恒州民众自发给朝廷上书,请求让元渊留下来继续当恒州刺史。
这还了得,刺史乃封疆大吏,从来就是朝廷派过来管理你们这些草民的,哪里轮得到你们这些草民要挟朝廷来自己选刺史?肯定是你元渊暗中指使他们才敢这么干。元徽依旧不失时机地在边上给元渊上眼药,说太后啊,我觉得元渊这个人深不可测,您还是当心点儿比较好。
胡太后大怒,只是碍于元渊平叛有功,而且现在又手握重兵,暂时不好处罚他,但也没有同意让元渊当刺史,而是让行台仆射元纂兼任恒州刺史,赶紧把这个空位给补上免生事端。
这还没完。由于当时投降的镇民实在太多,没有全部都发配到河北去,恒州还留了一部分。杜洛周叛乱之后,留在恒州的镇民也打算起义,苦于找不到合适的有威望的带头人。因为元渊在北境人望甚佳,对待投降的镇民也不错,这些镇民就商量着要把元渊抬出来当老大,领着大家一起打天下。
这下元渊也害怕了,我对你们这么好,你们咋能往火坑推我呢?元渊赶紧给朝廷写了奏章,申请回洛阳。
胡太后一见元渊终于认识到自己的问题了,心里总算舒服了一点儿,能承认错误就还是好同志嘛。于是马上任命左卫将军杨津为新的北道大都督,先把元渊的军权替换下来再说。
杨津也出自弘农杨氏,跟怀朔镇将杨钧算是同族兄弟。杨津性情谨慎耿直,自从十一岁作为符玺郎中入宫侍奉冯太后起,至今已有四十多年,从不结党,也从不趋附权贵,深得冯太后、孝文帝元宏和宣武帝元恪的信任。胡太后当政之后,因为杨津坚守原则,没有积极对她表忠心,有些不满意,就把杨津外放到北方的肆州和并州当刺史。但胡太后也知道杨津是个一心为国没什么私心的人,让他接管北伐大军还是很稳妥的。
可是接下来元渊怎么安排?
元渊毕竟是北伐的大功臣,现在想搞个刺史当当,这个小愿望如果朝廷不答应也说不过去。不过恒州实在是不合适,现在元渊在北方的军队、百姓以及六镇镇民之中的影响力已经相当大,本身又是皇室宗亲,万一哪天被人拥戴造反就麻烦了。虽然现在没什么证据,这么说有点诛心的意思,但防微杜渐消除隐患总是好的。
胡太后和元徽一商量,这么着吧,现在正好定州附近也有六镇流民叛乱,那就安排元渊去定州当刺史收拾乱摊子吧。这样既可以在名义上满足元渊当刺史的愿望,又可以借元渊之手去平定叛乱,可谓一举两得。
胡太后的第六感很敏锐,恒州城民请求让元渊当刺史也就罢了,那些投降的北镇镇民居然试图拥立元渊一起造反,这后面的原因绝不简单,说明元渊在北镇镇民中的影响力已经相当之大。元渊之前做过一段时间的恒州刺史,期间很有可能跟北镇势力有所关联,而这次平叛也属于击溃战,并没有残杀多少北镇镇民,事后还积极建议朝廷赦免镇民的罪过,集中安置按需赈馈,摆明了是在收买这些镇民。
这些细节说明元渊跟六镇镇民之间并非鲜明的正邪对立,而是有些纠缠不清。
这种暧昧关系是绝对不能容忍的。所以这次胡太后把元渊安排到定州当刺史,目的就是借元渊之手再次打击六镇镇民,让他们双方彻底对立起来。
元渊不知道胡太后的心理活动,只想着快点离开恒州这个是非之地。于是他将军中事务简单交代一下,也没有等杨津过来交接,就到定州赴任了。
于瑾暂时回到洛阳复命,贺拔三兄弟则留在恒州刺史元纂帐下继续驻守平城。
元渊到达定州治所中山郡之后,按惯例先了解了一下各项情况。
定州叛乱的也是六镇流民,领头的叫鲜于修礼,原来是怀朔镇的镇兵,同样因为饥寒交迫,带领身边的流民在定州的左人城举旗造反。定州、冀州和瀛州本来就是朝廷安置六镇镇民的主要地方,这些镇民虽然变成流民,但大部分都还在附近游荡,没有走出很远,此刻听闻身边有人带头造反,便纷纷从四面八方聚集过来,人数增加的速度甚至超过了杜洛周,旬月之间已经有数万人之众。目前叛军正在四处抢掠,马上就要逼近中山郡了。
而中山郡的太守赵叔隆因为剿匪不力,正在被朝廷派来的台使刘审抓起来审查问罪,也就是说,中山郡现在处于没有守将的状态。
元渊一看这叫什么事啊,现在定州缺兵少将,太守还让自己人给关起来了,难道让我堂堂广阳王去城墙上扛枪站岗吗?他头脑一热,命人把赵叔隆给放出来,说你不用理刘审了,快点儿给我组织守城去。
赵叔隆当然乐意了,赶紧领命干活,把刘审晾到一边。
元渊此举又犯了很大的忌讳。刘审虽然官职没他大,但身份是朝廷派过... -->>
526年,二月,洛阳城。
六镇叛乱平定之后,胡太后一直犯愁如何安置元渊和他的北伐大军。
诚然,元渊在平定六镇叛乱的过程中厥功甚伟,比他的前任元彧、李叔仁、李崇等人都要优秀得多,即使有柔然协助,依然不能抹杀他的功劳。
但元渊在战后的表现却让胡太后忧心忡忡。
元渊带兵打仗虽然是一把好手,但政治敏感度却是非常大的短板,经常会忽视朝堂上的游戏规则。而古今中外,历朝历代,不论是多么厉害的牛人,不懂政治只会是死路一条。
统兵在外的大将,尤其是皇室亲王,永远是朝廷猜忌的重要对象。何况,朝中还有一个死对头元徽在时刻盯着他,抓住一切机会打小报告。在这种情况下,任何一点考虑不周都会致命。
你可以追随自己的理想去叱咤风云改变世界,但首先要保证自己在权力的游戏中不被玩死。
元渊犯的第一个错误,是对投降镇民的安置问题越俎代庖。
破六韩拔陵虽然已经败逃,但投降的镇民有二十多万之众,这些人都是被逼无奈造反的,如果安置不好,再次造反也就是一念之间的事情。元渊当时从大局考虑,为了平息这些镇民的叛乱之心,向朝廷申请在恒州以北再设立一个郡县用以安置镇民,同时免去这些镇民的叛乱之罪,将其身份由兵户和府户改为民户。
这就是越职之罪。你元渊作为一个将领,只管打好仗就行了,这些投降镇民的处理方案朝廷自会考虑,不是你的职权范围。现在你提出这么个方案,明显有收买人心的嫌疑。元徽在边上再做点儿煽风点火的工作,元渊的建议即使再合理也不会被采纳了。这种情况下,镇民依旧例作为营户被安置几乎是必然的事情。
第二个错误,是打完仗之后没有立刻交出兵权回朝复命,而是继续统帅大军驻扎在恒州。也许元渊觉得现在六镇依然不稳定,而且柔然还在屋里屋外的晃荡,所以打算等北方彻底安定了再回去。但作为宗室亲王拥兵自重岂是小事,这显然会触碰到胡太后敏感的神经。
恒州自从刺史杨钧转为怀朔镇将之后,一直没有正式的刺史来接任。因为平定了六镇叛乱,元渊的声望日益高涨,再加上以前曾经做过一段时间恒州刺史,大家比较熟悉,因此恒州民众自发给朝廷上书,请求让元渊留下来继续当恒州刺史。
这还了得,刺史乃封疆大吏,从来就是朝廷派过来管理你们这些草民的,哪里轮得到你们这些草民要挟朝廷来自己选刺史?肯定是你元渊暗中指使他们才敢这么干。元徽依旧不失时机地在边上给元渊上眼药,说太后啊,我觉得元渊这个人深不可测,您还是当心点儿比较好。
胡太后大怒,只是碍于元渊平叛有功,而且现在又手握重兵,暂时不好处罚他,但也没有同意让元渊当刺史,而是让行台仆射元纂兼任恒州刺史,赶紧把这个空位给补上免生事端。
这还没完。由于当时投降的镇民实在太多,没有全部都发配到河北去,恒州还留了一部分。杜洛周叛乱之后,留在恒州的镇民也打算起义,苦于找不到合适的有威望的带头人。因为元渊在北境人望甚佳,对待投降的镇民也不错,这些镇民就商量着要把元渊抬出来当老大,领着大家一起打天下。
这下元渊也害怕了,我对你们这么好,你们咋能往火坑推我呢?元渊赶紧给朝廷写了奏章,申请回洛阳。
胡太后一见元渊终于认识到自己的问题了,心里总算舒服了一点儿,能承认错误就还是好同志嘛。于是马上任命左卫将军杨津为新的北道大都督,先把元渊的军权替换下来再说。
杨津也出自弘农杨氏,跟怀朔镇将杨钧算是同族兄弟。杨津性情谨慎耿直,自从十一岁作为符玺郎中入宫侍奉冯太后起,至今已有四十多年,从不结党,也从不趋附权贵,深得冯太后、孝文帝元宏和宣武帝元恪的信任。胡太后当政之后,因为杨津坚守原则,没有积极对她表忠心,有些不满意,就把杨津外放到北方的肆州和并州当刺史。但胡太后也知道杨津是个一心为国没什么私心的人,让他接管北伐大军还是很稳妥的。
可是接下来元渊怎么安排?
元渊毕竟是北伐的大功臣,现在想搞个刺史当当,这个小愿望如果朝廷不答应也说不过去。不过恒州实在是不合适,现在元渊在北方的军队、百姓以及六镇镇民之中的影响力已经相当大,本身又是皇室宗亲,万一哪天被人拥戴造反就麻烦了。虽然现在没什么证据,这么说有点诛心的意思,但防微杜渐消除隐患总是好的。
胡太后和元徽一商量,这么着吧,现在正好定州附近也有六镇流民叛乱,那就安排元渊去定州当刺史收拾乱摊子吧。这样既可以在名义上满足元渊当刺史的愿望,又可以借元渊之手去平定叛乱,可谓一举两得。
胡太后的第六感很敏锐,恒州城民请求让元渊当刺史也就罢了,那些投降的北镇镇民居然试图拥立元渊一起造反,这后面的原因绝不简单,说明元渊在北镇镇民中的影响力已经相当之大。元渊之前做过一段时间的恒州刺史,期间很有可能跟北镇势力有所关联,而这次平叛也属于击溃战,并没有残杀多少北镇镇民,事后还积极建议朝廷赦免镇民的罪过,集中安置按需赈馈,摆明了是在收买这些镇民。
这些细节说明元渊跟六镇镇民之间并非鲜明的正邪对立,而是有些纠缠不清。
这种暧昧关系是绝对不能容忍的。所以这次胡太后把元渊安排到定州当刺史,目的就是借元渊之手再次打击六镇镇民,让他们双方彻底对立起来。
元渊不知道胡太后的心理活动,只想着快点离开恒州这个是非之地。于是他将军中事务简单交代一下,也没有等杨津过来交接,就到定州赴任了。
于瑾暂时回到洛阳复命,贺拔三兄弟则留在恒州刺史元纂帐下继续驻守平城。
元渊到达定州治所中山郡之后,按惯例先了解了一下各项情况。
定州叛乱的也是六镇流民,领头的叫鲜于修礼,原来是怀朔镇的镇兵,同样因为饥寒交迫,带领身边的流民在定州的左人城举旗造反。定州、冀州和瀛州本来就是朝廷安置六镇镇民的主要地方,这些镇民虽然变成流民,但大部分都还在附近游荡,没有走出很远,此刻听闻身边有人带头造反,便纷纷从四面八方聚集过来,人数增加的速度甚至超过了杜洛周,旬月之间已经有数万人之众。目前叛军正在四处抢掠,马上就要逼近中山郡了。
而中山郡的太守赵叔隆因为剿匪不力,正在被朝廷派来的台使刘审抓起来审查问罪,也就是说,中山郡现在处于没有守将的状态。
元渊一看这叫什么事啊,现在定州缺兵少将,太守还让自己人给关起来了,难道让我堂堂广阳王去城墙上扛枪站岗吗?他头脑一热,命人把赵叔隆给放出来,说你不用理刘审了,快点儿给我组织守城去。
赵叔隆当然乐意了,赶紧领命干活,把刘审晾到一边。
元渊此举又犯了很大的忌讳。刘审虽然官职没他大,但身份是朝廷派过...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