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读小说网 www.wdxsw.com,我不是汉献帝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董承与刘协沾亲带故,刘协的祖母是已经过世的董太后,而董承则是董太后的侄子。论关系,刘协还要喊董承一声表叔。只是刘协瞧不上志大才疏的董承,熟悉衣带诏的人都知道,董承是死在家奴告密上。那样一件需要极为隐秘的事情,竟然能被府中一个家奴听到,这就已经可以说明董承的不堪大用。至少这人没有保密意识,绝对不能托付大事。
不过董承却自我感觉良好,他是外戚,仗着有董太后撑腰,本想有一番作为。不想董太后与何太后之争失败,董承也只得夹起尾巴做人。可没想到不久之后峰回路转,董卓擅行废立,将刘协立为了皇帝。只是那时董卓权势熏天,董承也只能明哲保身。直到董卓被王允用计诛除,董承觉得自己的机会终于来了。可万万没想到,刘协一杆子将他支去了河东,远离了中央。
董承不想离开长安,可在杨彪、马日磾等朝中威望明显高于自己的老臣都无怨无悔的上任之后,董承不想走也得走了。可他始终没有死心,到了河东郡后,别的郡守都忙着安抚民心,恢复生产,而董承干的第一件事就是招兵买马,拉拢河东世家豪门,争取他们的支持。当别的郡只有两三千乡勇的时候,董承麾下已经有了五千人。不仅仅是招募乡勇,董承更是将杨奉、韩暹这两个昔日的白波贼秘密招揽到麾下。
感觉自己“兵强马壮”之后,董承那颗不安分的心便又开始躁动了。不过他那时还知道好歹,明白就凭自己手底下那五千人根本就不是吕布的对手。可在吕布率领并州军前往陇西之后,董承觉得自己的机会又来了,而就在这时候,现任兖州牧的曹操也派来了使者。
从董卓迁都长安开始算起,朝廷对各地的影响力已经几乎等于零。任何人只要手中有兵,那就可以割据一方,朝廷的旨意对这些大小诸侯来讲,有利的就听,不利的就当是个屁。像袁绍、曹操这种有实力有能力的主,在占据了一州之地后,为了显得名正言顺,就会上表朝廷,自领州牧一职。朝廷答应不答应不在袁绍、曹操这些人的考虑之内,反正我说过了,你反对我也只当没听见。
相比起袁绍的自信,曹操要更有危机意识。袁家四世三公,身为袁家子,袁绍享受着祖父辈的余荫,所做之事无有不成。而反观曹操就惨了点,对待袁绍的一帆风顺,曹操真正开始受人关注还是从讨董之后算起。在讨董之前,曹操身边谋士没有,将领也就本家以及夏侯家几个兄弟,而在讨董之后,声名大噪的曹操这才进入了那些正在择主的文臣武将的眼睛。
先是得了程昱,后又得了戏志才,得戏志才引荐,曹操又遇到了命中注定的谋主郭嘉。得亏刘协运气好,在荀彧出发前往兖州之前去拜访了卢植,而那时荀彧还没有动身离开袁绍。这才没让荀彧这位被曹操称为当世萧何的大能也落到曹操的手里。可即便没有了荀氏叔侄的加入,曹操如今的实力同样也不容小觑。
没有荀彧提出扶天子以令诸侯,可同样也有郭嘉提出挟天子以令诸侯。一个扶,一个挟,就足以看出荀彧与郭嘉对汉室的态度。荀彧努力想要挽救,而郭嘉则是想要将汉室的可利用价值最大化。
但想要挟天子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长安稳定,天子除非疯了才会非要去曹操那里做傀儡。想让天子离开长安,唯一的办法就是让关中不再安定,而想让关中不再安定,李傕郭汜就成了郭嘉眼中最合适的可利用对象。
按照郭嘉的想法,挑动李傕郭汜作乱,祸乱关中,自己这边则联络朝中老臣请天子出潼关避祸。可让郭嘉没想到的是此时统领朝中百官的蔡邕并不好糊弄,就是不接受曹操的“好心好意”。
郭嘉见一计不成便又生一计,好说好道的不听,那就别怪我们不客气。董承也就在这种情况下被郭嘉找上门。郭嘉自然不会让自己的主公授人以柄,虽然心里明白是挟天子,但表面文章还是要做,出兵挟持天子的事情自然也就不方便自己动手。
而董承是朝廷任命的河东郡守,手下的郡兵也属于朝廷。再加上董承与当今天子的亲戚关系,由董承出面,远比让曹操亲自出面要合适得多,至少将来这劫持天子的骂名落不到曹操头上。
为了说动董承出兵,郭嘉答应了董承提出的大部分要求,其中就包括董承要做大将军的要求。双方约定待董承从长安“接”出天子,两家在黾池汇合以后,郭嘉就匆匆离开返回去向曹操复命。而董承也开始抓紧时间准备,打算率兵入关。
董承也不完全是个酒囊饭袋,他还知道一个好汉三个帮的道理。在出兵之前,他先是派人联络了人在长安的几名好友到时配合自己,尤其是如今把守潼关的种辑,那更是董承需要重点笼络的对象。
可让董承万万没想到的是刘协在离开长安的时候留下了贾诩。刘协留下贾诩只是出于一种直觉,以防万一。而贾诩天生就对阴谋这两字有着异常敏锐的感知,稍微关注了一下,便察觉到了蛛丝马迹。当董承要求种辑放自己入关的书信送到潼关的时候,潼关已经在贾诩的控制之中。
“你家主人最近见过什么外人?”贾诩微笑着问跪在面前瑟瑟发抖的董府家奴道。
“没,没见什么人。”
“是吗?你可知这封书信的内容?”
“小,小人不知。”
“不知道没关系,我来告诉你,这是一封谋反信。信中董承要求潼关守将种辑开关放他的人马入关,未得朝廷诏令领兵入京,形同造反。你既然是董府家奴,想必也该清楚朝廷对待谋反者是什么态度,有什么样的下场,不用我给你再详细说了吧。”
“小,小人确实不知这封书信是谋反信,还请大人明察。”
“哈~你死不死与我何干?现在能救你的只有你自己。”贾诩冷笑着说道。
“……小人,小人记起来了,前几日府里确实来过外人。”
“那人是谁?”
“小人不知,不过小人听那人带来的几个随从说话是兖州口音。”
贾诩仔细看了看跪在地上的董府家奴,好半天才确定眼前这人没有撒谎。这就是一家奴,即便受董承信任,但有些事也不是他能打听的。说他无意中听到还有可能,可若是去董府拜访的那人有意隐瞒,身为家奴也是不可能知道的。
“你叫什么名字?”贾诩轻声问道。
“小人秦庆童,是董府家生子。”
“秦庆童,眼下有个将功赎罪的机会,你可愿意去做?”
“小人……愿意。”
“好,你也不必担心害怕,我不是让你去刺杀董承,只是让你带回一个口信,告诉董承潼关这里还需要几天准备时间,请他五日之后夜半子时率兵前来。记住,切莫说是我说的。”
“……小人明白,小人就说这是种辑种校尉说的。”
“呵呵……你果然聪明。”
……
君不密失国,臣不密失身,董承压根就没有怀疑秦庆童带回来的口信。在耐心等待了两天之后,董承以杨奉为先锋,韩暹为后军,五千人马倾巢而出,直奔潼关杀去。也就在董承离开董府的当天晚上,之前回府... -->>
董承与刘协沾亲带故,刘协的祖母是已经过世的董太后,而董承则是董太后的侄子。论关系,刘协还要喊董承一声表叔。只是刘协瞧不上志大才疏的董承,熟悉衣带诏的人都知道,董承是死在家奴告密上。那样一件需要极为隐秘的事情,竟然能被府中一个家奴听到,这就已经可以说明董承的不堪大用。至少这人没有保密意识,绝对不能托付大事。
不过董承却自我感觉良好,他是外戚,仗着有董太后撑腰,本想有一番作为。不想董太后与何太后之争失败,董承也只得夹起尾巴做人。可没想到不久之后峰回路转,董卓擅行废立,将刘协立为了皇帝。只是那时董卓权势熏天,董承也只能明哲保身。直到董卓被王允用计诛除,董承觉得自己的机会终于来了。可万万没想到,刘协一杆子将他支去了河东,远离了中央。
董承不想离开长安,可在杨彪、马日磾等朝中威望明显高于自己的老臣都无怨无悔的上任之后,董承不想走也得走了。可他始终没有死心,到了河东郡后,别的郡守都忙着安抚民心,恢复生产,而董承干的第一件事就是招兵买马,拉拢河东世家豪门,争取他们的支持。当别的郡只有两三千乡勇的时候,董承麾下已经有了五千人。不仅仅是招募乡勇,董承更是将杨奉、韩暹这两个昔日的白波贼秘密招揽到麾下。
感觉自己“兵强马壮”之后,董承那颗不安分的心便又开始躁动了。不过他那时还知道好歹,明白就凭自己手底下那五千人根本就不是吕布的对手。可在吕布率领并州军前往陇西之后,董承觉得自己的机会又来了,而就在这时候,现任兖州牧的曹操也派来了使者。
从董卓迁都长安开始算起,朝廷对各地的影响力已经几乎等于零。任何人只要手中有兵,那就可以割据一方,朝廷的旨意对这些大小诸侯来讲,有利的就听,不利的就当是个屁。像袁绍、曹操这种有实力有能力的主,在占据了一州之地后,为了显得名正言顺,就会上表朝廷,自领州牧一职。朝廷答应不答应不在袁绍、曹操这些人的考虑之内,反正我说过了,你反对我也只当没听见。
相比起袁绍的自信,曹操要更有危机意识。袁家四世三公,身为袁家子,袁绍享受着祖父辈的余荫,所做之事无有不成。而反观曹操就惨了点,对待袁绍的一帆风顺,曹操真正开始受人关注还是从讨董之后算起。在讨董之前,曹操身边谋士没有,将领也就本家以及夏侯家几个兄弟,而在讨董之后,声名大噪的曹操这才进入了那些正在择主的文臣武将的眼睛。
先是得了程昱,后又得了戏志才,得戏志才引荐,曹操又遇到了命中注定的谋主郭嘉。得亏刘协运气好,在荀彧出发前往兖州之前去拜访了卢植,而那时荀彧还没有动身离开袁绍。这才没让荀彧这位被曹操称为当世萧何的大能也落到曹操的手里。可即便没有了荀氏叔侄的加入,曹操如今的实力同样也不容小觑。
没有荀彧提出扶天子以令诸侯,可同样也有郭嘉提出挟天子以令诸侯。一个扶,一个挟,就足以看出荀彧与郭嘉对汉室的态度。荀彧努力想要挽救,而郭嘉则是想要将汉室的可利用价值最大化。
但想要挟天子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长安稳定,天子除非疯了才会非要去曹操那里做傀儡。想让天子离开长安,唯一的办法就是让关中不再安定,而想让关中不再安定,李傕郭汜就成了郭嘉眼中最合适的可利用对象。
按照郭嘉的想法,挑动李傕郭汜作乱,祸乱关中,自己这边则联络朝中老臣请天子出潼关避祸。可让郭嘉没想到的是此时统领朝中百官的蔡邕并不好糊弄,就是不接受曹操的“好心好意”。
郭嘉见一计不成便又生一计,好说好道的不听,那就别怪我们不客气。董承也就在这种情况下被郭嘉找上门。郭嘉自然不会让自己的主公授人以柄,虽然心里明白是挟天子,但表面文章还是要做,出兵挟持天子的事情自然也就不方便自己动手。
而董承是朝廷任命的河东郡守,手下的郡兵也属于朝廷。再加上董承与当今天子的亲戚关系,由董承出面,远比让曹操亲自出面要合适得多,至少将来这劫持天子的骂名落不到曹操头上。
为了说动董承出兵,郭嘉答应了董承提出的大部分要求,其中就包括董承要做大将军的要求。双方约定待董承从长安“接”出天子,两家在黾池汇合以后,郭嘉就匆匆离开返回去向曹操复命。而董承也开始抓紧时间准备,打算率兵入关。
董承也不完全是个酒囊饭袋,他还知道一个好汉三个帮的道理。在出兵之前,他先是派人联络了人在长安的几名好友到时配合自己,尤其是如今把守潼关的种辑,那更是董承需要重点笼络的对象。
可让董承万万没想到的是刘协在离开长安的时候留下了贾诩。刘协留下贾诩只是出于一种直觉,以防万一。而贾诩天生就对阴谋这两字有着异常敏锐的感知,稍微关注了一下,便察觉到了蛛丝马迹。当董承要求种辑放自己入关的书信送到潼关的时候,潼关已经在贾诩的控制之中。
“你家主人最近见过什么外人?”贾诩微笑着问跪在面前瑟瑟发抖的董府家奴道。
“没,没见什么人。”
“是吗?你可知这封书信的内容?”
“小,小人不知。”
“不知道没关系,我来告诉你,这是一封谋反信。信中董承要求潼关守将种辑开关放他的人马入关,未得朝廷诏令领兵入京,形同造反。你既然是董府家奴,想必也该清楚朝廷对待谋反者是什么态度,有什么样的下场,不用我给你再详细说了吧。”
“小,小人确实不知这封书信是谋反信,还请大人明察。”
“哈~你死不死与我何干?现在能救你的只有你自己。”贾诩冷笑着说道。
“……小人,小人记起来了,前几日府里确实来过外人。”
“那人是谁?”
“小人不知,不过小人听那人带来的几个随从说话是兖州口音。”
贾诩仔细看了看跪在地上的董府家奴,好半天才确定眼前这人没有撒谎。这就是一家奴,即便受董承信任,但有些事也不是他能打听的。说他无意中听到还有可能,可若是去董府拜访的那人有意隐瞒,身为家奴也是不可能知道的。
“你叫什么名字?”贾诩轻声问道。
“小人秦庆童,是董府家生子。”
“秦庆童,眼下有个将功赎罪的机会,你可愿意去做?”
“小人……愿意。”
“好,你也不必担心害怕,我不是让你去刺杀董承,只是让你带回一个口信,告诉董承潼关这里还需要几天准备时间,请他五日之后夜半子时率兵前来。记住,切莫说是我说的。”
“……小人明白,小人就说这是种辑种校尉说的。”
“呵呵……你果然聪明。”
……
君不密失国,臣不密失身,董承压根就没有怀疑秦庆童带回来的口信。在耐心等待了两天之后,董承以杨奉为先锋,韩暹为后军,五千人马倾巢而出,直奔潼关杀去。也就在董承离开董府的当天晚上,之前回府...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