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读小说网 www.wdxsw.com,长眉大仙文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年轻时,聆听伟大领袖教导:“革命不是请客吃饭”到了耳顺之年,读了一些书,长了见识,才知道革命就是请客吃饭。六十年代初,毛主席回故乡,把韶山冲百十号人都请到家里吃白米饭、红烧肉,一片乡情融融。最近,看电视激情燃烧的岁月石光荣回家乡也请全村人吃上一顿饱饭,来报答曾经养育他的乡亲们。
中国人最讲请客吃饭了,而且吃请的理由、借口、题目很多。店铺开张、会议开幕闭幕、庆功庆典、参观访问、视察考察、调研座谈、官员升迁、同学聚会都少不了吃上一顿。至于寻常百姓家吃请更是不能少,红白喜事、逢年过节、老人祝寿、小孩满月、学子升学、乔迁新居、喜涨工资都堂而皇之吃请,人来了要“接风”人走了要“饯行”有事要“撮一撮”没事也要“聚一聚”君不见大小酒店爆满,不都是吃请吗?可以说中国人是世界上最爱吃请的民族。或许有人说世界名民族都要吃饭,都要请客。但吃法请法却大不相同。外国人各点各的菜,各人点各人吃,各付各的帐,别人爱吃什么想吃什么,我管不着。我自己爱吃想吃的也用不着请别人吃或让别人吃,自己的意志不强加于人,不干涉别人的自由。而国人则不然,众人聚餐,要顾全大局,点菜时要尽量选择大家爱吃的菜,不能顾自已的口味。吃饭是全体共食,所有的筷子伸向同一盘菜,所有的勺子伸向同一碗汤。人人有份,大家一起吃,你让我我让你,多有人情味。
为什么国人爱吃请?因为有求于人,便用请客吃饭捞有好处。一些事在办公室、会议厅上谈不通,餐桌上一谈就通“酒杯一端,政策放宽”好些事要靠请客吃饭去解决。当然有些事单靠吃请也不能解决,那不是本文论及的范围。在国人看来,给人食物请人吃饭,是一种很重的情谊,大概是饿怕了的缘故。韩信在挨饿时,漂母给他吃的度命,后来他功成名就,仍不忘报答。青年毛泽东在北京时吃穿十分困难,当时章士钊给他二十块大洋,解放后毛主席念念不忘常常提起。六十年代,一位下放干部家中没米下锅,村里一村民送他一篮红薯,后来这位干部重新启用,把这一村民户口办到城里。这种情谊使国人的人际关系温情脉脉,什么政策、规章、天理、王法都可以被它消解。
看看中国的文化,简直就是吃请文化。吃请有一套学问。我有一位朋友在机关办公室专管吃请,请谁,怎么请,席位安排,吃前客头活怎么说,敬酒的次序、碰杯的姿势,劝酒等等,他都轻车熟路,运用自如。民以食为天,吃饭第一,吃请千万不能小看。中国人见面第一句话就是“吃了没有?”要做的第一件事也是吃或为吃作准备,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今天虽然生活好起来了,也强调抓“米袋子”、“菜篮子”无不表现“民以食为天”的观念。政治即吃饭。老子就说过“治大国者若烹小鲜”中国的语言也与吃有关:把思索叫“咀嚼”把体验叫“体验”把嫉妒叫“吃醋”把幸福叫“陶醉”把司空见惯叫“家常便饭”把轻而易举叫“小菜一碟”把学风浮躁叫“浅尝辄止”把理解深透叫“吃透精神”把广泛流传叫“脍炙人口”还有吃苦,吃香,吃亏,吃不消,吃不准,吃不开,吃老本,吃小灶,吃官司,吃回扣,吃哑巴亏,吃里扒外,吃枪子儿,吃不了兜着走,不吃那一套,生吞活剥,囫囵吞枣,秀色可餐,食古不化不知还有什么不是吃!
既然什么都是吃,或被看作吃,说成吃,那么不懂请不会请,不懂吃不会吃,就不会做人不会做官。老将廉颇,为了表示自己宝刀不老,雄风犹在,便在赵国使者面前一顿吃了一斗米,十斤肉,才有辛弃疾“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诗句。“鸿门宴”上樊哙也靠自己特别能喝酒吃肉而为项羽赏识,使刘邦得以免遭一难。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后,怕别人故伎重演,便请手下握有兵权的几位大将来吃饭。酒过三巡,赵匡胤端起酒杯借酒劲对几员大将说,哥几个都是朕信得过的人,就怕你们手下的人贪图富贵,也把黄袍加在你们身上。这几员大将连忙趴在地上嗑头,纷纷交出了兵权。这叫“酒杯释兵权”一顿饭一杯酒就解除了权臣的兵权。请客吃饭,前些年还有些羞羞答答,现在想办成事,想捞面子,想答谢人情或借此升迁敛财,吃请己是司空见惯理所当然的了。
这就难怪请客吃饭成为“工作需要”了。事实上,不少人的工作就是请客吃饭,不是请人吃饭,就是被人请吃,不是陪人吃饭就是被人陪吃。所以“革命不是请客吃饭”变成了“革命不是请客就是吃饭”前几年媒体多次报道请客吃饭的事,一个干部因请人吃饭,酒喝多了,上厕所掉到粪池中淹死。广西一女陪酒员因陪行长喝酒大醉而死,还捞个“烈士”称号,你说革命不是请客吃饭吗?!
年轻时,聆听伟大领袖教导:“革命不是请客吃饭”到了耳顺之年,读了一些书,长了见识,才知道革命就是请客吃饭。六十年代初,毛主席回故乡,把韶山冲百十号人都请到家里吃白米饭、红烧肉,一片乡情融融。最近,看电视激情燃烧的岁月石光荣回家乡也请全村人吃上一顿饱饭,来报答曾经养育他的乡亲们。
中国人最讲请客吃饭了,而且吃请的理由、借口、题目很多。店铺开张、会议开幕闭幕、庆功庆典、参观访问、视察考察、调研座谈、官员升迁、同学聚会都少不了吃上一顿。至于寻常百姓家吃请更是不能少,红白喜事、逢年过节、老人祝寿、小孩满月、学子升学、乔迁新居、喜涨工资都堂而皇之吃请,人来了要“接风”人走了要“饯行”有事要“撮一撮”没事也要“聚一聚”君不见大小酒店爆满,不都是吃请吗?可以说中国人是世界上最爱吃请的民族。或许有人说世界名民族都要吃饭,都要请客。但吃法请法却大不相同。外国人各点各的菜,各人点各人吃,各付各的帐,别人爱吃什么想吃什么,我管不着。我自己爱吃想吃的也用不着请别人吃或让别人吃,自己的意志不强加于人,不干涉别人的自由。而国人则不然,众人聚餐,要顾全大局,点菜时要尽量选择大家爱吃的菜,不能顾自已的口味。吃饭是全体共食,所有的筷子伸向同一盘菜,所有的勺子伸向同一碗汤。人人有份,大家一起吃,你让我我让你,多有人情味。
为什么国人爱吃请?因为有求于人,便用请客吃饭捞有好处。一些事在办公室、会议厅上谈不通,餐桌上一谈就通“酒杯一端,政策放宽”好些事要靠请客吃饭去解决。当然有些事单靠吃请也不能解决,那不是本文论及的范围。在国人看来,给人食物请人吃饭,是一种很重的情谊,大概是饿怕了的缘故。韩信在挨饿时,漂母给他吃的度命,后来他功成名就,仍不忘报答。青年毛泽东在北京时吃穿十分困难,当时章士钊给他二十块大洋,解放后毛主席念念不忘常常提起。六十年代,一位下放干部家中没米下锅,村里一村民送他一篮红薯,后来这位干部重新启用,把这一村民户口办到城里。这种情谊使国人的人际关系温情脉脉,什么政策、规章、天理、王法都可以被它消解。
看看中国的文化,简直就是吃请文化。吃请有一套学问。我有一位朋友在机关办公室专管吃请,请谁,怎么请,席位安排,吃前客头活怎么说,敬酒的次序、碰杯的姿势,劝酒等等,他都轻车熟路,运用自如。民以食为天,吃饭第一,吃请千万不能小看。中国人见面第一句话就是“吃了没有?”要做的第一件事也是吃或为吃作准备,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今天虽然生活好起来了,也强调抓“米袋子”、“菜篮子”无不表现“民以食为天”的观念。政治即吃饭。老子就说过“治大国者若烹小鲜”中国的语言也与吃有关:把思索叫“咀嚼”把体验叫“体验”把嫉妒叫“吃醋”把幸福叫“陶醉”把司空见惯叫“家常便饭”把轻而易举叫“小菜一碟”把学风浮躁叫“浅尝辄止”把理解深透叫“吃透精神”把广泛流传叫“脍炙人口”还有吃苦,吃香,吃亏,吃不消,吃不准,吃不开,吃老本,吃小灶,吃官司,吃回扣,吃哑巴亏,吃里扒外,吃枪子儿,吃不了兜着走,不吃那一套,生吞活剥,囫囵吞枣,秀色可餐,食古不化不知还有什么不是吃!
既然什么都是吃,或被看作吃,说成吃,那么不懂请不会请,不懂吃不会吃,就不会做人不会做官。老将廉颇,为了表示自己宝刀不老,雄风犹在,便在赵国使者面前一顿吃了一斗米,十斤肉,才有辛弃疾“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诗句。“鸿门宴”上樊哙也靠自己特别能喝酒吃肉而为项羽赏识,使刘邦得以免遭一难。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后,怕别人故伎重演,便请手下握有兵权的几位大将来吃饭。酒过三巡,赵匡胤端起酒杯借酒劲对几员大将说,哥几个都是朕信得过的人,就怕你们手下的人贪图富贵,也把黄袍加在你们身上。这几员大将连忙趴在地上嗑头,纷纷交出了兵权。这叫“酒杯释兵权”一顿饭一杯酒就解除了权臣的兵权。请客吃饭,前些年还有些羞羞答答,现在想办成事,想捞面子,想答谢人情或借此升迁敛财,吃请己是司空见惯理所当然的了。
这就难怪请客吃饭成为“工作需要”了。事实上,不少人的工作就是请客吃饭,不是请人吃饭,就是被人请吃,不是陪人吃饭就是被人陪吃。所以“革命不是请客吃饭”变成了“革命不是请客就是吃饭”前几年媒体多次报道请客吃饭的事,一个干部因请人吃饭,酒喝多了,上厕所掉到粪池中淹死。广西一女陪酒员因陪行长喝酒大醉而死,还捞个“烈士”称号,你说革命不是请客吃饭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