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吾读小说网 www.wdxsw.com,孙悟空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贞观十年,玄奘三十五岁。仍然住在那烂陀寺,钻研诸部经论,细细研究,随时向戒贤法师质疑问难;并更加详细研究梵书,洞悉梵书之中其用辞表达,并能更清晰更典雅地运用梵文。玄奘对梵文的造诣,以使天竺诸国人士,都大加赞服。自从抵达那烂陀寺至今,玄奘总共住了五年;玄奘一生的学问,大约都是在此时所获得的最多。

    贞观十六年,玄奘四十一岁。玄奘奉戒贤法师的命令,留在那烂陀寺,为众人讲解《摄大乘论》、《唯识决择论》。又和会性、相二宗,着写《会宗论》三千颂,戒贤法师与那烂陀寺众人,对玄奘无不称善,玄奘的声誉渐渐远传。

    玄奘在天竺停留多年,至此有思归之心,但是考虑佛经与佛像实在是太多,转运搬运困难;他正在踌躇之间,不知该如何是好?在此时突然遇见东印度鸠摩罗国王,鸠摩罗国王再三地派遣使节前往那烂陀寺强请玄奘到鸠摩罗国,玄奘不得已只有随同使节前往鸠摩罗国;鸠摩罗国王率领群臣出城迎接玄奘,延揽宫中供养,玄奘在该国停留一个多月。

    戒日王听闻玄奘已到鸠摩罗国,所以派遣特使前去催促鸠摩罗王,希望能送玄奘法师到羯朱嗢祇罗国;鸠摩罗王起初不肯,对来使说到:「就算你们得到我的头,也未必将玄奘法师送去羯朱嗢祇罗国。」

    戒日王从特使口中听闻鸠摩罗王的说法,大为忿怒,再派遣特使前去鸠摩罗国责备鸠摩罗王说:「听你说,只要得到你的人头,就可以请玄奘法师到羯朱嗢祇罗国?」

    鸠摩罗王一听,深深恐惧,知道他失言了,不得已亲自护送玄奘法师前往羯朱嗢祇罗国;戒日王率臣出城亲自迎接,对玄奘甚为尊敬。

    戒日王特地为玄奘在曲女城作一场大法会,让他伸扬大乘佛教教义,破除小乘佛教与外道异见;并命令五印度沙门及婆罗门外道聚集在法会之中。

    五印度之中有十八国国王亲自到临会场,其中佛教徒到者有四、五千人,婆罗门外道到者有二千余人,玄奘法师坐宝称扬大乘佛教,对众人说法。

    戒日王向众人宣布:「大唐国玄奘法师,建立大乘教义,连破诸教异见,众人皆知。」

    在场众人听闻后大喜,大乘佛教众人称他为「摩诃耶那提婆」(即大乘天),小乘佛教众人称他为「木叉提婆」(即解脱天)。

    贞观十七年,玄奘四十二岁。玄奘向戒日王告别,欲回大唐,戒日王及诸臣相送数十里;分手之际,众人哭声鸣咽。戒日王赠送给玄奘大象一头,金银珠宝甚多;并下令玄奘法师所经过诸国,必须发车帮忙递送行李。

    贞观十八年,玄奘四十三岁。玄奘一行人来到了瞿萨旦那国,瞿萨旦那国于阗王亲自来参谒玄奘,并迎接至瞿萨旦那国的国都。玄奘法师到了此地,于阗王立即遣人报知大唐太宗皇帝。

    玄奘停留在于阗,经过了七、八个月,为于阗王讲解《瑜伽对法》、《俱舍》、《摄大乘论》等。太宗皇帝接到玄奘法师的上表,立即下敕命人迎接玄奘法师,并称许玄奘法师的辛劳;并命令沿途各地,供给玄奘车夫马匹。

    玄奘接到敕命之后,立即辞别于阗王。玄奘回到了沙州,当时太宗皇帝正在洛阳,玄奘法师听闻太宗皇帝欲御驾亲征辽东,恐怕会来不及与唐太宗相见,于是加倍速度前进。

    前进至漕上城时,漕上城的百姓听闻玄奘法师从天竺归回大唐,许多人出外迎接,争见玄奘法师一面,交通要冲因此阻塞,挤满了人群,许多人更是相互践踏,场面十分混乱;玄奘想要继续前进,却被人群所阻,无法继续前进,因此寄宿于漕上城官府。

    贞观十九年,玄奘四十四岁。玄奘法师终于回到了西京长安;当时京城留守房玄龄立刻派遣官员奉旨迎接玄奘。西京百姓听闻玄奘法师回国,立刻奔急集中在朱雀街,众人围观想目睹玄奘法师一面,人潮将朱雀街挤得水泄不通,玄奘大名已闻名全国。

    玄奘总共带回佛经有五百二十卷,六百五十七部。带回了佛像七座、舍利子一百五十粒。

    玄奘自贞观元年离开大唐,前往天竺,到贞观十九年回到大唐,已经历经十八个年头,其中的辛劳甘苦,又有谁能知晓?几度差一点死在盗匪手中。但其经历所见,在中国佛教史上,堪称第一人。

    当佛经及佛像等被迎接供入弘福寺时,典礼隆重,倾动西京全都之人观看。玄奘在安置佛经佛像之后,立即前往洛阳,谒见太宗皇帝。

    唐太宗与玄奘相见,唐太宗安慰其辛劳,并对待甚为殷勤,两人坐着相互聊天,唐太宗突然质问玄奘:「法师,为什么你到天竺取经时,不通报官府﹖而私自独行出国?」

    玄奘回答:「玄奘想离去时,本已经写好奏折;但是人微言轻,受官府阻拦,无法上奏;迫不得已,只有冒犯,私自出国;玄奘对自己所犯下的罪行,深感恐惧。」

    「法师能委曲求全,冒着生命危险,到天竺求法,实为苍生之福;朕甚为欣慰,法师又何罪之有?

    「天竺路途遥远,天竺国充满灵迹法教,而大唐通史不能详细记载;法师既然亲眼目睹,希望能修一传记,以示所闻。」

    「是的,陛下。」

    之后玄奘法师就为大唐撰写西域游记,共十二卷。

    玄奘奉唐太宗命令,移居到弘福寺,进行佛经的翻译;从洛阳回到长安之后,就立即前住弘福寺。

    玄奘从贞观十九年四十四岁到麟德元年六十三岁病逝,一共十九年,总共译出佛经有一千三百多卷;为大唐训练翻译人才,培植僧材,形成法相宗,树立完整之译场规模;所携回之典籍以后在印度多已散佚,为佛教保存了极珍贵之文献。

    在玄奘所著写的作品之中,最广为流传的就是《般若心经》,其中记载着空的意境,与生命的奥义,以及玄奘对生命的觉悟。

    学习《般若心经》必须先从其全名《摩诃般若波罗密多心经》讲起,因为经题已包含了心经的精髓。

    「摩诃」是由梵文而来,通常用来表示「大」的意思,「般若」就是「智慧」,「空」就是智慧,也就是「般若」。

    「波罗密多」叫做「到彼岸」,「到彼岸」表示凡夫众生皆有情绪、烦恼,透过佛法的道理和方法,慢慢的修持,七情六欲慢慢转化,真心本性自然会呈现,求得正果就是「到彼岸」。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密多时,照见五蕴皆空,渡一切苦厄。」

    「观自在菩萨」是指一切修菩萨行的人;任何人都不免生老病死烦恼忧愁,我们要求解脱困厄,解除无奈,为要得自在,是故要观察自在,所以修菩萨行的人就叫做观自在菩萨。

    已经觉悟的有情众生,把到彼岸的大智慧,领悟到很深的时候,可无拘无束超越时空与永恒相结合。

    世上所有存在都是空,五蕴就是色、受、想、行、识。「色」就是肉体,「受」是感觉,「想」是概念,「行」则是意志,「识」就是辨别。人类一切存在,都由这五个要素聚集而成,所以说「五蕴皆空」即是所有存在皆是空。

    「照见」是看透所有的东西,「照见五蕴皆空」即是存在是空,睁开不被蒙蔽的眼睛,发扬内心深处的大智慧,故从一切痛苦中获得解脱,渡过一切苦厄。

    「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既是空,空既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观自在菩萨对舍利子的告诫,舍利子是释迦牟尼佛的十大弟子之一,深得释迦牟尼佛的信任。

    她说道:「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

    有形有状的东西都称为不异空,空不异色,也就是色不离空,空不离色。

    尘世间的东西一定是有生有灭,生是色,灭是空,色有空的状态,空有色的状态。举凡一切事物,本来就没有实体,感受、思想、行为、意识等也是一样,这一切都是空的,所思所为无一不是空。

    观自在菩萨对舍利子说:「舍利子,宇宙人生一切万事万物都是『空』啊!」

    「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法」是看得见的、听得到的、感觉得到的。不生不灭意即「既不生,亦不减」,也就是无所谓产生,也无所谓消灭,意味着永久和永恒。

    所以会有生死,那是属于肉体的世界,至于一切存在皆是空,故存在既无生、亦无灭。

    人类既是物质现象之一,当然不能免死,人类之所以害怕死亡,是导因于要摆脱死亡的,隐藏着对未经验之死的不安和痛苦、烦恼家人的生活以及未完成的事业,这一切才是造成苦恼之因。

    「不生不灭」指的是生死皆为人类无法自由选择,谁也无法左右,只有束手接受。我们必须接受有生必有死的观念,才能过着不为生死左右的生活方式。

    任何人都逃避不了死亡的命运,但为能使你周遭的人放心,带着笑容死去,那就能超越生死,获得不生不灭的永恒生存。要达到这种境界并非易事,就要培养我们的「空」的观念,而要认清并学习这一点,才是真正的人生智慧。

    「不垢不净」意即不是污秽的,也是不离污秽的;这是承续「是诸法空相」,阐述在这世上一切事物均无实体。

    在这世界上确有美丑,但这美丑完全因看的人的不同而有所差异,无自我的世界就是空,在这样的世界里就无垢亦无净。

    不能只以表面现象来作价值判断,而忽略了自身能力的有限,忘记自己无法发现事实价...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