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读小说网 www.wdxsw.com,《明朝那些事儿(增补版)》全7册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在这座城楼上派兵驻守,会有很多好处。比如敌人刚进入山字的两个入口时,就打他们的侧翼。敌人完全进入后,就打他们的屁股。如果敌人还没有进来,在城头上架门炮,可以提前把他们送上天。
此外,这个设计还有个好处,敌人冲过来的时候,有这个玩意儿,可以把敌人分流成两截,分开打。
当然疑问也是有的,比如把城楼修得如此靠前,几面受敌,如果敌人集中攻打城楼,该怎么办呢?
答案是随便打,无所谓。
因为这座城楼伸出去,就是让人打的。而且我查了一下,这座城楼可能是实心的,下面没有通道,士兵调遣都在城头上进行。也就是说,即使你把城楼拆了,还得接着啃城墙,压根儿就进不了城。
我不知道这城楼是谁设计的,只觉得这人比较狠。
除地面外,后金军承受了来自前、后、左、右、上(天上)五个方向的打击,他们能够得到的唯一遮挡,就是同伴的尸体。所以片刻之间,已经尸横遍野,血流成河。
然而,进攻者没有退缩。若无功而返,努尔哈赤的面子且不管,啥都没弄到,回去怎么跟老婆孩子交代?
在残酷的现实面前,后金军终于爆发了。
虽然不断有战友飞上天空,但他们在尸体的掩护下,终究还是来到了城下,开始架云梯。
然而,炮火实在太猛,天上还不断掉石头,弓箭火枪不停地打,刚架上去,就被推下来。几次三番,他们爬墙的积极性受到了沉重的打击,于是决定改变策略——钻洞。
具体施工方法是,在头上盖牛皮木板,用大斧、刀剑对着城墙猛劈,最终的工程目的,是把城墙凿穿。
这是一个难度很大的工程,头顶上经常高空抛物不说,还缺乏重型施工机械,就凭人刨,那真是相当困难。
但后金军用施工成绩证明,他们之前的一切胜利,都不是侥幸取得的。
在寒冷的正月,后金挖墙队顶着炮火,凭借刀劈手刨,竟然把坚固的城墙挖出了几个大洞。按照史料的说法,是“凿墙缺二丈者三四处”,也就是说,两丈左右的缺口,挖出了三四个。
明军毫无反应。
不是没反应,而是没办法反应。因为城头的大炮是有射程的,敌人若贴近城墙,就会进入射击死角,炮火是打不着的,而火枪、弓箭都无法穿透后金军的牛皮,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对方紧张施工,毫无办法。
就古代城墙而言,凿开两丈大的洞,就算是致命伤了,一般都能塌掉。但奇怪的是,洞凿开了,城墙却始终不垮。
原因在于天冷,很冷。
按史料分析,当时的温度大致在零下几十摄氏度,城墙的地基被冰冻住,所以不管怎么凿,就是垮不下来。
但袁崇焕很着急。因为指望老天爷,毕竟是不靠谱的,按照这个工程进度,没过多久,城墙就会被彻底凿塌,六万人涌进来,说啥都没用了。
目前当务之急,就是干掉城下的那帮牛皮护身的工兵,然而大炮打不着,火枪没有用,于之奈何?
关键时刻,群众的智慧发挥了最为重要的作用。
城墙即将被攻破之际,城头上的明军突然想出了一个反击的方法。
这个方法有如下步骤:先找来一张棉被,铺上稻草,并在里面裹上火药,拿火点燃,扔到城下。
棉被、稻草加上火药,无论是材料,还是操作方法,都是平淡无奇的,但是效果,是非常恐怖的。
几年前,我曾找来少量材料,亲手试验过一次,这次实验的直接结果是,我再没有试过第二次,因为其燃烧的速度和猛烈程度,只能用“可怕”两个字形容(特别提示,该实验相当危险,切勿轻易尝试,切勿模仿,特此声明)。
明军把棉被卷起来,点上火,扔下去,转瞬间,壮观的一幕出现了。
沾满了火药的棉被开始剧烈燃烧,开始四处飘散,飘到哪里,就烧到哪里,只要沾上,就会陷入火海,即使就地翻滚,也毫无作用。
在冰天雪地的严寒中,伴随着恐怖的大炮轰鸣声,一道火海包围了宁远城,把无数的后金军送入了地狱,英勇的后金工程队全军覆没。
这种临时发明的武器,就是鼎鼎大名的“万人敌”。从此,它被载入史册,并成为世界上最早的燃烧瓶的雏形。
战斗,直至最后一人
眼前的一切,都超出了努尔哈赤的想象,以及心理承受程度。
万历十二年,他二十五岁,以十三副盔甲起兵,最终杀掉了仇人尼堪外兰,而那一年,袁崇焕才刚刚出生。
他跟随过李成梁,打败过杨镐,杀掉了刘璟、杜松,吓走了王化贞,当他完成这些丰功伟业、声名大振的时候,袁崇焕只是个四品文官,无名小卒。
之前几乎每一次战役,他都以少打多,以弱胜强。然而,现在他带着前所未有的强大兵力,以势不可当之气魄,进攻兵力只有自己六分之一的小人物袁崇焕,却输了。
战无不胜,攻无不克,小本起家的天命大汗是不会输的,也是不能输的,即使伤亡惨重,即使血流成河,用尸体堆,也要堆上城头!
所以,观察片刻之后,他决定改变攻击的方向——转向南城。
这个决定充分证明,努尔哈赤同志是一位相当合格的指挥官。
他认为,南城就快顶不住了。
南城守将祖大寿同意这个观点。
就实力而言,如果后金军全力攻击城池一面,明军即使有大炮,也盖不住对方人多,失守只是个时间问题。
好在此前后金军缺心眼儿,好好的城墙不去,偏要往夹角里跑,西边打,南边也打,被打了个乱七八糟,现在,他们终于觉醒了。
知错就改的后金军转换方向,向南城涌去。
我到宁远时,曾围着宁远城墙走了一圈,没掐表,但至少得半小时。宁远城里就一万多人,分摊到四个城头,也就两千多人。以每面城墙一公里长计算,每米守兵大致是两人。
这是最乐观的估算。
所以根据数学测算,面对六万人的拼死攻击,明军是抵挡不住的。
事情的发展与数学模型差不多,初期惊喜之后,后金军终于呈现出了可怕的战斗力。鉴于上面经常扔万人敌,墙就不去凿了,改爬云梯。
冲过来的路上,被大炮轰死一批;冲到城脚,被烧死一批;爬墙,被弓箭、火枪射死一批。
没被轰死、烧死、射死的,接着爬。
与此同时,后金军开始组织弓箭队,对城头射箭,提供火力支援。
在这种拼死的猛攻下,明军开始大量伤亡,南城守军损失达三分之一以上,许多后金军爬上城墙,与明军肉搏,形势十分危急。
在祖大寿战败前,袁崇焕赶到了。
袁崇焕并不在城头,他所处的位置,在宁远城正中心的高楼。这个地方,我曾经去过,登上这座高楼,可以清晰地看到四城的战况。
袁崇焕率军赶到南城,在那里,他投入了最后的预备队。
长久以来的训练终于显现了效果,在强敌面前,明军毫无畏惧,与后金军死战,把爬上城头的人赶了回去。
与此同时,为遏制后金军的攻势,明军采用了新战略——火攻。
明军开始大量使用火具,除大炮、万人敌、火枪外,还有火球甚至火把,但凡能点燃的,就往城下扔。
这个战略是有道理的,你要知道,这是冬天,而冬天时,后金士兵是有几件棉衣的。
战争是智慧的源泉。很快,更缺德的武器出现了,不知是谁提议,拉出了几条长铁索,用火烧红,甩到城下用来攻击爬墙的后金士兵。
于是壮丽的一幕出现了,在北风呼啸中,几条红色的锁链在南城飘扬,它甩向哪里,惨叫就出现在哪里。
在熊熊的烈火之中,后金的攻势被遏制住了。尸体堆满宁远城下,却始终未能前进一步,直至黄昏。
至此,宁远战役已进行一天,后金军伤亡惨重,死伤一千余人,却只换来了几块城砖。
然而,战斗并没有结束。
愤怒至极的努尔哈赤下达了一个出人意料的命令:夜战。
夜战并不是后金的优势,但仗打到这个份儿上,缩头就跑,是一个严肃的面子问题。努尔哈赤认定,敌人城池受损,兵力已经达到极限,只要再攻一次,宁远城就会彻底崩塌。
在领导的召唤下,后金士兵举着火把,开始了夜间的进攻。
正如努尔哈赤所料,他很快就等到了崩溃的消息,后金军的崩溃。
几次拼死进攻后,后金的士兵们终于发现,他们确实在逐渐逼近胜利——用一种最为残酷的方法:
攻击无果,伤亡很大,尸体越来越多,越来越厚,如果他们全都死光,是可以踩着尸体爬上去的。
沉默久了,就会爆发,爆发久了,就会崩溃。在又一轮的火烧、炮轰、箭射后,后金军终于违背了命令,全部后撤。
正月二十四日深夜,无奈的努尔哈赤接受了这个事实,他压抑住心中的怒火,准备明天再来。
但他不知道的是,如果他不放弃进攻,第二天,历史将会彻底改变。
袁崇焕也已顶不住了,他已经投入了所有的预备队,连他自己也亲自上阵,左手还负了伤,如果努尔哈赤豁出去再干一次,后果将不堪设想。
努尔哈赤放弃了,袁崇焕坚持了,所以袁崇焕守住了宁远。
而下一个问题是,能否击溃后金,守住宁远。
从当天后金军的表现看,这个问题的答案是肯定的——不能。
没有帮助,没有援军,修了几年的坚城,只用一天,就被打成半成品,敌人的战斗力太过强悍。很明显,如果后金军豁出去,在这里待上几个月,就是用手刨也把城刨下来了。
对于这个答案,袁崇焕的心里是有数的。
于是,他想到了最后一个问题:既然必定失守,还守不守?
他决定坚守下去,即使全军覆没,毫无希望,也要坚持到底,坚持到最后一个人。
军队应该具有一往无前的精神,它要压倒一切敌人,而决不被敌人所屈服。不论在任何艰难困苦的场合,只要还有一个人,这个人就要继续战斗下去。
——毛泽东
袁崇焕很清楚,明天城池或许失守,或许不失守,但终究是要失守的。以努尔哈赤的操行成绩,接踵而来的,必定是杀戮和死亡。
然而,袁崇焕不打算放弃,因为他是一个没有援军,没有粮食,没有理想,没有希望,依然能够坚持下去的人。
四十二年前,袁崇焕出生于穷乡僻壤,长期以来,他都很平凡。平凡地中了秀才,平凡地中了举人,平凡地落榜,平凡地再次赶考,平凡地再次落榜,平凡地最终上榜。
然后是平凡的知县,平凡的处级干部,平凡的四品文官,平凡的学生,直至他违抗命令,孤身一人,面对那个不可一世、强大无比的对手。
四十年平凡的生活,不断地磨砺,沉默地进步,坚定的信念,无比的决心。
只为一天的不朽。
,在这座城楼上派兵驻守,会有很多好处。比如敌人刚进入山字的两个入口时,就打他们的侧翼。敌人完全进入后,就打他们的屁股。如果敌人还没有进来,在城头上架门炮,可以提前把他们送上天。
此外,这个设计还有个好处,敌人冲过来的时候,有这个玩意儿,可以把敌人分流成两截,分开打。
当然疑问也是有的,比如把城楼修得如此靠前,几面受敌,如果敌人集中攻打城楼,该怎么办呢?
答案是随便打,无所谓。
因为这座城楼伸出去,就是让人打的。而且我查了一下,这座城楼可能是实心的,下面没有通道,士兵调遣都在城头上进行。也就是说,即使你把城楼拆了,还得接着啃城墙,压根儿就进不了城。
我不知道这城楼是谁设计的,只觉得这人比较狠。
除地面外,后金军承受了来自前、后、左、右、上(天上)五个方向的打击,他们能够得到的唯一遮挡,就是同伴的尸体。所以片刻之间,已经尸横遍野,血流成河。
然而,进攻者没有退缩。若无功而返,努尔哈赤的面子且不管,啥都没弄到,回去怎么跟老婆孩子交代?
在残酷的现实面前,后金军终于爆发了。
虽然不断有战友飞上天空,但他们在尸体的掩护下,终究还是来到了城下,开始架云梯。
然而,炮火实在太猛,天上还不断掉石头,弓箭火枪不停地打,刚架上去,就被推下来。几次三番,他们爬墙的积极性受到了沉重的打击,于是决定改变策略——钻洞。
具体施工方法是,在头上盖牛皮木板,用大斧、刀剑对着城墙猛劈,最终的工程目的,是把城墙凿穿。
这是一个难度很大的工程,头顶上经常高空抛物不说,还缺乏重型施工机械,就凭人刨,那真是相当困难。
但后金军用施工成绩证明,他们之前的一切胜利,都不是侥幸取得的。
在寒冷的正月,后金挖墙队顶着炮火,凭借刀劈手刨,竟然把坚固的城墙挖出了几个大洞。按照史料的说法,是“凿墙缺二丈者三四处”,也就是说,两丈左右的缺口,挖出了三四个。
明军毫无反应。
不是没反应,而是没办法反应。因为城头的大炮是有射程的,敌人若贴近城墙,就会进入射击死角,炮火是打不着的,而火枪、弓箭都无法穿透后金军的牛皮,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对方紧张施工,毫无办法。
就古代城墙而言,凿开两丈大的洞,就算是致命伤了,一般都能塌掉。但奇怪的是,洞凿开了,城墙却始终不垮。
原因在于天冷,很冷。
按史料分析,当时的温度大致在零下几十摄氏度,城墙的地基被冰冻住,所以不管怎么凿,就是垮不下来。
但袁崇焕很着急。因为指望老天爷,毕竟是不靠谱的,按照这个工程进度,没过多久,城墙就会被彻底凿塌,六万人涌进来,说啥都没用了。
目前当务之急,就是干掉城下的那帮牛皮护身的工兵,然而大炮打不着,火枪没有用,于之奈何?
关键时刻,群众的智慧发挥了最为重要的作用。
城墙即将被攻破之际,城头上的明军突然想出了一个反击的方法。
这个方法有如下步骤:先找来一张棉被,铺上稻草,并在里面裹上火药,拿火点燃,扔到城下。
棉被、稻草加上火药,无论是材料,还是操作方法,都是平淡无奇的,但是效果,是非常恐怖的。
几年前,我曾找来少量材料,亲手试验过一次,这次实验的直接结果是,我再没有试过第二次,因为其燃烧的速度和猛烈程度,只能用“可怕”两个字形容(特别提示,该实验相当危险,切勿轻易尝试,切勿模仿,特此声明)。
明军把棉被卷起来,点上火,扔下去,转瞬间,壮观的一幕出现了。
沾满了火药的棉被开始剧烈燃烧,开始四处飘散,飘到哪里,就烧到哪里,只要沾上,就会陷入火海,即使就地翻滚,也毫无作用。
在冰天雪地的严寒中,伴随着恐怖的大炮轰鸣声,一道火海包围了宁远城,把无数的后金军送入了地狱,英勇的后金工程队全军覆没。
这种临时发明的武器,就是鼎鼎大名的“万人敌”。从此,它被载入史册,并成为世界上最早的燃烧瓶的雏形。
战斗,直至最后一人
眼前的一切,都超出了努尔哈赤的想象,以及心理承受程度。
万历十二年,他二十五岁,以十三副盔甲起兵,最终杀掉了仇人尼堪外兰,而那一年,袁崇焕才刚刚出生。
他跟随过李成梁,打败过杨镐,杀掉了刘璟、杜松,吓走了王化贞,当他完成这些丰功伟业、声名大振的时候,袁崇焕只是个四品文官,无名小卒。
之前几乎每一次战役,他都以少打多,以弱胜强。然而,现在他带着前所未有的强大兵力,以势不可当之气魄,进攻兵力只有自己六分之一的小人物袁崇焕,却输了。
战无不胜,攻无不克,小本起家的天命大汗是不会输的,也是不能输的,即使伤亡惨重,即使血流成河,用尸体堆,也要堆上城头!
所以,观察片刻之后,他决定改变攻击的方向——转向南城。
这个决定充分证明,努尔哈赤同志是一位相当合格的指挥官。
他认为,南城就快顶不住了。
南城守将祖大寿同意这个观点。
就实力而言,如果后金军全力攻击城池一面,明军即使有大炮,也盖不住对方人多,失守只是个时间问题。
好在此前后金军缺心眼儿,好好的城墙不去,偏要往夹角里跑,西边打,南边也打,被打了个乱七八糟,现在,他们终于觉醒了。
知错就改的后金军转换方向,向南城涌去。
我到宁远时,曾围着宁远城墙走了一圈,没掐表,但至少得半小时。宁远城里就一万多人,分摊到四个城头,也就两千多人。以每面城墙一公里长计算,每米守兵大致是两人。
这是最乐观的估算。
所以根据数学测算,面对六万人的拼死攻击,明军是抵挡不住的。
事情的发展与数学模型差不多,初期惊喜之后,后金军终于呈现出了可怕的战斗力。鉴于上面经常扔万人敌,墙就不去凿了,改爬云梯。
冲过来的路上,被大炮轰死一批;冲到城脚,被烧死一批;爬墙,被弓箭、火枪射死一批。
没被轰死、烧死、射死的,接着爬。
与此同时,后金军开始组织弓箭队,对城头射箭,提供火力支援。
在这种拼死的猛攻下,明军开始大量伤亡,南城守军损失达三分之一以上,许多后金军爬上城墙,与明军肉搏,形势十分危急。
在祖大寿战败前,袁崇焕赶到了。
袁崇焕并不在城头,他所处的位置,在宁远城正中心的高楼。这个地方,我曾经去过,登上这座高楼,可以清晰地看到四城的战况。
袁崇焕率军赶到南城,在那里,他投入了最后的预备队。
长久以来的训练终于显现了效果,在强敌面前,明军毫无畏惧,与后金军死战,把爬上城头的人赶了回去。
与此同时,为遏制后金军的攻势,明军采用了新战略——火攻。
明军开始大量使用火具,除大炮、万人敌、火枪外,还有火球甚至火把,但凡能点燃的,就往城下扔。
这个战略是有道理的,你要知道,这是冬天,而冬天时,后金士兵是有几件棉衣的。
战争是智慧的源泉。很快,更缺德的武器出现了,不知是谁提议,拉出了几条长铁索,用火烧红,甩到城下用来攻击爬墙的后金士兵。
于是壮丽的一幕出现了,在北风呼啸中,几条红色的锁链在南城飘扬,它甩向哪里,惨叫就出现在哪里。
在熊熊的烈火之中,后金的攻势被遏制住了。尸体堆满宁远城下,却始终未能前进一步,直至黄昏。
至此,宁远战役已进行一天,后金军伤亡惨重,死伤一千余人,却只换来了几块城砖。
然而,战斗并没有结束。
愤怒至极的努尔哈赤下达了一个出人意料的命令:夜战。
夜战并不是后金的优势,但仗打到这个份儿上,缩头就跑,是一个严肃的面子问题。努尔哈赤认定,敌人城池受损,兵力已经达到极限,只要再攻一次,宁远城就会彻底崩塌。
在领导的召唤下,后金士兵举着火把,开始了夜间的进攻。
正如努尔哈赤所料,他很快就等到了崩溃的消息,后金军的崩溃。
几次拼死进攻后,后金的士兵们终于发现,他们确实在逐渐逼近胜利——用一种最为残酷的方法:
攻击无果,伤亡很大,尸体越来越多,越来越厚,如果他们全都死光,是可以踩着尸体爬上去的。
沉默久了,就会爆发,爆发久了,就会崩溃。在又一轮的火烧、炮轰、箭射后,后金军终于违背了命令,全部后撤。
正月二十四日深夜,无奈的努尔哈赤接受了这个事实,他压抑住心中的怒火,准备明天再来。
但他不知道的是,如果他不放弃进攻,第二天,历史将会彻底改变。
袁崇焕也已顶不住了,他已经投入了所有的预备队,连他自己也亲自上阵,左手还负了伤,如果努尔哈赤豁出去再干一次,后果将不堪设想。
努尔哈赤放弃了,袁崇焕坚持了,所以袁崇焕守住了宁远。
而下一个问题是,能否击溃后金,守住宁远。
从当天后金军的表现看,这个问题的答案是肯定的——不能。
没有帮助,没有援军,修了几年的坚城,只用一天,就被打成半成品,敌人的战斗力太过强悍。很明显,如果后金军豁出去,在这里待上几个月,就是用手刨也把城刨下来了。
对于这个答案,袁崇焕的心里是有数的。
于是,他想到了最后一个问题:既然必定失守,还守不守?
他决定坚守下去,即使全军覆没,毫无希望,也要坚持到底,坚持到最后一个人。
军队应该具有一往无前的精神,它要压倒一切敌人,而决不被敌人所屈服。不论在任何艰难困苦的场合,只要还有一个人,这个人就要继续战斗下去。
——毛泽东
袁崇焕很清楚,明天城池或许失守,或许不失守,但终究是要失守的。以努尔哈赤的操行成绩,接踵而来的,必定是杀戮和死亡。
然而,袁崇焕不打算放弃,因为他是一个没有援军,没有粮食,没有理想,没有希望,依然能够坚持下去的人。
四十二年前,袁崇焕出生于穷乡僻壤,长期以来,他都很平凡。平凡地中了秀才,平凡地中了举人,平凡地落榜,平凡地再次赶考,平凡地再次落榜,平凡地最终上榜。
然后是平凡的知县,平凡的处级干部,平凡的四品文官,平凡的学生,直至他违抗命令,孤身一人,面对那个不可一世、强大无比的对手。
四十年平凡的生活,不断地磨砺,沉默地进步,坚定的信念,无比的决心。
只为一天的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