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读小说网 www.wdxsw.com,大唐万户侯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马车启动,果然没有走永昌坊,而一直向人烟稀少的来庭坊方向驶去...... “相国,这是永王殿下给你的一封信.”张倚见时机已到,便从怀里摸出李璘的信递给了他,信封用火漆封口,没有拆过的痕迹。
杨国忠直接从侧面撕个口子,将信抽了出来,信的内容很简单,岭南方面正好无皇族驻守,命杨国忠上折请调楚王李豫为岭南宣抚使,长驻岭南。
杨国看罢半天不语,若是早一两天,他必然会欣然同意,可昨晚李豫刚刚拜访过他,让他生出了多留一条路的想法,再加上刚才农妇的一番话,此时,他的心境已经起了微妙的变化,对永王的这条命令,他竟有了抵触的念头。
“相国,永王的意思是.......”
张倚见杨国忠久久不吭声,便试探他道:“永王可是有新的指示?”
杨国忠随手将信给了他,“你自己看吧!”
张倚早知道这信的内容,他装模作样看了一遍,欣然道:“相国,此计甚妙,若李豫去了岭南,他一年半载之内是回不来,正好给哥舒大将军时间。”
“又是哥舒翰!”杨国忠暗暗一咬牙,他此时对这个名字异常厌恶,见张倚兴奋之色溢于颜表,他不由冷笑一声道:“我让他去岭南他就去岭南吗?永王殿下对皇上那边已经说通了吗?哼!影子都没有一个,有什么可高兴的!”
张倚听杨国忠口气不善,不由暗暗吃惊,又纠正他的错误道:“殿下的意思恐怕是要相国去和皇上说这件事,而不是他本人去说。”
“我去说?”杨国忠更加不高兴,他拉长了脸道:“为什么事事都要我去做?我可没有这个本事,要说他自己去说。”
说完,他眼睛一闭,便再也不理会张倚。
“他果真是说让我去给父皇提此事吗?”永王李璘霍然回头,盯着张倚问道。
张倚连忙躬身回答道:“没错!他原话是这样说的,看得出他很不高兴,对殿下的计策不屑一顾。”
“不屑一顾?”李璘一阵冷笑,“不是什么不屑一顾,而是他心已经不在我身上,看来我的试探是对的,昨晚他与李豫果然有了勾结。”
“殿下,我们是否立即将此事告之哥舒翰!”
李璘却没有回答,他背着手在房间里慢慢踱步,心中在迅速评价此事的影响,昨晚他想了一夜,哥舒翰的话是对了,没有个一年半载,他无法将军权控制在手上,也无法进行兵谏,若贸然行事,恐怕关中会大乱,到时白白便宜了安禄山。
但李璘却想得更深了一层,如果哥舒翰真正掌握了军队,他出兵废掉父皇,那他一定会支持自己为帝吗?还是只是个傀儡,甚至他本人取李唐而代之,很有可能啊!那时,他黄袍加身是易如反掌。
“不!不能完全相信哥舒翰。”相比之下,他宁愿相信杨国忠,毕竟他是不能称帝,李璘已经意识到,若杨国忠不支持自己的话,损失将远远超过哥舒翰,“李豫昨晚只是初次拜访杨国忠,应该还有机会挽回。”
想到此,他立刻走到桌边提笔要给哥舒翰写一封信,可提起笔他又犹豫了,不知该如何开口,他猜想杨国忠必然是担心自己的右相不保,才对自己有了疑心,可右相之位他确实已经答应给了哥舒翰,必须要他答应将此位让给杨国忠,自己才能去和杨国忠深谈,将此位正式许给他。
虽然犹豫下不了笔,可是事情还得这样解决,李璘便含糊其词地给哥舒翰写了一封,也并没有直说让他让位,而是将李豫拜访杨国忠之事说了一遍,让他去劝杨国忠回头,毕竟杨国忠就是他拉给自己的,当然就应该由他负责到底。
写罢,李璘找来一心腹,命他火速去潼关,将此信交给哥舒翰。
二日后,潼关,哥舒翰担任征东大元帅之职已经有一个多月,虽然他取得大元帅之职的动机不纯,但防御安禄山依然是第一要务,再加上有监军边令诚,他不敢怠慢,一上任便亲自监工以加固关隘,又命大将卫伯玉和王思礼日夜训练士兵,尤其是没有作战经验的府兵,时间倒安排得十分紧凑。
这期间,安禄山几次派崔乾祐来试探进攻潼关,皆无功而返,哥舒翰毕竟是做个大将之人,他知道安禄山手下几乎都是蕃兵胡将,这些人短时间的攻城掠民还行,若要他们长期呆在中原则很难归心,一旦河东朔方军攻下河北,这些胡人立刻就会离心涣散,不战而自溃,所以哥舒翰坚决据守潼关,并不出战。
这天晚上,他正与心腹大将火拨归仁商议在军中安插亲信之事,忽然收到李璘的信,信中说杨国忠已有背离自己之意,让他好好劝说杨国忠,不要起二心。
“大帅,我一直有个想法,不知当讲不当讲?”大将火拨归仁是哥舒翰的铁杆心腹,早在哥舒翰还是王忠嗣手下大将时,他便跟随着哥舒翰,一直便是他的左右手。
“在这里有什么不可以讲,你说便是,不要吞吞吐吐。”
火拨归仁看看左右无人,便低声道:“大帅,你为何要拥戴什么永王登基,你索性就废了李家,自己登基为帝,安禄山可称东帝,大帅则为西帝,以潼关为界,以西的万里山河都是大帅的土地,大帅有三十万大军在手中,还理他们做甚!”
“别胡说!让人听到,你我都有灭门之祸。” 哥舒翰紧张地走到帐门口,探头向帐外张望,见确实没有动静,这才略略放心,回头埋怨他道:“你以为三十万都听我的吗?我若造反,至少一大半士兵都要向朝廷倒戈,那时你我就将死无葬身之地。”
“那大帅是怎么打算?”
哥舒翰背着手走了几步,叹了口气道:“我还是写封信规劝杨国忠吧!命他安心效忠永王,若将来永王登基,我把右相让给他便是。”
马车启动,果然没有走永昌坊,而一直向人烟稀少的来庭坊方向驶去...... “相国,这是永王殿下给你的一封信.”张倚见时机已到,便从怀里摸出李璘的信递给了他,信封用火漆封口,没有拆过的痕迹。
杨国忠直接从侧面撕个口子,将信抽了出来,信的内容很简单,岭南方面正好无皇族驻守,命杨国忠上折请调楚王李豫为岭南宣抚使,长驻岭南。
杨国看罢半天不语,若是早一两天,他必然会欣然同意,可昨晚李豫刚刚拜访过他,让他生出了多留一条路的想法,再加上刚才农妇的一番话,此时,他的心境已经起了微妙的变化,对永王的这条命令,他竟有了抵触的念头。
“相国,永王的意思是.......”
张倚见杨国忠久久不吭声,便试探他道:“永王可是有新的指示?”
杨国忠随手将信给了他,“你自己看吧!”
张倚早知道这信的内容,他装模作样看了一遍,欣然道:“相国,此计甚妙,若李豫去了岭南,他一年半载之内是回不来,正好给哥舒大将军时间。”
“又是哥舒翰!”杨国忠暗暗一咬牙,他此时对这个名字异常厌恶,见张倚兴奋之色溢于颜表,他不由冷笑一声道:“我让他去岭南他就去岭南吗?永王殿下对皇上那边已经说通了吗?哼!影子都没有一个,有什么可高兴的!”
张倚听杨国忠口气不善,不由暗暗吃惊,又纠正他的错误道:“殿下的意思恐怕是要相国去和皇上说这件事,而不是他本人去说。”
“我去说?”杨国忠更加不高兴,他拉长了脸道:“为什么事事都要我去做?我可没有这个本事,要说他自己去说。”
说完,他眼睛一闭,便再也不理会张倚。
“他果真是说让我去给父皇提此事吗?”永王李璘霍然回头,盯着张倚问道。
张倚连忙躬身回答道:“没错!他原话是这样说的,看得出他很不高兴,对殿下的计策不屑一顾。”
“不屑一顾?”李璘一阵冷笑,“不是什么不屑一顾,而是他心已经不在我身上,看来我的试探是对的,昨晚他与李豫果然有了勾结。”
“殿下,我们是否立即将此事告之哥舒翰!”
李璘却没有回答,他背着手在房间里慢慢踱步,心中在迅速评价此事的影响,昨晚他想了一夜,哥舒翰的话是对了,没有个一年半载,他无法将军权控制在手上,也无法进行兵谏,若贸然行事,恐怕关中会大乱,到时白白便宜了安禄山。
但李璘却想得更深了一层,如果哥舒翰真正掌握了军队,他出兵废掉父皇,那他一定会支持自己为帝吗?还是只是个傀儡,甚至他本人取李唐而代之,很有可能啊!那时,他黄袍加身是易如反掌。
“不!不能完全相信哥舒翰。”相比之下,他宁愿相信杨国忠,毕竟他是不能称帝,李璘已经意识到,若杨国忠不支持自己的话,损失将远远超过哥舒翰,“李豫昨晚只是初次拜访杨国忠,应该还有机会挽回。”
想到此,他立刻走到桌边提笔要给哥舒翰写一封信,可提起笔他又犹豫了,不知该如何开口,他猜想杨国忠必然是担心自己的右相不保,才对自己有了疑心,可右相之位他确实已经答应给了哥舒翰,必须要他答应将此位让给杨国忠,自己才能去和杨国忠深谈,将此位正式许给他。
虽然犹豫下不了笔,可是事情还得这样解决,李璘便含糊其词地给哥舒翰写了一封,也并没有直说让他让位,而是将李豫拜访杨国忠之事说了一遍,让他去劝杨国忠回头,毕竟杨国忠就是他拉给自己的,当然就应该由他负责到底。
写罢,李璘找来一心腹,命他火速去潼关,将此信交给哥舒翰。
二日后,潼关,哥舒翰担任征东大元帅之职已经有一个多月,虽然他取得大元帅之职的动机不纯,但防御安禄山依然是第一要务,再加上有监军边令诚,他不敢怠慢,一上任便亲自监工以加固关隘,又命大将卫伯玉和王思礼日夜训练士兵,尤其是没有作战经验的府兵,时间倒安排得十分紧凑。
这期间,安禄山几次派崔乾祐来试探进攻潼关,皆无功而返,哥舒翰毕竟是做个大将之人,他知道安禄山手下几乎都是蕃兵胡将,这些人短时间的攻城掠民还行,若要他们长期呆在中原则很难归心,一旦河东朔方军攻下河北,这些胡人立刻就会离心涣散,不战而自溃,所以哥舒翰坚决据守潼关,并不出战。
这天晚上,他正与心腹大将火拨归仁商议在军中安插亲信之事,忽然收到李璘的信,信中说杨国忠已有背离自己之意,让他好好劝说杨国忠,不要起二心。
“大帅,我一直有个想法,不知当讲不当讲?”大将火拨归仁是哥舒翰的铁杆心腹,早在哥舒翰还是王忠嗣手下大将时,他便跟随着哥舒翰,一直便是他的左右手。
“在这里有什么不可以讲,你说便是,不要吞吞吐吐。”
火拨归仁看看左右无人,便低声道:“大帅,你为何要拥戴什么永王登基,你索性就废了李家,自己登基为帝,安禄山可称东帝,大帅则为西帝,以潼关为界,以西的万里山河都是大帅的土地,大帅有三十万大军在手中,还理他们做甚!”
“别胡说!让人听到,你我都有灭门之祸。” 哥舒翰紧张地走到帐门口,探头向帐外张望,见确实没有动静,这才略略放心,回头埋怨他道:“你以为三十万都听我的吗?我若造反,至少一大半士兵都要向朝廷倒戈,那时你我就将死无葬身之地。”
“那大帅是怎么打算?”
哥舒翰背着手走了几步,叹了口气道:“我还是写封信规劝杨国忠吧!命他安心效忠永王,若将来永王登基,我把右相让给他便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