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读小说网 www.wdxsw.com,《明朝那些事儿(增补版)》全7册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名存实亡,时局已无希望。很快,努尔哈赤的铁蹄,就会毫不费力地踩到这片土地上。
没有人想抵抗,也没有人能抵抗,跑路,是唯一的选择。
有一个人没有跑。
他看着四散奔逃的人群,无法控制的混乱,说出了这样的话:
“我是宁前道,必与宁前共存亡!我决不入关,就算只我一人,也要守在此处(独卧孤城),迎战敌人!”
宁前道者,文官袁崇焕。
袁崇焕
若夫以一身之言动、进退、生死,关系国家之安危、民族之隆替者,于古未始有之。有之,则袁督师其人也。
——梁启超
关于袁崇焕的籍贯,是有纠纷的。他的祖父是广东东莞人,后来去了广西藤县。这就有点麻烦了,名人就是资源,就要猛抢,东莞说他是东莞人,藤县说他是藤县人,争到今天都没消停。
但无论是东莞,还是藤县,当年都不是啥好地方。
明代的进士不少,但广东和广西的很少。据统计,百分之七十以上都是江西、福建、浙江人。特别是广西,明代二百多年,一个状元都没出过。
袁崇焕就在广西读书,且自幼读书。因为他家是做生意的,那年头做生意的没地位,要想出人头地,只有读书。
就智商而言,袁崇焕是不低的,他二十三岁参加广西省统一考试,中了举人。
当时他很得意,写了好几首诗庆祝,以才子自居。
一年后他才知道,自己还差得很远。
袁崇焕去北京考进士了,不久之后,他就回来了。
三年后,他又去了,不久之后,又回来了。
三年后,他又去了,不久之后,又回来了。
以上句式重复四遍,就是袁崇焕同学的考试成绩。
从二十三岁,一直考到三十五岁,考了四次,四次落榜。
万历四十七年,袁崇焕终于考上了进士,他的运气很好。
他的运气确实很好,因为他的名次,是三甲第四十名。
明代的进士录取名额,是一百多人,是按成绩高低录取的,排到三甲第四十名,说明他差点没考上。
关于这一点,我曾去国子监的进士题名碑上看过,在袁崇焕的那科碑上,我找了很久,才在相当靠下的位置(按名次,由上往下排),找到他的名字。
在当时,考成这样,前途就算是交待了,因为在他之前,但凡建功立业、匡扶社稷,如徐阶、张居正、孙承宗等人,不是一甲榜眼,就是探花,最次也是个二甲庶吉士。
所谓出将入相,名留史册,对于位于三甲中下层的袁崇焕同志而言,是一个梦想。
当然,如同许多成功人士(参见朱重八、张居正)一样,袁崇焕小的时候也有许多征兆,预示他将来必定有大出息。比如他放学回家,路过土地庙,当即精神抖擞,开始教育土地公:土地公,为何不去守辽东?!
虽然我很少跟野史较真儿,但这个野史的胡说八道程度,是相当可以的。
袁崇焕是万历十二年(1584)生人,据称此事发生于他少年时期,往海了算,二十八岁时说了这话,也才万历四十年(1612),努尔哈赤先生是万历四十六年才跟明朝干仗的,按此推算,袁崇焕不但深谋远虑,还可能会预知未来。
话虽如此,但这种事总有人信,总有人讲,忽悠个上千年都不成问题。
比如那位著名的预言家诺查丹玛斯,几百年前说20世纪末全体人类都要完蛋,传了几百年,相关书籍、预言一大堆,无数人信,搞得政府还公开辟谣。
我曾研习欧洲史,对这位老骗子,倒还算比较了解。当年他曾给法兰西国王算命,说:国王您身体真是好,能活到九十岁。
国王很高兴,后来挂了,时年二十四岁。
但就当时而言,袁崇焕肯定是个人才(全国能考前一百名,自然是个人才),但相比而言,不算特别显眼的人才。
接下来的事充分说明了这点。由于太不起眼,吏部分配工作的时候,竟然把这位仁兄给漏了,说是没有空闲职位,让他再等一年。
于是袁崇焕在家待业一年,万历四十八年,他终于得到了人生中的第一个职务:福建邵武知县。
邵武,今天还叫邵武,位于福建西北,在武夷山旁边,这就是说,是山区。
在这个山区县城,袁崇焕干得很起劲儿,很积极。丰功伟绩倒说不上,但他曾经爬上房梁,帮老百姓救火,作为一个县太爷,无论如何,这都是不容易的。
至于其他光辉业绩,就不得而知了,毕竟只是个县城,要干出什么惊天动地的好事,很难。
天启二年,袁崇焕接到命令,三年任职期满,要去北京述职。
改变命运的时刻到了。
明代的官员考核制度,是十分严格的。京城的就不说了,京察六年一次,每次都掉层皮。即使是外面天高皇帝远的县太爷,无论是偏远山区,还是茫茫沙漠,只要你还活着,轮到你了,就得到本省布政使那里报到,然后由布政使组团,大家一起上路,去北京接受考核。
考核结果分五档,好的晋升,一般的留任,差点的调走,没用的退休,乱来的滚蛋。
袁崇焕的成绩大致是前两档,按常理,他最好的结局应该是回福建,升一级,到地级市接着干慢慢熬。
但袁崇焕的运气实在是好得没了边,他不但升了官,还是京官。
因为一个人看中了他。
这个人的名字叫侯恂,时任都察院御史,东林党人。
侯恂是个不出名的人,级别也低,但很擅长看人,是骡子是马,都不用拉出来,看一眼就明白。
当他第一次看到袁崇焕的时候,就认定此人非同寻常,必可大用。这一点,袁崇焕自己都未必知道。
更重要的是,他的职务虽不高,却是御史,可以直接向皇帝上疏。所以他随即写了封奏疏,说我发现了个人才,叫袁崇焕,希望把他留用。
当时正值东林党当政,皇帝大人还管管事,看到奏疏,顺手就给批了。
几天后,袁崇焕接到通知说,他不用再回福建当知县了,从今天起,他的职务是,兵部职方司主事,六品。
顺便说句,提拔了袁崇焕的这位不出名的侯恂,有个著名的儿子,叫做侯方域,如果不知道此人,可以去翻翻《桃花扇》。
接下来的事情十分有名,各种史料上都有记载:兵部职方司主事袁崇焕突然失踪,大家都很着急,四处寻找,后来才知道,刚上任的袁主事去山海关考察了。
这件事有部分是真的,袁崇焕确实去了山海关,但猫腻在于,袁大人失踪绝不是什么大事,也没那么多人找他。当时广宁刚刚失陷,皇帝拉着叶向高的衣服,急得直哭,乱得不行,袁主事无非是个处级干部,鬼才管他去哪儿。
袁崇焕回来了,并用一句话概括了他之后十余年的命运:
“予我兵马钱粮,我一人足守此!”
在当时说这句话,胆必须很壮。因为当时大家认定,辽东必然丢掉,山海关迟早失守,而万恶的朝廷正四处寻找背黑锅的替死鬼往那里送,守辽东相当于判死刑,闯辽东相当于闯刑场。这时候放话,是典型的没事找死。
事情确实如此,袁崇焕刚刚放话,就升官了,因为朝廷听说了袁崇焕的话,大为高兴,把他提为正五品山东按察司佥事、山海关监军,以表彰他勇于背黑锅的勇敢精神。
大家听到这个消息,不管认识的,还是不认识的,都纷纷来为袁崇焕送行,有的还带上了自己的子女,以达到深刻的教育意义:看到了吧,这人就要上刑场了,看你还敢胡乱说话!
在一片哀叹声中,袁崇焕高高兴兴地走了。几个月后,他遇到了上司王在晋,告了黑状,又几个月后,他见到了孙承宗。
且慢,且慢,在见到这两个人之前,他还遇见了另一个人,而这次会面是绝不能忽略的。
因为在会面中,袁崇焕确定了一个秘诀,四年后,努尔哈赤就败在了这个秘诀之上。
离开京城之前,袁崇焕去拜见了熊廷弼。
熊廷弼当时刚回来,还没进号子,袁崇焕上门的时候,他并未在意,在他看来,这位袁处长,不过是前往辽东挨踹的另一只菜鸟。
所以他问:
“你去辽东,有什么办法吗(操何策以往)?”
袁崇焕思考片刻,回答:
“主守,后战。”
熊廷弼跳了起来,他兴奋异常,因为他知道,眼前的这个人已经找到了制胜的道路。
所谓主守后战,就是先守再攻,说白了就是先让人打,再打人。
这是句十分简单的话。
真理往往都很简单。
正如毛泽东同志那句著名的军事格言: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很简单,很管用。
长期以来,明朝的将领们绞尽脑汁,挖坑、造枪、练兵、修碉堡,只求能挡住后金军前进的步伐。
其实要战胜天下无双的努尔哈赤和他那可怕的骑兵,只要这四个字。
这四个字他们并非不知道,只是不想知道。
作为大明天朝的将领,对付辽东地区的小小后金,即使丢了铁岭,丢了沈阳、辽阳,哪怕整个辽东都丢干净,也要打。
所以就算萨尔浒死十万人,沈阳死六万人,也要攻。
这不是智力问题,而是态度问题。
后金军队不过是抢东西的强盗,努尔哈赤是强盗头,对付这类货色,怎么能当缩头乌龟呢?
然而,袁崇焕明白,按努尔哈赤的实力和级别,就算是强盗,也是巨盗。
他还明白,缩头的,并非一定是乌龟,毒蛇在攻击之前,也要收脖子。
后金骑兵很强大,强大到明朝骑兵已经无法与之对阵,努尔哈赤很聪明,聪明到这个世上已无几人可与之抗衡。
袁崇焕守宁远城之前遇见的关键人物
抱持着此种理念,袁崇焕来到辽东,接受了孙承宗的教导。在那里,他掌握胜利的手段,寻找胜利的帮手,坚定胜利的信念。而与此同时,局势也在一步步好转,袁崇焕相信,在孙承宗的指挥下,他终将看到辽东的光复。
然而,这一切注定都是幻想。
天启五年十月,他所信赖和依靠的孙承宗走了。
走时,袁崇焕前去送行,失声痛哭。然而孙承宗只能说:事已至此,我无能为力。
然后,高第来了。很快,他就看见高大人丢弃了几年来他为之奋斗的一切,土地、防线、军队、平民,毫不吝惜,只为保住自己的性命。
袁崇焕不撤退,虽然他只是个无名小卒,无足轻重,但他有报国的志向、制胜的方法,以及坚定的决心。
在过去的几年里,我一直在这里,默默学习,默默进步,直到有一天,我看到了胜利的希望。
所以我不会撤退,即使你们全都逃走,我也决不撤退。
“我一人足守此!
“独卧孤城,以当虏耳!”
现在,履行诺言的时候到了。
但这个诺言是很难兑现的,因为两个月后,他获知了一个可怕的消息。
天启六年(1626)正月十四,努尔哈赤来了,带着全部家当来了。
根据史料分析,当时后金的全部兵力,如果加上老头、小孩、残疾人,大致有十万,而真正的精锐部队,有六七万人。
努尔哈赤的军队,人数共计六万人,号称二十万。
按某些军事专家的说法,这是当时世界上最为强大的骑兵部队。对于这个说法,我认为比较正确。
理由十分简单:对他们而言,战争是一种乐趣。
由于处于半开化状态,也不在乎什么诗书礼仪、传统道德、工作单位,打小就骑马,骁勇无畏,说打就打,决不含糊。更绝的是,家属也大力支持。
据史料记载,后金骑兵出去拼命前,家里人从不痛哭流涕、悲哀送行,也不抱怨政府,老老少少都高兴得不行,跟过节似的,就一句话,多抢点儿东西回来!
坦白地讲,我很能理解这种心情,啥产业结构都没有,又不大会种地,做生意也不在行,不抢怎么办?
所以他们来了,带着抢掠的意图、锋锐的马刀和胜利的信心。
努尔哈赤是很有把握的,此前,他已等待了四年,自孙承宗到任时起。
一个卓越的战略家,从不会轻易冒险,努尔哈赤符合这个条件,他知道孙承宗的可怕,所以从不敢惹这人,但是现在孙承宗走了。
当年秦桧把岳飞坑死了,多少还议了和,签了合同。现在魏忠贤把孙承宗整走,却是毫无附加值,还附送了许多礼物,礼单包括锦州、松山、杏山、右屯、塔山、大小凌河以及关外的所有据点。
这一年,努尔哈赤六十七岁。就目前史料看,当时他没有老年痴呆的迹象,他还有梦想,梦想抢掠更多的人口、牲畜、土地,壮大自己的子民。
站在他的立场上,这一切似乎都无可厚非。
孙承宗走了,明军撤退了,眼前已是无人之地,很明显,他们已经失去了抵抗的勇气。
进军吧,进军到前所未至的地方,取得前所未有的胜利,无人可挡!
一切都很顺利,后金军毫不费力地占领了大大小小的据点,没有付出任何代价,直到正月二十三日那一天。
天启六年正月二十三日,努尔哈赤抵达了宁远城郊,惊奇地发现,这座城市竟然有士兵驻守,于是他派出了使者。
他毫不掩饰自己的得意,写出了如下的话:
“我带二十万人前来攻城,必破此城!如果你们投降,我给你们官做。”
在这封信中,他没有提及守将袁崇焕的姓名,要么是他不知道这个人,要么是他知道,却觉得此人不值一提。
总之,在他看来,袁崇焕还是方崇焕都不重要,这座城市很快就会投降,并成为努尔哈赤旅游团路经的又一个观光景点。
三天之后,他会永远记住袁崇焕这个名字。
他原以为要等一天,然而到了下午,城内的无名小卒袁崇焕就递来了回信:
“这里原本就是你不要的地方,我既然收复,就应当死守,怎么能够投降呢?”
然后是幽默感:
“你说有二十万人,我知道是假的,只有十三万而已,不过我也不嫌少!”
名存实亡,时局已无希望。很快,努尔哈赤的铁蹄,就会毫不费力地踩到这片土地上。
没有人想抵抗,也没有人能抵抗,跑路,是唯一的选择。
有一个人没有跑。
他看着四散奔逃的人群,无法控制的混乱,说出了这样的话:
“我是宁前道,必与宁前共存亡!我决不入关,就算只我一人,也要守在此处(独卧孤城),迎战敌人!”
宁前道者,文官袁崇焕。
袁崇焕
若夫以一身之言动、进退、生死,关系国家之安危、民族之隆替者,于古未始有之。有之,则袁督师其人也。
——梁启超
关于袁崇焕的籍贯,是有纠纷的。他的祖父是广东东莞人,后来去了广西藤县。这就有点麻烦了,名人就是资源,就要猛抢,东莞说他是东莞人,藤县说他是藤县人,争到今天都没消停。
但无论是东莞,还是藤县,当年都不是啥好地方。
明代的进士不少,但广东和广西的很少。据统计,百分之七十以上都是江西、福建、浙江人。特别是广西,明代二百多年,一个状元都没出过。
袁崇焕就在广西读书,且自幼读书。因为他家是做生意的,那年头做生意的没地位,要想出人头地,只有读书。
就智商而言,袁崇焕是不低的,他二十三岁参加广西省统一考试,中了举人。
当时他很得意,写了好几首诗庆祝,以才子自居。
一年后他才知道,自己还差得很远。
袁崇焕去北京考进士了,不久之后,他就回来了。
三年后,他又去了,不久之后,又回来了。
三年后,他又去了,不久之后,又回来了。
以上句式重复四遍,就是袁崇焕同学的考试成绩。
从二十三岁,一直考到三十五岁,考了四次,四次落榜。
万历四十七年,袁崇焕终于考上了进士,他的运气很好。
他的运气确实很好,因为他的名次,是三甲第四十名。
明代的进士录取名额,是一百多人,是按成绩高低录取的,排到三甲第四十名,说明他差点没考上。
关于这一点,我曾去国子监的进士题名碑上看过,在袁崇焕的那科碑上,我找了很久,才在相当靠下的位置(按名次,由上往下排),找到他的名字。
在当时,考成这样,前途就算是交待了,因为在他之前,但凡建功立业、匡扶社稷,如徐阶、张居正、孙承宗等人,不是一甲榜眼,就是探花,最次也是个二甲庶吉士。
所谓出将入相,名留史册,对于位于三甲中下层的袁崇焕同志而言,是一个梦想。
当然,如同许多成功人士(参见朱重八、张居正)一样,袁崇焕小的时候也有许多征兆,预示他将来必定有大出息。比如他放学回家,路过土地庙,当即精神抖擞,开始教育土地公:土地公,为何不去守辽东?!
虽然我很少跟野史较真儿,但这个野史的胡说八道程度,是相当可以的。
袁崇焕是万历十二年(1584)生人,据称此事发生于他少年时期,往海了算,二十八岁时说了这话,也才万历四十年(1612),努尔哈赤先生是万历四十六年才跟明朝干仗的,按此推算,袁崇焕不但深谋远虑,还可能会预知未来。
话虽如此,但这种事总有人信,总有人讲,忽悠个上千年都不成问题。
比如那位著名的预言家诺查丹玛斯,几百年前说20世纪末全体人类都要完蛋,传了几百年,相关书籍、预言一大堆,无数人信,搞得政府还公开辟谣。
我曾研习欧洲史,对这位老骗子,倒还算比较了解。当年他曾给法兰西国王算命,说:国王您身体真是好,能活到九十岁。
国王很高兴,后来挂了,时年二十四岁。
但就当时而言,袁崇焕肯定是个人才(全国能考前一百名,自然是个人才),但相比而言,不算特别显眼的人才。
接下来的事充分说明了这点。由于太不起眼,吏部分配工作的时候,竟然把这位仁兄给漏了,说是没有空闲职位,让他再等一年。
于是袁崇焕在家待业一年,万历四十八年,他终于得到了人生中的第一个职务:福建邵武知县。
邵武,今天还叫邵武,位于福建西北,在武夷山旁边,这就是说,是山区。
在这个山区县城,袁崇焕干得很起劲儿,很积极。丰功伟绩倒说不上,但他曾经爬上房梁,帮老百姓救火,作为一个县太爷,无论如何,这都是不容易的。
至于其他光辉业绩,就不得而知了,毕竟只是个县城,要干出什么惊天动地的好事,很难。
天启二年,袁崇焕接到命令,三年任职期满,要去北京述职。
改变命运的时刻到了。
明代的官员考核制度,是十分严格的。京城的就不说了,京察六年一次,每次都掉层皮。即使是外面天高皇帝远的县太爷,无论是偏远山区,还是茫茫沙漠,只要你还活着,轮到你了,就得到本省布政使那里报到,然后由布政使组团,大家一起上路,去北京接受考核。
考核结果分五档,好的晋升,一般的留任,差点的调走,没用的退休,乱来的滚蛋。
袁崇焕的成绩大致是前两档,按常理,他最好的结局应该是回福建,升一级,到地级市接着干慢慢熬。
但袁崇焕的运气实在是好得没了边,他不但升了官,还是京官。
因为一个人看中了他。
这个人的名字叫侯恂,时任都察院御史,东林党人。
侯恂是个不出名的人,级别也低,但很擅长看人,是骡子是马,都不用拉出来,看一眼就明白。
当他第一次看到袁崇焕的时候,就认定此人非同寻常,必可大用。这一点,袁崇焕自己都未必知道。
更重要的是,他的职务虽不高,却是御史,可以直接向皇帝上疏。所以他随即写了封奏疏,说我发现了个人才,叫袁崇焕,希望把他留用。
当时正值东林党当政,皇帝大人还管管事,看到奏疏,顺手就给批了。
几天后,袁崇焕接到通知说,他不用再回福建当知县了,从今天起,他的职务是,兵部职方司主事,六品。
顺便说句,提拔了袁崇焕的这位不出名的侯恂,有个著名的儿子,叫做侯方域,如果不知道此人,可以去翻翻《桃花扇》。
接下来的事情十分有名,各种史料上都有记载:兵部职方司主事袁崇焕突然失踪,大家都很着急,四处寻找,后来才知道,刚上任的袁主事去山海关考察了。
这件事有部分是真的,袁崇焕确实去了山海关,但猫腻在于,袁大人失踪绝不是什么大事,也没那么多人找他。当时广宁刚刚失陷,皇帝拉着叶向高的衣服,急得直哭,乱得不行,袁主事无非是个处级干部,鬼才管他去哪儿。
袁崇焕回来了,并用一句话概括了他之后十余年的命运:
“予我兵马钱粮,我一人足守此!”
在当时说这句话,胆必须很壮。因为当时大家认定,辽东必然丢掉,山海关迟早失守,而万恶的朝廷正四处寻找背黑锅的替死鬼往那里送,守辽东相当于判死刑,闯辽东相当于闯刑场。这时候放话,是典型的没事找死。
事情确实如此,袁崇焕刚刚放话,就升官了,因为朝廷听说了袁崇焕的话,大为高兴,把他提为正五品山东按察司佥事、山海关监军,以表彰他勇于背黑锅的勇敢精神。
大家听到这个消息,不管认识的,还是不认识的,都纷纷来为袁崇焕送行,有的还带上了自己的子女,以达到深刻的教育意义:看到了吧,这人就要上刑场了,看你还敢胡乱说话!
在一片哀叹声中,袁崇焕高高兴兴地走了。几个月后,他遇到了上司王在晋,告了黑状,又几个月后,他见到了孙承宗。
且慢,且慢,在见到这两个人之前,他还遇见了另一个人,而这次会面是绝不能忽略的。
因为在会面中,袁崇焕确定了一个秘诀,四年后,努尔哈赤就败在了这个秘诀之上。
离开京城之前,袁崇焕去拜见了熊廷弼。
熊廷弼当时刚回来,还没进号子,袁崇焕上门的时候,他并未在意,在他看来,这位袁处长,不过是前往辽东挨踹的另一只菜鸟。
所以他问:
“你去辽东,有什么办法吗(操何策以往)?”
袁崇焕思考片刻,回答:
“主守,后战。”
熊廷弼跳了起来,他兴奋异常,因为他知道,眼前的这个人已经找到了制胜的道路。
所谓主守后战,就是先守再攻,说白了就是先让人打,再打人。
这是句十分简单的话。
真理往往都很简单。
正如毛泽东同志那句著名的军事格言: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很简单,很管用。
长期以来,明朝的将领们绞尽脑汁,挖坑、造枪、练兵、修碉堡,只求能挡住后金军前进的步伐。
其实要战胜天下无双的努尔哈赤和他那可怕的骑兵,只要这四个字。
这四个字他们并非不知道,只是不想知道。
作为大明天朝的将领,对付辽东地区的小小后金,即使丢了铁岭,丢了沈阳、辽阳,哪怕整个辽东都丢干净,也要打。
所以就算萨尔浒死十万人,沈阳死六万人,也要攻。
这不是智力问题,而是态度问题。
后金军队不过是抢东西的强盗,努尔哈赤是强盗头,对付这类货色,怎么能当缩头乌龟呢?
然而,袁崇焕明白,按努尔哈赤的实力和级别,就算是强盗,也是巨盗。
他还明白,缩头的,并非一定是乌龟,毒蛇在攻击之前,也要收脖子。
后金骑兵很强大,强大到明朝骑兵已经无法与之对阵,努尔哈赤很聪明,聪明到这个世上已无几人可与之抗衡。
袁崇焕守宁远城之前遇见的关键人物
抱持着此种理念,袁崇焕来到辽东,接受了孙承宗的教导。在那里,他掌握胜利的手段,寻找胜利的帮手,坚定胜利的信念。而与此同时,局势也在一步步好转,袁崇焕相信,在孙承宗的指挥下,他终将看到辽东的光复。
然而,这一切注定都是幻想。
天启五年十月,他所信赖和依靠的孙承宗走了。
走时,袁崇焕前去送行,失声痛哭。然而孙承宗只能说:事已至此,我无能为力。
然后,高第来了。很快,他就看见高大人丢弃了几年来他为之奋斗的一切,土地、防线、军队、平民,毫不吝惜,只为保住自己的性命。
袁崇焕不撤退,虽然他只是个无名小卒,无足轻重,但他有报国的志向、制胜的方法,以及坚定的决心。
在过去的几年里,我一直在这里,默默学习,默默进步,直到有一天,我看到了胜利的希望。
所以我不会撤退,即使你们全都逃走,我也决不撤退。
“我一人足守此!
“独卧孤城,以当虏耳!”
现在,履行诺言的时候到了。
但这个诺言是很难兑现的,因为两个月后,他获知了一个可怕的消息。
天启六年(1626)正月十四,努尔哈赤来了,带着全部家当来了。
根据史料分析,当时后金的全部兵力,如果加上老头、小孩、残疾人,大致有十万,而真正的精锐部队,有六七万人。
努尔哈赤的军队,人数共计六万人,号称二十万。
按某些军事专家的说法,这是当时世界上最为强大的骑兵部队。对于这个说法,我认为比较正确。
理由十分简单:对他们而言,战争是一种乐趣。
由于处于半开化状态,也不在乎什么诗书礼仪、传统道德、工作单位,打小就骑马,骁勇无畏,说打就打,决不含糊。更绝的是,家属也大力支持。
据史料记载,后金骑兵出去拼命前,家里人从不痛哭流涕、悲哀送行,也不抱怨政府,老老少少都高兴得不行,跟过节似的,就一句话,多抢点儿东西回来!
坦白地讲,我很能理解这种心情,啥产业结构都没有,又不大会种地,做生意也不在行,不抢怎么办?
所以他们来了,带着抢掠的意图、锋锐的马刀和胜利的信心。
努尔哈赤是很有把握的,此前,他已等待了四年,自孙承宗到任时起。
一个卓越的战略家,从不会轻易冒险,努尔哈赤符合这个条件,他知道孙承宗的可怕,所以从不敢惹这人,但是现在孙承宗走了。
当年秦桧把岳飞坑死了,多少还议了和,签了合同。现在魏忠贤把孙承宗整走,却是毫无附加值,还附送了许多礼物,礼单包括锦州、松山、杏山、右屯、塔山、大小凌河以及关外的所有据点。
这一年,努尔哈赤六十七岁。就目前史料看,当时他没有老年痴呆的迹象,他还有梦想,梦想抢掠更多的人口、牲畜、土地,壮大自己的子民。
站在他的立场上,这一切似乎都无可厚非。
孙承宗走了,明军撤退了,眼前已是无人之地,很明显,他们已经失去了抵抗的勇气。
进军吧,进军到前所未至的地方,取得前所未有的胜利,无人可挡!
一切都很顺利,后金军毫不费力地占领了大大小小的据点,没有付出任何代价,直到正月二十三日那一天。
天启六年正月二十三日,努尔哈赤抵达了宁远城郊,惊奇地发现,这座城市竟然有士兵驻守,于是他派出了使者。
他毫不掩饰自己的得意,写出了如下的话:
“我带二十万人前来攻城,必破此城!如果你们投降,我给你们官做。”
在这封信中,他没有提及守将袁崇焕的姓名,要么是他不知道这个人,要么是他知道,却觉得此人不值一提。
总之,在他看来,袁崇焕还是方崇焕都不重要,这座城市很快就会投降,并成为努尔哈赤旅游团路经的又一个观光景点。
三天之后,他会永远记住袁崇焕这个名字。
他原以为要等一天,然而到了下午,城内的无名小卒袁崇焕就递来了回信:
“这里原本就是你不要的地方,我既然收复,就应当死守,怎么能够投降呢?”
然后是幽默感:
“你说有二十万人,我知道是假的,只有十三万而已,不过我也不嫌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